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斗爭規律。揭示了任何領域任何事物事物內部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矛盾雙方的團結和斗爭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內涵可以大致概括為三對特征和四個矛盾論:即:0x9B9C]與斗爭性;0x9B9C]與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對立統一規律是矛盾的普遍性的根本規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也應該被分析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在哲學思想發展的早期,就已經有了斗爭和對立轉化的思想。古希臘哲學家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都是通過斗爭產生的。中國古代矛盾分析法經典《[0x9B9C]》通過陰陽兩種對立力量的相互作用來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現代德國哲學家G.W.F.黑格爾以赫拉克利特該方法系統地表達了對立統一的思想,認為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理。馬克思主義批判地改造和吸收了哲學史上的理性思想,特別是黑格爾的理性思想深刻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并進行了科學的闡述。
主要內涵 編輯本段
矛盾相關原理
對立統一和對立斗爭是矛盾雙方固有的兩種對立屬性。對立統一就是矛盾的統一,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肯定的屬性,使事物保持統一。由于對立之間的相互統一,雙方可以互相學習,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去發展,從而為揚棄和立即解決矛盾準備了條件。對立的斗爭就是矛盾的斗爭,矛盾的雙方是互相排斥的、相互否定的屬性,使事物不斷變化,最終破壞其統一性。對立物之間的斗爭是推動新事物和否定舊事物的決定性力量。
統一性斗爭性
1)團結和斗爭是矛盾運動過程中兩個不可分割的基本關系
對立面的斗爭,并不是要在雙方之間劃出一個絕對清晰固定的界限。在對立面的斗爭中,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斗爭的結果是雙方可以相互轉化、相互過渡。同樣,團結總是建立在差異和對立的基礎上的,它不離開斗爭的團結。在對立統一中,有對立、相互排斥;是斗爭的結果道家,最生動地展示了對立之間的內在統一。
2)團結和斗爭作為矛盾雙方的兩種對立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斗爭制約團結,所以團結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限度內存在。對立面的相互斗爭創造了雙方相互依存的形式,并在自己創造的形式內創造了摧毀這種形式的條件。因為團結受斗爭制約,團結也制約斗爭,具體的團結規定了斗爭的具體性質、具體形式和界限等。對立統一使矛盾統一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也使雙方的斗爭有了一定的內容和形式,鞏固了斗爭的成果。
對立和統一
列寧指出:對立面的統一(一致、統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互斥對立面之間的斗爭是絕對的,就像發展一樣、運動絕對是一樣的”《[0x9B9C]》第2卷,第712頁)絕對統一的對立斗爭易經,高度概括了斗爭和統一在矛盾運動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只有根據這個原理,才能對事物的矛盾運動過程做出完整的有規律的解釋。
對立斗爭的絕對性是指它的普遍性、無條件性。對立的斗爭活躍在矛盾運動中、在動態方面,它可以打破各種條件的限制,為矛盾的發展創造新的必要條件。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斗爭矛盾和斗爭的存在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對立互相排斥的趨勢必須在任何條件下進行。斗爭不僅貫穿于每一個具體的矛盾運動中,而且存在于新舊矛盾交替的過程中,是使舊矛盾讓位給新矛盾的根本力量。
對立統一的相對性是指它的條件。對立統一在矛盾運動中是相對穩定的、保守的方面。矛盾運動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事物的量變狀態,是對立雙方保持相互統一的狀態;矛盾運動處于顯著變化的狀態,即事物的質變,對立雙方的統一處于瓦解的狀態。對立統一是由、鞏固到分解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條件變化的過程。任何具體條件都不是固定的。對立面的斗爭必然要打破舊的條件,創造新的條件,必然要破壞舊的統一,建立新的統一。
相對性和絕對性是矛盾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但相對性和絕對性的區別也是相對的。相對團結中有絕對斗爭,絕對斗爭在于相對團結。斗爭是不間斷的、絕對的,它不斷破壞舊的團結,建立新的團結,使團結斷斷續續、相對的。相反,只有統一的不連續性、相對論可以反映不間斷的斗爭、絕對性。絕對斗爭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絕對可變性,相對統一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相對穩定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絕對可變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統一。唯物辯證法以矛盾斗爭的絕對性和統一的相對性為原則,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過程。毛澤東說:有條件的相對統一和無條件的絕對斗爭的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7頁)
普遍特殊性 編輯本段
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義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在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運動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論意義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學認識的首要前提。科學研究事物的矛盾,科學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揭露和認識新的矛盾。0x9B9C]這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也應該被分析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運動中的矛盾,每個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況: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點;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過程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第三,構成事物的矛盾很多,每個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3)矛盾類型的多樣性
在現實生活中,更復雜的事物是由許多矛盾組成的系統,這些矛盾都包含著自己特殊的矛盾,從而區別于其他事物從橫向角度來看,機械、物理、化學、生物、各種形式的社會運動之間的差異是由它們自己的特殊矛盾所決定的。從縱向來看,一個系統中矛盾的發展和逐步解決,都要經歷或長或短的過程和階段,都有自己特殊的矛盾。矛盾群中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貫穿于事物的發展過程,決定著事物的本質。主要矛盾是在矛盾系統中占主導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小矛盾是次要矛盾。在每一對矛盾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4)沖突解決形式的多樣性
