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查白歌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拼音:bù yī zú chá bái gē jié),貴州省西南興義一帶布依族一個紀念性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興義市頂效鎮的查白場舉行。該節是為紀念古時當地一對為民除害與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該節是為紀念古時當地一對為民除害與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人們吃狗肉湯鍋、五色糯米飯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樹下悼念查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凈心,到查白廟敬香,這一天查姓村民要請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動,中老年人在查白樹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白,以此傳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則穿著節日盛裝到查白橋、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風物景點去吹木葉、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農戶家坐滿親友,通宵喝酒、唱歌。
?2006年5月20日,布依族查白歌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每年這幾天,周圍遠近各縣和毗鄰的廣西、云南等地各族群眾三四萬人,前來參加歌節,規模宏大,氣氛熱烈,蔚為壯觀。查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歌節賽歌、認親訪友、吃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第一天是高潮。
布依族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源于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在南盤江畔有一個叫虎場的大土坡。壩上有一個獵戶的兒子查郎和一戶人家的女兒白妹從小在一起玩耍,他們形影不離,親如兄妹。長大后,兩人心中互相愛慕,于是互贈信物,私訂終身。就在這時,寨中出現了虎怪,它叼走牲畜、搶走娃娃,一時間人人談虎色變。勇敢地查白郎組織起全寨的后生,將虎怪殺死,請全寨的老少吃虎肉、喝虎湯。
寨中有個財主看上了年輕貌美的白妹,讓媒人到白家提親,白妹一口回絕。可財主并不死心,派人留話說不管白妹從或不從,都要在七月二十八把她娶回家。面對財主的逼婚,白妹與查郎商量好要趕在那天之前搶先成親。財主得知后想了一條毒計:在查郎和白妹下田的時候,派家丁把查郎用箭射傷后把白妹搶回家。
查郎回到家中后邀約眾兄弟商量對策,決定由查郎去到財主莊上騙家丁和自己打斗,其余的人趁莊中空虛救出白妹。白妹被救出來了,查郎卻因箭傷未愈被財主捉到,捆在一棵大糖梨樹上被殺害了。
白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回家拜別父母趁著天黑重新返財主大院,在柴堆上放了一把火。火越燒越旺,財主聞訊趕來捉拿白妹。看到整個莊子將要化成灰燼,白妹縱身躍入火中,為查郎殉了情。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為愛情獻身、不畏強暴的布依夫婦,把他們生活過的虎場壩改名為"查白場",并把白妹殉情的日子農歷六月二十一這天定為"查白歌節"。
節日活動 編輯本段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繚繞,取意干干凈凈,清清白白。節日里,男女老少匯集查白場,同吃狗肉湯鍋、五色糯米飯和冤枉坨,到查白井取水凈心,到查白廟敬香,這一天查姓村民要請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動,中老年人在查白樹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郎、白妹,以此傳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則穿著節日盛裝,到查白橋、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風物景點去吹木葉、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農戶家坐滿親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三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離去。
“查白歌節”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興義及附近幾個縣的布依族青年和云南、廣西邊界的各族歌手匯聚一堂,來到縣城二十多公里的頂效區查白場趕歌會。人數多達二三萬。人們把這個活動稱為"趕查白"。歌會開始時,嗩吶、長號同奏,銅鑼喧天,鞭炮齊鳴,各路歌手登上歌臺,用個人和集體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的方法進行比賽,以問后對答不出時為輸。歌節期間,未婚的男女青年借機尋覓情侶,一旦情投意合,便互贈信物,定下終身。
