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工肉圓制作技藝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欽工肉圓制作技藝,一說是明末一欽差大臣在欽工當地督查河工,崇禎皇帝南巡時經過此地,欽差選派當地有名廚師烹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菜以取悅皇上。當地一家李記肉館將精瘦肉用刀背錘成糊狀后加適量蛋清,做成了圓溜溜的肉坨子,煮熟后鮮美非常。崇禎皇帝嘗后連聲說:“好,好,宮里沒有這么美味可口的菜肴”。欽差討好道:“那就請皇上給賜個名字吧!”崇禎隨口應道:“那就叫“欽工肉圓”吧”。從此欽工肉圓名聲遠播天下。一說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10月,康熙南巡行至淮安運河古末口(現河下鎮御碼頭),在當地督查河務的欽差大臣兼河道總督、漕運總督遍請名廚,研制菜肴以取悅康熙帝,而創制的欽工肉圓。
技藝流程 編輯本段
欽工肉圓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制作技藝流程如下:
首先,選料。選用本地飼養的豬后腿精瘦肉。在生豬宰殺后迅速將后腿打開,去除筋絡,散去熱氣,不能生水。精肥膘肉也同樣取出切成米粒狀。
其次,制糊。將冷卻的精瘦肉放到切菜墩上,用鐵棒進行撲打,在撲打過程中將沒有取出的筋絡要全部取出,在用力方面根據肉質的老嫩發力。把肉完全拍打成糊后加入適量的鹽再進行拍打,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性。
第三,攪拌。將拍打好的肉糊加入一定的水和淀粉進行攪拌(第一次水不能加足),須兩小時左右就攪一遍,每攪拌一次需觀察老嫩度,再次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水。
第四,調制。加入蔥姜等調味料進行肉糊的調制,調制過程中要時刻聞味道以判斷是否到位,調制到位的肉糊聞起來蔥、姜等調料的鮮味都散發出來,且肉糊看上去細膩光亮。然后將肉糊加入肥膘粒、蛋清等輔助材料再攪拌上勁。
第五,汆制。將調好的肉糊往湯鍋里汆時,應用文火將肉湯燒熱,切記火頭不能太大,然后將肉糊往鍋里汆,就這樣在鍋里“養”上一個小時左右,接下來將湯燒開后加冷水,再燒開就可以裝盤上桌了。
傳統手工制作的欽工肉圓口感鮮嫩,味道鮮美,富有彈性,爽而不膩。楚州地區素有“欽工肉圓光又圓,吃在嘴里嫩又鮮,夾在筷子院外撂,落到地上跳三跳”的說法。
制作特征 編輯本段
欽工肉圓選料講究,制作精細,配料多樣。首先要選擇好主要原料:豬后腿的精瘦肉。制作時,用冷水洗凈,切成小塊,然后用刀背或鐵棍拍打成糊狀。拍打時,要用力適當均勻,一氣呵成。然后拌以適量肥肉,粗精鹽、雞汁、蛋清、堿粉、純豆粉、姜蔥等佐料,攪拌均勻后,再發酵4-5小時,方可下鍋,或氽湯,或油炸,皆成美味。
欽工肉圓制作技藝極具地方特色,符合當今健康的飲食理念,豐富了淮揚菜系,對淮揚美食文化的發展、演變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青銅器修復與仿古技藝 下一篇 抖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