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團隊組織    其他機構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成立于1957年,是中國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新中國三大科研院所之一,中國農業綜合科研最高學術機構,農業和農業科技戰略咨詢機構。作為國家在“三農”領域的戰略性科技力量,承擔著我國農業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于1957年3月,為了集中國內農業科研力量,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以來,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此考察,提出要精簡機構,解決科研設備、儀器、人才、場地等問題。197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改組,由中央政府下放。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恢復建制,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恢復和發展時期。1982年以后,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玉米雜交種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棉花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植保研究所分別獲得了重要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獎。1987年,植物保護研究所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蠶業研究所和甜菜研究所也于次年獲得技術發明獎。進入90年代后,棉花研究所再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農科院審計局經農業部批準升級為審計局。1999年,隨著國家科技改革的推進和科研體制的重大調整,研發工作進入了創新驅動的新階段,領域不斷拓展,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進展和新成就。

截至2023年12月9日,農科院下設院辦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等10個職能部門,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等34個直屬科研院所,以及研究生院、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共有46個部門和單位。農科院的研究領域涉及諸多農業科技前沿領域,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現代農業建設。建立了基礎前沿、作物、園藝、植物保護、資源與環境、畜牧、獸醫、農業微生物學、農產品質量與加工、農業裝備工程與信息、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11個學科群、58個學科領域和283個研究方向的三級學科體系。

到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職工總數達到11171人,其中編制內職工6849人。專業技術人員6167人,其中高級專家1458人,副高級專家2123人。此外,該研究所有817名博士后研究人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16人,高層次專家和人才計劃成員總數超過400人,其中包括國家高層次人才特別支持計劃成員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成員。“農業人才”項目成員達到422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有1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0個研究工作站。此外,該研究所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動物生物安全四級單一實驗室設施和亞洲最大的大型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集群。中國農業科學院還擁有兩大國家科技基礎設施,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同時,該所擁有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12個,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圃13個,其中長期保存農作物品種53萬余個,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國農科院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原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農作物種質庫。在藏書方面,國立農業圖書館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目錄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原始期

1956年,中央決定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目的是集中國內農業科研力量,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系統梳理和提升中國農業科學傳統,同時迅速趕上和超越國際農業科學水平。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式成立,丁瑩任院長。7月,時任副總理李富春作出批示,要求在中國有序開展化肥試驗和示范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負責這項任務。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家兔成功培育出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弱毒株的機構。3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召開了中國性農業科研機構第一次會議。8月20日,農業部批準中國農科院將其6個區域農業研究所經營權下放至各省(西南農科所除外)。9月22日,國務院科學計劃委員會原則上同意建立22個專門的農業研究所和一個蔬菜研究實驗室。

1959年5月18日,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訪問中國農業科學院。6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遼寧成立分院。1960年2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負責起草1960年至1967年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規劃。4月21日,朱德董事長參觀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5月18日,董副院長參觀中國農業科學院沼氣研究所。到7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了機構精簡,北京的研究單位減少到11個,北京以外的減少到14個。

開發期

1961年1月10日,中央批準程為農業部副部長,同時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9月,由水稻專家丁穎教授主編的《中國水稻栽培》一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朱德董事長視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6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出席國家科委農業組擴大會議的科學家時,提出農業科研機構在以前的精簡過程中裁減過多,需要恢復,并指出科研設備、儀器、人才和場地等問題需要作為緊急措施加以解決。

196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業科技工作會議,討論和審議了1963年至1972年的農業科技專業計劃,以及20年至25年的農業技術改造計劃。在國家科委的指導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負責本次會議的具體事務。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冬干鴨糞水稻‘秋坐’改良低產田”和“豫北鹽漬土棉花、小麥保苗技術措施研究”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8月,朱德主席親筆題寫《茶學》,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茶葉學會共同創辦。9月,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指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部和中央氣象局組成的調查組研究北方省份的干熱風。1965年6月5日,譚震林副總理、姜副部長等領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所南浦農場視察小麥品種試驗。7月19日,金善寶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重組

1970年,國務院決定取消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建制,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并,組建新的中國農林科學院。原隸屬于農林的科研單位68個,職工13963人。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國農林科學院現有工作人員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組建了35個科技服務組,派往國內相關基層生產單位做蹲點工作。

1971年1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下放工作簡報,顯示原醫院有35個單位,職工27345人。按照農林兩院的體制改革方案,需要入住的有434人,僅占全院職工總數的5.95%。到1970年底,已有28個單位、25899名職工轉移到京內外單位,占應轉移人數的85.3%。同年12月9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成立,蘇格曼任組長。

