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勇”,是孔雀跳的意思,也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并頗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流布于中國云南省的瑞麗、西雙版納等傣族聚居區。
孔雀舞分為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架子孔雀舞道具華麗,動作輕巧,徒手孔雀舞動作典雅高貴,情感表達細膩。表演形式以單人舞居多,也有雙人孔雀舞和集體孔雀舞,造型主要以特有的“三道彎”而著名。代表人物有毛相、刀美蘭、楊麗萍等,代表作品有《金色的孔雀》《雀之靈》《雀之戀》等。孔雀舞在早期是盛大節日和“做擺”(修功德的佛會)所用的道具舞蹈,用于表達慶賀豐收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愿景。現今在節日期間,傣族人民便匯聚到一起通過跳孔雀舞來慶賀節日。
2006年,傣族孔雀舞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約相和旺臘兩位傣族孔雀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喊思、尚卯相兩位省級、州級傳承人
歷史起源 編輯本段
在民間關于孔雀舞起源的傳說有兩種較為流行。
第一種是,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栗杰看到孔雀伴著水果掉入水中的聲音跳起,就像優美的舞蹈。后來民間就用鼓、鑼、镲等模仿這些聲音,并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從而跳起孔雀舞。
其二為,很久以前佛到人間游歷,路過金孔雀的家園,金孔雀首先見到佛,便高興地四處通知,于是孔雀們紛紛趕來想要拜佛。佛說:“孔雀啊,到‘擺帕拉’(拜佛節)時,我們再相會吧!”可是孔雀們在“擺帕拉”的最后一天才飛到擺場,并且因為人太多而它們無法接近佛。眾孔雀急中生智地在外面擺開舞場,展開亮麗的彩屏跳起美妙的舞蹈,吸引大家的目光,隨后成功的把五光十色的孔雀翎敬獻給佛。從此,孔雀在佛經中被視為吉祥鳥,孔雀得以相傳至今。
但有關孔雀舞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在《新唐書》,書中大致寫道,在貞元十六年,驃國派去了一個班子到長安獻藝,其演出節目有一個叫做“孔雀跳臺”。根據相關研究表示,在云南古籍中就有驃這個地名,“孔雀跳臺”也可以理解為孔雀舞。在少數民族書籍《贊哈布罕勒》中,也有關于傣族的孔雀舞是在迎佛、拜佛、過新年等節日或做擺時道具舞蹈的記載。此外在《山海經》《華陽國志》《南詔野史》等歷史文獻中,也有關于孔雀舞的不詳細的記載。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我們現在看到的舞臺上的孔雀舞和早期孔雀舞有較大的差別,孔雀舞歷史上有著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兩種類型表演方式并行不悖,多在傣歷六月過新年(即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和重大宗教活動場合表演。在1949年前,西雙版納傣族土司召勐出巡和歸來時,也會跳孔雀舞迎送。
架子孔雀舞過去僅限于男子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來完成,利用象腳鼓、 鑼等樂器進行伴奏。在表演過程中需要佩戴相應的孔雀羽毛作為裝飾,肩膀則披戴蓮花瓣, 臉上則戴有尖塔狀的菩薩面具,舞者揮舞五彩斑斕的孔雀架子, 并配與靈動的眼神、靈巧的步伐,給觀眾帶來美的感受。
徒手孔雀舞,民間稱之為“孔雀軟跳”,就是跳孔雀舞時不帶架子和面具。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徒手單人孔雀舞只能由男子進行表演,現今男女都可以學習表演。徒手孔雀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主要是模仿孔雀漫步、 尋水、嬉水、喝水、捕魚、抖翅、飛翔等生活習性,突出了孔雀的高貴性,寓意著平安吉祥。
這兩種類型的孔雀舞在各地區流傳發展有所不同,西雙版納的孔雀舞保留著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的一雌一雄孔雀雙人舞。瑞麗地區的單人舞最具代表性,模仿孔雀的神態和各式動作以及豐富的舞步為特點。潞西地區的孔雀舞邊走邊轉,運用的碎步原地轉和拖翅展翅等動作為其它地區少有,同時以孔雀道具做的大而精美、運用自如,而吸引廣大觀眾。所以孔雀舞雖有較統一的表演程式,但也不是一個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孔雀舞不斷發展,也從民間舞蹈的基礎登上了民族的舞臺。
