上海天文館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位于上海浦東新區,是上海市政府投資的大型科普場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以“塑造完整宇宙觀”激勵人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感受星空,了解宇宙,思考未來。天文館的規劃始于2012年,建設始于2016年2021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上海天文館占地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天文館有一個圓孔天窗、倒置穹頂和穹頂電影院“三體”主體建筑的結構和望舒天文臺、Xi何太陽塔等建筑。天文館配備了一臺65厘米的自適應光學太陽望遠鏡、一米雙焦點望遠鏡、23米直徑多功能超高清球幕影院、擁有先進的光學天象儀等四大專業天文觀測和天文演示設備,展品300余件,包括隨州隕石、約70個隕石樣品,如鄄城隕石,牛頓 s英文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1729年)等120余套文物藏品。天文館以“連接人和宇宙”為了表現主題,開了一個家、宇宙、征程、中華問天、好奇星球、駛向火星等六大永久展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天文館籌備
上世紀70年代,上海開始籌劃建設天文館,并安排人員在北師大天文系培訓。上世紀90年代,葉叔華、譚等學者向上海領導人建議“上海要建科技城,包括天文館”但上海科技館2001年建成時,并沒有專門的天文展區。2010年,著名天文學家葉樹華院士再次向上海市領導建議修建天文館,受到極大關注。
2012年,上海天文館籌備工作正式啟動。建立了上海科技館作為建設主體、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在專業技術的支持下,為建設工作組完成了項目的主題框架、功能定位、項目選址調查等相關工作。2014年1月,獲得上海市發改委批準,2015年,-2016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方案和概算獲得批準。
建成開館
2016年11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臨港新城正式開工建設。
2020年12月,上海科技館正式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樹華院士擔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特別顧問、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
2021年7月18日,上海天文館正式對外開放,標志著上海科技館進入收藏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超大型綜合性科技館集群發展的新階段。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特色
上海天文館占地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上海天文館的建筑方案由美國一德建筑師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院聯合體設計。這個設計體現了 “天體”及“ 軌道運動”的概念。天文館包括一座主樓和一座神奇的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筑。主體建筑從一個弧形開始,一系列螺旋絲帶環繞著整個建筑“天體運行軌道”,圓洞天窗、倒置穹頂和穹頂影院是三個圓形元素“三體”結構是在一個動態的軌道關系,這使得建筑成為一個天文儀器,可以顯示時間的變化,通過太陽和的光影,共同解讀天體的基本規律。
此外,在主樓外的景觀區設計了三組螺旋綠化帶,呈星系旋臂狀“星空之境”公園的自然連接充分體現了建筑與生態的有機融合。
圓洞天窗
圓孔天窗位于天文館主樓入口處,上方是主展二層展廳。圓孔的傾斜角度對應太陽的高度角,它穿過“圓洞”陽光在下方的廣場形成一個光點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移動,光點在廣場和倒影池中緩慢移動,形成一個簡易的日晷,記錄時間的流逝。
圓孔天窗采用懸挑結構,懸挑長度36米、最大寬度為61m由于跨度較大,結構在懸臂端會給人群帶來明顯的振動通過安裝10個1噸質量調諧阻尼器,保證了展廳的舒適性。
球幕影院
圓頂劇場的外徑是30米、內徑23米,與港區滴水湖成正比如果把滴水湖看成太陽,那么天文館的地球儀劇場的大小就相當于地球。
球幕影院之所以能做成“漂浮”空氣中的球體依靠球體側面的六個支撐點“拉”住在混凝土外殼里,施工中采用BIM技術,嚴格計算六個支撐點的位置和承重能力。
倒轉穹頂
倒穹頂為直徑40米的網殼結構。三根巨型混凝土柱呈倒錐形排列,再在椎體頂部和中部設置兩根圈梁,形成穩定的倒錐形平臺。之后在頂部設置倒置的鋁合金網殼,將倒置的穹頂結構輕輕吊起。它創造了一個觀看天空的地平線,觀眾可以在不受周圍建筑干擾的情況下觀察到倒置的穹頂,這就是設計師所說的“與天對話的地方”
館內布局
上海天文館主樓包括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一樓有一個臨時展廳、學術交流室、超新星報告廳、好奇星球、 咖啡吧等;一樓有一個天宮廳、飛越銀河等兩個特色展廳,家、星聞會客廳、中華問天、駛向火星等展廳和球幕影院;地上二層有一個劇院、VR行走等兩個專題展廳,宇宙征途等兩個常設展廳;地上三層為“倒轉穹頂”
