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一中
肥城一中,全稱: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始建于1952年,初名“山東省肥城中學”,原址在肥城老城西北角城關小學(原城隍廟)西。1952-1956年,學校為初級中學;1955年8月改稱“山東省肥城第一中學”;1956年開始辦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1979年隨縣城搬遷遷入新城現址,1991年取消初中,成為高級中學;1992年隨撤縣建市改名為“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學校占地122畝,總建筑面積9.6萬平方米。學校名師薈萃,英才云集,現有65個教學班,在校生4500余人,教職工350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泰山名校長1人,泰山名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104人,中學一級教師110人,學歷達標率96%,并有28人研究生培訓結業。
2019年,在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中,張圣一獲得山東省理科第一名。
肥城一中地址坐落在泰山西麓,肥桃之鄉,校址在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文化路010號。
學校規模
學校以全市擴大高中辦學規模為契機,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加大內部設施投入,先后建成了雙向控制閉路電視輔助教學系統、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計算機房、語音室、鋼琴房、舞蹈房、實驗室及音、體、美、勞技教室等。圖書閱覽中心藏書10萬余冊。良好的辦學條件和軟硬件建設,為來校就讀的莘莘學子提供了理想的學習環境。
集體備課
指導思想
集體備課立足于個人備課的基礎之上,以年級學科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要在充分研究課程標準、高考試題、學情及教材的前提下,集體確定教學目標,商討教學方法,設計課堂教學樣式,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主要內容
以集體備課為標志,常規教學活動劃分為若干階段循環。集體備課以總結、研究階段學情、教情為主,同時包括其他專題研究和業務知識學習。
集體備課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前一循環學情、教情綜合分析。
2、確定下一循環教學內容,研究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分析與下一循環教學內容相關的高考試題及標準答案,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并確定下一循環所使用的學案或預習方案的內容、思路和形式。
3、分析、篩選訓練題,并確定重點題目及使用方法。確定鞏固練習或單元檢測的題目及講評方式。確定書面作業內容、次數及批改方式。
4、確定下一循環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及重點。
5、總結前一循環公開課開展情況,確定下一循環公開課目標、內容、人選。
6、研究確定下次集體備課的內容、要求。
7、其他專題研究及專業知識學習。
基本要求
1、備課組長是集體備課的組織者。備課組長要認真組織、協調,確保集體備課順利開展;要鼓勵全體成員積極參與討論,力戒“一言堂”;要引導全體成員正確對待爭論,取人之長補己所短。
2、集體備課要確定中心發言人。集體備課要在備課組長或中心發言人的主持下,年級學科組成員全員參與,人人發言,同時應鼓勵其他年級學科組教師參與交流。
3、集體備課每周一次,時間集中安排為半天。學校提倡定時集體備課與隨時業務研究相結合的教研模式。
4、集體備課要目的明確、思路清晰、主題相對集中、重點突出、務求實效,切忌漫無邊際、夸夸其談。
5、本次集體備課結束前,要對下次集體備課的內容進行規劃、安排,以使所有參與教師認真準備。
6、參與集體備課的全體成員要認真記錄研究內容,并及時修改、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以使集體備課的成果落到實處。
7、學校相關業務領導要全程檢查、參與集體備課,并通過聽評課、學情調查等形式狠抓集體備課成果的落實。同時要將教師在集體備課中的表現與學期末教師民主評議掛鉤。
8、各備課組要虛心學習、積極探索,不斷創新集體備課的新形式、不斷豐富集體備課的內容。
9、集體備課應是教學常規活動的一個過程,不能游離于教學實踐之外。要使集體備課常態化,成為我們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辦學成就
學校成績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持續攀升,2006 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在泰安市40所高中16所一類學校中,該校高考文化課重點本科上線率、軍檢線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均列第四位,應屆重點本科上線率、應屆本科上線率均列第三位,音樂本科雙過線人數列第一位。學校被評為山東省規范化學校、省級文明單位,并先后獲得教書育人、德育工作、工會工作、青少年工作、體育傳統項目、檔案管理、教改工作等先進單位稱號。
面對教育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肥城一中繼續在辦學理念、管理機制、隊伍建設、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校內外全方位整合和優化,改革創新,開放合作,拼搏進取,造大培強,力爭三年內建成省級示范性高中,十年內建成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本世紀頭二十年跨入中華名校行列。
學校榮譽
學校曾獲得的泰安市級以上榮譽
1、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2、泰安市級文明單位
3、山東省工會工作先進單位
4、山東省青少年工作先進單位
5、山東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6、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7、山東省高考優秀考點
8、山東省級文明單位
9、泰安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10、泰安市高中教學先進單位
11、山東省嘗試教學研究試驗基地推廣中心
12、國家重點課題計算機與各科整合實驗學校