從男性表演到完全的女性舞臺表演,金明編導的女子群舞《孔雀舞》做出了關鍵的轉換。舞蹈服裝改為下擺寬、有翎紋圖案的長裙,舞蹈動作借鑒芭蕾元素由剛轉柔,音樂由樸實轉為典雅。該舞蹈在1957年在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得金質獎章。這一時期的舞蹈編導方向仍然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十分重視,舞蹈作品中會融合有多個傣族地區不同流派的孔雀舞的精華。
70年代末,刀美蘭《金色的孔雀》沿用了散式長裙,伴奏完全拋開了傳統樂器,運用更有表現力的現代樂器伴奏。
80年代的孔雀舞《雀之靈》的出現意味著民間舞創作由動作形式風格的繼承轉變為創作者對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審美性繼承與發展。同時以《雀之靈》為代表的跳法是現今舞蹈界流行的傣族孔雀舞跳法。
2002年,大型歌舞《秘境之旅》可以算作民族舞創作“時尚化”的代表性作品,強烈的視覺沖擊、性感的舞姿加上動感的節奏和異域的色彩,極大的迎合了現代人的感觀審美。但《碧波孔雀》無論從體態、動律或是舞蹈意象,都完全遠離了傣族舞蹈的界限。
舞蹈特點 編輯本段
音樂特點
早期的孔雀舞是當地舉行佛事活動時所展現,起初是無音樂伴奏的舞蹈,此中滲透一種典雅、莊重的氣氛,形成了傣族孔雀舞獨樹一幟的特征。
造型特點
“三道彎”是孔雀舞蹈中最重要的造型特征,是舞者利用頭、腰部、臀部及膝蓋的不同角度的彎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S型曲線。一順邊則是由于傣族人民農耕活動影響而來的,在舞蹈上的表現為手腳同出一側??兹肝枋菍ⅰ叭缽潯迸c“一邊順”進行了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舞姿使之展現出“安然慢步”“尋水”“飲水”等一些舒緩動作,又能展現其“靈敏視探”“抖翅”“戲水”等快速靈敏的動作,是孔雀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特征的形象化姿態。
動律特點
孔雀舞通過手、腿、腰的配合來完成的,其柔韌曲雅又富有激情,身體舒展與呼吸起伏相統一,將外部動作與內部情感相結合。從時域上來說,舞蹈其變換頻率是隨著節奏的轉換而轉換的;從空域上來說,步伐的運動幅度小,多展現平穩的舒緩、安詳的動律。
舞蹈分類 編輯本段
單人舞
單人孔雀舞是由架子孔雀舞發展而來的,多為男性表演,表演內容具有一定的師承關系。舞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具有精湛的表演技藝,并在當地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舞者通常在后期的學習中加入個人的發展與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個人藝術風格。該舞表演性較強,動作雖較為嚴格規范,但表演時可視場地的大小由舞者任意選用、即興組合,多在農閑早季時節、傣族的喜慶節日及民俗活動時跳。
雙人舞
雙人孔雀舞早期表演多是身套蔑扎紙糊的孔雀架,裝扮成雌雄兩只孔雀相對而舞?,F今是由兩位技術水平相近的一男一女藝人共同配合表演。內容多為一對雌雄孔雀相識、相戀和相愛的過程,表達傣族人民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這種表演形式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民族節慶和結婚喜慶中。
集體孔雀舞
集體孔雀舞常見的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當地較著名的孔雀舞藝人作為領舞,組織帶領其他參舞群眾起舞,常用于民間傳統民族節慶以及婚慶之中。另一種是當地文化部門挑選并集中培訓一些有舞蹈基礎的骨干,在特定的民族節慶中表演。這種表演形式伴有一些簡單的隊形變化,多以圍成大圓圈的形式表演。
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
毛相
毛相孔雀舞是去除了孔雀架子和面具,改穿特色民族服飾的徒手孔雀舞。他通過多方的學習,不僅習得了大鵬鳥舞、鷺鷥舞、大象舞等優秀民族舞蹈,又吸收了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舞蹈精華,將自己的舞蹈調整為主要通過眼神和肢體對孔雀進行極富表現力的動作摹仿。
1957年,毛相領銜表演的舞蹈在世界青年聯歡會上獲得了銀獎,至此,傣族傳統孔雀舞由民間搬上舞臺。毛相也成為云南民族舞蹈史上首位獲得國際獎的民間藝術家,對提高中國孔雀舞的國際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
