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
瀾滄江(英語:Lancang River),別名倉津、闌滄水、蘭倉水、魯藏江,在西藏也被稱為扎曲。盆地位于中國西南部,經緯度范圍為東經94° ~ 102°、北緯21° ~ 34°,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流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干流全長約2153公里,瀾滄江年均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主要支流為資渠、昂曲、金河等。青海,從北到南流經中國、西藏和云南。離開中國邊境后被稱為湄公河,它是亞洲唯一一條用一條河流連接六個國家的國際河流,被稱為湄公河“東方多瑙河”。
瀾滄江自北向南屬寒帶、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等氣候類型。流域內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整體水熱組合優良。整個盆地屬于橫斷山脈的縱向河谷地區,北部和南部的海拔高度為5167米盆地最高點卡瓦哈爾坡海拔6740米,最低點海拔僅477米,相差6263米。瀾滄江流域植物組成復雜,種類豐富,寒涼、溫、熱帶地區南部有豐富的熱帶動物,滇金絲猴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山地區、磨鹿、扭角羚。
瀾滄江流域最早發現的元謀人遺址距今約170萬年它是亞洲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早在公元前278年云南就建立了云南國。如今,瀾滄江也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主要通道之一,流域內有許多藏族人、傈僳、白、傣、彝、拉枯、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活動的主要是傣族“潑水節”最為著名。盆地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鉛鋅礦保存儲量居全國首位,并種植古茶樹、咖啡種植、堅果種植在中國發揮著重要作用。盆地內有許多景點,包括百里湖、西雙版納等景區。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瀾滄江位于中國西南部,經緯度在東經94°至102°之間、北緯21° ~ 34°,北部有唐古拉山和長江上游的通天河,東部有景寧山、云嶺山脈和無極山脈與金沙江相連、紅河的分水嶺從西部的唐古拉山和與怒江平行延伸的怒山山脈分開,始于中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在布依族附近進入云南的西藏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臘河口流出中國后被稱為湄公河,流域面積約為16.4萬平方公里,全長2153公里,自然落差4583米。
水系組成 編輯本段
瀾滄江支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3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41條,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138條一般支流較短,多為2050公里,自然落差特別大,一般為2003000米,河流長度超過100公里的支流有13條,主要支流有子彎、昂曲、金河、麥曲、通甸河、比江、永平河、漾濞江、羅閘河、小黑江、威遠江、黑河、流沙河、南班河、南阿河、南臘河、南臘河和其他湖泊包括洱海。瀾滄江是中國南北最長的河流。
干流河段
瀾滄江流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后被稱為瀾滄江,向南流入云南省后被稱為湄公河,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注入中國南海它整體上屬于太平洋水系,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瀾滄江—湄公河干流全長4880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中國境內的瀾滄江干流全長約2153公里,流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千米。瀾滄江按地域劃分為河源、上、中、下游四段。
河源段
瀾滄江源頭從源頭到昌都,干流長556公里,是全流域河流比降最大的河段該段水系較為發育,大部分干支流斜交“樹枝”形狀分布,河谷寬,侵蝕弱,沿途河流島嶼多、漫灘、漢流發育、水流平緩而分散離開青海省后到達昌都段兩岸山區海拔5000 ~ 5500米,河床高程5060 ~ 3210米,落差1850米山谷一般寬約20 ~ 200米,最大寬度約300 ~ 500米,谷深300 ~ 1000米,形成深谷“V”型峽谷。
上游段
上游在昌都至功果大橋以下,河長821公里,河流進入斷面、受橫斷山脈塔年塔翁山的影響,起伏較大的山區河流侵蝕強烈,新構造運動以上升為主—云嶺和李永龍南山—怒山夾在群山之間,主谷幽深河床高程3210~1230米,落差1980米河谷一般寬約100 ~ 200米,最大寬度200 ~ 500米,深度800 ~ 1500米,在世界上形成典型的南北走向“V”t型河谷,水系多沿斷層發育,兩側支流短且垂直于干流,屬“羽狀”水系是整個流域最狹窄的部分。
中游段
中游為功果橋以下至京運橋,河長213公里是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破碎,河流切割強烈主山谷仍然“由北向南呈t形轉折,河床高程1230~914米,落差316米河谷一般寬約100~250米,最大寬度約300~500米河谷深度600~800米,平均河床比降1.5‰,河谷仍以“V”I型是主要類型,但它因時而異。
