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人物百科    其他人物   

余華

余華,男,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余華余華
1977年中學畢業后,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2008年憑借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21年12月,余華當選為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2022年10月12日,余華憑借作品《文城》獲得第五屆施耐庵文學獎
目錄

人物經歷 編輯本段

1960年4月3日中午,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現為浙江省中醫院)。
1962年,由于父親工作調動,全家遷至海鹽縣
余華生活照余華生活照
1967年至1977年,先后就讀于海鹽縣向陽小學、海鹽中學,在此期間他通過海鹽縣圖書館的書籍、街道上的大字報等培養了對文學的興趣。
1977年,參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
1978年3月,由父母安排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由于向往海鹽縣文化館的工作,19歲的余華開始嘗試寫作。
1979年,赴寧波進修口腔科,期間接觸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對他的早期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0年至1982年,除上班外的所有時間幾乎都用于閱讀和寫作。
1983年1月,在《西湖》雜志第1期發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12月,在當時影響較大的《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隨后借調到海鹽縣文化館工作。
1984年1月,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后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小說,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5月,在《東海》雜志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8月,正式調入海鹽縣文化館。
余華演講活動照余華演講活動照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87年,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雜志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同年2月,赴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的學習。
1988年,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短篇小說作品;同年9月,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與莫言、劉毅然等同班學習。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開始廣泛接觸包括馬爾克斯威廉·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大量現代作家的作品,并陸續創作了一大批先鋒式的中短篇小說。
1989年4月,受山東電視臺邀請,與劉毅然等作家班同學數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為山東電視臺撰寫《穿越西部》專題片;9月,在《上海文論》發表論文《虛偽的作品》。此外,還在《鐘山》《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雜志分別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一批具有先鋒意味的中短篇小說;年底,調入嘉興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雜志《煙雨樓》做編輯。
余華書籍出版活動照余華書籍出版活動照
1990年,通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除讀書之外,還開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寫作。年底,研究生班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到嘉興繼續創作。
1991年,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出版;同年,在《收獲》雜志發表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1992年,受聘為浙江文學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約為一年;同年,在《收獲》雜志發表長篇小說《活著》,該書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該書后被譯為法語、英語、日語、韓語、德語、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發行。
1993年8月,調離嘉興市文聯,并定居北京,開始職業寫作。
1994年,余華的作品陸續以各種語種被廣泛譯介到其它國家,其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在《收獲》雜志發表,該書講述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許三觀作為一家之長為生活所迫,一次次賣血,但最后當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來換一頓豬肝吃時,血站卻不再接受他的血;同年,發表《我沒有自己的名字》《黃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說。
1997年,應汪暉之約,開始為《讀書》雜志創作隨筆。
1998年6月,憑借長篇小說《活著》獲得意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余華出席活動照余華出席活動照
1999年,應李小林程永新之約,為《收獲》雜志寫作音樂隨筆;同年,出版隨筆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包括二十三篇閱讀和音樂隨筆;同年5月,前往美國,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訪問;6月,赴韓國訪問。
2000年5月,參加意大利都靈書展,并應德國出版社之邀在奧地利和德國進行巡回朗讀會;5月30日,中文在線網站成立,以作品入股,加盟網絡新文化運動;10月,應韓國民族文學作家會議邀請,訪問韓國;同年,華藝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隨筆集《內心之死》和《高潮》。
2001年,參加澳大利亞悉尼文學節和愛爾蘭都柏林作家節。
2002年,英文版小說集《往事與刑罰》獲得澳大利亞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發的年度懸念句子文學獎;9月,赴德國參加柏林文學節活動;11月,赴上海參加巴金99周歲和《收獲》雜志45周年慶祝活動。
2003年,蘭登書屋推出的英文版《許三觀賣血記》獲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8月,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在三十所美國著名學府進行巡回演講。
2004年2月,應邀在柏克萊加州大學開設關于魯迅的文學講座;3月,前往巴黎參加第二十四屆法國書展,期間法國文化部長授予余華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10月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兄弟》上下兩冊基本消耗了作家兩年的時間;同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余華余華
2005年8月,推出長篇小說《兄弟》的上部,該小說講述了小鎮重組家庭中的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同年,獲得第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2006年3月,推出小說《兄弟》的下半部,因為該書極端現實主義的寫作,曾在中國引起巨大的爭議,并因"趣味低下"落選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8年5月,出版《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等隨筆集;10月,憑借小說《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2010年5月,參加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節;12月,獲得騰訊星光大典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獎項。
2013年6月,發表長篇小說《第七天》,該書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見聞;9月,出版關于音樂的隨筆集《間奏:余華的音樂筆記》。
2014年,成為北京師范大學駐校作家;同年4月,憑借小說《第七天》獲得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大獎。
2015年1月,出版首部雜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該書的大部分文章為即興創作。
2018年1月,憑借小說《活著》獲得作家出版社超級暢銷獎;7月,通過譯林出版社出版雜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該書講述了余華的生活體驗和創作心得。
2019年,受聘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2021年2月,出版八年來的首部長篇小說《文城》,該書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從不同視角講述了林祥福、紀小美等各色人物的顛沛起伏。這部新作即將由新經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9月19日,出演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中國大陸上映。
2022年2月22日晚,歌手李健新歌線上音樂會舉行,余華現身音樂會。9月8日晚,參加的由《收獲》雜志與收獲App聯合發起的線上文學漫談活動“無界文學夜”在微信視頻號播出。9月10日,出演的電影《無負今日》在中國大陸網絡上映。11月10日,參加的節目《2022悅讀之夜》在京東視頻號直播

