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徐州琴書亦稱“蘇北揚琴”, 最初起源于明代小曲,晚清時期出現了雙人檔、單人檔演出故事的形式,觀眾稱之為“絲弦”。揚琴成為主奏樂器后,觀眾便稱之為“唱揚琴”或“打揚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發展史。流布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徐州及其周邊地區。
徐州琴書演唱形式多樣,有單口、對口、三口和群口之分。聲腔分為“板腔體”、“聯曲體”兩大體系。板腔體唱腔結構以[鳳陽歌](俗稱[四句腔])和[二板](也稱[跺子板])兩種板式為主體;“聯曲體”曲調更為豐富。演出曲目有傳統書目《王天保下蘇州》《九姐出嫁》《李雙喜借年》《小姑賢》《張廷秀趕考》等,現代曲目有《劉二姐算卦》、《一個女人三個娘》《顛倒話》等。徐州琴書尊道教第二代傳人邱處機為始祖,稱龍門派,傳承字號為“道、德、通、玄、靖、鎮、常、守、太、清、陰、陽、來、福、本、何、教、永、元、明”計20字輩,在徐州地區有“柴”、“陸”兩大門戶,傳承譜號相同。徐州琴書聲腔既有南方曲藝的優美、秀麗,又具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曲詞格律嚴謹,有“三字緊”、“四字跺”、“五字蹦”、“七字十字韻”等。
徐州琴書風格鮮明,鄉土氣息濃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對研究方言、歷史、文化、社會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簡介概況 編輯本段
徐州琴書,又名“蘇北琴書”,舊稱“絲弦”、“唱揚琴”等,主要流行于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徐州琴書以徐州方言演唱,鄉土氣息濃郁,既有南方曲藝的婉轉靈秀,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徐州琴書演出時由演員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交待故事情節,有單檔、雙檔、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靈活簡便,詞曲通俗、素有”文藝輕騎“之稱。徐州琴書代表性曲目主要有《王天寶下蘇州》《張廷秀趕考》《水漫金山》等。徐州琴書以其獨特的方式記載了徐州的歷史、習俗、民生狀況和民間故事,是徐州農業文明的重要精神標志,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2008年6月7日,江蘇省徐州市申報的“徐州琴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73。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徐州琴書
明嘉靖(1522年—1565年)年間,徐州地區的小曲已十盛行,廣為傳唱。《萬歷野獲編》卷廿五《時尚小令》記載“宣德至正德年間,時調小曲主要滸于中原地區;嘉靖以后流傳漸廣,至萬歷以后,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間,在徐州琴書成型之初,除了有忙時務農、閑時從藝的半職業藝人和部分自娛者外,出現了以此為業的盲藝人群體,他們或沿街賣唱,或為商賈等唱堂會,采用自打、自彈、自拉、自唱形式,小曲配以簡單故事,觀眾稱為“瞎腔”。又因其演唱時用三弦伴奏,又稱“三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揚琴已開始普遍在三弦和絲弦演出中使用,這種演出被觀眾稱為“唱揚琴”、“打揚琴”。抗戰時期,琴書藝人把原曲調[鳳陽歌]、[跺子板調]相結合,形成了唱揚琴的主要曲調。演唱形式由墜胡伴奏坐唱改為揚琴伴奏站唱,演唱場所由遛門子、地攤、堂會,逐步轉向羽棚、茶社,完成了從聯曲體到板腔體的轉變,形成了徐州琴書的板式,產生了如《楊家將》《江寧府》《月唐》等一批長篇書目,標志徐州琴書已進入了的成熟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隨著徐州地區的解放,徐州琴書走向興盛。
1949年到1952年間,徐州市通過舉辦戲曲學習班,成立戲曲研究會、實驗曲藝隊(同年更名為徐州曲藝工作隊)等措施,很快形成徐州琴書新曲目創作和演出的高潮。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表演特征
徐州琴書以徐州方言演唱,鄉土氣息濃郁,既有南方曲藝的婉轉靈秀,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徐州琴書有單檔、雙檔、表演唱等多種演出形式,單檔又分用單腳梆伴奏和用單琴板伴奏演唱兩種形式;雙檔也稱“對口”,演唱者執檀板兼敲揚琴,伴奏者操笙琴,演出時既可獨唱,也可對唱,還可幫腔或合唱;表演唱是演員邊唱邊展示表演動作,另有小型樂隊在旁伴奏、幫腔。徐州琴書主要是琴書唱曲。它的共性為由演員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交待故事情節,摹擬人物、介紹環境、渲染氣氛,一般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它靈活簡便,詞曲通俗、素有”文藝輕騎“之稱。
唱腔曲調
徐州琴書唱腔優美,曲調豐富,音樂結構一般包括“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四板”、“過板”幾個部分,入活兒時唱【鳳陽歌】、【垛子板】或念說白,最后以“煞板”結束。除【鳳陽歌】和【垛子板】外,其唱腔曲牌還有【蓮花落】、【摩坷薩】、【銀紐絲】、【刮地風】等。
