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白蛇傳傳說

白蛇傳傳說,國家級項目編號Ⅰ-6,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鎮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傳說的重要發源地。殷商以前,這里的原始居民荊蠻族就有“斷發紋身”之習俗,他們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像蛇軀的花紋一樣,得到像蛇這樣的崇拜物的保護。因而,早在初唐時鎮江就萌芽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傳說,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地理分布從鎮江向區域外輻射。

該傳說講述了美麗的白蛇為報答許仙救命之恩,幻為人形,下凡與之結為夫妻的感人故事。為與許仙相遇,她雨中借傘;為救夫君性命,她勇盜仙草;為了夫妻團聚,又在鎮江水漫金山。為了愛情,白娘子九死一生,其情其景,感人肺腑。傳說中的生活性情節“保和堂施藥”、轉折性情節“端午驚變”、高潮性情節“水漫金山”等都發生在鎮江。明末文學戲曲家馮夢龍的平話《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就把鎮江在宋代的真實地名和景觀,如“針子橋”“五條巷”“鎮江渡口馬頭”“金山寺”等,都逼真地寫進了話本的情節中,同時它們也成為該傳說在鎮江的重要風物遺跡。

鎮江不僅有該傳說的代表性講唱人,也有代表性的傳唱場所,從古代到當代的口耳傳承方式,以及每逢端午節各書場、劇場輪番的相關演唱,集鎮上相關的“唱麒麟”“蕩湖船”表演,家家吃十二紅,喝“雄黃酒”,門上插菖莆,身上揣香包等特異的民俗事項,都是該傳說口頭文化遺產和文化空間在鎮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并使之具有了“傳奇性、廣泛性、人民性”的鮮明風格特征。

目錄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白蛇傳傳說,江蘇省鎮江市浙江杭州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白蛇傳傳說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傳又名白娘子傳奇、雷峰塔傳奇等,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它講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為白娘子(白素貞),攜青蛇小青來到杭州西湖,與藥店伙計許仙(宣)相遇相戀結姻,復遭和尚法海橫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歡離合的故事。白蛇傳傳說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既反映了人們對婚姻自由和愛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現了人們對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傳傳說中,保留了大量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
2006年5月20日,白蛇傳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Ⅰ-6。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初唐時,“金山寺和尚降白蛇”的原始傳說就已在鎮江萌芽。宋代,鎮江民間已流傳“白蛇傳”的話本《雷峰塔》,故事的主體內容已基本形成。
明代,曾在鎮江丹徒做過儒學訓導的馮夢龍在其編撰的擬話本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就對應了鎮江當時的若干真實地名如針子橋、金山寺、五條巷、渡口碼頭等。古代的金山是長江中的一個小島,四面環水,人稱“浮玉”。山上香火繚繞,加之處于長江下游,潮漲潮落,形成了相當的神秘性,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清代方成培改編的《雷峰塔傳奇》,就對“水漫金山寺”這一故事的高潮情節進行了詳細描寫。

文化特征 編輯本段

內容架構

故事說的是位于鎮江長江中的
金山上有個白龍洞,洞中有條美麗的白蛇,為報答青年許仙的救命之恩,在西湖與許仙結為夫妻。后白娘子夫妻在鎮江五條街開了“保和堂”藥店,施藥濟貧。不料這一切卻惹怒了金山寺的方丈法海。法海要拆散白娘子與許仙這對恩愛的夫妻,設計于端午節以雄黃酒迫使白娘子現出原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侍女小青勇盜仙草救活許仙。可是法海又將許仙騙至金山,使夫妻分離。白娘子水漫金山后,與許仙斷橋相遇,再次和好如初。不料法海再度出現,用紫金缽將白娘子鎮于雷峰塔下。最后小青修煉數載,終于奮力轟倒雷峰塔,救出白娘子,實現了大團圓。
這個故事的基本情節完成于清代方成培改編的《雷峰塔傳奇》。《雷峰塔傳奇》主要情節發展到三十四節,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現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盜仙草”等情節,這些重要情節的發展與鎮江有著密切關系。從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說,既增加了故事的傳奇性、浪漫色彩,又表現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故事中妖氣減弱,從白娘子與許仙的矛盾,改為白娘子與法海之間的斗爭,故事情節也更明確地體現了民眾的愿望。

藝術特征

白蛇傳傳說凄美動人,具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寫實與寫意并重的藝術特色。其結構一線到底,符合中國人的藝術審美原則。
經過長期提煉升華而成的白娘子形象,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是善良賢惠、精明能干、溫柔和順;二是大膽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充滿樂觀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堅韌頑強,百折不撓,集中體現了民眾的理想,從《白蛇傳傳說》故事的產生、流傳、演進中.可以看出人民創作的偉大。

