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繞三靈
白族繞三靈,又稱繞三靈、繞三林,是云南大理白族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舉行的全民性的節日盛會,是中國首批發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主要是串游這三個寺廟,途徑這三個寺廟,所以稱為繞三靈。繞三靈傳承歷史久遠,群眾基礎深厚,活動規模龐大,巡游空間廣闊,體現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納能力和高度的創新精神。它對強化文化認同感,增強白族凝聚力有很強的現實作用,已成為白族文化最有標志意義的象征之一。
2006年5月20日,白族繞三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41。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繞三靈”白語稱為“觀上覽”(或記寫為“拐上納”),所謂“三靈”,是指洱海西岸三個神靈象征,它們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幾位重要“本主”和傳入大理地區的佛教神祇,供奉它們的廟宇分別稱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大理慶洞本主廟)和“仙都”(河渙江洱河神祠)。“繞三靈”會期為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行走40公里路程,參加人數達數萬人。每年會期,大理地區各村的白族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攜帶祭祀用具和簡單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發組成“繞三靈”祭拜隊伍,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廟,點燃香燭,準備行裝。然后,組成一支支“繞三靈”隊伍,在一男一女(有時也為兩男或兩女)兩位手執柳樹枝和牛尾的藝人(稱花柳樹老人)引導下,人們有的吹笛子,有的吹樹葉,有的手執“霸王鞭”、“金錢鼓”、“扇子”、“草帽”,排成“一字長蛇陣”,從城隍廟出發,一路載歌載舞.沿著點蒼山麓向北,先到矗立著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繼而又迤迥北行約16公里,到達蒼山五臺峰下的朝陽村本主廟祭拜“撫民皇帝”本主,稱為“南朝(拜)”。
再往北到慶洞村,祭拜佛教寺廟圣源寺以及被稱為“神都”的慶洞“本主”廟,稱為“北朝(拜)”。人們認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區最大的本主“五百神(之)王”。然后,在寺院內外場地,打“霸王鞭”和“金錢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調子,傍晚在“神都”周圍埋鍋造飯,當晚即夜宿慶洞廟宇和四周野地樹林中。人們如癡如狂,在“神都”內外盡情歌舞,通宵達旦,熱鬧非常,使這里成為“繞三靈”活動的中心場所。次日,“繞三靈”隊伍陸續從慶洞出發,向東北行進,中途繞拜喜洲古鎮的“本主”九壇神,在四方街作短暫休息、對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鎮,向東到達洱海邊的河矣江村的“仙都”洱河神桐,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斬蟒英雄段赤誠本主。村里的洞經音樂社在古戲臺上談演洞經,歡迎“繞三靈”隊伍的到來。傍晚在洱海邊、寺院周圍安營造飯,晚上對歌、跳舞,通宵歡唱。第三日,人們選購民間布扎、泥塑、紙花等小工藝品,帶回給家里未能來的親友,讓親友也沾點“繞三靈”的“福氣”,得到神靈的保佑。“繞三靈”隊伍再陸續從河矣江村出發,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邊的馬久邑村,祭拜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這天也是馬久邑村本主節,村民們扎花轎將本主接到村里,供“繞三靈”的群眾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歸家。
“繞三靈”的人們要虞誠地祭拜,祈盼各路神靈的庇佑,使今年風調雨順,秋后五谷豐登;也祈禱闔家平安。曉行夜宿,吹吹打打。載歌載舞,對歌應答。各處廟宇香煙綴繞,歌舞之聲不絕于耳。沿路村莊也多設香案迎接,稱為“閘壩”,以白族茶禮“三道茶”、糖果、糕點等招待隊伍,并歡迎他們在自家門前歌舞祈福。各村莊主人認為這樣可以給村莊帶來六畜興旺、人口增加的好運。各村莊也歌舞相繼,紛紛舉行本村祭祖本主活動,或擺設祭壇,陳列洞經樂隊演奏南詔古樂,增加了“繞三靈”期間的節日氣氛。人們餓了,便在路邊溪邊“三個石頭搭眼灶,平地生火做一家”,集體野炊。困了,便圍著簧火,男女相雜,席地而坐、裹毯御寒,對歌交談。人們沉浸在歡樂浪潮中,沉浸在對本主和各路神祇的崇敬祈禱的虔誠中,同時也陶醉在自己歌舞才華的盡情創造展示中,癡迷在開放的男女戀情交流里。“繞三靈”既包含著對神靈的朝拜,又充滿著以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的縱情歌舞,“繞三靈”以白族本主崇拜為內容,以娛神、娛人的歌舞和祭祀活動為載體,是一項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大理地區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民俗節慶和宗教盛典。
文化特征 編輯本段
“社”是中國古代的祭祀單位,早在春秋時期就極盛行。在現今的繞三靈活動中,“社會”的痕跡仍然是明顯的,這就是人們歌舞中普遍使用的“社樹”,一般用品是兩三米高的活柳枝或竹枝柘枝,上懸葫蘆、紅布等飾物。一支樹枝就代表著一個或幾個自然村落,同時又代表著村莊的本主神,社樹要由巫覡或年長的男女兩人扶持,以導引繞三靈的人們一路歌舞奔向繞三靈的場所,“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即用樹枝代表各村本主),各為一隊,自成行列,及至小朝,將樹枝供于神前”。這里所說的樹枝,就是中國歷史上曾盛行但早已消失了的“神樹”在大理保留下來的文化遺遺。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傳承發展 編輯本段
