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羅漢(英語:Pyramid Building),由若干人相互配合,組成造型動作的一種技巧運動。專門術語為“技巧造型”。疊羅漢的集體性強,可由三人到多人組成一個羅漢造型。分為男子做、女子做、男女混合做幾種。簡單的疊羅漢對參加者的身體素質要求不高,一般不受場地條件的限制,適合在廣大城鄉中、小學展開。參加練習者必須緊密協調配合,因此對于培養青少年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有良好作用。疊羅漢常常被穿插在團體操中進行表演,以豐富團體操的內容,活躍表演場上氣氛。
疊羅漢也是一種民間游藝,發源地是安徽歙縣南鄉的葉村。每到元宵佳節,當月上樹梢,村里處處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羅漢”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腳踩鼓點,游村一周,招引觀眾爭相尾隨,人流涌往村中的露天舞臺。表演開始,先有24位化裝成大肚、矮腳、嬉笑、怒面、哀怨、哼哈的羅漢,輪流亮相各演一番自己的個性絕招。然后是小羅漢打掃佛堂,老羅漢手持仙帚拂塵,虔誠地拜佛,二仙童引出觀音、靈官、四大金剛站立四方舞臺。場面充滿莊重的佛教色彩,表演跌宕起伏。羅漢由易到難,演出60套羅漢的人體造型,驚險而優美,如童子拜觀音、仙人橋、金雞獨立、石猴出現等,層次遞進,有動有靜,一波一浪,推向高潮。最后,羅漢與羅漢手拉手,上層羅漢雙腿坐在下層羅漢的肩膀上,一層,兩層,三層,直至六層,以“六柱牌坊”結束。每疊好一層均在舞臺上旋轉一圈。立在頂峰的羅漢,有稚童扮演,他合掌祝福觀眾吉祥如意、全村人壽年豐。關于疊羅漢的起源,據傳,明末葉村的解元寺在一個元宵節之夜突然失火,村民聞訊,疊人翻入寺中滅火。寺內僧人為答謝村民,每逢元宵節就演出“疊羅漢”與村民同樂,流傳至今,成為習俗。另外,疊羅漢中的“六柱牌坊”、“五柱牌坊”造型又以歙縣的牌坊為表演素材,伴隨歡樂的鑼鼓,疊羅漢細膩的表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疊羅漢這種活動發展到清代多為宮廷娛樂表演,和雜技藝人為謀生在集市廟會上表演,逢年過節喜慶舞獅或採青都有疊羅漢出現。歐美等地亦有在喜慶活動中的疊羅漢游戲表演。
疊羅漢主要分布在華溪、王店、何宅、如甫、大元、西山下、新廳、油碑塘、八里橋頭等地。疊羅漢源于明朝嘉靖年間跟隨戚繼光平倭的義烏兵,在平患作戰、練兵之余,根據武術套路、戰時陣法和雜耍技藝演練而成的一種練武取樂的游戲。當時義烏民情“俗近秦風,喜習戈矛”,百姓平素喜練南少林派的羅漢拳,十里八鄉民間常以傳說中的十八羅漢皈依成佛故事為題材,組成羅漢班,每班幾十人,在每年重陽廟會迎神時作護衛隊,于路過村落擇地表演疊羅漢、滾獅子、練拳棍刀槍等。春節元宵時也在本村或附近村落進行表演。因而這種習武娛人的游戲很快就在義烏一帶流傳,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一套較完整規范的表演內容和形式。 羅漢班自明至清,同治年間最為盛行,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疊羅漢大多由一個村或一個族組班表演,一為逢年過節,寺廟開光,豐年慶歲求熱鬧渲染喜慶氣氛;二為顯示本村(族)團結齊心,炫耀力量使外人不敢欺侮,故常有三代同陣,四代同班的現象。較上檔次的羅漢班就有十多個,每年重陽節都要舉行賽事,類似于戲班斗臺,一比高下。 大陳鎮八里橋頭村羅漢班始建于清末,當時政局動亂,八里橋頭人為了防匪強身,由蔣小洪(1911年)、蔣朱洪(1917年)、葛世財(1938年6月)領頭創辦了羅漢班,取名“迎春會”。八年抗戰期間曾間斷,抗戰勝利后重新恢復。1949年后時有間斷,1981年正月(農歷),村里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蔣小洪等人的倡導下,重新組建了羅漢班。整理恢復了傳統的表演形式,并在服裝、道具、表演程式上提出修改,把原來較為散亂的形式進行程式化。
表演形式

疊羅漢
1、走陣(長蛇陣、蜈蚣陣、龍門陣、梅花陣、盾牌陣、叉盾陣);2、滾叉(單手滾、雙手滾、甩高滾);
3、拳術、刀棍術、操盾牌(單人打、雙人打、大刀花、雙刀花、單棍、雙人棍、三人棍、操盾牌等;
4、疊羅漢(疊牌坊、疊塔、疊十殿、疊荷花、過人橋等);
5、其他還有:啞背瘋、懶頭滾打、慈航普渡等。
表演特征
1、表現具有驚險性。疊羅漢表演一般要疊4至5層,最上層的觀音或小羅漢由6—8歲兒童扮演,手持道具做出多種花樣動作,十分驚險。又如滾叉表演,要把滾叉拋到幾丈高的空中,不偏不倚的落到身上還能滾動自如,精彩絕倫。

疊羅漢
2、體現出羅漢班的團結性。羅漢班表演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表演中必須團結協調,思想必須高度統一,行動必須高度一致。如走陣(如圖一、二、三),須按不同陣圖,服從指揮循序漸進,才能演變陣式,否則就有走不出陣式的可能。尤其是疊牌坊、疊塔、疊十殿、疊荷花、過人橋等造型表演,十八個人參與,四層五層高度,大家必須團結心齊、協調協力,共擔份量,才能完成其精彩的表演。3、表演藝術的綜合性。羅漢班表演集戲劇、舞蹈、武術、雜技、造型等為一體,整個表演過程都有先鋒、鑼鼓、嗩吶等器樂伴奏;表演走陣、滾叉時,人們手舞足蹈、穿插跳躍、循環滾動,整個場面奔放與嚴整,粗獷與細膩巧妙地融為一體;
4、表演的群眾性。過去是每年重陽節舉行,現今由于重陽節淡化,而每逢過年過節或重大慶典時,如寺廟開光、大橋竣工、文化節、博覽會壓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