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石雕
歷史發(fā)展 編輯本段
金山石是蘇州西部木瀆金山及其周圍山區(qū)所產(chǎn)花崗石的統(tǒng)稱。據(jù)《吳縣志》載:“金山在天平東南,初為茶塢山,晉宋年間,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因金山石質(zhì)地優(yōu)于其它花崗石,而被中山陵、毛主席紀念堂等全國著名工程所采用。更重要的是金山歷代名匠輩出,精湛石雕技藝因自成一格而聞名于世。明代就有一位叫陸祥的名匠曾與蒯祥參與北京紫金城的筑造。由于時代的局限,歷史上視石雕藝人為低賤,因而名匠少有記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吳錦山、王仁山、顧福昌等藝人發(fā)起成立了蘇州石業(yè)公所,直到民國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間(1926——1932)以湯寶根為代表的金山匠人承接了興建中山陵的石料工程和雕刻安裝,自此聲譽才又名揚天下。 金山石雕的傳統(tǒng)工序有:選料、出胚、粗做定型,做細(塹細、做線條等),二十年代后增加了石膏制模和磨光兩道工序。
金山石雕技藝構(gòu)圖典雅,線條流暢,其中:“左右開弓”、“斷柱接柱”、“獅子含球”等絕活,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藝術(shù)價值、技藝傳承價值。
近現(xiàn)代的著名金山石匠有顧竹亭、唐仲芳、盛水大、龔金木等;其中顧竹亭是摩崖石刻名匠,吳中名勝遍留手跡,章太炎曾親書“班氏功名詩投筆,魯公碑志有傳人”對聯(lián)相贈;唐仲芳是碑刻名匠,曾承接南京中山陵和靈谷寺烈士公墓兩大建筑內(nèi)的全部刻字工程而名聞全國;盛水大是“左右開弓”雕刻石獅子的巧匠;龔金木則是解放以來領(lǐng)銜金山石匠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全國著名石料工程的細石匠。解放以來,傳統(tǒng)的石雕技藝在當?shù)卣闹匾曄碌玫胶艽蟮陌l(fā)展,石雕工藝也于20世紀70年代從石料加工業(yè)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藝行業(yè)。金山、楓橋、藏書三鎮(zhèn)相繼建立了石雕工藝廠,石雕藝人的藝術(shù)素養(yǎng)不斷提高,傳統(tǒng)的石雕工藝中融人了科技的含量。主要產(chǎn)品有壁景、掛屏、座屏等幾百個品種1000多種規(guī)格,并開發(fā)丁《母與子》、《珍珠女》等大型城市雕塑和園林雕塑。其中石獅是金山石雕品的代表,形成蘇州特色的藝術(shù)風格,稱“蘇獅”,與北京的“京獅”、廣東的“粵獅”并稱石獅三大流派。蘇式石獅的特點為雌雄成對,雄者左足踩球,雌者右足撫幼獅,左右顧盼,笑臉相迎,造型古樸,溫和可愛,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石獅和各類石雕晶除暢銷本地和全國各地外,還外銷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自民國南京中山陵至今,以金山石為材料筑造的著名工程遍布全國各地,金山石匠也加盟蘇州園林建筑隊伍,飛赴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承接“出口園林”中的石料工程。
蘇州吳中盛產(chǎn)“金山石”,這恐怕是江南一帶人所共知的,因為蘇州西部有座名叫“金山”的出產(chǎn)花崗石,明代詩人杜庠有詩為證,“闔閭城外翠微間,揚子江心白渡灣,踏破忙鞵蹤跡遍,始知人間兩金山”,這是對吳縣金山和鎮(zhèn)江金山的描述。其實不僅是“金山”產(chǎn)花崗石,在吳縣木瀆附近的天平山、靈巖山、焦山、開山、象山、天池山、橫山等都是與金山一脈相承的花崗石巖石。這類花崗石呈青灰色或青白色,晶粒細密、質(zhì)地堅硬、不易風化,且耐酸耐腐蝕,抗壓力強,為我國首屈一指的優(yōu)質(zhì)建筑石料,只是金山石礦的開采歷史悠久罷了。
?文化傳承 編輯本段
悠久輝煌的金山開石