由于矛盾的性質、地位和條件的復雜性,以及沖突解決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矛盾的一方戰勝了另一方;矛盾的雙方同歸于盡;矛盾的雙方形成協調運動的新形式;矛盾的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
5)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論意義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分析唯心主義其意義在于,它不僅是科學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實事求是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采取正確的政策和方法解決矛盾。所以,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普遍性和特殊性信息
1)矛盾的普遍性無時不在,矛盾在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無處不在,在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有一個矛盾運動
2)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之間的矛盾,各有各的特點;不同事物和過程之間的矛盾各有特點;
矛盾狀態的不平衡;沖突解決形式的多樣性;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
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特點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個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矛盾的人格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現實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普遍性在于個體性,它沒有離開個體性的一般性,也沒有離開一般性的個體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個體性、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事物矛盾的本質,是正確理解矛盾論的關鍵如果你不 你不能理解它,你不能沒有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是從認識個體到認識一般,再從一般到個體的辯證發展過程。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中國的社會發展,植根于中國的土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愿望、符合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0x9B9C]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特殊與普遍的統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成功經驗和理論結論不僅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特別是這些基本原則有著深刻的認識、解釋和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我們應該從個體和一般開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從特殊與普遍的關系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基本原則。
不平衡性 編輯本段
矛盾的不平衡性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切都是由矛盾群體組成的矛盾群體中的許多矛盾和矛盾的各個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包括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這種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因此,矛盾不平衡發展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體現。這就是矛盾不平衡發展的原理。
主次矛盾原理
不同矛盾之間,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中,有很多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處于主導地位、在事物發展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正確與錯誤之間相應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關系。
首先,主要矛盾規定和制約著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對事物的發展起著主導和決定的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好了,次要矛盾就能順利解決;反過來,小矛盾如何解決,會直接影響大矛盾的解決。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互相轉化,即主要矛盾轉化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在同一矛盾內部,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無論是主要矛盾還是個別與一般矛盾本身總有對立的一方處于主導地位、在事物發展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與之相對應的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關系。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決定著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由支配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約和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轉換,事物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地位作用 編輯本段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基本內容和內在動力發展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發展,以及發展和聯系的本質其他法類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進一步補充和擴展。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
2.4.1它揭示了事物“自己運動”真理的來源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從根本上摒棄了那種對神秘的尋求“第一次推動”闡明理想主義的體育發展觀,構建辯證法的發展理論非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才能科學地解釋事物發展的方式、方向、形式等等,才有可能全面揭示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
2.4.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根本內容。在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統聯系,所謂系統是由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系統。事物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消亡,體現了事物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的歷史關系。不考察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運動,就不可能把握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本質。