下游段
下游為京云橋至南京站勐臘縣阿合口河流全長495公里,兩岸山脈逐漸降低,海拔一般只有1500 ~ 2000米河谷寬闊,坡度緩慢,與上游河流完全不同該段河床高程914~465米,落差449米河谷一般寬約150~300米,最大寬度約800~1200米、V”型為主。
主要支流 編輯本段
子曲
子曲為扎曲(名字在青海省,瀾滄江的主流)左岸的一條主要支流,也稱為“孜曲”藏語音譯,意為“百花草河”干流全長299公里,流域面積12852平方公里青海省干流長度277公里,流域面積8212平方公里子渠流域呈條狀羽毛狀,一路蜿蜒穿過峽谷河床多為巖石,年均降水量為525.1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03億立方米。
吉曲
吉曲為扎曲(名字在青海省,瀾滄江的主流)右岸的一級支流從青海省流出后也被稱為昂曲它發源于青海省與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的瓦爾貢冰川,海拔5660米,全長520公里,流域面積16872平方公里,青海省吉曲流域面積9461平方公里干流在流域的左側,較大的支流都發源于右側河床主要是礫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為571.9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約為95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3.28億立方米。
漾濞江
漾濞河,又名黑惠江,是瀾滄江較大的支流之一它發源于漓江羅峰,全長317公里它的上游源頭叫金鳳河,并入螳螂河后叫金龍河在劍川縣注入劍湖后稱為姜維河,在合江村與陽澄河匯合后稱為沙溪河到了下鄧村和米沙河后才叫漾濞河。漾濞河流域主要包括漾濞縣、洱源縣、劍川縣三縣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4353平方公里。
流沙河
流沙河發源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位于東經100° 5′~100°35′北緯21度40分′~22°06′主要支流為楠木陽江、南木養河、南開河、南渾河等,全長129公里,徑流總面積2163平方公里流域內有四座主要的水壩:中、上游有勐遮、勐海壩與勐海壩混合,下游經景洪壩匯入瀾滄江。
威遠江
威遠江、小黑河屬于瀾滄江水系威遠河全長283公里,徑流面積84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5.9立方米/秒,年徑流59.2億立方米,小河全長114公里,徑流面積19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8立方米/秒,年徑流13.3億立方米,威遠河、小黑江流域包括景谷縣鳳山鎮、威遠鎮、鐘山鄉、益智鄉、正興鎮、畢 鎮原縣李圩鄉安鄉、勐大鎮、莆田市鹽板鎮德化鄉翠云區的洱縣和云縣鄉共11個鄉鎮,年平均氣溫19.6~20.8℃,年均降水量943.3~1715.8毫米,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主要湖泊 編輯本段
洱海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雨澤、昆彌川、西洱河、Xi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長約42米.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9.0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20米。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徑流變化
瀾滄江徑流年內分配過程與降水過程基本對應,主要集中在5 ~ 10月汛期,7 ~ 10月最為集中,連續4個月最大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70%徑流年內變化相對均勻穩定,年均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年徑流變異系數為0.14~0.27之間。
水溫
瀾滄江受水庫建壩影響,建壩前后漫灣段年平均水溫16.3℃、21.1℃,增加4.8℃,8月最高,1月最低建壩前后大朝山斷面年平均水溫16.3℃、21.3℃,增加5.0℃,最大、最低值分別出現在8月和1月。
水質
瀾滄江干流天然水的PH值為7.6~8.4,鹽度為1.57~6.8毫克/屬于低鹽度水體,水體以暫時性硬度為主瀾滄江水系豐水期水質總體呈惡化趨勢,枯水期水質略有波動變化平緩,水質良好、中游水質相似,除荊林橋豐水期水質為ⅲ類外,其他斷面豐水、枯水期水質可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下游水質明顯差于上游水質、中游和豐水期水質均超過V類,污染嚴重。
含沙量
瀾滄江的含沙量受氣候類型和流域地表降雨量的影響,全流域的空間分布差異明顯昌都站以上年降水量約400毫米,地表封凍期長,故河流泥沙量少,以懸浮泥沙為主西藏平均輸沙量約1850萬噸,低于昌都,流域平均侵蝕模數為691噸/平方公里,平均侵蝕率為0.55毫米/年平均輸沙量為6125萬噸,占云南省六大河流年輸沙量的185.8%
水能資源
瀾滄江發源于唐古拉北麓的查加日麻溪高地,徑流量大而穩定,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青海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94.89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98.80萬千瓦,年發電量170.71億度。瀾滄江云南段水能資源理論儲量255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1968萬千瓦,年發電量1063億千瓦時中下游裝機容量可達173萬千瓦。
