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縣衙
葉縣縣衙位于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東街。明洪武二年,葉縣政府成立(公元1369年)它是中國現存古代衙門中唯一的明代五品縣衙建筑。
葉縣縣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現有的建筑群由41個單元組成、153棟房子。由于建筑群體的合理布局、規模宏大、等級分明、保存完好,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建筑特色,是我國古代縣衙建筑中的精品。
2006年,葉縣縣衙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歷史由來
明初百廢待興,政權的穩定需要一個穩定的權力機關來頒布統一的法令,所以葉縣城需要一個新的縣政府。明規定縣分三等:三萬石之下,為下郡,縣令收七品;三萬余石糧在忠縣,縣令收七品;六萬石以上糧為縣,縣令收六品。葉縣當時疆域遼闊,每年納稅十幾萬石此外,葉縣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南北的交通要道,所以在明初建立了葉縣政府,稱為吳品縣政府。
現存的葉縣政府建筑群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史料記載,明嘉靖至清康熙 年,縣衙建筑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軍事災害、由于火災等原因,建筑類型幾經增減。
據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據《葉縣志》,縣政府舊址位于縣城東街,遷址原因、時間可以 不進行測試,然后轉移到“十字街東”,就是現在的縣政府。
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縣長牛重修了兩廳五室;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知縣何丁重修三寢,西退一寢,加多修,以為補齋;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知縣歐陽林重修了五間廳堂,加了半船堂。
明、清朝和民國時期,葉縣縣政府是縣級政治機構的駐地。明清時期稱縣部,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署改稱縣政府。1944年6月,日軍攻占了葉縣,建立了日偽政權“維持會”和“治安復興委員會”日軍投降后,國民黨縣政府歸還。1948年1月15日,葉縣人民 美國民主政府進入縣政府。文革”先是改成了一個班級教育展覽館,后來又改成了一個教育體育局、被圖書館和縣劇團占據。
1997年,政府啟動了葉縣縣政府修復工程1999年主體對外開放,2001年向縣政府開放、西副線建筑全部恢復,一年后建成葉縣縣府景區。
2006年5月25日,葉縣衙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0月19日,根據《中共平頂山市紀委關于命名全市第二批廉政教育基地、第六批廉政文化“六進”活動示范點的決定》通知,葉縣成為市級廉政教育基地。
建筑格局 編輯本段
葉縣縣衙建筑風格獨特,格局融合南北特色,自成一派。葉縣政府總體空間布局采用傳統的中軸線布局,由中軸線向東、西側副線 由三棟建筑組成,各單元建筑通過庭院組織相互連接室內外空間和諧不可分割,建筑風格與形式統一每個單體建筑富于變化,整體建筑是統一的。所有的建筑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體現了北方庭院式建筑的大方布局、對稱的特點,也是南方的小而獨立、組合靈活的特色。
城門依次分布在縣政府的中軸線上、儀門、二 堂、三堂等主體建筑;監獄在東側二級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廚院、知縣宅等建筑;西側輔助線有一個西組屋、虛受堂、思補齋、南北書房等建筑。中軸線主體建筑錯落有致,由南向北排列,主次分明,建筑功能明顯,是縣令辦公的地方;東西側副線上的建筑單元,如星星拱門月亮等,依附于中軸線,錯落有致,相對獨立,建筑功能清晰、有序安排,共同承擔縣部正常運轉。
縣政府在使用職能上分為兩部分、外部區域和內部功能區主要是兩個大廳、三堂、知縣宅、大仙祠、位于縣政府深處的建筑,如四布寨和侯元,主要以大堂作為其外部功能區、殷賓館和監獄等建筑。也可按縣令 s活動區、私人區域,如大堂、二堂、三館等公共建筑可劃分為公共區域,并與書房、后花園 號、思補齋、虛受堂、大仙祠、縣長 s的房子被劃分成私人區域,供縣長個人使用。那個 它是如何 考慮過了、建筑的功能布局,通過延伸軸線增加院落,依靠院落的相互獨立來阻擋外界的干擾,使得縣政府內的建筑實現了隧道式的連接、庭院銜接、一步一院、一院一景。
葉縣政府多次搬遷重建、經過添加和重建,它被打破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寢、獄房居南”傳統的縣衙禮儀思想,采用了較為獨特的“獄房居東”的建筑布局。
主體建筑 編輯本段
