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祁連山脈

連山山脈,簡稱祁連山,意為天山,因地處河西走廊南部,故又稱南山。祁連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祁連山是指祁連山北部的走廊南山;從廣義上講,祁連山脈是指甘肅西部和青海東北部的整個邊境山區,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主要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山谷交替排列,長約900~1000公里,寬約250~300公里,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827米(一說5808米)的團結峰。

祁連山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持續擠壓碰撞形成的。西至阿爾金山,北至河西走廊,南至柴達木盆地,東至湟水谷。祁連山的氣候類型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在一般的山前低山區,屬于沙漠氣候。中山下部屬半干旱草原氣候。中山上部氣候屬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亞高山和高山地區屬于寒冷潮濕氣候。

祁連山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是馬家窯文化之后的青銅時代各種文化,其中以卡岳文化最為典型。祁連山的現代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60年代末至70年代幾乎中斷。20世紀70年代末,張掖祁連山水上森林研究所成立,祁連山林業科學研究開始全面開展。

目錄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祁連山的氣候類型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在山前一般低山區,屬于沙漠氣候,年均降水量約150毫米,年均氣溫約6攝氏度。中山下部屬半干旱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攝氏度至5攝氏度,年降水量250毫米至300毫米。中山上部氣候屬半濕潤森林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0℃至1℃,年降水量400毫米至500毫米。亞高山和高山地區屬于寒冷潮濕的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為-5攝氏度。相對而言,祁連山東部氣候濕潤,西部相對干燥。

氣溫從東向西逐漸升高,隨著海拔的升高逐漸降低。但是東部和西部的冬季溫度不同,而中部的溫度比東部低、西部。相比之下,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呈自東向西逐漸增大的趨勢,但隨著海拔的升高,日較差逐漸減小,而年較差在海拔超過2800米后開始增大。

夜間祁連山山區及外圍山坡氣溫緩慢下降,氣壓存在半日波現象。山區邊緣夜雨多于晝雨,年降水量有兩個最大值。祁連山北坡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自東向西,年降水量變異系數增大,降水量逐漸減少。

祁連山主城區降水量大于周邊地區,西部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東部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東部降水比西部穩定,但年平均總云量有明顯減少趨勢。祁連山區大氣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風帶影響、偏南風和東亞季風的共同影響。西北地區大氣水汽主要受西風帶控制,中南部以偏南季風為主,東北部受東亞季風影響明顯。降水量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春末夏初河西走廊降水的空間分布為東南部和西北部多,中部少。ENO事件對降水有重大影響。

根據EOF分析,祁連山區降水的空間變化可分為三個部分:祁連山西部、河西走廊中部和祁連山東部。東部的降水量大于西部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在海拔約2900米處達到最大值。

年降水量自東向西呈減少趨勢,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漸增加,但海拔在3000米以上后開始減少。東部和西部的降水比率也有很大差異。降水比在春季和冬季增加,秋季減少,夏季先增加后減少。自北向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春冬季降水比例逐漸減少,而秋季降水比例先增加后減少。夏季的降水比例正好相反,大致分界線在海拔2300米處。

地質

祁連山原是古生代形成的地槽,后來經歷了加里東運動和華力西運動,形成了一系列褶皺帶。白堊紀以來,祁連山主要經歷了斷塊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平行地壘(或山嶺)和地塹(谷地、盆地)

祁連山是典型的多旋回加里東地槽加里東晚期褶皺成山后,成為塔里木阿拉善華北地臺的一部分,南部為新發育的南山北秦嶺地槽由于昆侖柴達木板塊的向北俯沖,青海南山地槽西段一直縮小到阿爾金山和祁連山以下。

祁連山脈祁連山脈

祁連山有兩條重要的巖石圈深部斷裂,它們形成了古老的板塊縫合線。其中,北祁連山深斷裂是北祁連山洋殼向中祁連山陸殼的俯沖帶,具有多次發育的蛇綠巖套和具有雙重變質帶特征的藍色斜長片巖、深海含有放射蟲硅質灰巖和少量混合堆積。另一條縫合線是青海湖至北淮陽的深斷裂,是祁連山板塊組合與昆侖秦嶺板塊組合的縫合線。前者向南推進,而后者向北俯沖沿著俯沖帶有混合堆積和蛇綠巖。

祁連山位于中國南北板塊之間的構造帶,因此在泥盆紀以前就存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海洋地槽、優地槽、大陸地殼地槽和地槽的特征。祁連山地槽在加里東晚期閉合,形成泥盆紀似磨拉石建造,在喜馬拉雅期抬升形成極厚的磨拉石建造,故稱祁連山“阿爾卑斯”型構造。

目前,祁連山及其周邊地區的地震活動主要與印度板塊向東北推擠和歐亞板塊向南推擠造成的西北向有關、北北西剪應力場。這種構造活動導致了一系列地震,如民勤地震、山丹、右浪、西吉、海原等地1級地震的震中。

地貌

該山系為西北高、東南部地勢較低,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至5000米之間。其中,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是山系中的最高峰,高達5827米。此外,北坡的相對高度高達3000米,而南麓的相對高度僅在500米至1000米之間,南北兩翼的高度差異明顯。

山系低山區主要受風化侵蝕和剝蝕作用影響,中山區主要受流水侵蝕作用影響,高山區主要受凍結風化作用控制。在祁連山中,有三個海拔不同的夷平面。第一級夷平面位于東段海拔4400 ~ 4600米,西段海拔4800 ~ 5000米;二級夷平面位于東段海拔4000~4200米,西段海拔4500~4700米;第三級夷平面位于東段海拔3600 ~ 3800米,西段海拔4000 ~ 4200米。山谷中還發育多級階地。