個人生活 編輯本段

家庭生活

余華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醫院,他的父親華自治是一位山東人,部隊轉業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隊工作。他的母親余佩文則是紹興人,是當時浙江醫院手術室的護士長。余華還有一位哥哥名叫華旭。
余華余華

情感生活

1985年3月,26歲的余華與當時的海鹽縣文化館文秘干部潘銀春結婚。1991年8月,兩人離婚。1992年,與作家班同學陳虹結婚,余華認為陳虹對自己后來的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1993年8月27日,兒子余海果出生。

社會任職

2021年12月,余華當選為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2022年4月,任海鹽縣文化大使。

個人作品 編輯本段

長篇小說

時間
名稱
1991
《在細雨中呼喊》
1993
《活著》
1998
《許三觀賣血記》
2008
《兄弟》
2013
《第七天》
2021
《文城》

中短篇小說集

時間
名稱
1990年
《十八歲出門遠行》
1991年
《偶然事件》
1991年
《世事如煙》
1992年
《河邊的錯誤》
1999年
《黃昏里的男孩》
1999年
《鮮血梅花》
1999年
《現實一種》
2002年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
2004年
《戰栗》
2004年
我膽小如鼠
2018年
《四月三日事件》

隨筆集

時間
名稱
1998年
《我能否相信自己》
2000年
《內心之死》
2000年
《高潮》
2002年
《靈魂飯》
2008年
《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
2008年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
2008年
《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2010年
《十個詞匯里的中國》
2013年
《間奏:余華的音樂筆記》
2017年
《文學或者音樂》

雜文集

時間
名稱
2015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18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演講集

時間
名稱
2002年
《說話》

綜藝節目 編輯本段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簡介
2022-11-10
我在島嶼讀書
江蘇衛視出品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余華作為“書屋主理人”常駐節目。

創作特點 編輯本段

苦難意識

余華小說所刻畫的苦難世界中,人們在生存困境和精神異化的雙重壓迫下,呈現
余華
余華畫像
出貧困與饑餓、暴力與死亡交織的生存狀態。余華一方面通過對貧困與饑餓生存圖景的描摹,展現出底層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無法得到保障的狀態,深化對苦難的表達,另一方面,通過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場景,無情地揭露現實的虛偽面具和丑陋傷疤,將苦難渲染到極致。
對自然災害和事故、犯罪等人為禍亂的描寫經常出現在余華的作品中,比如《許三觀賣血記》中水災帶來了饑荒之年、《活著》中福貴身邊的親人接連去世、《兄弟》(上)更是寫出了文革時期人的精神異化,以及普通老百姓所遭受到的迫害。余華把天災當作故事的敘述背景或者一種意象來表現,這些自然災害雖然都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并不是表達的重點,而是意在凸顯人性的流露與荒誕的現實。余華小說中塑造的人物除了受到外界天災人禍帶來的摧殘外,還要飽嘗“精神苦難”的折磨,比如《現實一種》中的兩兄弟被復仇的欲望所驅使等,他通過描摹人性的罪惡和人對欲望無止境的追求,呈現出“精神苦難”對人的腐蝕和由此帶來的無邊的苦難,體現出對人生存境遇一以貫之的關注,同時也流露出對人類靈魂丑惡角落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宿命現象

