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鍛銅技藝
歷史記載 編輯本段
據考古佐證,1960年4月,大村遺址出土的銅鼎,是迄今為止江蘇境內所發現的最大銅鼎,把連云港銅雕工藝追溯到5000年以前。 連云港銅雕工藝品,始于商代末年,歷經各朝各代,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代,海州飲馬池出土的雙鸞銅鏡(又稱葵花鏡),采用銀、錫、青銅合金制作,鏡面光潔可鑒,鏡背鑄制圖案綺麗繁縟,其用料和工藝的講究,顯示出盛唐時期雍容華貴的風貌。宋代,海州“西市界”居住的謝詠開的銅器作坊,制作的鎏金銅佛像、銅獸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反映了當時金屬工藝的面貌。他撰著的《雕塑思索》一書,為后輩銅雕工藝留下了創作新經典,把民間藝術的審美品格推到一個更高、更寬、更有深度的境界。他的銅雕工藝,以其豐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別致的圖案和精湛嫻熟的制作技藝,形成了優秀的藝術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品種分類 編輯本段
大致有1、工藝品,如獸形銅器座、銅甬鐘等;2、祭祀品,如銅鼎;3、日用品,如銅甗(炊器)、銅匜(洗用器具)、銅盤(一種水器)、銅燈、銅鏡等;4、兵器,如銅矛、銅盾、銅劍、銅戈等;5、錢幣,如半兩銅錢等;6、度量衡,如法度詔銅量;7、兵器制作器,如銅弩機;8、生產器械,如銅罍(一種量酒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蘇州磚雕 下一篇 青銅器修復與仿古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