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以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為主。相傳于堯天舜日之時就有傳錄的,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詩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風》、《唐風》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一、山歌;二、號子;三、小調;四、套曲。

目錄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山西民歌演唱
山西民歌演唱
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其中有不少是流傳在山西地區的民歌、童謠,如晉時人民為慶賀除掉一個殘忍的惡霸而唱的《并州歌》:士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茵披豹裘,不識寒暑斷人頭。雄兒蘭田為報仇,中夜斬首謝并州。從本卷選入的一些民歌曲牌名稱中,尤其是從興縣“昆曲”、離石“審錄”、左權“大腔”中的一些曲牌名中,如《混江龍》、《拜月兒》、《南妝臺》、《偏坡 扭》等,我們可以看到宋元以來的民歌和民間散套的痕跡。明代以來,山西商業相當發達,特別是被稱為“河東”的晉南一帶,當時曾是北方商業的中心。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明清兩代進入民歌盛行的時期。不少是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作品,如《進蘭房》、《疊斷橋》、《粉紅蓮》、《抱琵琶》、《疊落金錢》、《繡荷包》、《茉莉花》、《銀紐絲》、《剪靛花》、《玉娥郎》等等。編唱民歌已成為勞動人民抒發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樂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因而,山歌、小調遍及城鄉。
民歌已成為廣大勞動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每逢節日,尤其是春節元宵節,更是他們集中活動的時刻。這時,各村村民用大塊煤炭在街頭或場院壘起高高的“旺火”,人們除白天進行踩高蹺、跑旱船、打花鼓及各種秧歌活動外,到夜晚,便都圍在“旺火”周圍,進行各種形式的民歌演唱。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不肯散去。這種“鬧社火”(也叫“鬧紅火”)的傳統習慣,在山西不少農村至今仍然保持著。有些地區(如祁縣、太谷、左權、定襄、臨縣等地)的民歌藝人,每年都要根據當地發生的各種新聞、事件編成新的民歌。這些新編出的民歌,在這種場合演唱,如詞、曲都編得好,受到人們的喜愛,便很快流傳開來。例如祁縣、太谷的《苦伶仃》、《打凍凌》,文水的《拉麥根》,五臺的《洪秀英》,定襄的《離婚》,臨縣的《秋香哭婆婆》、《馮采云》,離石的《下柳林》等,便都是這樣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民歌的。

簡介概況 編輯本段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全省總面積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萬,除有極少數回族和少 數滿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單一的漢族地區。
全省除晉中晉南上黨晉東南)、忻定和大同五個盆地外,絕大多數是土石山區。主要山脈,南有中條山,東有太行山,北有五臺山、恒山,西有呂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其中汾河自晉北的寧武發源至晉南的河津注入黃河,縱貫南北,是省內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鄰為:東與河北接壤,北面與內蒙毗連,西和南以黃河為界與陜西河南兩省隔河相望。
在經濟上,山西除少數林、牧業之外,歷史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因盛產煤炭而聞名于世,因而又是中國的煤炭之鄉和能源基地。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 (今夏縣)的傳說。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夏代石磬,春秋時的甬鐘,戰國時的編鐘編磬侯馬出土的東周時的晉國鑄銅作坊中,還發現有鑄造編鐘的陶范(模子)。這些都說明山西音樂的發展是比較早的。
山西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擊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爾,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康衢童謠》)相傳都是堯時的民歌、童謠。“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歌》)相傳是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系的民歌。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和《魏風》,大都是產生在山西地區的古老民歌。這些民歌,如《唐風》中的《椒聊》、《葛生》、《綢繆》、《鴇羽》等《魏風》中的《碩鼠》、《伐檀》、《十畝之間》、《汾沮》、《葛屨》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非常廣泛,它們或歌詠勞動生活,或揭露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或傾訴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愛情生活的。從這些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不僅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用民歌來歌詠他們的生活,抒發他們的感情,而且通過民歌,去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表達他們對壓迫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曲目分類 編輯本段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因地而異不同名稱。