盡管經歷了重組和分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這一時期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1972年10月,根據李先念副總理的指示,由中國農林科學院主辦,外貿部和商務部代表參加的優質蘋果鑒定會在北京召開。在這次評價中,西北地區的蘋果質量被認為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華盛頓州的優質蛇果。同年10月11日,農業部在關于中國農林科學院改制的報告中指出,該院是“我國農林牧漁的綜合性科研機構”。除醫院外,還有信息研究所、農業研究所、農業物理研究所、林業研究所和畜牧(養豬)研究所。編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研究所下屬研究所的領導、管理和任務根據分權情況進行了調整,其中雙重領導的研究所8個,承擔中國任務的研究所23個,承擔部分國家任務的地方研究所4個。

恢復建制

文革結束后,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始恢復原來的建制。1977年9月27日,農業部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加強農林科教和調整農林科教體制的報告》,提出把原來下放北京的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農業氣象室收回到中國農林科學院。報告中還提到,原來下放給地方政府的31個專業研究所將調整為由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同領導,而9個單位將完全下放給地方政府。這個報告后來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準。同年10月28日,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組核心小組更名為中國農林科學院黨組。

1978年2月15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批準,對1970年農林部下放的43個單位進行了調整:23個單位由部和地方兩級領導,包括植保、土肥、農田灌溉、農藥(植保研究所一室)、棉花、油料作物、養蜂、畜牧、草原、哈爾濱獸醫等。8個單位受地方政府、部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包括煙草、大麻、甜菜、蠶桑、茶葉和柑橘研究所和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遺產研究室。

3月13日,鄧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作出指示,要求恢復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林業科學院的建制。3月18日,中國農科院51項科技成果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6月17日,賀康副部長代表農林部黨組宣布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立,許任黨組書記。7月17日,國務院批準金善寶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11月27日至12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會議,討論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12月6日,方毅等中央領導作出批示,同意將柑橘所、茶業所、蠶桑業所、鄭州果樹所、遺產室、甘肅畜牧三室的領導體制,由以地方為主的雙重領導改為以部級為主的雙重領導。鄭州果樹研究所分院升級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蘭州畜牧研究室升級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研究所。12月15日,何康副部長傳達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國農科院從下放的研究所遷出,遷回北京,對下放的研究所恢復以部為主的領導體制。

進一步發展

恢復建制后,中國農業科學院迎來了深入發展時期。1979年6月2日,國務院任命許為農業部副部長,同時繼續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9月28日,中共中央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通過了一項決定,重點是加快農業發展,強調恢復和加強農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學條件。1980年2月16日,華國鋒主席訪問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并與一些科學家就加速農業現代化進行了深入交流。3月5日至9日,總裁會議在北京召開,傳達了華國鋒總裁的講話,討論了一系列重要問題。

1981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的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同年6月16日,國務院外商投資管理委員會批準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植物遺傳資源中心。次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包括植物保護研究所和中國小麥品種與分布研究。1982年2月20日,我國第二次農作物品種資源大規模收集工作圓滿完成。

198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通知盧良恕,他也是農牧漁業部領導小組成員。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玉米雜交種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并于8月18日為國家農作物遺傳資源保存中心舉行了奠基儀式。到1985年,棉花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植物保護研究所分別獲得了重要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獎。1986年,國家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飼料研究所成立。

1987年,植物保護研究所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988年,蠶業研究所和甜菜研究所也獲得了技術發明獎。1989年8月31日,沈桂芳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新的黨委書記。之后,1990年,棉花研究所再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6月1日,經農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審計局升級為審計署。

改革創新 編輯本段

1991-2000

1991年,由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完成的布氏桿菌羊5號疫苗研制成功,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同年11月,科技部批準成立國家昌平農業綜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支持。1992年1月,國家計委同意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植物有害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199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制的番茄新品種中薯5號、中薯6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汕優1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因對粳稻起源及其耐旱耐寒性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94年11月12日,國務院決定任命陸飛杰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9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的太谷核不育小麥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首。9月10日,農業部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獸藥研究所與蘭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獸醫研究所。10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志遠院士領銜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育種與利用研究通過專家鑒定。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冬小麥育種專家系統選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小麥新品系。

199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鐘勉19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所的太谷核不育小麥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4月13日,農業部批準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為基礎組建國家水稻改良中心,以作物科學研究所為基礎組建國家小麥改良中心。8月,農業部批準成立以蔬菜花卉研究所為基礎的國家蔬菜改良中心、以棉花研究所為基礎的國家棉花改良中心和以甜菜研究所為基礎的國家食糖改良中心。次年,國家經委批準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于1987年建立的“全國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監測站網”為國家野外站。5月24日,CGIAR 1999年中期會議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