金山石礦的開采歷史悠久,概括地說是始于晉宋,盛于明清,上世紀三十年代為興盛時期,進入八十年代為全盛時期。
據(jù)《吳縣志》記載,金山“初名榮塢山,晉宋年間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丈,多美石,巉巉高聳,皆碧綠色。”從民間傳說來看,當?shù)氐睦鲜硞兟暦Q,他們的祖輩曾在山的支脈榮塢浜田雞山開采的萬家池花崗巖中發(fā)現(xiàn)過金光閃耀的礦石,從此,“金山”的美名便傳揚開來;也有老人說,“石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句名諺才是對金山名稱的最好注釋,并舉出一些以開采金山而發(fā)了財?shù)氖瘧魹槔?,因此開采金山石就好比開采金礦,將此山命名為金山也就不足為怪了。
金山石雕石橋貢景橋
解放以后,金山石礦幾經(jīng)曲折,波浪式向前發(fā)展。1952年、1953年先后為上海人民廣場、上海革命紀念館等工程的采石、石料加工和安裝業(yè)務。1956年社會主義改選時期,一些私營石號組織起來,成立了幾家規(guī)模較大的石廠。在”大躍進”的浪潮中成立了金山人民公社大石廠和藏書、楓橋三家石廠,形成了三大產(chǎn)區(qū)。進入八十年代后,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手指引下,金山石礦進入了全盛時期。1985年,金山石料廠分解為第一、第二石料廠和建筑工藝雕塑廠,年工程用石150萬噸和料石5萬噸,產(chǎn)品不下近百種。尤其是創(chuàng)新的磨光花崗石板可與大理石比美,成為蘇滬等城市高級賓館、商場的貼墻、、地坪建筑物的搶手貨。美國紐約興建的仿蘇州園林古典建筑明軒,就采用了這種金山石。金山第二石料廠后來居上。于1988年承接了蘇州火車站的廣場工程。值得一提的是以加工制作種類建筑雕塑、工藝石雕及城市裝飾雕像為專業(yè)的金山建筑工藝雕塑廠在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石雕藝術(shù)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雕制的作品大的上千斤,小的似手指,石獅威嚴有加,石馬引頸長嘶,石燈鏤空剔透,觀音笑容可掬,無不神情兼?zhèn)洌S妙維俏。這些風格獨特的石雕藝術(shù)品深受日本、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的外商、華僑和香港、臺港客商的青睞。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為了保護寶貴的自然資源,保護青山綠水,金山石礦已停止開采,但金山的石業(yè)、金山的石雕工藝依舊綻放著奪目的光彩。蘇州金山石雕有限公司、蘇州楓橋石雕工藝廠等一批在上世紀末創(chuàng)立的工藝石雕民營企業(y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在書寫著新的歷史輝煌。
技藝精湛的金山石雕
金山石礦的開采和石料加工,有分有合,往往同為石業(yè)。與金山悠久的石業(yè)開采同時名聞遐邇的金山工藝石雕同樣有著悠長的歷史。自成行業(yè)的石料加工業(yè)以手工作坊的“石作”、“石鋪”形式為主,遍布于蘇州的城鎮(zhèn)。行業(yè)內(nèi)將從事石雕的統(tǒng)稱為“細作”或“細石匠”。
凡承接的石料工程,包括橋梁、陵墓、界石、建筑等需要精工雕刻的均需請細石匠,獨立制作石雕作品的如石獅、石馬等均由細石匠承擔。上世紀三十年代,蘇州曾設(shè)立石業(yè)同業(yè)公會,當時入會的石作,城區(qū)有25家,鄉(xiāng)鎮(zhèn)20家,共計細石匠有143名(不含臨時工匠)。
金山細石匠,名家輩出。晉代以來的名匠由于鮮有記載,也難以敘說,明代以來有與香山幫蒯祥齊名的陸祥。陸因擅于石雕和石料工程建筑而官至工部侍郎。民國初年,湯根寶和陳根土率金山細石匠二百余人赴南京建造了中國最宏偉的花崗石工程中山陵,并巧接石牌坊斷柱而技壓群雄,更使金山巧匠聲名遠播。名石匠顧竹亭以擅長摩崖石刻而譽滿吳中;“造橋王”許松齋、錢金生則以修建蘇州寶帶橋筑石亭和建造橫塘彩云橋而著名。