伴奏樂器
徐州琴書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檀板、揚琴、笙琴等。
基本形式
徐州琴書的基本句式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頭和襯字。主要曲調為〔鳳陽歌〕(也叫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兩種垛字板。在藝術風格上,北路徐州琴書高亢奔放,東路琴書文靜委婉。徐州琴書在唱腔和伴奏樂器等方面與山東琴書基本相同,這與徐州緊靠山東有關。“太陽出西落在東,滿天月亮一顆星,天上無云下大雨……”彭城廣場上一位老人氣韻悠揚的演唱,吸引不少市民駐足。這是徐州琴書名家魏云彩冒著高溫在為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徐州琴書作宣傳演唱,他希望徐州琴書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
表演形式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演唱韻味獨特,藝人坐中間打板擊琴,伴奏者列左右。唱詞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多為家長里短,所以唱琴書又叫“唱針線筐”,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有《張延秀趕考》、《豬八戒拱地》等。他剛演唱的曲目叫《顛倒話》,就是顛倒著說唱日常天氣變化。
他說,琴書是起源并根植于民間的一種傳統曲藝,可眼下,知道、聽過徐州琴書的市民已不多。
經典劇目 編輯本段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徐州琴書藝人創作、改編了大量的演出曲目和唱段,通過這些作品懲惡揚善,宣揚社會倫理,表達民眾意愿。代表性曲目有《王天寶下蘇州》《張廷秀趕考》《呂洞賓戲牡丹》《水漫金山》《馬前潑水》《包公案》《顛倒話》《虞姬賦》等。
流行地區 編輯本段
徐州琴書主要流行于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隨著多元文化沖擊,徐州琴書也和戲劇一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正面臨著挑戰,徐州琴書演出機會減少,老藝人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從藝,中年演員迫于生計,紛紛改行,導致這一曲藝樣式后繼乏人,瀕臨滅絕,對它進行搶救保護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2002年徐州市政府責成市文化主管部門向社會招收8名琴書學員,在徐州市文化藝術學校舉辦徐州琴書班,初步解決后繼無人的問題;2005年徐州琴書列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7年10月23日,徐州琴書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2月26日,徐州市文化局與徐州工程學院簽署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合作協議,并于2009年11月21-24日成功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高層論壇”。
2009年8月6日,“徐州琴書”研究會成立,為徐州琴書的發展和保護提供了有力保證。
2018年5月25日,江蘇省文化廳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著手,在沿大運河流域的藝術學校開辦包括徐州琴書等藝術表演專業。
傳承人物 編輯本段
魏云彩,男,1946年3月生,江蘇邳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徐州琴書代表性傳承人。魏云彩1959年考入徐州專區文化藝術學校(后改為徐州戲曲學校),跟隨楊士喜、孫成才、朱幫霞專科學唱徐州琴書。1961年中專畢業,被選調到徐州市曲藝團工作,專職從事徐州琴書的表演和創作。
張巧玲,女,漢族,1960年9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徐州琴書代表性傳承人。張巧玲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徐州市歌舞劇院徐州琴書研發中心主任。
曲藝價值 編輯本段
徐州一方水土造就了徐州琴書文化,琴書文化造就了一個地方曲種。徐州琴書在道德傳承、文化普及正統觀念的灌輸等諸多方面也承擔更多責任和使命。
徐州農業文明塑造了徐州琴書,徐州琴書是徐州農業文明的重要精神標志。徐州琴書從起源、繁衍,到發展,數百年來繁衍不息,并以其獨特的方式,記載了徐州的歷史、習俗、民生狀況和民間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社會影響 編輯本段
2020年的春天,在全國新冠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戰“疫”文藝作品,徐州琴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魏云彩,和他的徒弟徐妮娜共同創作了抗疫徐州琴書《戰勝疫情迎春天》。
入選非遺 編輯本段
2008年6月7日,江蘇省徐州市申報的“徐州琴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