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
飯圈是一個網絡用語,拼音是fàn quān。指粉絲圈子的簡稱,另外"粉絲"一詞的英文單詞為"fans",單詞fans本身由fan+s構成,s一般表示多個,其中的fan可以直接音譯為“飯”。粉絲群體叫“飯團”,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近義詞有“飯團”。
從前追某個明星或樂隊,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基本都是散粉,并沒有飯圈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粉絲群體擴大,偶像經濟不斷發展,催生出為偶像買周邊(衍生產品)、租廣告位做宣傳、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動等多種方式。就現在而言,飯圈由追星粉絲自發組成的文娛社群逐漸發展成為有組織、專業化的利益圈層。

詞語來源 編輯本段
所謂飯圈,是喜歡某個明星或者是組合的飯團。意思就是某愛豆的粉絲群體就叫飯圈。
比如說,某粉絲是某明星的飯,喜歡這個明星的這群飯的圈子就屬于一個飯圈。
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圈催生了一個追星的新名詞“飯圈”,出現了懷著“老母親養兒子”心理追星的龐大粉絲群體。偶像的成長之路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過程,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欲望中的客體,填補著理想伴侶的缺位。
發展經過 編輯本段
飯圈多是明星經紀公司為套牢自己明星的粉絲組織起來。
對于中國娛樂圈而言,其實是可以進行討論的一種新形態——明星依靠固定參加綜藝節目來培養或穩固自己的追隨者。
圈飯:就是路人轉粉。由路人被圈進飯圈。
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對近期曝光的“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六部門將加大治理力度,對涉及未成年人網絡社交中出現的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以及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違法活動予以查處。對相關QQ賬號、群組等通報相關企業,依法依規采取關閉群組、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
飯圈現狀 編輯本段
正面
在2020年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飯圈女孩”等網民自發組織起來,“愛國打Call”,在線上線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愛心服務工作。
負面
兩個字形容2019年的飯圈,“撕”與“黑”堪稱禍首。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對峙,影視劇男女主的粉絲撕“番位”,控評、屠版、互踩、掛黑、集體人肉、網絡恐嚇……飯圈互撕不僅吞噬了青少年群體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為何粉絲如此愛撕?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個明星飯圈、明星經紀公司和社交媒體研究機構,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職黑水軍的拉踩與“引戰”,普通粉絲之間的看不順眼頂多是“圈地自萌”,很難撕出陣勢。在職黑重重套路與收割之下,在不少網絡社區,青少年言論失范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前11個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明星起訴網友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中,70%的被告為30歲以下青少年,最小僅為19歲。
整治
2020年國家網信辦決定即日起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專項整治時間為7月初起至8月末。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嚴厲打擊誘導未成年人在社交平臺、音視頻平臺的熱搜榜、排行榜、推薦位等重點區域應援打榜、刷量控評、大額消費等行為。大力整治明星話題、熱門帖文的互動評論環節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對立、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行為。嚴格清查處置“飯圈”職業黑粉、惡意營銷等違法違規賬號。深入清理宣揚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不良價值觀的信息。