13、山東省重大課題實驗基地
14、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大課題重點試驗基地
15、山東省教育科學“九五”重點課題《中學化學教學》優秀實驗工作單位
16、泰安市級規范化學校
17、泰安市電化教學先進學校
18、山東省級重點項目“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試驗工作先進單位
19、泰安市“十佳”道德教育示范學校
20、泰安市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21、泰安市工會工作先進單位
22、泰安市體育、藝術工作先進單位
23、泰安市文明安全學校
24、山東省檔案考核先進單位、省一級檔案室
25、泰安市校園文化建設“AAA”單位
26、山東省規范化學校
27、山東省級衛生先進單位
28、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29、山東省高級中學協會“理事單位”
校長寄語
寄語領導干部
“構建和諧校園,打造教育品牌”,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要樹立良好的“官念”,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提高素質,勤奮工作,讓自己成為教職工的知心朋友和學生心靈的守護神。
寄語教師
教書育人是教師莫大的責任,希望教師們用愛心去澆灌,用真情去感化,用人格去熏陶,用智慧去啟迪,用表率去影響,用理想去塑造每一個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堅持做人與成才并重,智商與情商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健康與快樂中成長。衷心祝愿各位教師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成為名師。
寄語學生
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愛祖國、愛學校、愛家鄉、愛爸媽、愛老師、愛同學;做一個會學習的人,會求知、會健體、會生活、會辦事、會合作、會發展;做一個明是非的人,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榮、什么是恥,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做一個有個性的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優秀的品質、有健全的心理、有良好的習慣、有堅強的毅力、有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家做一個優秀的孩子,在校做一名新時期合格的學生。
寄語學生家長
孩子的成才是你們的心愿,更是我們的目標;學校的發展,有我們的努力,更有你們的奉獻。“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人皆有之,但成才先要成人,不成人不能成才,讓我們攜手為每個家庭、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富有愛心的人。
寄語社會各界
你們的期望、信任是我們拼搏進取的動力;
你們的理解、支持是我們開拓創新的保證。
寄語訪問網站
我們的網站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空白,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理解,希望聽到你的意見和建議:關于網站建設,關于教育工作,關于學校發展。
寄語自己
淡薄明志,做學校發展的引領者,教師學生的貼心人。
教育的偉大使命是讓人們由無知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們具有豪邁的理念,完美的人格;
教育的成敗關系著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興旺,我們任重而道遠。
學校靈魂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倡樹現代化辦學理念,德法并舉,文明執教成了學校跨越發展的主流風氣;體現人文關懷,強化法制管理,“以情感管理凝聚人心,以制度管理促進規范”;秉承“勵志、嚴謹、求實、創新”的校訓,形成了“思想上高定位,業務上高標準,目標上高起點”的“三高”辦學宗旨;以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以造就人、成全人、發展人為學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全力實施教育創新,大力推進“三名”戰略(創名校、當名師、育名生),遵循“嚴、細、實、恒”的管理要求,形成立體化、網絡化的管理體制。快速提升質量,促進學校發展,成了全校上下的一致追求,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持續攀升,我校高考文化課重點本科上線率、軍檢線上線率、本科上線率均列第四位
今日的肥城一中,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半個世紀的磨礪,半個世紀的輝煌,學校的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整體工作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面對教育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肥城一中將繼續在辦學理念、管理機制、隊伍建設、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校內外全方位整合和優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承載著半個世紀歷史和文明的肥城一中必將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諸位名師和英才的耕耘下,秉承傳統、開拓創新,繼續續寫肥城教育的輝煌篇章。
一中精神
艱 苦 奮 斗 的 創 業 精 神
扎 實 奉 獻 的 敬 業 精 神
雷 厲 風 行 的 興 業 精 神
終 身 從 教 的 獻 身 精 神
教 書 育 人 的 人 本 精 神
教 研 興 教 的 科 學 精 神
孜 孜 不 倦 的 執 著 精 神
追 求 卓 越 的 創 新 精 神
辦學理念
崇德篤行堅志
博觀厚積熟慮
守正清明有序
礪煉求真出奇
辦學特色
以人為本 民主治校 德法并重 和諧發展
校訓
礪 志 嚴 謹 求 實 創 新
校風
團結務實 進取求實 勤奮扎實 仁厚樸實
教風
嚴謹治學 敦品礪行 傳承文明 開拓創新
學風
自主勤奮 會學好問 合作探究 求異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