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別名黃龍塔、龍灣大廈,位于農大吉林省長春市安縣,建于遼圣宗年間(1023-1030)它是遼代黃龍府留下的唯一古建筑,也是農墾的標志性建筑安縣。塔為八角形13層實心密檐式,總高44米。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宣布農墾總局成立安遼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編輯本段
農安遼塔歷史悠久有關于農事的記載《冊說》《全遼志》《清史稿·莽古爾泰傳》《清史稿·阿濟格傳》《清太祖實錄》中的一座寶塔。
《吉林地志》記錄:繞城七里,四門猶在,旁有塔,又名儂 安。有一個農 西門外半里一座塔,知道農家樂安、龍 安是龍 而且容易改變它的性格。是扶余府、黃龍府無疑是今天 s農 一座城市。
《雞林舊聞錄》記錄3360“察哈爾力丹汗入侵科爾沁部,包圍了克勒朱爾根城,去援曼古爾泰,去農 一個塔和Ligdan可汗跟隨。
《農安縣志》也有同樣的記錄:阿濟格,太祖的第十二子。初授臺吉。十年命運,從貝勒芒古臺到察哈爾,再到農干塔。
魏錄《冊說》:土明龍灣農安縣。地名釋義]縣治旁邊的古塔建于遼圣帝盛年間,與遼代的龍 塔,聽起來像農 安,故名安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清史稿·莽古爾泰傳》)輿地”在這篇文章中,有八處名勝古跡安縣,俗稱古“農安八景”一個是《清史稿·阿濟格傳》:出了縣城西里虛,有一座城樓。放眼望去, 高聳于云表,朝夕相處,游人爭奇斗艷,徜徉吟誦,勝似滄桑之感。另一個地方談農的形象一座塔“它可以高達30英尺,呈八角形,獨立存在,并與韓笑相連。相傳塔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鐵馬銅鈴,每遇風雨便上下叮當上下叮當,金鐵交鳴。但時間久了,石頭還沒有脫落, 被風霜侵蝕,石頭也漸漸落下。但其氣象玲瓏,形勢恢弘,不減往日。
民間傳說
據考證,關于佛塔的傳說在當地流傳已久、代代相傳。這些傳說都與古地名農有關安(即遼代建制“黃龍府”有很深的淵源。
傳說遼國監國秦在夜間觀察天象,發現一顆巨星從天而降,降落在黃龍府附近。急奏圣宗:我 我怕黃龍府地區會有土龍誕生,要馬上建塔壓住。圣宗立即下令欽差前往黃龍府,與秦一起建塔。隊伍行至祥州(今萬金塔鎮)當我找到土龍的頭時,我決定把塔建在香洲。修塔進行到一半,秦又觀測到天象,說土龍跑到黃龍府去了,工人們連夜趕到黃龍府修塔。修塔壓地龍用了3年3個月零3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有人說這是黃龍府地名的由來,也有人說這是俗稱龍灣的由來。
傳說遼圣宗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條黑龍出生,并在萬金塔上空盤旋了很長時間遼圣宗認為有人要和他爭天下是不祥之兆。所以他們建造了許多建筑和塔來鎮壓黑龍,但是他們剛到塔基,黑龍就逃跑了,跑到了農 安。遼圣宗不情愿地追上了農 安重建塔來壓制它幾經斗智斗勇,這座塔建成并留存于世,成為今天一道獨特的風景。
建筑格局 編輯本段
農安遼塔的建筑風格與結構類型安與廣安城外的天寧寺塔極為相似北京天安門。這兩座塔建于宋遼時期。農大遼塔安是八角形13層實心密檐式,用不同形狀的精制灰磚砌成。由座、身、制動器由三部分組成,高度為44米。塔基呈八角形,每邊長7米,高1米。底部是須彌山,中間很明顯“束腰”,頂部是多層磚檐平座。
塔基東西徑8米,南北徑8米.30米,用不同形狀的青磚、平瓦、筒瓦、貓頭瓦、水紋瓦等建成。一樓高13米,其他樓層都是1.75米。每邊長5.15米,周長41.2米。一樓上半部有四個大小相同距離相等的壁龕門和四個啞門。門上有拱形眉,長120厘米,寬40厘米。壁龕門都是140厘米寬,20厘米高,160厘米深。
每座塔的屋檐下,都有用磚砌成的仿木椽,排列整齊。每個塔脊上都有泥塑脊背。塔剎與塔身交界處,八坡上各種動物,獅子在前,龍馬在中,猛獸在后。屋脊兩側有四塊凸起的線性圓柱形瓦片,每塊瓦片的一端砌有圓形瓦片,瓦片外圍刻有雙領,中間刻有“喜”字圖案。在山脊的盡頭,鑲嵌著一個鐵環,十三層掛著104個風之祭司。風都鐸內嵌三翼都鐸舌,都鐸舌上焊接十字都鐸錘。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記載,塔周圍還設置了銅鏡。