金山石匠的后代,在繼承傳統(tǒng)的金山石刻技藝的基礎(chǔ)上,對雕刻工藝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豐富和發(fā)展了雕刻產(chǎn)品?,F(xiàn)在不僅能雕大到八九噸重的蟠龍盤踞的石碑、烈士紀念塔,還能雕鑿佛像、仕女、駿馬、飛禽等。蘇州市政府贈送給意大利威尼斯、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和日本金澤市等友好城市的三對高達2。5米的大型石獅,就出自楓橋石雕工藝廠的藝人之手。1987年,蘇州金山石匠為中國銀行蘇州支行制作的全套石欄桿、貼面、石獅等雕塑及其布局和式樣和發(fā)國時期上海的中國銀行如同一轍,被評為十大街景名建筑之一。一些石雕工藝廠還與浙江、南京工藝院校著名雕塑家合作制作大型城市雕塑石雕藝術(shù)品,如“母與子”、“珍珠女”、“鮮花與少女”、“王安石”等。如今,出自于金山、楓橋等雕刻廠生產(chǎn)的、出自金山石匠之手的佛像、石獅、古龍、燈籠、掛屏、壁景等雕塑工藝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斯里蘭卡、香港等財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受到國內(nèi)外藝術(shù)家和建筑師的普遍好評。
名震華夏的石雕絕技
金山石雕技藝師徒相承,父子相傳,做細匠的,即從事雕刻類加工的更是有一套絕技,真是有了這一套絕技,才令世人刮目相看,才能成為今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金山石雕杜瓦爾絕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蘇州金山石雕-家有祥龍
三是“冰梅紋”石墻砌筑絕技。這是石匠加工砌筑的高難度技術(shù)活。“冰梅紋”是指石塊拼縫似碎冰狀,有的呈梅花狀,酷似天然,以不留拼接加工痕跡為最,非頂尖高手不敢問津。蘇州靈巖山后花園西側(cè)圍墻目前尚保留有較完好的“冰梅紋”石墻若干段,這是晚清和民國時期金山石匠留下的杰作,業(yè)內(nèi)人士無不稱奇贊嘆。
四是“斷柱接柱”絕技。民國年間,建造南京中山陵“博愛”牌坊時,因三期工程承建者克扣石匠工資而引發(fā)勞資糾紛,金山石匠巧斷石牌坊大柱,迫使承建者賠償八千銀元后再接上大柱,上演了“斷柱接柱”的絕活,成為石料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跡。
五是石拱橋建筑絕技。一般石拱橋建造時均要搭建腳手架或木支架,以便于拱頂合攏時防止坍塌。技藝高超的金山石匠不用任何支架,拱形石材拼接嚴合,所筑橋梁美觀又堅固。如橫塘彩云橋、寶帶橋修建等。
六是摩崖石刻和碑刻絕技。摩崖、碑刻分文字和圖像兩類,其中文字鑿刻需要石匠掌握較深的書法功底,鑿刻時以鋼鑿代筆,接刀處不留斧鑿痕,刻鑿深淺恰到好處,酷似書法運筆輕重,游絲枯筆均需反映原作風貌。民國時期的顧竹亭便是專事摩崖石刻的高手匠人,摩崖石刻達十年之久,吳中名勝遍留手跡,章太炎先生曾親書對聯(lián)“班氏功名詩投筆,魯公碑志有傳人”。圖像碑刻必須精通畫理,運刀如運筆,圓角轉(zhuǎn)折處不露接刀痕跡。金山石匠何根金承接的泰州鳳凰河景觀帶石料工程,其中長廊以內(nèi)《水滸》、《西廂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為題材的戲文故事石刻畫像達999幅,精湛的石刻技藝受到業(yè)內(nèi)外人士廣泛稱贊。
金山石雕不僅有其實用價值、技藝傳承價值,更有其文化藝術(shù)價值。當我們置身于園林名勝、馬路廣場,或置身于名宅大院、博物館、企事業(yè)單位,目睹一座座建筑石雕裝飾品、一處處石雕景觀,一件件廳堂的石雕陳設(shè),一種對石雕藝術(shù)的敬仰之情將會油然而生。特別是在今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征程中,當許多傳統(tǒng)手藝開始被現(xiàn)代化浪潮逐漸湮滅的時候,一種“留住手藝,就是留住我們的生活”的緊迫感將會顯得更加強烈。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