2020年8月下旬,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將在全國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11月底前完成集中整治,12月底前完成自查總結并上報。
2021年5月8日,國家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表示,“飯圈”亂象是當前網絡上比較突出的問題,今年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整治“飯圈”亂象列為治理重點。
2021年5月,從選秀節目《青春有你》的粉絲倒奶打投,到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規范明星及其背后機構、官方粉絲團的網上行為,再到涉事節目明確停播,這次整治“飯圈”亂象動真格了。
2021年6月15日,中央網信辦決定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此次專項行動將針對網上“飯圈”突出問題,重點圍繞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互動評論等重點環節,全面清理“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挑動對立、侮辱誹謗、造謠攻擊、惡意營銷等各類有害信息,重點打擊以下5類“飯圈”亂象行為:一是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等行為;二是“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等行為;三是鼓動“飯圈”粉絲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行為;四是以號召粉絲、雇用網絡水軍、“養號”形式刷量控評等行為;五是通過“蹭熱點”、制造話題等形式干擾輿論,影響傳播秩序行為。期間,將關閉解散一批誘導集資、造謠攻擊、侵犯隱私等影響惡劣的賬號、群組,從嚴處置“飯圈”職業黑粉、惡意營銷、網絡水軍等違法違規賬號,從重處置縱容亂象、屢教不改的網站平臺。
2021年8月,“飯圈”集資通過境外網站蔓延。6月15日起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調查發現,“飯圈”亂象得到一定整治,但一些非理性的誘導集資和“打榜”的現象仍存。
2021年8月29日消息,西瓜安全中心28日晚發布關于開展“飯圈”亂象專項整治的公告:近期,西瓜視頻針對未成年應援消費、集資打榜、不良追星行為和刷量控評、拉踩互撕、“飯圈”攻擊引戰等內容,共清理違規視頻3342條;清理粉絲應援、粉絲互撕、粉絲打榜投票、氪金追星、水軍等相關違規評論174654條;共處理相關違規帳號26199個。
管理措施 編輯本段
2021年8月,中央網信辦: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嚴禁呈現互撕信息。
2021年8月27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通知,為重拳出擊解決“飯圈”亂象問題,將落實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嚴管明星經紀公司、嚴禁呈現互撕信息、不得誘導粉絲消費、嚴控未成年人參與等十項工作措施。
2021年9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管理,從嚴整治藝人違法失德、“飯圈”亂象等問題,旗幟鮮明樹立愛黨愛國、崇德尚藝的行業風氣。
2021年9月,韓媒稱整治娛樂圈及“飯圈”是針對韓國,對此,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言人介紹相關情況,闡明中方立場:中方有關行動針對的全部都是有悖公序良俗、有違法律法規的言行,不會影響中國同任何國家的正常交流。
2021年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京召開會議要求,嚴格執行電視劇片酬管理規定,堅決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加強電視劇創作生產正面引導,堅決抵制流量至上、“飯圈”亂象、“耽改”之風等泛娛樂化現象。
2021年9月30日,針對個別粉絲出于對國家隊運動員的喜愛在機場等公共場合拉扯、推擠運動員等過激行為。中國奧委會發布聲明:號召社會各界尊重運動員個人權益,理性追星,避免不當言行,堅決杜絕“飯圈”亂象向體育領域蔓延。
措施
1.取消明星藝人榜單。
2.優化調整排行規則。
3.嚴管明星經紀公司。
4.規范粉絲群體賬號。
5.嚴禁呈現互撕信息。
6.清理違規群組版塊。
7.不得誘導粉絲消費。
8.強化節目設置管理。
9.嚴控未成年人參與。
10.規范應援集資行為。
社會評價 編輯本段
中新網:“飯圈”成了“怪圈”,顯然會對正在形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明星有責任和義務引導粉絲理智追星,而非放任粉絲亂來,甚至觸犯法律道德底線。
2021年8月4日,中新網發表“中新微評”指出,《官方出手整治飯圈亂象!畸形粉絲經濟該退燒了》短評稱,畸形的粉絲經濟該退燒了!是時候把名目繁多的應援打榜行為理清了。平臺和節目規則簡單點,別讓它成圈錢工具。追星方式簡單點,別以熱愛之名捆綁消費。是時候把本末倒置的飯圈邏輯糾正過來了。
