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麻蜥
山地麻蜥,英文名:鄂爾多斯Racerunner,別名:麻蛇、四蛇、華北麻蜥、蛇蜥;它屬于有鱗目、蜥蜴科和巨蜥科。它是一種小蜥蜴,身體和尾巴細長扁平。體長10~15厘米,尾長為頭長的1.5倍。鼻尖長;額鱗2對,三角形;三個亞軌道鱗片延伸到唇鱗片,但沒有達到口緣。背部黃褐色或淺褐色,背部和肋部有數排縱向排列的白色圓形斑點,圓形斑點周圍有深褐色邊緣;背部覆蓋有突出的顆粒狀鱗片。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深棕色的縱帶;四肢五(指)趾,有爪;每側有9~12個股窩,股窩間有6~8個鱗片。腹部黃白相間。除了基部的腹面,尾巴上覆蓋著堅固的棱形鱗片。繁殖期雄性沿頸部至側面有一條深紅色的縱條紋,尾部基部明顯比雌性粗。在生殖期,女性的腹部比男性更大。幼蟲尾部為藍灰色,一個月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淡。
僅分布于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北平原,北至陰山山脈,西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南至江蘇連云港-徐州線,遍布內蒙古南部、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及江蘇南部。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1000 m的草原地區和低山丘陵,喜棲息在巖石和礫石坡的向陽面,植被稀疏的荒坡上的巖石和草叢中。
2000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15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將山蜥評為非臨界(LC)。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將山蜥評為非瀕危(LC)。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身體和尾巴細長扁平的小蜥蜴。體長10~15厘米,尾長為頭長的1.5倍。鼻尖長;鼻鱗有3個,上鼻鱗最大;額鱗2對,三角形,彼此相連;亞眶鱗3枚,中間一枚最長,表面有一弧形突起,延伸于唇鱗間,但不達口緣。背部為黃褐色或淺褐色,但在不同環境下體色會有所不同(通過改變體色可以調節對光的吸收,進而調節體溫;利于躲避敵人和覓食),背部和肋部有數排縱向排列的白色圓形斑點,圓形斑點周圍有深褐色邊緣;背部覆蓋有突出的顆粒狀鱗片。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深棕色的縱帶;四肢五(指)趾,有爪;每側有9~12個股窩,股窩間有6~8個鱗片。腹面黃白色,腹鱗呈長方形,斜列呈瓦片狀。除了基部的腹面,尾巴上覆蓋著堅固的棱形鱗片。
雄性背部中間有一個短短的黑點,大腿后緣有一個白斑。繁殖期沿頸部至體側有一條深紅色的縱條紋,尾基明顯比雌體粗。在生殖期,女性的腹部比男性更大。幼蟲尾部為藍灰色,一個月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淡。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
僅分布于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北平原,北至陰山山脈,西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南至江蘇連云港-徐州線,遍布內蒙古南部、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及江蘇南部。沒有亞種分化,只有亞種山地麻蜥 (Günther,1872)被命名。
棲息地
分布于海拔200 m~1000 m,常分布于草原礫石沙地、低山丘陵和巖石礫石坡。它們大多生活在巖石坡和植被稀疏的草地上。調查顯示,人少、埋石多的山區蜥蜴較多,但植被對山區蜥蜴數量影響不大。
行為習慣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捕食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有昆蟲綱、甲殼綱、蛛形綱、多足綱等。捕食性物種與季節有一定關系。盛夏以蜜蜂、蒼蠅、蚊子、蒼蠅等為主。秋季常見捕食葉蟬、粘蟲、蟋蟀、針蟲、瓢蟲、螞蟻等。捕食活動范圍一般不超過10 m的棲息地半徑,用嘴在地面捕捉昆蟲或低空飛行,也會用前肢挖掘地下無脊椎動物尋找食物。當肝臟和腹部脂肪體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能量用于食物短缺時,它將維持各種生理活動。
嵌套行為:在非冬眠期間,一只蜥蜴占據了一個洞穴。巢多建在山頂和山坡上部(多在南坡和東坡)陽光能長期照射的小巖石與土壤(部分巖石在土壤中)的接合處。大部分洞口朝向東南,少數巢穴有兩個出入口;穴位呈T形、L形或莖形,直徑1-1.5厘米,深15-20厘米,每個穴位有一個略“開”的地方;洞內可以保持一定的濕度。洞穴內有個體居住時,洞口有新鮮的深色土壤顆粒,是山蜥挖洞穴時挖出的。
節律行為:白天,多在天氣晴朗,陽光強烈的時候,陰天活動強度低。夏天天氣熱的時候,活動時間開始的早,結束的晚。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活動開始時間逐漸推遲,結束時間逐漸提前。會冬眠,一般在9月下旬,第二年3月底結束冬眠。雄性會比雌性晚冬眠,比雌性早羽化。冬眠時每窩一般有1~3只。一般在向陽背風的山地緩坡自然形成的土洞、小洞或石縫中冬眠。冬眠期間的晴天,氣溫在6℃以上,地面溫度在10℃以上時,公蜥蜴會暫時醒來,搬出巢穴一段時間,中午左右會躺在洞里曬太陽。
尾巴切割和尾巴再生:被捕獲時,只要碰到尾巴,尾巴就會自動被切斷。離體的尾巴會保持彎曲和左右擺動,擺動的時間與斷尾的長度成正比。再生的尾巴比原來的尾巴短,前期呈藍色,是肌肉組織;表面脫屑后,中央有白椎,尾骨不分節,表面光滑柔軟,有髓腔無脊髓,可折斷。
其他習慣:性敏銳,行動迅速,轉彎和改變方向非常快。爬行時不時停止或突然加速,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很敏感,警惕性很高。在緊急情況下,它會迅速躲進洞穴或草叢中。當你被追但沒有藏身之處時,可以在高速爬行中突然轉彎,然后繼續爬行。而且山蜥在受到匆匆離去的驚嚇時,很少逃回自己的巢穴,有“護洞”的行為。適宜活動的溫度約為30~37℃,酷熱時可躲進山洞或陰涼處休息。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求偶和交配:繁殖期為3-7月,4-5月為交配產卵期。公蜥蜴追逐母蜥蜴,咬母蜥蜴進行強制交配。雌性蜥蜴會側身咬住雄性的脖子,以加強交配時的牢固度。交配時間30分鐘左右。在繁殖期,雄性明顯多于雌性,雄性沒有聚居地,活動范圍大。而雌性的活動范圍相對較小,經常在有縫隙的大石頭周圍活動。如果有輕微的聲響,她會立刻鉆到縫隙里。
產卵和孵化:交配后,雌性大約在25-28天產卵,總是在晚上19: 00左右。雌性會在大石頭下的疏松泥土里挖洞產卵,用嘴和前肢挖,用后肢把泥土向后推。洞口深約10厘米,呈“T”形。年產量為多窩,卵3~5枚,卵圓形,革白色。最適孵化溫度為30℃,孵化時間為50天左右。在最適溫度下孵化的幼體運動能力較強,但在較高溫度下孵化時,孵化時間縮短,幼蜥體長較小。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2000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15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將山蜥評為非臨界(LC)。
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將山蜥評為非瀕危(LC)。
近物種識別 編輯本段
山蜥的色斑和習性與蜥蜴相似,曾被認為是蜥蜴的一個亞種,其整個生態分布區與蜥蜴重合。然而,山蜥蜴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深棕色的縱向帶。雄性生殖期兩側各有一條深紅色的縱帶;幼蟲的尾巴呈藍灰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淡。眶下鱗伸入唇鱗,不到達口緣。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