査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唱山歌吹木葉、彈月琴賽歌、尋親訪友、吃湯鍋(相傳湯鍋里煮的是當年一只惡虎,吃了后能祛病去災,現在改吃狗肉、牛羊肉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后,象征干干凈凈,清清白白。節日里,男女老少匯集査白場,同吃狗肉湯鍋、五色糯米飯和“冤枉坨”,并在查白樹下悼念査郎、白妹,到查白井取水凈心,到查白廟敬香,這一天查姓村民要請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動。
查白歌節不僅是紀念性節日,更是布依青年談情說愛和求婚擇偶的獨特時機。節日里,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小伙兒和姑娘來到查白場一展歌喉,相互對歌。對歌又稱"四、六、八句",多為情歌,講究有問有答,而且嚴格要求合韻,答歌者必須用問歌者的最后一句歌詞作自己歌的開頭,并用這句歌詞的韻腳起韻。
查白歌會規模極大,參加者多達數萬之眾,這也是布依男女進行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查白歌節是布依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特色的展現空間,對于傳承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價值。唱歌離不開舞蹈,載歌載舞才足以表達情懷。布依族的傳統舞蹈有織布舞,伴嫁舞,獅子舞,龍舞,花包舞,銅鼓刷把舞,高蹺草人舞等。其中別有情趣的是高蹺草人舞,全舞由五人表演,一對踩高蹺地地演夫妻二人,男的肩扛大刀,女的手執彩巾,在《十送情郎》的樂曲聲中頻頻搖擺舞動,依依不舍,送郎出征。另兩人演猴子,戴著猴面具,手執棍棒,最后一個扮成野毛人,全身插滿稻草,與兩猴嬉戲并不斷向女青年挑逗取鬧,猴子和人們找到機會就拔野毛人身上的稻草,最后全被拔光,表演幽默詼諧,有較強的立體交叉審美效果。
除歌舞外還有布依戲,地戲等戲劇,布依戲流傳最廣,角色有生,旦,丑,大王,武將,用布依語演唱,用漢語道白。地戲,即在平地上演出的戲,多是布依農民的業余演出,劇目多取材于“說唐”“岳飛傳”“楊家將”等歷史故事。當地楊氏家族有自稱是楊家將后代的,平唐縣還流傳著楊六郎南下屯兵駐防的故事。這大概是慕名歸附,難以查實,不過這也能看出布依人與漢族的血脈聯通與文化交融。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游樂外,還增加了旅游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2004年8月6日貴州民族民間歌舞在瑞士馬蒂尼城第十屆國際民間藝術節上轟動了全城,當一曲曲歡快的布依族彝族歌舞展現給觀眾時,全場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并高呼“東方迪斯科!”。
重要活動
2018年8月2日,查白村水中舞臺舉行了2018查白歌節布依山歌大賽,來自省內外的25支布依山歌隊參加了比賽。?
表演樂器
1、木葉:布依、瑤、侗、壯、彝等族單簧氣鳴樂器最簡單、最古老的樂器。音色優美,音樂動人,獨具風采。
2、簫筒:“八音坐唱”樂器中的一種,屬吹管樂器。音色甜美,穿透力強,極富山鄉風味。
3、月琴:“八音坐唱”樂器中的一種,屬彈撥樂器,有圓形、月牙形兩種形狀,可分為大、中、小三種,是演奏中的伴奏。
4、勒尤:勒尤是布依族的民間雙簧豎歡樂器。“八音坐唱”樂器中的一種,形似嗩吶,無碗,上置蟲哨吹奏,可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
5、牛角胡:“八音坐唱”樂器的一種,屬拉弦樂器。音色明亮,在演奏中起主奏作用。
6、葫蘆琴:又稱瓢兒琴,屬彈撥樂器。“八音坐唱”樂器中的一種,音色輕快,在演奏中起伴奏作用。
7、葫蘆胡:屬拉弦樂器。
8、包包鑼:八音坐唱”樂器的一種,屬打擊樂器。音色渾厚、響亮,在演奏中起穩定節奏的作用。
9、小馬鑼(或丁丁鑼):八音坐唱”樂器的一種,屬打擊樂器。音色清脆,在演奏中起穩定節奏的作用,增添演出特色。
10、釵:八音坐唱”樂器的一種,屬打擊樂器。在演奏中配合其他樂器起增加色彩、協調音色、穩定節奏的作用。
11、馬骨胡:布依族弓拉弦鳴樂器。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或伴奏。
歌曲分類
1、查白山歌。包括:四平腔、三滴水、茅草歌、啦啦歌、咕嚕歌、結巴歌、聳調、猜歌、筆管歌、羅罕山歌。曲調精練、結構單一、見物生情,聲富于變化是布依族山歌的主要特點。它從歌唱生產勞動、生活斗爭、風故事、風土人情至談情說愛,內容極為廣泛。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價值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特色的展現空間,對于傳承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布依族查白歌節已逐漸演變為多民族參加的布依族傳統節日,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影響也在日益擴大。
保護措施
2012年8月7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座談會暨“布依族查白歌節”論壇在興義舉行。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興義市文化館獲得“布依族查白歌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