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鈸(bó),又稱作大镲(chǎ)有學者認為,公元前800年西亞的銅鈸經過不斷的傳播和演變,于公元四世紀中葉從印度傳入中國。鈸是一種外來的打擊樂器,金屬材質,中間有一個圓形凸起,頂部有一個小孔可以穿繩。[閱讀全文:]
摘要: 光亞,傣語稱“光酣咬”或“光克臘”細腰長尾鼓。漢語稱“象腳鼓”,因形似大象而得名的腳。光亞在明代以前就出現(xiàn)在傣族地區(qū),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具有特色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光亞是一種單面鼓,鼓面較大,中段略[閱讀全文:]
摘要: 彝族月琴彝語也叫“弦子”庫竹”四弦”或“八角琴”一種弦樂器,因音箱形狀不同或弦數(shù)不同而得名,是彝族人常用的一種弦樂器。彝族由阮演變而來,但形制略小。它音域較廣、音色優(yōu)美、節(jié)奏豐富,聲音清脆、明亮、豐滿、[閱讀全文:]
摘要: 二人臺又稱'二人班',在中國內蒙古很流行、西部與山西北部接壤、冀北、陜北重要的地方戲劇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相結合的民間戲劇藝術形式。關于二人臺的起源有兩種觀點內蒙古西部或山西河曲。早期二人轉[閱讀全文:]
摘要: 《杜鵑山》是根據(jù)王淑媛同名話劇改編的現(xiàn)代京劇,是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之一。該劇由北京京劇院創(chuàng)作,于1964年首演,引起強烈反響它由許多著名的京劇藝術家主演,并被許多歌劇移植;1974年,謝鐵力導演的同名[閱讀全文:]
摘要: 《程嬰救孤》是由河南豫劇院二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經典豫劇,由黃在民擔任總導演,陳涌泉擔任編劇,李樹建擔任豫劇表演藝術家。它的劇本來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氏孤兒”故事根據(jù)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該劇講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閱讀全文:]
摘要: 淮劇,又稱江淮戲、鹽城戲、江北戲,起源于江蘇,發(fā)展于上海。近代流傳于江蘇淮陰、鹽城、揚州地區(qū),上海周邊地區(qū),安徽地區(qū)?;磩〗洑v了“徽夾可”皮夾可”和其他舞臺,吸收了徽劇、京劇和其他藝術表演形式一樣,新中[閱讀全文:]
摘要: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Juliet )It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完成于16世紀[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