表現形式 編輯本段

白蛇傳傳說來源于民間關于蛇的傳聞、蛇的圖騰、蛇的信仰等等,從片言只語到敷衍成文,漸趨完整,其內容也由蛇吃人、到變成蛇妖迷惑人危害人、再到蛇人相戀、直至發展到表達追求愛情爭取幸福自由。
作為民間文學的白蛇傳傳說,它是圍繞“傳說核”,主要運用口頭語言講述的方式,組成故事情節,反映角色心理活動,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

社會影響 編輯本段

榮譽表彰

在2018年6月11日,由重慶大學學生自導自演的
川劇白蛇傳》,在第六屆重慶市大學生戲劇演出季斬獲七項大獎。

重要活動

白蛇傳傳說
白蛇傳傳說
舞劇《夕照》改編自家喻戶曉的傳統戲曲和經典愛情故事《白蛇傳》,2015年11月北京民族劇院首演,這一精品力作獲得強烈反響,同年在京津兩地共巡演20余場。
2016年11月在國家大劇院第9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上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贊揚。
2017年再獲專項資金支持,進行修改加工提高,在北京民族劇院三度上演。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故事反對邪惡,弘揚善舉,追求婚姻自由的主題非常鮮明;情節奇曲跌宕,扣人心弦;其中的人物形象突出,善惡分明,尤其是女主人公
白娘子身上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女性賢淑善良、堅貞不屈的精神之美。這些總體上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白蛇傳傳說中還包含了相當多的社會生活內容,間接地反映了古代的許多民俗現象,如端午文化習俗等。整個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情感特征、審美取向及藝術創造力,具有社會、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白蛇傳傳說作為中國優秀的民間文化瑰寶,它所包含的多方面信息價值,一直是人們探討、研究的話題。
由于白蛇傳傳說的經典性,它對其他文化藝術樣式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首先白蛇傳傳說和戲曲關系甚為密切。據1959年統計,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和三百多個曲藝曲種對《白蛇傳》進行了改編演出。全本中的許多折子戲成了某些劇種、曲種的經典保留劇目。如在京劇、昆劇、越劇、川劇等劇種中的《游湖》、《盜仙草》、《水斗》等都有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揚劇的《上金山》、《放許仙》和《斷橋會》也極為精湛;揚州清曲的《水漫金山寺》也是其重點曲目。其次有關《白蛇傳》的小說、演義的創作也從未間斷。魯迅先生在1935年和1936年,連續寫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兩篇雜文。著名作家、戲劇家傅惜華趙景深、田漢、戴不凡、阿英張庚等,都寫過不少有關《白蛇傳》的文學作品和評論。著名作家張恨水趙清閣于1955年和1956年分別創作通俗小說《白蛇傳》。鎮江市康新民、陳靜也于1988年創作反映《白蛇傳》的通俗小說《蛇戀》。

傳承人物

1890年出生的鎮江人李志中系白蛇傳傳說在鎮江的第一位實際可考的傳承人。李志中講的故事保持了口頭文學語言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等特點,是當地有名的故事大王。他講述的白蛇傳傳說,曾發表在《民間文學》上,后被選進《中華民族民間故事大系》和《中國民間故事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李志中70年代病逝。
第二位傳承人為1909年出生于宜興宗震名。他自幼受其父影響,喜歡講故事,尤其擅講白蛇傳傳說,其中以“淚漫金山寺”最有影響。他有六十多篇故事經整理發表于省級以上刊物。他于1990年病故。
第三位傳承人為1912年出生于丹徒的倪雙喜。倪雙喜是唱山歌的能手,他在丹徒縣山歌民歌演唱會上演唱的山歌號子《白蛇傳》在鎮江廣泛流傳,并發表在《中國歌謠集成·江蘇卷》上。他于80年代病逝。
此后還有1909年出生的人稱“故事簍子”的周廣富,1900年出生的故事能手包季青等也都是講《白蛇傳》的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關于對民間文學白蛇傳傳說的保護,鎮江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單位,鎮江民問文化藝術館已挖掘、收藏了眾多有關白蛇傳傳說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和實施保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鎮江市又先后舉辦了若干各種形式的與白蛇傳傳說有關的活動,創作了許多以白蛇傳傳說有關的各類作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白蛇傳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京劇    下一篇 梁祝傳說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田林县| 东安县| 沅陵县| 尉氏县| 广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抚远县| 闸北区| 岳普湖县| 宜兰县| 岑巩县| 得荣县| 大庆市| 开远市| 凤阳县| 延吉市| 石河子市| 临邑县| 利川市| 体育| 阿拉尔市| 界首市| 铁力市| 涿鹿县| 宁津县| 襄城县| 柘城县| 连平县| 兴仁县| 佛冈县| 静宁县| 浪卡子县| 宜丰县| 朝阳县| 刚察县| 呼和浩特市| 清徐县| 比如县| 汾西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