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
Visual Basic(簡稱VB)是微軟公司于1991年開發的一種結構化、模塊化和面向對象的可視化編程語言。Viusal BASIC源自BASIC編程語言,具有圖形用戶界面(GUI)和快速應用程序開發(RAD)系統的特點。它可以使用DAO、RDO和ADO連接到數據庫,或者創建ActiveX控件來生成類型安全和面向對象的應用程序。
1991年,微軟發布了用于設計Windows程序的Visual Basic 1.0版本。隨著Windows操作系統的不斷升級,Visual Basic的功能也在升級。2002年底,隨著微軟。NET策略之后,Visual Basic開始遷移到。NET平臺,并推出了Basic.NET版的視覺。然而,版本的變化也分裂了Visual Basic的陣營。2005年,微軟宣布不再為Visual Basic提供免費支持。2010年,微軟將Visual Basic.NET和Visual Basic集成到Visual Studio中。2020年,微軟宣布結束Visual Basic的開發。取決于可視化開發環境Visual Basic曾經是一種流行的桌面開發工具,它易于使用并可以直接編寫圖形界面,使Visual Basic成為許多人接觸計算機編程的第一語言。隨著Java等語言的興起,Visual Basic的優勢逐漸喪失。此外,由于Visual Basic技術不支持繼承,異常處理不完善,并且沒有對多線程的本機支持,因此Visual Basic技術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發展歷史 編輯本段
起源發展
1991年,微軟推出了Visual BASIC版,它是在原DOS操作系統平臺上以BASIC語言為基礎開發的新一代面向對象編程語言。與Basic語言不同,Visual Basic用于設計Windows程序。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92年9月,面向DOS的Visual Basic 1.0版本發布。這種連接編程語言和用戶界面的過程被稱為Tripod,最初的設計由艾蘭·庫伯完成。
因為Windows 3.1的推出,Windows得到了用戶的充分認可,但Visual Basic 1.0的功能過于簡單,其強大的功能與Windows 3.1相比并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微軟在1992年推出了Visual Basic 2.0,它改進了上一版本的界面和速度,添加了對象變量,改進和擴展了語言,并很好地支持了VBX。
在推出Visual Basic 2.0幾個月后,微軟發布了Visual Basic 3.0,它增強了數據庫的功能,增加了對最新ODBC 2.0的支持,提供了幾種數據庫控件和專業控件,并添加了許多新的財務功能。1995年,推出了Visual Basic版。該版本強化了可視化編程的概念,簡化了用戶設計應用程序界面的工作,還開發了DLL項目,為Visual Basic成為COM語言奠定了基礎。但性能問題遇到瓶頸,龐大的運行時間也讓用戶不滿,對之前版本的支持度也不夠高。
為了增強Visual Basic對互聯網的支持和開發能力,微軟于1997年推出了Visual Basic 5.0版本,這也開啟了Visual Basic 5.0中英文兩個版本的時代。新版本是專門為Windows 95設計的。它是用Visual C++編寫的,結合了Visual C++的優點。編譯和運行速度比Visual Basic 4.0快近20%。隨著Windows 98的發布,微軟發布了Viusal Basic 6.0版本,該版本在創建自定義控件、訪問數據庫和訪問互聯網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改進和完善。
版本變更