瀾滄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的徑流深度在200至800毫米之間,而河谷地帶的徑流深度小于200毫米.5億立方米,占西南地區河流地表水資源量的12.8%,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303.7億立方米,占西南地區河流地下水資源量的21.1%
水源補給
瀾滄江流域多雨、地下水、對于冰雪融水混合補給的河流,以降雨補給為主,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補給為輔冰雪融水補給量從上游向中游遞減,而下游沒有冰雪融水補給昌都以上,使用地下水、冰雪融水補給占主導地位,河流徑流量年內變化適中,春季和夏季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秋、在冬季,降雨量和地下水補給量約占全年河流徑流量的50%從昌都到云南四家村,降雨補給的成分逐漸增加,河流徑流屬于降雨、地下水混合補給型,兩岸山區海拔5500 ~ 6000米,終年積雪,兩岸短支流屬冰雪融水補給型,司家村以下,流域以亞熱帶為主、熱帶氣候,降雨補給占主導地位。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由于地形復雜,垂直高差大,瀾滄江具有顯著的立體氣候特征,從北到南可劃分為寒帶、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如北部無夏長冬,中部有春季,南部為北部熱帶氣候和地熱谷,無冬長夏。瀾滄江流域多年平均氣溫為11.3℃,年降雨量為996毫米,瀾滄江流域降水年內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90%年均蒸發量為1405.39毫米。盆地北部的雜多和昌都日照時數穩定在5.5~7.5小時,而南部的保山和景洪年內波動較大,在1月份、2月份可達8.5個多小時,而且是在7月、8月份可以低至3.5小時左右。
上游段
瀾滄江上游是源頭—昌都—功果橋位于青海南部,屬于高寒氣候區,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干燥降雨稀少,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約500mm,年平均氣溫0℃~8℃。
中游段
瀾滄江中游是從功果橋到林靜橋,位于滇西橫斷山脈的縱谷中屬高原高寒地帶向亞熱帶過渡氣候,氣候類型自北向南為亞寒帶、在寒溫帶和溫帶地區,河流較深,降水量的垂直變化非常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650 ~ 1100毫米,年平均氣溫0℃~ 15℃.2℃。
下游段
瀾滄江下游,從景林橋到勐臘縣南臘河口,地處云南西南部,屬亞熱帶或熱帶氣候,山脈低矮,氣溫高,降水多多年平均降水量900 ~ 17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1℃~21.69℃。
地質
地質構造
瀾滄江流域在地質學上屬于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是古特提斯洋域的主要分布帶。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階段,該地區經歷了大洋俯沖、擴張、關閉,板塊漂移、碰撞、縫合,陸地擠壓、隆起、復雜的地質構造活動,如中國南方引起的沉降-東印支板塊與青藏-西印支板塊區的東印支板塊、昌都—蘭坪—思茅—南邦中間板塊、莫爾曼金邊移動板塊和山泰瑪板塊連接在一起板塊運動和地殼變化導致盆地內巖石圈異常和巖石圈斷裂,形成盆地內的斷裂構造主要的斷層帶有:北瀾滄江斷裂帶西起青海省雜多,向南經囊謙延伸、妥壩、芒康在云南省德欽附近的西部結束。除昌都北與查雅之間的距離偏離瀾滄江以東約10~15公里外,其余均沿瀾滄江河谷分布該斷層切割較深,屬于深斷裂,構造背景清晰。
地層特征
瀾滄江結合帶位于中國西南部“三江”本區特提斯造山帶的南部來自昌寧—孟連石炭—二疊紀火山巖帶與南瀾滄江二疊紀-三疊紀火山帶的組成。盆地內變質巖系分為唐吉變質巖系和尤溪雜巖群。巖漿巖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蛇綠巖、枕狀熔巖、層狀輝長巖、放射蟲深水硅質巖。
礦產資源
瀾滄江流域是中國重要的成礦帶,蘊藏著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黑色金屬、貴金屬、目前已發現稀有金屬和工作金屬礦床154種,探明保存的有80多種,特別是鉛鋅礦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蘭坪鉛鋅礦儲量達14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鉛鋅礦之一。
地貌
瀾滄江全流域屬橫斷山脈縱谷區,形成山川并立、高山峽谷相間的地貌形態,瀾滄江河谷狹窄,階地沖溝發育良好,山間盆地廣闊,高山喀斯特地貌在盆地內行走,瀾滄江流域北高南低,海拔5167米。盆地海拔最高的是德欽縣努山山脈太子雪山主峰卡瓦哈爾坡,海拔6740米,海拔最低的是瀾滄江與南臘河匯合處,海拔477米,高差6263米。
瀾滄江源頭的地貌主要是河谷平原、山地和冰川,平均海拔4500米,特點是地面平坦,相對高差小,地面坡度小于10度,沼澤分布在河谷中;上游地貌以高山—山谷平原,高山到中游—峽谷地貌處于過渡階段,沿途有河流島嶼、河漫灘發育,河谷平均海拔3500 ~ 4000米,兩岸山地海拔5000米;中游地貌為典型的高山地貌—峽谷地貌,高山峽谷相間,地形起伏大,流域狹窄,位于橫斷山三江并流區,也是全流域相對高差最大的地區、最窄的河段位于云南德欽的劉同河口,低水位與右岸主峰之間的相對高差為4686米;下游是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破碎、河谷強烈切割,海拔5001000米。