2.4.對立統一規律為理解唯物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范疇提供了鑰匙。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所有規律和范疇的本質。0x9B9C]所揭示的量和質、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本質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兩種狀態的運動及其交替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的肯定與否定、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本質上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唯物主義但事物是由其內部矛盾規定的“自己運動”的必然形式。唯物辯證法的所有范疇都體現了對立統一的關系。
2.4.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毛澤東說:“這種辯證的世界觀主要是教導人們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4頁)沒有對立統一的觀點,就無法理解辯證認識和辯證方法的本質。
2.4.是否承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和斗爭焦點。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毛澤東說:辯證的世界觀主要是教人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2.5.1矛盾分析是對立統一規律的應用
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將其應用于思維方法,形成矛盾分析法。廣義矛盾分析法實際上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體現了辯證認識的本質。狹義的矛盾分析原理是矛盾發展不平衡原理的應用,通俗的表達叫做“0x9B9C]分析法。
2.5.2“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是矛盾分析的本質
兩點論”就是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因此,要反對“0x9B9C]的一點論”
重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矛盾的主次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本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我們不能把主次等同起來,更不能顛倒主次。因此,要反對“0x9B9C]的均衡論”
2.5.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
二者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以‘兩點論’為前提的重點論”即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的重點。離題兩個點,或者離題兩個點都是不對的。
2.5.4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方法論的意義
我們審視一切、處理任何事情,既要樹立全局觀,統籌兼顧,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分清輕重緩急;要反對離開,重點關注兩點“均衡論”,但也反對留下兩個重點“一點論”所以,一定要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即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矛盾思想
2.6.1先秦時期老子的矛盾觀點:1提出對立事物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指出:事物都是“0x9B9C]難度與難度相得益彰,長短同相,比拼同相,聲音和諧,前后相隨。2指出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是普遍現象:宋全,廢直,郁滿,吾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不如強,柔不如剛,禍兮,福兮,依之;福兮,禍之所伏。
2.6.2《[0x9B9C]》年矛盾觀點:①“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意味著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②“剛性和柔性相互推動和變化,”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變化的原因。③“在自然意象中,在地面成形,變化見易”天地間的一切都顯示出無窮的變化。
2.6.3有無相生的矛盾觀點:他提出“凡事都有起有落,凡事都有起有落”,“智不能立,力不能舉,新疆(強)有所不能勝”,“沒有所謂難的方法和無害的工作”意思是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一分為二、相對的,絕對完美的事物和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也不能完全指責。
2.6.4宋代易傳的矛盾觀點:①他提出了“0x9B9C]的矛盾觀點。②認為:兩者不成立,則無形,無形則用。也就是說,沒有對立的兩面,就沒有統一,沒有統一,事物就不能發展變化。他進一步肯定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內部因素,“一故神,二故化”,“地球變,只有兩端”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在于其內部對立。
2.6.5韓非0x9B9C]的矛盾觀點:他們明確肯定,“天地萬物都是對的”,“萬物莫不有對,張載,一善一惡。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普遍存在。
2.6.6一物兩體的矛盾觀點:他進一步發展了程顥辯證思維,他不僅認為“物皆有對”,而且明確指出“獨中有對”這既解釋了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又涉及了事物的內部矛盾,大大深化了辯證法的矛盾觀。
2.6.7中國的現代意義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1)在理論上,它為深化理解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學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2)在實踐中,中國的矛盾觀與西方的矛盾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已經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繼承和發揚中國矛盾觀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導作用的現代化進程。
體現和運用
2.7.1“0x9B9C]0x9B9C],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即“照辯證法辦事”的生動體現。
2.7.2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深刻體現了發展的本質內涵發展是人們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
2.7.3 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強調人是發展的主體,是發展的目的和動力,體現了發展依靠人民、促進發展和發展是人民的辯證統一。
2)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體現了辯證法的綜合觀點。
3)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體現了普遍聯系的辯證觀和協調矛盾各方關系的辯證方法。
4)可持續發展是指發展進程的持續性、持續性和可再生性是發展與人口之間的關系、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適應和良性循環體現了發展過程辯證法的思想。
正確認識 編輯本段
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矛盾
形式邏輯的矛盾是思維中違反形式邏輯規律而導致的不一致矛盾的狀態,應該排除。辯證法中的矛盾是指客觀事物內在的矛盾統一性及其在人和事物中的正確反映的思想。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