隨著微軟。NET策略之后,Visual Basic開始遷移到。NET平臺。2002年底,Visual Basic.NET的最新版本出現,使Visual Basic成為一種完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和功能得到極大改進的Web設計工具。這個版本是通過使用Microsoft.NET框架重新設計的。在此之前,首次發布的測試版引起了用戶的巨大反響,對于是否接受該版本存在分歧。經過幾個版本的過渡,找到了正確的定位。為了使Visual Basic程序員從巨大的變化中恢復過來,2003年發布的Visual Basic.NET 2003(v 7.1)版本幾乎沒有變化,相當穩定。許多錯誤已被修復,事件處理已恢復到Visual Basic 6.0版本的體驗,并且語言也得到了改進。
版本融合
于2005年發布的Visual Basic 2005是。NET框架,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是這個版本的發布目標。Visual Basic團隊成員表示,使用Visual Basic 2005可以節省50%的編碼。然而,這個版本也分裂了Visual Basic的陣營,微軟宣布不再為非。Visual Basic版本。2008年推出了Visual Basic 2008,改進了數據訪問、集成開發環境和編輯功能。2010年,Visual Studio 2010版發布。新版本將Visual Basic.NET和Visual Basic合并為Visual Studio,并增加了許多新功能。2012年,Visual Studio 2012版本發布,增加了異步函數、迭代器、調用層次結構、調用者信息、代碼編輯器等功能。2015年,微軟發布了Visual Stuio2015,該版本擴展并增強了跨平臺支持,添加了用于將應用程序連接到服務的向導配置項,并改進了集成開發環境。2018年,TIOBE編程社區發布的一份報告寫道:“微軟正在慢慢減少對Visual Basic的投資,這種語言遲早會衰落。”2019年,Visual Studio 2019版本發布,新版本改進了開發、協作和調試功能。這也是微軟最后一次開發Visual Basic。2020年,微軟宣布結束Visual Basic的開發。
專業術語 編輯本段
對象和類:Viusal Basic是一種基于對象的編程語言,對象是系統的基本運行實體。Visual Basic中對象的概念與面向對象編程中的概念相同,但在使用中卻有很大不同。Visual Basic中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系統設計并成為預定義對象的對象,可以直接使用或操作;另一種是由用戶定義的,用戶可以創建自己的對象。在Visual Basic中,窗體和空間是預定義的對象。
類是抽象的整體概念,對象是類的實例化。類和對象是面向對象編程語言的基礎。以“學生”為例說明類與對象的關系。學生是一個統稱,相當于一個“類”,而具體的學生是這個類的一個例子,也就是這個類的一個對象。
屬性:屬性是對象的特征。在可視化編程中,每個對象都有一組特定的屬性。對象的常見屬性包括標題、名稱、顏色、字體大小、可見性等。每個對象屬性都有一個默認值,如果屬性值沒有明確更改,程序將使用其默認值。您可以通過修改對象的屬性來控制對象的外觀和操作,其中一些屬性在運行時是只讀的。通常有兩種方法設置對象屬性:通過屬性窗口和通過代碼。
事件:事件是發生在物體上的事情。在Visual Basic中,事件是可由對象標識的預定義操作,如Click、DbIClick、Load、Change等。不同的對象可以識別不同的事件。當用戶或系統觸發事件時,對象將對事件做出響應。響應事件而執行的操作是通過一段程序代碼實現的,這種代碼稱為事件過程。Visual Basic中的事件分為系統事件和用戶事件。
方法:Visual Basic system將一些常規操作編寫到子例程中并進行封裝。這些通用子程序稱為方法。用戶可以在程序中調用對象的想法而無需指定它。一個方法屬于一個對象,在調用該方法時應該指明該方法所屬的對象。