天文展覽 編輯本段
常設展覽
家園展廳:位于天文館一層。展廳設有地球、月亮和太陽為主題的展品,和罕見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等約70塊著名隕石。光學天象廳”你可以觀察一年四季、不同緯度的星空,天空中的行星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星團星云。飛越銀河系”劇場”是以騎行為主題的6K動感劇場“追光者號”探索銀河系奧秘的船只。
宇宙展廳:位于天文館二層。展廳設有“時空”引力”光”元素”和“生命”五個主題領域,以及“星際穿越”長廊及“假如劇場”,全景展示宇宙和天體的演化和運行,展示現代天文學的核心概念,參觀者還可以與投影裝置互動。
征程展廳:位于天文館二層。展廳設有星河、數學實驗室和飛行三個主題展現了牛頓等影響了世界科學發展的著名科學家、開普勒、伽利略和許多世界著名的望遠鏡天文臺和世界各地的研究計劃各種天文衛星和中國 張學良 探索月球、天空實驗室和火星探測計劃等。
中華問天:位于天文館一層。展區配有觀察和計時、三個主題區,西學東漸和中國夢,展示了中國人在觀察天空時使用的科學儀器和取得的成就;中國天文學從古代模式到現代天文學的歷程,重點介紹佘山天文臺的重要性;中國近代天文學發展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
航向火星:位于天文館一層。觀眾以互動體驗的方式,扮演救援隊乘坐飛船前往火星執行任務,模擬太空飛船交會對接場景,在著陸艙中上演登陸火星的過程。
好奇星球:位于天文館的地下室。適合3~8歲兒童參與并跟隨主角 的小女孩“艾文(Eva)跟著外星人UU走“冰火星”和“花王星”兩顆系外行星正在探索宇宙。
臨時展覽
星火之旅:2023年2月,上海天文館與波克城聯合推出游戲化網絡科普展展覽以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成功建造為背景,回顧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美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訓練內容為線索,知識普及融入游戲體驗。
特色展區 編輯本段
望舒天文臺:位于主體育場外,共三層,一層是展廳,二層是望遠鏡控制室,三層是觀測穹頂,國內最大口徑的科普光學望遠鏡3354就坐落在這里“雙焦點可切換一米望遠鏡”DOT)通過這臺望遠鏡,你可以看到夜空中的月亮行星和其他天體。該天文臺還提供望遠鏡應用。
羲和太陽塔:塔內共有三層,地下一層裝有光譜儀系統;一樓展廳的觀察區安裝了先進的太陽成像演示系統,讓參觀者觀察太陽光形成太陽圖像的過程。地上二層有一個天文圓頂室,里面裝有一臺直徑65厘米的自適應光學太陽望遠鏡和三臺直徑12厘米的全向太陽望遠鏡。
球幕影院
8K球幕影院:影院屏幕直徑23m,屬于超大型球幕影院影院同時使用20臺投影儀,呈現8K的超高清分辨率。還有《蒼穹》《看不見的宇宙》《時間旅行》《時間旅行》等等。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上海天文館有300多件展品,包括月亮、火星、灶神星稀有隕石和隨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的石鐵隕石、車里雅賓斯克隕石、大約70塊目擊隕石,包括阿林鐵隕石;牛頓、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學和物理學大師的原創作品,伽利略發明了第一架折射望遠鏡、牛頓發明的第一臺反射式望遠鏡高仿復制品等120余套文物。還有嫦娥帶回的月壤樣本由國家航天局提供、日本藝術家米波多田(Minami Tada)大型不銹鋼雕塑《蒼穹》、中國藝術家曲倩梅 s大型綜合材料作品《宇宙》等重要展品。
牛頓 s 《誕生-光明-耀滅》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它在英國拍賣會上被拍賣,并被英國政府國寶考試院收入博物館;牛頓于17世紀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年正式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隨州隕石:1986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第二大的隕石雨落在中國湖北省隨州市西河鎮大巖坡鄉科考隊收集到的隕石總質量超過260公斤,其中最大的隕石重達55公斤。隨州隕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中國科學家發現謝 隨州隕石中的s超星、屠 鈣華和其他新礦物。天文館收藏的隨州隕石標本重1647克,2016年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買回。
鄄城隕石:1997年,山東省鄄城縣發生大規模隕石墜落事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大流星雨目擊事件之一。隨后,當地民眾收集了1000多塊隕石,總重量超過100公斤,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5公斤。天文館收藏的鄄城隕石標本重1470克,2015年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買回。