光明日報:以愛為名,畸形的飯圈文化嚴重擾亂了中國影視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秩序。近年來,一批創意匱乏、誠意欠奉的影視劇因過度倚仗“流量明星”圈粉,利用飯圈做數據、造話題、炒熱度,控評控場,而被觀眾和評論界廣為詬病。
2021年8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青少年圈子亂象該“歇”了》文章稱,近來,“飯圈”亂象引發社會關注,然而,未成年人網絡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問題不僅僅局限在“飯圈”。隨著飯圈、繪圈、游戲圈等一系列青少年亞文化圈子不斷涌現,有部分青少年過度沉迷于追星、網聊、游戲等,一些虛擬空間中的亂象蔓延至線下,甚至影響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央視網:控評、屠版、互撕、人肉……方法簡單,手段粗暴,有些“飯圈”正歪歪扭扭走向“怪圈”,不可不察。剝開這些現象的薄紗,其背后根源在于行業資本控盤,流量經濟作祟。近年來,在“唯流量論”下,娛樂行業一些大資本上下其手,通過數據造假制造行業虛假繁榮,刷流量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刷單公司已發展為規模龐大的一支“黑產”隊伍。
資本要自覺擔當起弘揚正能量、引導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可有些資本挾飯圈之勢鼓動誘惑年輕人不計代價地為愛豆打CALL,一茬一茬割韭菜,收割注意力經濟,不琢磨如何給受眾講好故事,只想著如何給錢講“鬼故事”,不創造任何正向的、增量的價值。
該給竭澤而漁的“流量經濟”降降溫了,文藝創作需要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只有堅持以品質評價為核心,營造一個誠信、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文藝事業才能健康蓬勃向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飯圈”文化該驅邪扶正了。
中國日報網:粉絲為自家的“愛豆”打call,也不應該忘掉勤儉節約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應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理性支持。不吃早飯省下錢來多買幾張偶像的電子CD?偷偷拿走父母的收入只為了在機場看他一眼?徹夜打投,挑戰自己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極限?“飯圈”需要更多的溫情和良性的互動,而不是無味的吸血和依靠鍵盤來“喊打喊殺”。
新華網:2021年8月11日,新華網發表《新華熱評:還“飯圈”一片清朗》指出,現在的“飯圈”在平臺和商業資本的運營和裹挾下片面追求“流量為王”,一些組織群體為了自身利益誘導青少年無底線追星,導致這些青少年在網上互撕謾罵、拉踩引戰、刷量控評、不當消費,造成了不良網絡文化和社會現象,也誤導和侵蝕了青少年的三觀。
中國青年網:2021年8月23日發表的文章《拯救被“流量”裹挾的價值觀》點出“‘唯哥哥論’荒謬現象的背后是流量經濟在野蠻生長之下暴露多項弊端的真實寫照,粉絲大軍很長時間把握著明星相關話題的極大話語權,即便劣跡藝人屢次暴露丑聞依然有粉絲撞了南墻不回頭,病態的價值觀在一些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不破不立,國家出手“破”的是這些亂象的生存土壤,而整個網絡空間清朗、陽光、健康的生態則需我們共同建立。
豆瓣:8月27日,豆瓣網發布公告稱,根據《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及中央網信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8月25日)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從今日(8月27日)起,豆瓣將繼續開展 “清朗·飯圈” 系列專項行動,旨在加大力度治理平臺上出現的飯圈相關問題。
公告稱,在專項行動期間,針對“粉絲聚集”、“互撕謾罵”、“八卦爆料”、“制造輿論”、“養號刷評”等問題,平臺將上線相應的應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對縱容“飯圈”亂象或屢教不改的小組將從重處罰;禁止創建可能引發“飯圈”亂象類的小組;清理違規群組版塊,持續解散以打投、應援、集資、控評、八卦、爆料等為主題的粉絲群組等。
中國經濟網:近年來,“飯圈”粉絲群體在網上互撕謾罵、應援打榜、造謠攻擊等亂象層出不窮,尤其對未成年粉絲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負面影響,其背后則是支撐“飯圈”的灰色產業鏈和扭曲的“飯圈文化”。構建良好的“飯圈”生態,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久久為功。在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和對青少年有力引導的大環境下,“飯圈”終將回歸正軌。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