表單和控件:表單是一個“畫布”,可以在其上直觀地創建應用程序。設計程序時,表單是程序員的“工作臺”,運行程序時,每個表單對應一個窗口。窗體結構與Windows環境中的應用程序窗口相同,有控制單元、標題欄、最大化/恢復按鈕、最小化按鈕、關閉按鈕和邊框。窗體是Visual Basic中的一個對象,它有自己的屬性、事件和方法。
與窗體一樣,控件也是Visual Basic中的對象,它們共同構成了用戶邊界。Visual Basic控件是具有自己的屬性、事件和方法的對象,通常分為三種類型:標準控件、ActiveX控件和可插入對象控件。標準控件是默認顯示在工具箱中的控件,封裝在Visual Basic的可執行文件中,如命令按鈕、文本框、單選按鈕等。ActiveX控件單獨保存在。ocx文件,包括各種版本的Visual Basic提供的控件。可插入控件意味著用戶可以將Excel工作表或PowerPoint幻燈片作為對象添加到工具箱中,這些對象可以在編程時隨時創建。
語言基礎 編輯本段
數據類型和數組:數據是指程序需要處理的信息,如數值、文本、圖形等。數據類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數據類型;其中,特征可以從“值的范圍”和“值允許的操作”兩個方面進行綜合描述。數據類型可以分為基本數據類型和用戶自定義數據類型。基礎數據類型由系統預定義,用戶自定義數據類型基于基礎數據類型。
自定義數據類型:在編程過程中,某一類數據可能由若干數據項(也稱為成員和元素)組成。自定義數據類型可以“封裝”數據中包含的成員,對成員進行分類和統一使用。
排列:數組是一種數據結構和有序的數據集合,用于存儲大量邏輯上相關的數據。數組中的每個元素可以是不同數據類型的數據。在Visual Basic中,數組必須在使用前定義。定義數組后,必須為數組打開所需的內存區域。根據內存區域打開的時機,數組可以分為靜態數組和動態數組。以數字常量或符號常量作為下標的數組是靜態數組,而以變量作為下標的數組是動態數組。
變量常數 編輯本段
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其值不能改變的量稱為常數,可以改變的量稱為變量,常數和變量的名稱稱為標識符。標識符用于命名變量、符號常量、數組、方法、類、對象、接口和包。
可變的
變量所代表的內容可以改變。在計算機中,變量實際上代表了與某種類型的數據相對應的存儲單元,變量的名稱就是該單元的名稱。在Visual Basic中,變量必須在使用前定義。定義變量時,必須定義變量的類型、名稱和數據類型。
常數
為了避免常量更改帶來的數據搜索不便,Visual Basic提供了一個聲明常量的功能,即用戶可以為每個常量定義一個有意義的名稱,在程序中任何需要該常量的地方,都不必編寫該常量,而是用它的名稱替換它。Visual Basic中提供了兩種常量:內部常量和外部常量。
賦名規則 編輯本段
在命名Visual Basic模塊中的過程、常數、變量和參數時,通常不應使用與Visual Basic或宿主應用程序中使用的函數、語句、方法和內部常數相同的名稱,這將導致與語言中關鍵字的含義混淆。若要使用與指定名稱沖突的內部語言函數、語句或方法,必須顯式標識它。在調用內部函數、語句或方法名稱之前,需要在前面添加相關類型庫的名稱。例如,如果有一個名為的左側變量,則只能使用VBA。Left調用Left函數。
關鍵字是一組預定義的保留字,對編譯器具有特殊意義。如果使用關鍵字作為變量名(標識符),則需要用括號(【】)將變量名括起來。例如,【Let】是一個有效的標識符,但Let不是,因為它是一個關鍵字。
基本說明 編輯本段
語句是一條完整的指令,可以包含關鍵字、運算符、變量、常數和表達式。在Visual Basic中,語句分為聲明性語句和可執行語句。這些語句可以調用方法或函數,執行代碼塊中的循環或分支結構,或將表達式的值賦給變量。在編寫代碼時,一個長語句可以分成幾行。使用行繼續符在下一行繼續該語句。行繼續符依次包含一個空格、一個下劃線字符(_)和一個回車符,并且必須是該行的最后一個字符。編寫代碼時,嵌入的注釋信息將被添加到代碼中,以幫助解釋源代碼。注釋行以撇號(‘)或關鍵字Rem開頭,后跟一個空格。注釋可以添加到代碼中的任何位置,但不能添加到字符串中。