刀美蘭
刀美蘭開創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紀元,專由女性來扮演孔雀,著重于情感的表達,向世人展現了更柔美動人的孔雀舞,是對傳統孔雀舞的高度升華。相比與毛相的孔雀舞 , 她的舞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規范性、技巧性。刀美蘭以其獨特的藝術造詣成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心中的孔雀公主。
在1980年,刀美蘭參加全國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比賽, 獲得編導二等獎。她所創造的《金色的孔雀》在云南省上演了200場 ,尤其在傣族地區的公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楊麗萍
楊麗萍對傳統孔雀舞進行了大量的革新,創作出個人風格鮮明的孔雀舞。楊麗萍孔雀舞通過注重腰部的動作和小關節的使用,新生的三道彎造型及最具代表性的“孔雀嘴”手形,塑造了孔雀靈動、鮮活的藝術形象,賦予了孔雀舞全新的、極具現代審美的藝術特征。
她所自編自演的《雀之靈》獲得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編導第一名,表演第一名。在201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楊麗萍所表演《雀之戀》也大獲成功,該作品更多展現的是人物內心的情感與精神的刻畫。
傳承發展 編輯本段
保護措施
2005年,傣族孔雀舞入選云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傣族孔雀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8年,約相和旺臘為傣族孔雀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兩人都師承毛相的表演方式,主要發揚徒手孔雀舞。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級傳承人喊思、德宏州級傳承人尚卯相重點發揚架子孔雀舞。
2019年,云南省與騰訊集團達成“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合作項目《瞳·雀》上線后,玩家參與率創歷史新高?!禥Q炫舞》表示未來將繼續與云南線下文旅的旅游線路、文創產品、文藝演出的開發等進行融合互動。
2021年,在云南舉行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傣族孔雀舞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來自各大高校的舞蹈家和各界專家學者圍繞傣族孔雀舞教學與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傣族孔雀舞的發展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度交流。
近年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瑞麗市的文化部門對傣族孔雀舞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與傳承措施,通過開設孔雀舞傳承示范點、組織農民演員排練表演、開辦孔雀舞培訓班等方式,使之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流傳現狀
傣族孔雀舞已成為傣族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標志,瑞麗市也享有“孔雀舞之鄉”的美譽??兹肝栌泻駥嵉娜罕娀A,截止至2007年,在瑞麗的每個村寨都有4-5支演出隊,并且擁有自己的孔雀舞代表藝人。2018年,瑞麗各鄉鎮村中分布著多達一百多個孔雀舞傳承點。現今,在傣族聚居的壩區,當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趕擺”等民俗節日,傣族人民都會聚在一起,跳姿態優美的“孔雀舞”,在舞蹈中呈現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傣族孔雀舞在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增強云南省的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促進云南旅游發展,促進當地經濟健康循環發展;促進云南各州市少數民族地區民族之間的和諧和文化認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