大理“繞三靈”是白族民間藝術創作的天才代表作,是中國古代原始生殖崇拜的孑遺和歷史見證,是白族獨有的娛神娛人的民間狂歡節。它凝聚了白族優秀傳統藝術之精華,承載著白族以及其他民族許多古老的文化歷史信息和原始記憶,集中展現了白族人民的創造才華,是白族獨具特色的一項歡歌曼舞、盡興狂歡的民間文化活動。
關于“繞三靈”,白族清代學者楊瓊《滇中瑣記》中記載:“大理有繞三靈會,每歲季春下浣,男婦咸集,殆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群各有巫覡領之。……男者猶執秉扇,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相傳起始于南詔,數千百年不能禁止。”近人廖孿和對當時“繞三靈”的記載也頗為詳細:“榆有盛會,繞三靈,闔群市民,相率赴喜洲小朝,進香眾可數萬。循蒼山之麓而進,遵洱海之濱而歸,歷時三四日,載歌載舞,競艷斗奇,極一時之盛。凡七十一村,各奉其主,各為一隊,自成行列。”……特別是白族學者趙甲男《詠繞三靈》竹枝詞,更是把“繞三靈”描繪得淋漓盡致:“淡裝濃抹分外艷,游人手執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錢鼓,且舞且歌為飄然,欣逢四月最清和,簇簇游人此日多,六詔遺風今尚在,諸君莫笑是夷歌。紅男綠女嬉春游,山麓海濱繞一周,廿四已過人影散,歸家返道事田疇。”從這諸多的文字記載看,早在數百年前,“繞三靈”活動就已經盛極一時了。
“繞三靈”用白族話講叫“觀(guān)上(shàng)南(nǎn)”。若翻譯成漢語,“觀”為游逛之意,上為“三”,“南”含有圣地園林之意。所以“觀上南”,就是載歌載舞逛游在蒼洱之間聳立了一千多年的三個靈驗的圣地:即“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所以這三靈,實際上就是大理白族人民最崇拜的幾位重要本主和傳入大理的佛教神祇。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各村寨的白族人民,相互邀約,各自為陣,組成歌舞隊伍,每支隊伍數十人,上百人不等。曉行夜宿,吹吹打打,唱唱跳跳,談情說愛,不分男女老幼,都插花戴朵,身著節日盛裝,自娛自樂。一路唱舞,近則數里、數十里,遠則一二百里,攜帶祭祀用具、簡單的行李和炊具等,以村寨為單位組成隊伍,從四面八方趕到“佛都”、“神都”、“仙都”赴會,人們滿懷熱情,希望通過自己虔誠的祭拜、祈盼得到各路神仙的庇佑,使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祈禱闔家平安、益壽延年、子孫興旺發達。
每個村寨帶隊的都是兩位一男一女的老人。第一天來到蒼山應樂峰下的崇圣寺祭祀后,大家組成浩浩蕩蕩,歡歌曼舞的隊伍,邊唱邊舞,沿蒼山麓繞到五臺峰下的圣源寺進行祈禱活動。夜晚便在附近的田野或園林中談情說愛,徹夜歌舞,通霄達旦。第二天再由圣源寺出發,邊唱邊舞到洱海邊的金圭寺祭祀洱河靈帝,晝夜狂歡到第三天早晨,才沿洱海西岸往南繞回到馬久邑村,在保安景帝和公主的本主廟前,歡歌曼舞祭祀后,才各自散去。
于“繞三靈”期間,凡狂歡的隊伍所到之處,各村都擺香案迎接,街道上擺滿各種貨攤,出售專為“繞三靈”特制的白族工藝品:太陽膏、羽毛花、繡荷包、麥桿編的菱角串,白色的小釘螺串、布老虎、布娃娃、草帽、刺繡品、白族服飾、首飾,以及白族姑娘最愛在嘴邊吹彈的竹弦子等等!人們跳累了,唱累了,還可以在沿路各種小吃攤前,吃豆粉、米線、涼蝦、冰粉、燉梅、生皮、破酥、腌螺螄……麻辣酸甜,色香味樣樣俱全,令人垂涎。許多沿路的住戶,還在門口放一桶純凈的井水,免費供“繞三靈”的人飲用。人們餓了,便在路邊溪邊“三個石頭搭眼灶,平地生火做一家”,集體野炊。困了,便圍著篝火,男女相雜,席地而坐,裹毯御寒,歡歌交談,人們都沉醉在歡樂的浪潮中,沉浸在對本主和各路神祇崇敬祈禱的虔誠中,同時也陶醉在自己歌舞才華的盡情創造展示中,癡迷在男女戀情的交流里。成年的大理白族人,如果哪一年因故未能參與,心中便留下極大的遺憾,感到這一年里,自己家里會因此而缺乏幾分吉祥如意。
凡參加“繞三靈”的人都有三個標志:一是在太陽穴上貼“太陽膏”,這是一種用紙做成的浸有風油精的太陽花,能防中暑,也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二是臂上扎一條紅帶,表示祭拜本主后,得到一種賜福;三是戴插有鮮花的草帽,起著裝飾,遮陽避雨,對唱避羞的作用。所以“繞三靈”不僅是展示民族歌舞的盛會,祭祀本主的盛會,也是展示民族工藝品和民族小吃的盛會。這盛會延襲千年而不衰,是一種何等讓人敬佩和振奮的獨特的民族風尚。
“繞三靈”是大理白族人民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的民族節慶和宗教盛典,是白家人一生中不可錯過的釋放生命自由的機會。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形式,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似一幅傳承千年的民俗畫卷,一直存活在大理白族民間文化生活中。這一特殊的民間文化活動,在大理年年按期舉行,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活動內容也從過去單一的娛神活動,變為多樣性、群眾性、自發性的民族歌舞活動。近二十年來,“繞三靈”被州、省乃至中央的多種媒體搬上舞臺、銀屏、銀幕,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這一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標準。2004年8月,大理白族繞三靈申遺文本,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審查會通過,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五個項目之一,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