概念用途 編輯本段
函數是可以實現某些功能的程序,它由系統封裝。當程序員使用它時,他們只能看到函數名、參數和返回值等信息。使用時,程序員不需要知道函數過程的實現細節,只需要知道函數的參數特征和返回值特征即可。函數分為參數函數和非參數函數,它們是過程的另一種形式。Visual Basic提供了許多內部函數。函數的使用稱為函數調用,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參數的個數和特征;數據類型應與參數要求的類型一致;注意函數參數的取值范圍;函數的返回值可以直接用在表達式中并參與運算。
語言特點 編輯本段
面向對象編程思想:在Visual Basic中用于形成圖形用戶界面的可視化控件是“對象”,它封裝了程序和數據。不同的對象在程序中有不同的功能。將面向對象的思想應用于軟件來指導軟件開發可以直接在程序界面中繪制控件并設置空間的屬性。建立的對象屬性是可見的,并且不需要編寫程序代碼來建立和描述每個對象。與編寫完整的代碼相比,程序語句較少。
可視化編程語言:Visual Basic采用可視化圖形用戶界面(GUI)。開發人員可以使用系統提供的大量可視化控件,根據設計所需的屏幕布局在屏幕上繪制各種圖形對象“部件”,并設置這些圖形對象的樹形。Visual Basic會自動生成界面設計代碼,程序員只需編寫那部分代碼即可實現程序功能,大大提高了程序設計的效率。
結構化編程語言:結構化編程語言可以輕松實現“自上而下、分而治之、模塊化”的編程方法。Visual BASIC是在結構化BASIC語言的基礎上開發的,具有高級編程語言的結構、豐富的數據類型和眾多的內部函數,便于程序的模塊化和結構化設計。結構清晰易學。輸入代碼時,編輯器會自動檢查語法。在設計過程中,您可以隨時運行程序,調試和糾正錯誤。設計好整個應用程序后,您可以編譯并生成一個可執行文件(。exe),可以直接在Windows環境下運行,無需VB環境。
開放式數據庫功能和網絡支持:Viusal Basic系統具有強大的數據庫管理功能,不僅可以管理MS Access格式的數據庫,還可以訪問其他外部數據庫,如FoxPro、Dbase、Paradox等格式。Visual Basic還提供了開放的數據連接功能,可以通過直接訪問或建立的方式在后臺使用和操作大型網絡數據庫。在應用程序中,可以使用結構化查詢語言直接訪問服務器上的數據,并提供簡單的面向對象的庫操作命令、所支持的數據庫的桎梏機制和網絡數據庫編程技術,從而為運行在單臺計算機上的數據庫提供結構化查詢語言網絡接口。
事件驅動編程模式:事件驅動是增強程序圖形界面交互性的主要方法,它通過用戶的動作或行為來控制程序操作的流向。程序員只需要編寫響應用戶操作的代碼,這些代碼彼此之間不一定相關。代碼很短,易于編寫和維護。Visual Basic通過事件執行對象的操作,對象和程序代碼通過事件和事件過程連接。一個對象可以感知和接收許多不同類型的事件,每個事件可以驅動一個程序或事件進程來完成對象對事件的響應,從而實現預先編程的功能。
Visual Basic編程中沒有明顯的主程序概念。程序員需要做的是為不同的對象編寫事件過程。整個Visual Basic應用程序由這些獨立的事件過程組成。事件過程是否執行以及執行順序取決于用戶在操作過程中觸發的事件。如果用戶在任何時候觸發,系統將處于等待狀態。
交互式編程:傳統的高級語言編程需要經歷編碼、編譯和測試代碼三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調用一個專門的處理程序。Visual Basic將這三個步驟的操作集中在其集成開發環境中,使三個步驟不再有明顯的界限,便于設計人員使用。在大多數語言中,設計人員在編寫代碼時會犯錯誤,這些錯誤只有在編譯程序時才能被編譯器捕獲,從而導致編碼效率的限制。Visual Basic采用交互式在線檢測方法,在設計人員輸入代碼時解釋代碼。即使語法或拼寫錯誤被捕獲并突出顯示,設計人員也可以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