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湖南省鳳凰縣貴州省雷山縣地方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huán)節(jié)。
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0。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中國歷史上使用銀飾品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漢代,苗族與外族就有以銀料作為一種交換的貨幣的記載。但這只能表明銀在遠古首先是作為貨幣而流通的,雖然苗族流傳著“運金運銀” “打柱撐天”“鑄日造月”等許多古老的傳說,但苗族銀飾的歷史遠沒有那么久遠,真正將銀作為原材料鍛制飾品,還要往后好幾個世紀。
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區(qū)設置經制州、羈縻州,開始加強對這一地區(qū)的管理經營,逐步加強了漢族同各族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南宋時期,由于西南方遠離朝廷,置身權力角逐場所之外,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這時期,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了“山婚娶聘物以銅與鹽”,把銅與當時在山區(qū)天價之物的鹽并奉為聘禮,說明當時西南山區(qū)金屬銅的價值最高。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宋代貴州地區(qū)各少數民族還沒有飾銀的習俗。
貴州少數民族有關銀飾的記載首次出現(xiàn)在明代郭子章的《黔記》中,之后的史料記載也越來越多,如“富者以金銀耳珥,多者至五六如連環(huán)”“婦人盤髻,貫以長簪,衣用土棉,無襟,當服中孔,以首納而服之”,婦女“服短衫,系雙帶結于背,胸前刺繡一方,銀錢飾之”“未娶者以銀環(huán)飾耳,號日馬郎,婚姻脫之”等。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出現(xiàn)了以“銀環(huán)飾耳”來做“未娶者”的標識,以此區(qū)分婚否,它標志著民族銀飾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習俗功能。
清代,有關少數民族銀飾的記載明顯增多。如清代的龔柴《苗民考》中記載: “富者用網市束發(fā),貫以銀簪四五支,長如匕,上扁下圓,左耳貫銀環(huán)如碗大,項圍銀圈,手帶銀釧”“婦女服飾銀等、項圈、手鐲等皆如男子,惟兩耳貫銀” “富者戴大銀梳,以銀索密繞其警腰”。由此表明這時的銀飾種類逐漸增多,不僅如此,銀飾也逐漸得以普及。不僅不同性別皆有佩戴,而且不拘老少,不論貧富,都以佩戴為榮,“無老少,腕皆約環(huán),環(huán)皆銀”。有較貧困者實在戴不起手鐲的,也競相效仿,“以紅銅為之” 。
因此,鑒于上述史料記載,苗族銀飾的歷史應該肇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也就是從清代開始銀飾在各民族(包括苗族)中趨于普及和流行,逐漸形成了中國少數民族佩戴銀飾的風俗。
工藝特征 編輯本段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論工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主要有鏨刻和編結兩種。根據鏨刻或編結工藝的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一件銀飾少則需要十多道、多則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含鑄煉、捶打、鏨刻焊接、編結、洗滌等環(huán)節(jié),總體而言,鏨刻工藝的銀飾,銀料多以實心的塊或面材模壓而成,呈現(xiàn)厚重的造型,在銀片上鏨刻精美的紋飾。編結工藝的銀飾,銀料是將銀條拉絲而成,通過編絲呈現(xiàn)各式線狀的紋飾,玲瓏剔透。
苗族銀飾在工藝上也有粗件和細件之分。粗件并不是說銀飾制作粗糙,而是指鍛制一類大工藝,或指大件銀飾,如項圈、壓領、手鐲等;細件是指需要精細加工,或指小件銀飾,其中包括大件銀飾的配件等,如銀鈴、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針、銀泡、銀鏈、耳墜、戒指等。但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如大銀角、空心、泡花的項圈,雖是大件,但也需鏨刻等精工細作,更是精致細膩,巧奪天工。
工藝流程 編輯本段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將銀料放在“銀窩”(坩堝)內,把坩堝放在風箱爐上,用木炭全部蓋好,用風箱鼓風增高溫度。銀料全部溶化成液體后,把它倒在卡條狀的鋼槽內待其凝固。
二、錘打
先將凝固的熱銀錘打緊實,再捶打成四方形長條,最后將銀條捶打成直徑3毫米的圓柱狀細條。
三、拉絲
將捶打好的細銀條用矬子做好尖頭,再用拉絲眼板拉絲。拉絲眼板一般分52個直徑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銀條經過52次拉絲,那么其直徑與一根人的發(fā)絲差不多。
四、搓絲
將拉好的細銀絲放置在一起,用木質滾條將銀絲線搓在一起。這種工藝讓搓好的銀絲具有獨特的紋路和韌性。
五、掐絲
將搓好的銀絲掐出不同的圖案,嵌進事先做好的銀絲框內。這個過程相當精細。銀匠不需模具,全憑心中想象,一氣呵成。
六、鑲嵌加固
將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銀珠擺放在需要鑲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槍整體加溫。該過程需要嚴格控制溫度,溫度高則熔斷銀絲,溫度低則鑲嵌不牢固。
銀匠們最后將整件飾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溫煮沸,去除污漬,然后用清水將銀飾品表面洗滌干凈。
重要展覽 編輯本段
2002年荃灣藝術節(jié),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吳水根應邀到現(xiàn)場演示銀飾加工的全過程,觀眾們對他的表演表示贊揚。
榮譽表彰 編輯本段
2009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楊光賓制作的“苗族銀飾花冠”榮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苗龍系列”和“編絲手鐲”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傳承價值 編輯本段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對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銀飾作為禮品贈送友人,和藏族的哈達、漢族的珠寶一樣珍貴。
苗族銀飾的創(chuàng)制技藝充分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聰明能干、智慧機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銀飾潔白可愛、純凈無瑕、質地堅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質的體現(xiàn)。
傳承人物 編輯本段
龍米谷,男,苗族,1948年生,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zhèn)人。2009年6月,龍米谷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鳳凰縣申報。
麻茂庭,男,苗族,1953年生,湖南鳳凰縣山江鎮(zhèn)黃茅坪村人。2009年6月,麻茂庭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鳳凰縣申報。
楊光賓,男,苗族,1963年生,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zhèn)人。2007年6月,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貴州省雷山縣申報。
吳水根,男,苗族,1966年生,貴州省臺江縣塘龍寨人。2012年12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臺江縣申報。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下達,政府從政策、經費、場地各方面提供優(yōu)厚條件,為苗族銀飾鍛造工藝傳承、文化內涵的研究開展提供支持條件。同時,當地政府利用打造銀飾文化節(jié)的形式發(fā)展文化消費。推動苗族銀飾的地方旅游文化開展、旅游特色建設。
2010年鳳凰縣民俗園內成立首家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展示基地,包括苗族銀飾博物館、苗族銀飾生產基地和苗族銀飾研發(fā)中心三部分,囊括保護、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及展示、游覽一體的聯(lián)動體系。種種活動、博覽會和文化節(jié)的開展。助力苗族銀飾在大眾中的認識,也為苗族銀飾的保護提供平臺。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