“山曲”主要分布在晉西北高原或者稱西山呂梁山)地區,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出色。“卷席片”(爛席片)是五臺縣定襄縣忻縣、原平縣一帶對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無所拘束,如陜北人稱山歌為“信天游”內蒙叫“爬山調”一樣。山西的號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夯硪號子,其中又分為“打夯號子”和“打硪號子”兩種;二是黃河船工們唱的船工號子。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縣。
船工號子中又根據不同情況的勞動,分為“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推船號子”等。山西小調的體裁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優美秀麗的抒情歌,如《繡荷包》、《繡花燈》、《茉莉花》、《十樣景》等,也有輕松愉快表現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盧狗親上壽》、《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詠人述事的敘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熱烈歡快適于節日或喜慶場合演唱的娛樂性歌曲,如《拜大年》、《觀燈》、《鬧元宵》、《對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風趣的詼諧歌,如《熱菜湯》、《高高山上一骨嘟蒜》、《大紅公雞毛腿腿》等;也有貶斥讒懶或其他丑惡現象的諷刺歌,如《花兒開》、《抓跳蚤》、《不相配》等。
調的結構一股比較規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臨縣《繡荷包》)樂段結構為其基本形式,體現著“起、承、轉、合”的規律,而這種樂段結構的變化形態又是多種多樣的。
其內容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比較突出的有:左權的“大腔”,興縣的“昆曲”,柳林的“彈唱”。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尤其是音樂傳統)以及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所鄰近省區的影響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階調式、調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呈現著各自的風格色彩。
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樸;晉北河曲、保德、偏關的民歌,高亢遼闊,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渾憨直;晉南的民歌感情熱烈;晉中祁縣、太谷、壽陽太原地區的民歌,則靈活自由、富于變化。
山西民歌,曲調優美,易于傳唱,感情真摯,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詞,極其生動,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這種來源于生活的生動歌詞令專業作者都贊嘆不已,許多音樂工作者都不辭勞苦地來山西采風,經過他們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紅杏花白》、《繡荷包》、《想親親》等民歌廣為流傳。

劇目品種 編輯本段

山西民歌王·阿寶
山西民歌王·阿寶
山西各地民歌品種繁多,而各歌種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態的民歌從體裁上加以區分,大致可歸納為五大類:一、山歌;二、號子;三、小調;四、秧歌;五、套曲。這五大類體裁所包括的不同各種 和它們的分布情況如下:(一)山歌山歌是指那些適于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般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單純,一般為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2)詞、曲格律均較自由,便于歌唱者直暢地抒發自己的感情;(3)山歌的歌詞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據自己的勞動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興編創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摯、樸實;(4)無須伴奏,無一定調高,隨時隨地張口便唱。山西的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也叫“爛席片”)等因地而異的各種不同的名稱。
“山曲”主要分布在晉西北高原或者稱西山呂梁山)地區,包括河曲、保德、偏關五寨神池寧武靜樂、興縣、臨縣、柳林等各縣。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出色。過去在這些地區,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那些正在山坡上從事勞作的農民,那些手持羊鏟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上趕著牲靈的腳夫或三五成群背著鋪蓋去“走西口”的人們,面對曠野引亢高歌。“學會唱曲解心寬”。他們所唱的,大半都是這種可以“解心寬”的山曲。這些“山曲”兒,高亢、嘹亮、悠長、舒展,富有山野風味。
 “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因“開花調”歌詞的上句常“xx開花”為起興,下句點題,因而當地人把這種形式的山歌統稱“開花調”。