2001-2010

2001年7月30日,翟虎渠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同年9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畜牧獸醫學院、西南農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并在重慶舉行掛牌儀式。11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氣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200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棉花抗蟲基因開發”取得突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月30日,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郭三堆以相關成果“抗蟲基因的開發及其在抗蟲棉育種中的應用”獲此殊榮。6月23日、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批杰出人才評審會在北京舉行。7月30日,翟虎渠主席向首批83名國內外科學家頒發聘書。9月,農業部批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國家柑桔品種改良中心”。9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廊坊市政府簽署國際農業高科技產業園建設合作意向書。9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國家計委、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主辦了首屆國際水稻大會。江澤民主席親自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講話。9月27日,農業部批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大麻研究所成立國家大麻作物育種中心。10月8日,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在2002年中國研究生院評估中獲得農學一等獎,躋身全國研究生院12強。12月6日至8日,江蘇省徐州市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蘇省家禽研究所分別掛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的牌子,儀式分別在徐州和揚州舉行。12月28日,農業部驗收通過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組建的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2003年,科技部批準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合組建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托果樹研究所成立了國家蘋果育種中心。“中國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所與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學研究所。此舉進一步整合了中國農科院在作物育種和資源研究方面的科研力量。同年4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促進農業科學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交叉融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成功開發了農業信息服務系統,為中國農民提供實時農業信息服務,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2003年下半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繼續在科研項目上取得顯著成績。10月,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重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5月,由中國工程院和農業部共同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承辦的國際畜牧業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得到了加拿大國際開發署、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國際畜牧業研究所的支持和合作。7月26日,科技部正式批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成立家畜疾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重要舉措旨在加強家畜疾病的研究,提高動物疫病防控的科學水平,保障動物和人類的健康安全。11月15日,科技部再次發布重要批復,同意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為基礎,建立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園網絡。

2011年至今

2016年6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建設的中荷畜禽廢棄物資源中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次年5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高度評價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農業科技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對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2018年10月13日和2018年12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分別在新疆農墾科學院和敦煌種業集團設立培訓基地,促進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術的傳播。2019年1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東海縣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東海農業綜合實驗站設立培訓基地。5月,與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共建培訓基地。10月31日,西部農業研究中心與培訓中心合作協議簽署。11月16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的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發展基金正式成立并投入運營。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

2020年9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協會成立,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交流。2022年1月17日,淄博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數字農業與農村研究院。8月14日,黑河大豆研究中心成立,推動大豆產業發展。8月28日,生物安全研究中心在上海獸醫研究所成立,加強生物安全領域的研究。2023年7月12日,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所在滄州成立。8月4日,位于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發展基金會向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陳家莊村捐贈了150箱價值7.2萬元的燕麥餅干。這筆捐款旨在支持災區緊急救援和過渡性安置,幫助當地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秩序。

9月14日,中原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新鄉市成立。9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功舉辦了第六屆“飛躍杯”足球聯賽決賽。同年11月8日,該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在北京組織第四屆“消防技能大賽”,次日與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1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主題為“十年,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的磅礴力量”的“十年科技創新工程”發布會。第二天,11月24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舉行了農業科技圖書二等獎頒獎儀式,同時舉行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系列圖書(圖集)的出版儀式。11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重要干部會議,會上宣布了農業農村部黨組關于葉玉江同志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的決定。會議由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主持,并宣布了有關決定。12月,都市農業研究所研發的無人垂直植物工廠在成都投入使用。12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功舉辦2023年第三屆農業論壇。本次論壇以“賦能美麗鄉村助力全面振興”為主題,邀請了多位專家做專題報告。

機構規模 編輯本段

體制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設有辦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財政局、開發建設局、國際合作局、成果轉化局等10個職能部門,直屬機關黨委、監察局,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34個直屬科研院所以及研究生院和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共有46個部門和單位。

員工規模

截至2023年,中國農科院共有職工11171人,其中在職職工6849人;專業技術人員6167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458人,副高級技術職稱2123人,分別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23.6%和34.4%。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817人;有16名院士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同時,許多專家獲得了國家高層次人才特別支持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創新人才促進計劃、神農人才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和農業研究杰出人才的榮譽和支持。高層次專家總數超過400人。截至2022年底,“農科英才”計劃入選人數422人,當期支持人數387人,其中頂尖人才16人、A類領軍人才23人、B類領軍人才142人、C類領軍人才93人、青年人才103人、轉化人才5人、支持人才5人。

