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又稱“紹塢”,位于云南省麗江市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古鎮總面積5平方千米,總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60%。
束河古鎮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擁有明代壁畫、明代建筑大覺宮、清代建筑三圣宮等珍貴文物和建筑。
束河古鎮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外,束河古鎮還是游覽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長江第一灣和三江并流風景區的樞紐點。2005年,束河古鎮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最佳人居環境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麗江市束河古鎮
從麗江古城往北,沿中濟海東側的大路行約四公里,便見兩邊山腳下一片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古鎮之古稱。歷史開通于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束河村,你可直抵束河中心集市,在這里你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一個類似大研鎮古城四方街的廣場,面積約250平方米,亦稱束河四方街,趕集的日子里異常熱鬧,曾是麗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廣場四周均為店鋪,古老的木板門面,暗紅色油漆。還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腳下斑駁的石坡路面,以及閑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樸自然本色。站在廣場中心,你細細觀察體會,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納西民族由游牧向農耕,再走向城市,從這里你可找出一些痕跡。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為神泉,于是建有龍泉寺。寺內陳設與古城其它寺院沒有什么區別,倒是源邊臨水一角,有一個“三圣宮”樓閣,為傳統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師。因為是束河人的驕傲,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時也是重要皮毛集散之地。
出束河古鎮往北走,眼前是一片綿延遼闊的原野,一叢叢樹前,掩映著一個古老的村舍,納西族先民跨過金沙江,從大雪山南下進入麗江壩子,就是在曠野上創建了他們早期的文明。
束河、白沙一帶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這里古跡薈萃,你可感受更古樸的束河位于麗江城北。
主要景觀 編輯本段
束河八景
夜市螢火龍門望月雪山倒映斷碑敲音魚水親人西山紅葉石蓮夜話煙柳平橋
青龍橋
束河青龍橋
四方街
束河古城的四方街長寬不過30幾米,有四條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環繞、日中為市,為麗江壩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古時候,束河的四方街上設有夜市,人們像今天的都市人一樣自在漫步在四方街上,隨心所欲走走停停,看看稀奇,吃點兒自己想吃的東西參與一下喜歡的游戲,逛夜市的人手里舉著火把,穿行在青龍河畔,如夏夜流螢,成了一道風景,叫做“夜市螢火”,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龍潭
龍泉山下古樹參天,一道好水積成九鼎龍潭,潭水清澈晶瑩,水草曼舞,游魚逍遙,玉龍雪山倒映其中,清姿傲岸,意境無窮,成為束河八景之又一景:雪山倒映。
潭邊有一截斷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頭敲擊,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斷碑敲音”。不過,為了保護這一景觀,大家還是不敲的好。
龍潭上端有一座寺廟,名叫“三圣宮”,西殿供奉觀音,北樓供奉龍王,南樓供奉皮匠祖師孫臏。東樓樓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憑欄遠眺。在這里,遠近風光盡收眼底,田疇潤綠,炊煙裊裊,雞犬爭鳴,生機勃勃,一派田園牧歌,無限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月明之夜,登樓賞月最有風味,文人墨客每每對月吟詩作畫,傳為佳話。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龍門望月”。
西山紅葉
束河古鎮
石蓮夜讀
束河西山的最南邊就是松云村,后邊有石蓮山,山上有個山洞,像老虎張開的大嘴,為了震住老虎的威風,當地人在洞口建筑了一個寺廟,叫石蓮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鐵鏈拴著的。民國時期曾經辦過夜校,讀書人圍火夜讀,成了一道風景,叫做“石蓮夜讀”,列入束河八景。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束河古鎮
含書之地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后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余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清泉之鄉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皮革之鄉
束河古鎮
博物館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于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茶馬古道起于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于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茶馬古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研究并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市第一家從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傳、推廣的專業機構。茶馬古道博物館由“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束河廳”、“皮匠廳”、“茶馬風情廳”、“茶藝廳”、“影響資料中心”等8個部分組成,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茶馬古道的起始時間、線路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人們了解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組成部分,其中的“大覺宮壁畫”為江南著名畫家馬蕭仙作品,一直保存,筆法洗練,技術精湛,保留了唐代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農耕圖騰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活動建設 編輯本段
達瓦納西努
漢譯為臘月,納西人瘋了,春節將臨,納西人忙于置辦年貨,準備過年,忙忙碌碌,近乎瘋狂。除夕之夜,每家餐桌上都必須有臘豬頭肉、相雞、魚等,表示吉慶有余。正月初一,忙碌一年的家庭主婦可以睡一次懶覺。早上吃素,白天祭祖墳。古時正月以祭天為主,元人李京有:“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徐霞客曰:“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數舉方止”。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棒棒節。棒棒會實際上是為春耕作準備的一次農具交易的盛會。鄰近各縣的農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帶的農民和商人,都攜帶本地特產到集會上出售,然后購買所需物品。交流會上,不僅農具、果樹苗木、花卉盆景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
三多節
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日,時在農歷二月初八,相傳是納西族戰神三多的生日,他是玉龍雪山的化身,是一位白盔甲騎白馬的勇士,是民族的保護神。
農歷6月26日前后共三天,白天斗牛,晚上點火把,舉火游行,群螢亂飛,是仲夏夜的狂歡節。
騎馬
馬是人類的朋友,忠實的伙伴,無論是征戰遷徙,還是馬幫驛運,納西族人都離不開馬,所以納西人不吃馬肉,不剝馬皮,不喝馬奶,如今馬的作用大不如前,但你可以騎馬進古鎮,體會納西紳士的往日風采。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