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抬閣
金壇抬閣,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裝戲劇人物,造型懸立于若干層四方形閣架上,在廟會出會時由眾人抬著并配之于吹打器樂浩蕩出行的一種大型民俗活動。流傳于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及周邊地區。
金壇抬閣興起于明朝,戚繼光帶兵打敗倭寇,并將金壇城墻加高了三尺,金壇百姓歡欣之際,便在廟會出會時,經戚繼光軍隊中的湖北籍士兵傳授,移植了湖北民間的“抬閣”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百姓樂業。此后代代傳延,遂成為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為一體的民俗活動。
“閣”的制作是以木樁和插銷為“骨”,以“樁”載人,分層連體固定。出行時由十六個壯漢“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著,八人用扛插撐著。“閣”為六尺長、五尺寬的長方形座架,有四條腿的長方底座,底座中以木桿為支架,飾有假山、曲橋、欄桿、花卉、綠蔭和亭臺。“閣”以“樁”為依托上下連成一體,由上至下分五層為頂樁、二樁、三樁、四樁和末樁,上下高達兩丈五尺。“閣”上共有5至7個塑扮各種戲劇人物的童男童女(年齡均在八至十歲左右)。興盛時,金壇曾有城隍廟、忠佑祠廟、河西廟、李王廟、八蠟廟、殿值祠和河東廟等7支“抬閣”同時出會,規模和聲勢十分浩大。經過歷代民間的傳承和改造,金壇抬閣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其造型典雅,內容優美,加上鏗鏘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濃烈,場面壯觀,猶如一個個抬在肩頭上的流動戲臺,為世代人們所喜聞樂見。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金壇“抬閣”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裝戲劇人物,懸立在數層四方形閣架上,由人抬著并配之于吹打器樂浩蕩出行的一種傳統雜技娛樂形式。其縐形,源自古時的“細打鑼鼓”。金壇抬閣是一種大型民俗活動,若干童男童女裝扮成古裝戲劇人物,懸立于若干層四方形閣架上,在廟會出會時由眾人抬著并配之以吹打器樂浩蕩出行,流傳于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及周邊地區。該活動興起于明朝,戚繼光帶兵打敗倭寇,金壇百姓歡欣之際,遂在廟會出會時,經戚繼光軍隊中的湖北籍士兵的傳授,移植了湖北民間的“抬閣”進行表演,以祈求國泰民安,百姓樂業。此后代代傳延,遂成為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為一體的民俗活動。經過歷代民間的傳承和改造,金壇抬閣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其造型典雅,內容優美,加上鏗鏘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濃烈,場面壯觀,具有十分鮮明的江南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