阿林隕石:1947年,百年來唯一一次見證鐵隕石墜落的事件發生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東北部的錫霍塔林山脈。隨后在1947-1950年,俄羅斯科學院在撞擊現場收集了大約8500個樣本,總計超過23噸。天文館收集的阿林隕石標本重135磅.7千克。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上海天文館成立了天文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基于天文觀測的研究,包括太陽物理學、時變天文學研究與教育導向工程;基于隕石和文物的研究,包括隕石和行星化學研究、天文學史研究等;數字化應用平臺研究。同時為天文館的展示和教學提供專業技術服務。
到2023年4月,上海天文館已參與多項研究項目,主持《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項目,參與《以天文科普推動綠色夜間經濟,助力綠色低碳轉型》子項目研究和《城市夜天光的天文學探測與能譜分布研究》等項目,還與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合作、上海南匯中學將聯合開展《面向人居健康的城市光污染控制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示范項目》科技創新實踐項目。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上海天文館組織展覽活動、拓展課程、公益活動等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多維度的科普教育模式。其中推出了“銀河講壇”Yummy星球”飛越卡門線”明星導航”愛因斯坦教室小劇場”星空音樂會” 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動,“小伽利略課堂”天文館慕課(Cosmooc)科創第一課” 和其他特殊課程。結合黑洞照片釋放、中國空間站建設、流星雨等天文和航天時事熱點,上海天文館也聯合各大媒體推出“圓夢空間站·神舟再凱旋”航天點亮夢想”尋找失去的星空”天文館背后的故事”等特別活動。
文創設計
上海天文館將科普教育融入文化創意發展,引入裝飾品、服裝服飾、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12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其中與“連咖啡”的聯名產品“紀念天文館開幕的咖啡具”,2021年獲得第十六名“老鳳祥” 杯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最具商業價值獎”2022年6月,螞蟻集團旗下“鯨探”平臺發布了天文館首批數字館藏“明亮的橄欖色隕鐵”和“世界與中國■最早的天文鐘 宋代水運儀臺”等文創產品。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上海天文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截至2021年7月17日)博物館的建成開館彰顯了上海的城市軟實力,推動了博物館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了上海科普教育邁上新臺階。上海天文館引入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生物識別等技術,展品原創比例高達85%,互動展品占50%最重要的是,原創內容已經成為提高上海市民科學素養的良好載體。
上海科技館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等十幾家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搭建國內外科學交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推動天文研究的發展。
上海天文館幾乎所有的混凝土和鋼結構都是流線型曲面結構在施工過程中,攻克了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獲得16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其中,上海天文館大懸臂面積長達40m,采用了調諧質量阻尼器(Tune mass der)振動控制有效地降低了人致振動加速度的峰值。此外,上海天文館項目通過BIM技術提高設計協作效率、運營維護階段的施工質量和管理水平對大型公共展館建設項目的BIM應用和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17年1月,上海天文館開館入選2016年上海十大科技事件。
2018年5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成功入選2017上海“明星工地”
2019年3月,上海天文館登上中國“全國兩會”央視新聞直播間被專門報道,成為美麗中國五景之一。
2021年10月,上海天文館入選“2021上海旅游節·上海最受關注的20大優秀建筑”
2021年,上海天文館基本陳列獲2021年上海博物館展覽推廣。
2022年11月,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國際游樂園及景點協會IAAPA博覽會上,上海天文館榮獲第29屆Thea大獎“杰出成就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