在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開花,其他東西也可以開花,剪刀可以開花,笤帚可以開花,門塔塔(門塔扣)也可以開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開花,石頭也可以開花。總之,一切用來作比喻的東西都可以開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與點題的下一句有著某種聯系,如“山藥蛋開花結圪瘩兒,吃蛋親是俺的心肝瓣兒”。
“開花調”的 風格特點與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說河曲“山曲”以其音調高亢、嘹亮、節奏比較自由見長,而“開花調”則以委婉、清秀,節奏比較規整取勝。“卷席片”的風格特點,與河曲一帶“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調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樣多的平行式結構,節奏也較為緊湊,其歌詞也更近于口語化。(二)號子號子就是勞動號子,它是人們從事沉重的勞動時,為了統一號令、協同動作和振奮精神而唱的歌。這種勞動號子雖然也有曲調,但主要是強調節奏以便人們在同一的有規則的節奏中進行勞動。因為號子大都是喊著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號子”。以上各種號子都是采取一領眾和的形式。大都無固定唱詞,唱詞都是在勞動進行中領號人見景生情,隨時即興編出的。山西勞動號子雖然不多,然而卻有著節奏鮮明有力,音調單純流暢,情緒樂觀豪放等特點。(三)小調小調是指那些適于在室內或在室外從事不太沉重的勞作時隨時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調在山西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遍及全省各地,
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鎮均頗為流行。山西小調的歌詞也較整齊、規范,以七字句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種形式的混合結構,還有少數長短句。 (四)秧歌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種繁多,分布也很廣,但屬于戲曲類的秧歌,如襄垣、武鄉秧歌、朔縣秧歌、代縣秧歌等,
本文不去涉及,而留待以后編輯《戲曲音樂集成》時再去整理它們。本卷所編入的是那些屬于民歌體的秧 歌。其中有的雖然也正逐漸向戲曲方面發展,或已形成一種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地方小戲,但其唱腔卻仍然保持著民歌特點并以民歌的面貌在群眾中繼續傳唱。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原平鳳秧歌、臨縣傘頭秧歌、柳林傘頭秧歌,其中最為突出,影響也最大的是祁太歌(因流傳于晉中平川各縣,也叫晉中秧歌)等。
除上述各種秧歌外,山西還有許多“地秧歌”。如“汾陽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它民間歌舞形式,如晉東南的“花籃燈”、“九蓮燈”、晉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這些民間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為主而以間播形式進行演唱,所唱的大半是“四季”“十二月”等歌詠花卉、風物或表述古人古事或表達美好祝愿的娛樂性歌曲。由于這些民間歌舞大都是在元宵燈節進行活動,所以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燈歌”。此外,還有一些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也編入了秧歌類,主要有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與和順的“鳳臺小戲”以及昔陽一帶的“拉花”等形式中仍在民間單獨以民歌形態廣為傳唱的部分,他們雖不叫秧歌,但在節日活動中,它們也常常被看作是“鬧秧歌”或“鬧紅火”的活動內容,所以也有選擇地編入秧歌類。 (五)套曲在山西民歌中,還有一些敘事性很強、形式較大的
民間聲樂套曲。這些套曲的曲調,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當地小調的基礎上,根據內容的需要,經過加工后發展變化組合而成的,其結構比較嚴密。其內容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種:左權“大腔”,流行于左權一帶。其曲調優美,結構嚴謹,形式完整。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聲(“打岔”)。
興縣“昆曲”,是當地俗稱,并非戲曲形式的“昆曲”,是流傳在興縣一帶的一種民歌坐唱形式,內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柳林“彈
山西河曲民歌
山西河曲民歌
唱”,流傳在柳林、離石、中陽、方山一帶的大型民間演唱,所唱曲調大都是明清小曲或當地小調。《審錄》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調組成,內容是歌唱蘇三和王金龍的愛情故事。根據各地民歌音樂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為晉中、晉南、晉東南和晉北四個不同的色彩區。
山西民歌在音調上的特點,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語言的影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與山西各地語言的發音、語調(抑揚)、語氣(重音),特別是聲調(四聲)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太子山    下一篇 葫蘆畫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灵武市| 勐海县| 泰顺县| 仪征市| 吉水县| 瑞丽市| 基隆市| 固镇县| 高密市| 富锦市| 张掖市| 格尔木市| 怀柔区| 贞丰县| 博兴县| 普陀区| 韩城市| 新郑市| 布拖县| 富川| 福州市| 邳州市| 蚌埠市| 武宁县| 昌邑市| 额敏县| 左权县| 翼城县| 理塘县| 蓬安县| 潞城市| 晋中市| 仪征市| 会东县| 偏关县| 营口市| 通山县| 阿合奇县| 柏乡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