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口絲弦
泓口絲弦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編號:JS-02-Ⅱ-0021,傳統(tǒng)音樂類。泓口絲弦,是源起于溧陽城北泓口村的一種傳統(tǒng)音樂。泓口絲弦,是流傳于溧陽泓口村一帶的民間音樂,屬于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泓口絲弦”樂班的組成,30至60人不等,配器包括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四類。有專家考證,“泓口絲弦”這種宮尺譜音樂,是唐朝宮廷流傳到民間的古老樂曲。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泓口有一位名叫王炳榮的年輕人,是當朝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王炳榮飽讀之后卻不求一官半職,回到泓口在王氏宗祠“三槐堂”里興辦學塾,教授王姓族人子孫讀書。在京城讀書時,王炳榮熟習殿堂音樂。回鄉(xiāng)教授族人子弟之余,他悉心收集當?shù)厮嚾耸来趥餍氖诘膫鹘y(tǒng)曲調,編成了《雄鷹》《春燕》《落葉》《昭君》《花園》《樓臺》《寄身草》《紅琴》《八板》《倒板》等10個曲牌,繼又配伍竹笛、二胡、中胡、四胡、簫、笙、嗩吶、月琴、三弦、琵琶、撞鈴、京板小鑼鼓等絲弦響器,并在學生中挑選一二十人組成樂班操習演奏。其曲調清幽雅致空靈,或熱鬧歡快明麗,演奏一遍需三十多分鐘,有時還加段深宮小夜曲。此后逢年過節(jié)或廟會,樂班化妝扎彩亮燈,或排坐祠堂演奏,或走村串巷演奏,觀者甚眾,云集追隨,時稱“泓口絲弦”。
1945年8月20日,新四軍打敗日寇收復溧陽城,泓口絲弦受邀進城演奏慶賀抗戰(zhàn)勝利。其時,傳人王如松、高龍保帶領絲弦樂班進城,一時引得萬人空巷。新中國成立后,泓口絲弦在民間得以存續(xù)。1989年,泓口絲弦入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江蘇卷》。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泓口絲弦現(xiàn)存的曲牌中,最具魅力的當屬《雄鷹》《春燕》,該曲以物象表達了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一只雄鷹從北方飛來江南,在江南鳥語花香里,雄鷹遇到了輕盈的春燕,雄鷹勇猛威武,春燕勤勞善良。在一個秋高氣爽落葉繽紛的季節(jié)里,雄鷹招呼春燕,春燕招呼雄鷹,春燕和雄鷹在水鄉(xiāng)稻穗成熟季節(jié)的金色田園里飛翔,春燕和雄鷹飛進了一座樓臺,春燕和雄鷹在樓臺里像一棵草般相互寄身,樓臺內外,天地之間,響起一片如天籟般的音響。雄鷹,喻北方男子;春燕,喻江南女子。
舊時泓口絲弦為宮尺譜,宮尺譜就是樂譜,是以漢字作為音樂符號標注在曲子旁邊的記譜方式。其樂曲雄邁而古韻激越,靈動而纏綿悠揚,深沉而清幽雅致,是宮廷音樂和寺廟音樂的元素與江南民間小調融匯一體的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今為便于傳承和傳播,古式宮尺譜被譯成簡譜。其演奏隊伍,多現(xiàn)身于當?shù)氐母黝惔笮凸?jié)慶活動中。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