截至目前,中國農科院共有20個創新團隊,涵蓋小麥、大麥、玉米、大豆、水稻等優異種質資源和特色作物的發掘與創新利用,以及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與信息化、作物種質資源抗逆性與品質性狀評價、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作物轉基因與基因編輯技術及應用、作物基因組選擇技術及應用等領域。

教學培訓 編輯本段

教學建設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依托強大的科研平臺和資源,形成了39家單位參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自2010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A&F大學、內蒙古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開展了合作。與330多個外國政府部門、研究和教學機構、近50個國際組織、基金會和跨國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比利時列日大學等著名高校開展合作。截至2022年底,學院共培養學生5640人,授予學位19684個。其中,包括兩院院士、省部級領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等眾多杰出校友。

學科建設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6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7個,其中博士一級學科11個、博士二級學科44個。16個碩士一級學科和52個碩士二級學科;5個交叉學科,包括大氣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林學、水產學、本草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等。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畜牧獸醫為A+學科。生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為學科A;生態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為A-學科,B+以上學科占所有一級學科的75%。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擁有1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0個研究工作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合作交流 編輯本段

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全球85個國家的330多個外國政府部門和科研教育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與近50個國際組織、基金會和跨國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國際科研合作方面,中國農科院在海外建立了120多個聯合實驗室。同時,已有10家國際機構選擇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設立駐華代表處。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被中國科技部授予11個人才引進和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中國農科院積極構建全球創新合作三級布局體系。該體系包括與發達國家的強強聯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聯合建設以及與國際組織的協同治理。

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并與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同主辦了國際農業科學院院長高級別研討會(GLAST),以促進各國和國際組織農業科技機構高層領導人之間的交流。該組織旨在共同分析世界農業科技面臨的重大挑戰,研究全球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并達成合作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8年10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聯合國內農業科研院所、部分重點農業高校、涉農企業等50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了中國農業科技“走出去”聯盟。聯盟的發展目標是立足國家重大農業科技“走出去”任務和農業對外合作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為根本,有效集聚國內外科技合作優勢資源和力量,培育壯大對外合作主體, 為優化中國農業科技的全球布局,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做出貢獻。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科研平臺

截至2023年,中國農科院牽頭建設了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參與其中7個實驗室的建設,包括1個動物疫病防控國家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農業農村部綜合性重點實驗室、40個農業農村部專業性重點實驗室、30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5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品種改良中心(分中心)22個、國家農業產業技術研發中心18個、醫院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個;6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12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13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圃長期保存農作物品種資源52萬份,居世界第二位。還有7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3個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2個部級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5個國家農業檢測參考實驗室、9個國家參考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2個糧農組織參考中心和7個OIE參考實驗室。現有實驗基地106個,其中院級綜合基地5個,省級專業基地101個,涉及28個研究所,總面積8.82萬畝,分布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這些基地基本覆蓋糧食主產區和典型農業生態區。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還擁有國家農業圖書館,擁有亞洲最多、世界第三的農業書刊館藏。

學術資源

館藏文獻資源豐富,共計238萬余冊,其中中外文圖書30萬余冊,中外文期刊38萬余冊,農業古籍1.2萬余冊。到2023年,圖書館已訂閱2000多種外文印刷科技期刊,其中1200多種是中國特有資源。圖書館引進了83種中外電子文獻數據庫,包括8種中文全文數據庫、44種外文全文數據庫、22種分析工具數據庫和9種經濟統計數據庫。此外,還提供了1萬多種中文全文電子期刊和1.2萬多種外文全文電子期刊服務,外文文獻全文保障率穩定在90%以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著名學術期刊有《中國農業科學》和《綜合農業學報》(JIA),它們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承辦。2014年12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和《農業科學學報》雙雙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這是自2012年以來第二次入選。

科研成果 編輯本段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6項,發表SCI論文1.69萬余篇、專著近1500部,獲得一批新品種權和新獸藥證書,科研成果和實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2002年至2021年,獲得國家級獎勵103項、省部級獎勵736項、中國農科院科技獎勵361項、社會力量獎勵139項。2022年獲得省部級獎項33項,其中一等獎14項。

中優雜501創造了我國冬油菜產量和含油量新紀錄。

“華西牛”成為我國第一個自主選育的肉牛新品種。

“羊有害生物瘟病毒抗體檢測試紙”獲批國家新獸藥。

作物科學研究所開發的高產、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促進了小麥主產區的品質改良。

“玉米密植滴灌技術”極大地促進了主產區玉米增產增效。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的“秸稈還田改糧技術”為秸稈高效還田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北京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研制的“中國家畜長白半番鴨”填補了國內番鴨育種領域的空白。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門薩國際高智商組織協會    下一篇 潛水教練專業協會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