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它是一種打破一切界限和差異,為全世界人類所接受的普遍的永恒的價值,不會因外界的一切變化而改變。普世”起源于基督教,最初只是為了基督教的傳播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普世價值”它也開始逐漸成為封建統治的工具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后,“普世價值”成為西方資本主義滿足自身生產方式的工具。普世價值”如今,它被西方用作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其他國家搞一系列強權政治,比如中東戰爭。普世價值”現在已經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
溯源流變 編輯本段
溯源
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普世”源于西方基督教,只是為了發展而傳播基督教因為基督徒主張不接受任何文化差異,所以它具有超越世俗的傳教機制。普世價值”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產物,它起源于宗教“普世主義”過渡到神學家和倫理學家提出的東西“普世倫理”,最后成為現在“普世價值”。
流變
宗教傳播的工具
公元1世紀,為了向外界傳播基督教,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種族這樣一來,“普世”開始作為基督教交流的工具而誕生。公元325年,羅馬帝國國王統一了基督教在那之后,“普世性”已經成為基督教理論的一種存在。公元392年,羅馬帝國的國王“基督教”作為國教,而“普世主義”作為基督教的內容,從此廣為流傳。
政治統治的工具
在中世紀的西歐,“普世主義”教會用來反抗君主的工具的思想。13世紀,通過維護歐洲的統治,教會的力量達到了頂峰從那以后,“普世價值”開始進入政治舞臺,“普世價值”它也成為封建政治統治的工具。
資本統治的工具
在資產階級革命初期,“普世價值”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資產階級將“普世價值”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反對歐洲封建勢力和宗教勢力的武器,他們高舉自由平等的旗幟,用政治自由反抗暴政,用信仰自由反對宗教壓迫,提出了“天賦人權”反對“君權神授”,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二戰爆發前,西歐資本家用“普世價值”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興起,他們開始壟斷對外貿易他們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建立自己的生產方式,他們侵略其他國家有自己想法的經濟體。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普世價值”西方國家賦予了西方資產階級新的目的,基于抽象的人性論,將“普世價值”定義為“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只要是出于良知和理性,都是被所有人或者幾乎所有人所認可的。西方資產階級把自由民主的理念等同于“普世價值”西方國家大聲疾呼的想法“普世價值”口號侵略別國人民,比如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反恐”為口號在中東挑起戰爭、以“貿易自由”提高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稅。
共同價值 編輯本段
不同主體為滿足共同需求并最終實現共同利益而達成的共識稱為“共同價值”共同價值”一方面,基于人類的普遍性,關注現階段人類的共同價值,最終達成價值共識另一方面,基于不同國家的特殊性,維護各國的核心利益,反對霸權主義,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因此,“共同價值”只要注意當前各國和全人類價值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就行了。
發展狀況 編輯本段
西方發展
普世”哲學的概念是由西方學者引入的,它與哲學的概念相似“價值”結合,形成了“普世價值”此時,西方政客也會“普世價值”尼克松認為,給它一個新的定義:我們的自由和民主價值觀在全世界都很有吸引力。一方面,美國大力推行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另一方面,諷刺共產主義“自由民主”讓當時的共產主義者“普世價值”所滲透。美國政客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普遍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蘇聯解體后,為了限制俄羅斯的發展,美國開始在一些東歐國家開展活動“普世價值”文化的輸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開始建立一些非政府組織,培養一批青少年和政府官員,向其他國家宣傳美國“自由民主”為主的“普世價值”2011年,亨利?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解釋道“普世價值”瓦解中國 的思想。21世紀后,美國聯邦政府將“普世價值”作為全球霸權的工具,奧巴馬總統將“普世價值”作為國家安全戰略。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印度、在澳大利亞三國領導人對話期間,他們表示致力于維護“普世價值”,防止受到危害。
中國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普世倫理”的話題。1996年,一位中國學者的學術文章首次出現“普世價值”這篇文章認為,“在不同的文明體系中,確實存在著超越一切因素的意識形態,它們表現了人們對生活所追求的普世價值在中國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也有普世價值,比如仁、和諧等”1999年,“普世價值”被引入政治內涵,將“民主法治和自由”等價值視為“普世價值”文章也開始發表。2000-2006年,中國學術研究“普世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世價值及其基本內涵。直到現在,中國還在宣揚“普世價值”有些人對定義仍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普世價值”他們相信真理是有價值的,而普遍真理意味著“普世價值”一種觀點提出說“普世價值”就是“世界上每個人都追求的價值”,包括“民主、自由等”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的“普世價值”的發展。另一種解釋不應該是“普世價值”,而是“普適價值”他認為人類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價值。
繼承發展
起初,“普世價值”它在20世紀90年代被西方一些神學家和倫理學家稱為“普世倫理”,他們認為人們普遍接受一種價值觀和倫理觀作為“普遍倫理”,與此同時,也在世界上掀起了波瀾“普遍倫理”的熱潮。1997年,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和意大利組織了一次會議“普世倫理計劃”開會討論“普世倫理”的諸多問題。1998年10月,聯合國在中國北京召開會議“論中國的普世倫理傳統倫理”次年在韓國首爾舉辦國際學術論壇“普世倫理與亞洲價值觀”的國際論壇會議。
關聯概念 編輯本段
普世主義
普世主義”它是在早期西方教會作為與君主抗衡的思想武器提出來的在13世紀教會的權力達到頂峰后,“普世主義”開始進入西方政治舞臺。普世主義”起初,只有西方教會限制君主 的思想武器,直到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普世主義”它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統治的工具。
道德普遍主義
道德普遍主義是指道德哲學范疇中道德的絕對性、一元性、一個對普遍性持有堅定信念,并試圖通過發現道德的普遍性原則來規范道德實踐的倫理命題。道德普遍主義作為現代道德哲學最基本的精神氣質,是本質主義的一元論它試圖將道德哲學理解為本質主義的一元論,并從這種理解中確立道德哲學的第一原則,從而控制和指導人類生活。道德普遍主義的思想形成了倫理學中的邊沁、以穆勒和康德為代表的功利主義、以羅斯和霍布斯為代表的義務論、洛克等人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契約理論。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