土壤
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背景,瀾滄江流域土壤具有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區域類型變化大的特點云南有18種土壤類型,包括紅壤、棕壤、赤紅壤、磚紅壤、石灰巖土紫色土、棕色針葉林土、高山草甸土、水稻土等土類。棕壤是北方山區的主要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和高草甸土為主;流域中部以紅壤、石灰巖土、棕壤為主;南部則以赤紅壤、磚紅壤等為主。土壤母質主要是片麻巖、大理巖、濱海—淺海相沉積的礫石、白色砂巖夾紫色砂頁巖、河兩岸的褐煤層和泥巖以及洪水母質,土壤質地厚重,養分貧乏,透水性差。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瀾滄江流域位于泛北極植物區系和古熱帶植物區系的交匯處,植物成分復雜,種類豐富,氣候寒冷、溫、熱帶地區南部有豐富的熱帶動物,滇金絲猴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山地區、磨鹿、扭角羚等。
瀾滄江流域有保護動物146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有記錄的鳥類有560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兩種,即黑頸長尾雉、綠孔雀。魚類由6目21科86屬162種組成鯉形目是瀾滄江的主要魚類,占總數的72.22%瀾滄江流域有維管植物11萬種。大型底棲生物有119種(屬)水生昆蟲有4門7綱66科44科79種(屬),占66.39%腹足綱,7科22種(屬),占18.49%,其他五個班都在4以下%
動物
瀾滄江流域有包括小熊貓在內的保護動物146種、針尾鼴、林跳鼠、羚牛、雪豹等珍稀瀕危動物,其中上游的未夕縣還生活著近千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滇西高山峽谷地區有珍稀動物羚羊、滇金絲猴、赤斑羚、斑羚、小熊貓、戴帽葉猴、黑麝、寬額牛、白眉長臂猿和野牛等。瀾滄江流域的西雙版納是大約1/哺乳動物4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臂猿、印支虎、野生動物,如野象和印度野牛。
瀾滄江流域約有560種鳥類,其中瀾滄江自然保護區記錄有55科396種(另4亞科),占云南省記錄鳥類848種的47%,占中國鳥類1331種的30%有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頸長尾雉、綠孔雀,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一只黑頸鸕鶿、鴛鴦、棕冠杜鵑隼等39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附錄一中的物種包括黑頸雉、綠孔雀2種。
瀾滄江魚類區系由6個目組成,包括21科86屬162種,其中鯉形目4科60屬117種,鲇形目7科13屬27種,臺灣魚類1科2屬3種,海龍目1科1屬1種,鱸形目7科9屬13種,鯉形目1屬1種,雙翅目1屬1種。瀾滄江魚類以鯉形目為主,占總數的725.22%其中鯉科種類最多,占鯉科魚類的73.50%和總數的53.09%
植物
瀾滄江流域共有維管植物11萬種,其中中國特有植物5079種,瀾滄江流域特有植物2910種。其中,瀾滄江西藏段共有種子植物68科204屬396種(包含變種和亞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7屬14種,被子植物64科197屬382種。
瀾滄江流域滇西高山河谷地區的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如格氏栲、騰沖栲、刺栲、元江栲、高山栲、滇青岡、蠻青岡、禿杉、喬松、云南松等海拔28003800米的山區出現了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主要植物種類為云南鐵杉、垂枝香柏、長苞冷杉、怒江冷杉等,海拔38004500米的山區是高山灌木和草甸,如各種杜鵑花和草,以及海拔1100米以下的稀樹草原。
瀾滄江流域西雙版納的主要樹種是楊梅、番龍眼、金刀木、肋巴木、老撾天料木、大果人面子、滇南風吹楠、云南肉豆蔻、山谷里有龍腦香科的樹木、版納青梅和杰布香等在石灰巖地區有四棵樹、樟葉樸、油樸、白頭樹、關閉花草樹木等,此外,還有海拔800 ~ 1000米的肉類和水果、滇楠、龍果、毛荔枝等。
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包括西雙版納全境,主要保護熱帶季雨林、熱帶森林生態系、珍稀瀕危植物和亞洲象、印度野牛等珍稀動物。保護區現有野生動物838種,其中獸類166種鳥類541種兩棲類52種爬行類7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3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40種二級保護動物143種。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8年,位于云貴高原、橫斷山脈與青藏高原南緣交界處,總面積677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有維管植物149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5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7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12種。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2821.06平方公里,被稱為“世界花園之母”保護區共記錄野生維管束植物2343種,陸生脊椎動物535種,是中國最大的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11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2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89種