宿命以神秘的力量牽引著余華小說中人物的生死遭際。余華通過對宿命現象的大量演繹揭露了宿命的淵源和內涵,當人的欲望、罪惡、貧瘠和荒誕成為無以掙脫的命運枷鎖時,如何實現對宿命的超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宿命的輪回性和神秘性以及人類被宿命裹挾的絕望感,在余華小說中有比較突出的呈現。從創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以一個未成年人的視角,開啟了對“宿命”的首次出逃,再到《世事如煙》《難逃劫數》《命中注定》《死亡敘述》《偶然事件》《鮮血梅花》等小說作品,都閃現著宿命的神秘色彩。其次,余華的作品中呈現著濃厚的宿命意識,通過人物異化的性格或荒誕的命運得到了充分的演繹。從家庭倫理到社會景觀,寓親情、愛情、友情于一體,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綱常和價值判斷,人物往往在某種不可抑制的力量面前屈于被動,走向各自的命途。而余華在創作時也常陷入對常理的質疑,以及對現實虛妄感的一種無力,“眼前的一切都像事先已經安排好,在某種隱藏的力量指使下展開其運動”,而最終導致“必然的因素已不再統治我,偶然的因素則異常活躍起來”,這種偶然因素,其實就是指必然因素指使下展開運動的另一隱藏空間,即神秘的虛幻空間,正如他在《世事如煙》《此文獻給少女楊柳》中所創建的一個虛無縹緲的“煙”鎮,這個世界有著自身的規律,體現著命運的主導之勢。足以可見,不論是在創作過程中還是作品現象里,余華一直被這種“宿命感”裹挾著。

語言特色

余華在進行小說創作時不斷從音樂作品中汲取營養,用音樂語言特點來豐富自己的小說創作,從而使自己的小說語言充滿了音樂節奏與韻律,句子韻味十足、朗朗上口,這與余華的音樂素養、音樂愛好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我跟在村里幾個孩子后面奔跑,腳下是松軟的泥土與迎風起舞的青草”,其中的“跑”“草”就是押韻,使語言敘述體現出一種婉轉跌宕的回環美。在余華小說中,依稀、迷茫、抖擻、蕩漾、軟綿綿、亂糟糟、急匆匆、興致勃勃、氣喘吁吁等節奏感強且富有聲律美的詞語比比皆是。如《愛情故事》中,“男孩此刻不再怒氣沖沖……他顯得越來越憂心忡忡”,句子中的“沖沖”“忡忡”均是疊音詞,怒氣沖沖、憂心忡忡平仄相對,體現出一種音律美。話語重復是余華非常偏愛的敘述方式,他從音樂作品中獲得了文學創作的靈感,如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中,一樂與許玉蘭的對話中多次使用“我不愿意”來表達一樂的思想情感。話語重復也是余華刻畫人物性格特征、心理變化的重要方法,通過重復語言手法的巧妙運用實現語言表達的集中、簡練。
余華小說的語言幽默是極端反差中的灰色幽默,是一種零度情感敘述,這種幽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勝的表達效果。首先,余華小說主要通過上下文、情景等展現一種虛化的幽默。如《兄弟》中“他的顧客源源不斷,始終是求大于供,而且還有回頭客”。如果僅僅從表層含義理解,讀者肯定會認為“他”是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顧客較多,但是聯系上下文以后就會知道:李光頭在廁所里偷看了林紅的屁股,就有人請李光頭吃飯,請李光頭講關于林紅屁股的故事,從此以后李光頭的客戶就源源不斷。語境是人物活動的時間與場合、參與者的身份與心態、文本的話題與內容,余華總是通過特定的情景來制造語言幽默。如小說《兄弟》中,“這就叫此處無聲勝有聲,這可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啊!”這句話的語境是:趙詩人請李光頭講林紅屁股的事情,李光頭說:“看到林紅屁股的時候什么聲音也沒有聽到”,這時趙詩人就發出了以上感慨。可見,只有將句子放到真實的語境中,才能理解這種不和諧產生的幽默。此外,余華小說常使用時代語境與民族文化傳統語境來制造幽默。如《活著》中,隊長對“我”說,這塊鋼鐵可以制造三顆炮彈,這三顆炮彈都打向臺灣,一顆打到蔣介石的飯桌上,另一顆打到蔣介石的床上。這段話的故事背景是“大煉鋼鐵”時期家家戶戶都將家中的鐵鍋砸了去煉鋼鐵,通過這段無知可笑的對話顯示了時代的荒唐、滑稽。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獲獎時間
獲得獎項
獲獎作品
獲獎結果
2008
第一屆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兄弟》
(獲獎)
2005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獲獎)
2004
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
《許三觀賣血記》
(獲獎)
2004
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獲獎)
2002
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
《往事與刑罰》
(獲獎)
1998
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活著》
(獲獎)
?1992
莊重文文學獎

(獲獎)
2010
騰訊星光大典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獎

(獲獎)
2014
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大獎
《第七天》
騰訊星光大典年度最具影響力微博獎
2018
作家出版社超級暢銷獎

(獲獎)
2020年12月18日
位居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榜單第163位。


2022年5月29日
獲得澳門城市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22年9月17日
第20屆“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
《兄弟》
(獲獎)
2022年10月12日
第五屆施耐庵文學獎
《文城》
(獲獎)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世界杯足彩競猜游戲規則    下一篇 斗羅大陸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