整體恢復前只有 7 衙門和 53356大堂(前有卷棚),二堂、三館各有 5 間,其他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損壞。其中大堂為明代重修,二廳為清代重修,三廳為近代重修,其余建筑均按照“修舊如舊” 的原則quot泰晤士報和quot保留了自己的時代風格。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縣衙建筑受到了南方建筑流派的影響,多為木結構、磚雕等工藝融入精致的南方建筑、細膩的特點。
大門
縣衙大門為硬山建筑,三間寬室,形成三開五暗格局。懸掛在大門敞開的房間的屋檐上“葉縣縣署”一塊黑色背景上有大字的金匾。牌匾下面的檐柱上有對聯: “蒼天聽民,望民人們淹死自己,餓死自己。大門是縣政府的標志性建筑,是門上的門釘(五路五排)漆料(青漆)門環(黑油錫環)等等都反映出縣政府屬于五級一級。
大堂
大廳有五個房間大堂建在站臺上,大堂前部與站臺 相連平臺上有三個滾棚,與大堂主體相連,交接處與天溝椽子相連。大堂卷棚的天溝羅鍋椽鉤扣結構是葉縣縣政府等級的體現,也是現存唯一的縣政府建筑。大堂楹聯:如果我出賣我的心靈,總有一天我敢欺騙我的心靈。
虛受堂和思補齋
徐壽堂和四不齋有三間房子,屬于兩個封閉的院落在建筑群的西側,兩個院落緊挨著。徐守堂是 在知縣受到朝廷或上疏表彰后,思考自己是否羞恥的地方;四不像是一個地方官在反省自己的錯誤后,試圖彌補自己工作上的不足。這兩座建筑的作用反映了古代官員需要敬畏和自省。這兩棟建筑都是現有縣政府建筑中的孤立案例。
戒石銘
碣石銘是唯一的平板式縣官格言的兒子,位于大堂前的小廣場上,身高 2.1米 、寬 1.28米, 20厘米厚。正面書寫“公生明”三個大字,背面有黃庭堅寫的官諫:你忠于自己,人民忠于你百姓辱罵容易,神欺騙他們難。1997年恢復縣衙時,在大堂前的過道中間發現了石碑,這也與明代將石碑放在易門過道中間的記載相符。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葉縣縣衙的建筑本身和對聯內容都反映了古代獨特的官文化。
建筑設置 編輯本段
縣衙內的儀門、蕭曹廟、土地祠、虛受堂、思補齋、大仙寺的這些建筑屬于中國古代官署官方文化的體現。
儀門是寬大的三室結構,中門不是慶門、祭祀等重大活動不公開,東城是“生門”,西側為“死門”圣門旁邊的建筑是小草廟,里面供奉著西漢著名人物蕭何、曹參和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地方政府修建小草廟,以便官員定期朝拜,學習兩人治國之道,造福一方。死門一側是供奉土地的土地神社,也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首先,是為了感謝上帝第二,明朝法令嚴苛如果官員腐敗和失職,他們將在土地神社前受到懲罰,以示警告。
在中國古代,官員不僅依靠政令來約束官員言行,還主張官員 主體意識中的內省。
大仙廟位于縣衙西北角,是供奉三三三五四狐仙的地方,也是存放縣衙的重要場所的信息、貴重物品的地方。祭祀大仙廟是古人封建迷信的一種表現,在中國較為普遍 清代縣政府建筑。
楹聯文化 編輯本段
縣衙中匾額、戒石銘、對聯等警諫文化是古代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堂卷棚上的匾額是晚清才子于右任所寫“天地正氣”,大堂的匾額是“明鏡高懸”警告官員嚴格執法、觀察力敏銳,公平公正、心存敬畏。第二個大廳的紗門上方有一塊金匾“清慎勤”清慎勤”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親筆書寫御書,詔書懸掛在全國各府、 州、縣,總是告誡官員要誠實和公正,謹慎處理案件,勤奮和認真的工作。三堂匾額“清如鏡水”也是官員提高自身修養的美好愿望。
楷書是古代皇帝命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為其下屬官員書寫的官方格言警惕。官方訓誡被分發給官員的兒子在各個州縣,刻在牌位上,立在大堂前,過去的官員都可以看到,起著時刻警戒的作用它是封建社會對官吏的一種規訓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楹聯鐫刻在柱子上,是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衙門對聯是衙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大門楹聯“蒼天聽民,望民人們淹死自己,餓死自己”這是清同治年間的一位知縣歐陽林寫的歐陽林在任期間負責志愿學習、修縣署、定八景、縣志的編纂在葉縣的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故事,而他們所寫的楹聯正是借助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在中國,每扇門都必須是相通的縣政府其他建筑上的一些對聯反映了這個地方的功能特點,而另一些則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愿望。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2002年,葉縣文物部門在官衙村修建了文物庫房和展覽館該縣陳列著300多件文物,包括70多件孤兒銅鼎、《幽蘭賦十二通石刻》等數十件國家一級文物,在此基礎上建成了葉縣政府博物館。博物館里也增加了文物部門“孔子問政”葉公事跡”等文物,景區開放期間會安排編鐘演奏等活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