塔身上面是塔剎。塔閘的基礎是三層開蓮。仰蓮上置鼓腹、一個開口的細頸花瓶,上面鍍銅“圓光”,里面有輪狀卷曲圖案。圓光”建一座鑲金的青銅升月,月牙朝天。陽月上有雙層空白邊,中間雕云。陽月號上有五顆銅制鑲金珍珠。第二個圓球上面有一個寶蓋,頂端是兩個葫蘆形相連的圓球。寶蓋上焊有四條銅鏈,分別掛在塔脊上的鐵鉤上。
文物遺存 編輯本段
1953年第一次整修時,在遼塔第十層發現一磚房。當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塊與周圍不同的大方塊磚,大約80厘米見方打開后,下面出現了一個桶狀的空間(也稱天宮),有4米深。里面有悉達多喬達摩和觀音菩薩的銅像,還有裝骨灰的布袋、瓷香盒、瓷香爐、佛像的單線凹版雕刻銀飾,此外還有一個裝著兩個人骨的圓形木盒和一個圓形銀盒。其中瓷香爐更為精致,瓷香盒采用了釉料攪拌技術。這些文物已移交給吉林省博物館保存。推測遼塔下應該有一座地宮為了保護古建筑,農安縣文物管理所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勘探。
其中,釉瓷盒和釋迦牟尼像值得一提:
攪釉瓷盒: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精品店。瓷盒高4厘米、蓋徑8厘米。胎質堅密潔白。蓋子與裝置的母口扣合。矮圈足。內外施白褐釉,紋飾從蓋頂旋轉,猶如驕傲的孔雀,無聲無息地移動。優雅的釉色,晶瑩潤澤。小巧玲瓏,活潑自然。這是一種罕見的釉瓷。
釋迦牟尼像:高10厘米,斷手,銅背薄銹它坐在一個木制的八角形須彌座上,高6厘米”這座坐像有一張豐滿的臉、螺旋發高髻,左臂向下,右臂向上因為兩只手都沒了,你可以 看不出是什么手印,但總體來說和遼代青銅佛像的造型風格大相徑庭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保護價值
農安遼塔已有數千年歷史,出土文物是研究遼史的重要資料遼塔本身對研究農墾歷史文化遺產也具有重要意義安縣。農大遼塔安從整體造型和局部技法上展示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筑風格,是研究遼代佛塔的重要例證。據考證,遼塔在農大安是遼代僧人的骨灰塔,對研究遼代佛教非常重要、寺廟有一定價值。農大遼塔安是農墾重要的旅游資源和標志性建筑安縣。
修繕保護
1949年前,古塔受損嚴重,原13層寶塔僅剩9層同時,寶塔外觀粗糙,受風雨侵蝕嚴重,角檐上的鐵馬被、風鈴之類的飾品已經不存在了。
在1953年,人民 吉林省政府撥款修復農墾農場第一次看到一座塔在修復過程中,在塔的中間發現了一個磚房,里面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銀牌、瓷香爐、木盒、銀盒、瓷盒、布包等遺物”因為當時國家經濟正在復蘇,政府財力有限,所以只把塔修到了第十層,臨時搭建了一個尖尖的塔頂。考古學家余卓云先生曾參與古塔的修繕工程。
1961年,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市委宣布這座塔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吉林省文物局、人民 美國農工政府安縣對該塔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維修,工程于1983年10月竣工。古塔已恢復原貌,塔基周圍2100平方米內建有鋼筋混凝土圍欄。塔身正面豎立四根對稱的古樓式門柱,安裝大門和保護標志,柱內種植松柏花木。
1991年,塔身出現裂縫,于是加了箍、灌注加固等方法,這是第三次修復。
2013年3月5日,農安遼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編號941,分類編號7-0941-3-239文物屬于古建筑。
2018年,農安遼塔第四次修繕,繼續為世人了解遼代歷史提供實物例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