糯扎渡保護區
糯扎渡自然保護區位于瀾滄江畔滇南洱市是典型的熱帶和亞熱帶植被過渡區在一個小的地理區域內,有8個植被類型和13個植被亞型共記錄到維管束植物2098種,隸屬于29目83科208科931屬318種。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省南部,也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1.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獸類85種20科鳥類237種7目13科兩棲爬行動物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9種,其中就包括藏羚羊、牦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為巖羊、藏原羚等53種。
文物古跡 編輯本段
新石器遺址
1990年,洱海在云南瀾滄江以西出土、中野邊界以東寶山及其以北首次發現較為完整的方崖遺存、首先在西方國家發現了碳化大米,遺址年齡約為3500年前,約為夏末商初。
查那秀墓地
2013年,它在西藏昌都地區察雅縣煙多鎮汝蓋村的一個山坡上被發現,位于查納修以東約450米處“查那秀墓地”墓地位于瀾滄江左岸,西距江面約600米,高出江面約160米現場發現疑似古墓10余座,有5座古墓明顯出露地表并可確認,均分布在查納修山腰陽坡臺地。2002年,在昌都縣卡若鎮所在的卡若村西北約800米處發現了地熱嶺墓地該墓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400年至2000年。
古代藏傳佛教壁畫
2019年,位于瀾滄江源頭地區的該縣發現了一幅古代藏傳佛教壁畫,該壁畫具有濃郁的東北印度馬球藝術風格初步推斷其制作于13世紀前后,下方有藏文銘文,或為青海省發現的最早的藏傳佛教壁畫,為探討印度馬球藝術在中國的影響和研究當地在后洪早期藏傳佛教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提供了寶貴的證據。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百里長湖
百里長湖位于臨滄市鄖縣漫灣的一條高山峽谷中、江水湖灣、電站水壩、歷史遺跡和其他旅游資源被瀾滄江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工業調查、歷史文化考察、探險觀光、水上娛樂、生態旅游、民俗旅游、集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帶,填補了云南省水電工業旅游的空白,被譽為“亞洲最具特色的水電基地”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但不交匯的獨特自然地理景觀,“三江并流”該地區是世界 它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最大的地質地貌博物館“三江并流”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中國列入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自然景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名錄。
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旅游區位于中國瀾滄江流域最下游,具有熱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是這個地區最大的特色,這里有動物和蠟像、小牧業自然保護區保存著中國最好的原始熱帶雨林、大量的奇特花卉、珍稀動物和珍貴藥材是名副其實的動物、以傣族為主要少數民族的植物博物館一直保留著其傳統習俗。
翁丁原始部落旅游區
翁丁原始部落旅游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翁丁原村距臨滄縣城30公里,屬孟郊鄉管轄到2022年,有98個家庭超過400人。
滄源崖畫谷
滄源崖畫谷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滄源縣城北20多公里的萊蒙鄉佤族村崖畫村它產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之一它以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古代摩崖畫而聞名中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葫蘆小鎮
葫蘆鎮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滄源縣西南3公里處它于2013年完工該鎮占地202畝,有180棟房屋建筑風格保留了佤族獨特的建筑特色的房子。
五老山森林公園
五老山森林公園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這座山以五座山峰而聞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氣溫17.2℃,年降雨量為1164毫米,相對濕度為72%植被是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其間有一些云南松主要景點有五老瀑布情人谷鹿蓮湖林金珠大水和五鳳閣。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