祁連山古冰川的冰磧地貌廣泛分布于祁連山北坡海拔2700 ~ 2800米以上的地區,而現代冰川的下限分別位于北坡海拔4100 ~ 4300米和南坡海拔4300 ~ 4500米之間。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條.72平方公里,庫容1320億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最多、土爾扈特和南山走廊的冰川最大。在過去的100年里,這些冰川一直處于持續退縮的階段。

土壤

土壤對應植被,東段北坡為石灰性土壤帶—山地栗鈣土帶—山地黑土(陽坡)和山地森林中的灰色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為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陽坡)和山地森林中的灰色褐土(陰坡)帶—高山草甸土(陽坡)和高山灌叢草甸土(陰坡)帶—高山寒漠土帶;西段北坡為棕色荒漠土帶—山地灰鈣土帶—山地栗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南坡為灰棕色沙漠土壤帶—高山棕鈣土帶—高山寒漠土帶。

祁連山東緣高寒草甸退化過程中,土壤凈氮的礦化速率和氨化速率逐漸降低,而硝化速率逐漸升高。此外,該地區土壤的強烈氨化作用導致土壤中無機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近年來,高寒草甸正在經歷退化過程,導致植物群落結構遭到破壞,從而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這種變化抑制了與氮素轉化相關的關鍵酶的活性,因此高寒草甸土壤氮素礦化速率逐漸降低。

水文流域 編輯本段

祁連山屬于中國西北干旱地區,但它有一片森林、草原為主體、潮濕復雜生態系統。該區現有水源涵養林總面積43161萬公頃,冰川儲量81112億立方米,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然水庫。每年有7216億立方米的山區徑流流經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內河水系。

祁連山水系以放射狀和格狀兩種形態分布。輻射中心位于北緯38° 20'東經99度左右“五河之源”,即黑河、托來河(北大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的發源地。從輻射中心沿著冷龍嶺到毛毛山,然后沿著大同山、青海省日月山至南山東部一線是內外盆地的分界線。分界線東南側包括黃河支流莊浪河、大通河、湟水等外流水系;西北的石羊河、黑河、托來河、疏勒河、黨河、哈爾騰河、魚卡河、塔塔嶺河等屬于內部水系。這些河流大多源于高山冰川,冰雪融水是主要補給來源。河流流量的年變化很小。

黑河

黑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古代被稱為弱水。它的上游叫贛州河,發源于祁連山走廊南山與托來山之間的分水梁。河水向東南流經縱谷草原,經黃藏寺流入鄂博河,再經南山走廊80公里的橫谷向西北流去,流速很快。迎流峽口是中游起點,該站年平均流量50.0立方米/秒,年徑流是15.8億立方米。在營流峽口以北,黑河進入走廊平原,在張掖縣烏江堡以北與山丹河匯合,轉向西北成為黑河。在高泰正義峽以北,黑河成為下游,流經金塔盆地東端時水量大幅減少在丁鑫之后,有一條北大河從西面匯入(現已干涸)黑河再次向東北流動,進入居延海盆地的干旱三角洲此時的黑河還叫額濟納河(弱水)

疏勒河

疏勒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水系中的第二大河流,又稱吉端水。它的源頭位于祁連山西部的疏勒垴,夾在托來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間,自西向北流經肅北縣境內的高山草原,然后經過大雪山和托來南山之間的峽谷,最后經過昌馬盆地。昌馬峽之前的那段叫上游,當地人叫昌馬河。有豐富的急流和急流,昌馬堡站的平均水流為每秒24.8立方米,年徑流量達到7.81億立方米。離開昌馬峽后,平原段稱為中游此時分成十條溝,流向堤壩的沖積扇面。在扇形邊緣,疏勒河與許多泉水匯合形成東部、西兩支流。其中,一部分東支分為南支、北支分別稱為南市河和北市河,流入花海盆地的終端湖。西支是主要的河流流域,也被稱為布隆迪河。由于灌溉,下游從安溪雙塔壩水庫下面開始、由于蒸發和滲透作用,疏勒河水量急劇減少。

疏勒河古河道穿過哈拉諾,到達新疆羅布泊。整個流域不超過600公里長事實上,從源頭到最近的終點哈拉諾湖沒有地表徑流,只剩下干涸河道的遺跡。

昌馬沖積扇以西的主要支流是榆林河和黨河,以東的主要支流是尤氏河和白洋河,它們都發源于祁連山西段。由于疏勒河水系雨水補給減少,冰雪融水明顯增加,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為58.1立方米,年徑流量為18.3億立方米,其中6月至9月占50%至70%疏勒河上游位于祁連山脈,這里雨量充沛,冰川面積達到850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高山草原,非常適合畜牧業。而中、下游相對平坦,包括玉門鎮、安西、敦煌以及赤金-灌溉農業發展迅速的花海等綠洲地區。全流域已建成包括雙塔堡在內的5座庫容超過100萬立方米的水庫、黨河和赤金峽水庫較大。

大通河

大通河是湟水的一條支流,又稱浩門河,因宋代建大同城而得名。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就長度和流量而言,它實際上是湟水的正源。它發源于青海疏勒南山東端,向東穿過走廊中南山冷龍嶺和大通大坂山之間長達561公里的縱向山谷。上、中、下游有一個構造沉降帶,形成了一個寬闊的山谷。上游的寬谷海拔較高,有大面積的高沼澤。中游的浩門川(門源縣城附近)和下游的八寶川(連城、窯街之間)是重要的農耕區。在響堂附近注入湟水河,流域面積為1.5126萬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8.7立方米/秒。流域內植被良好。

石羊河

石羊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第三大河流,古稱水谷。其干流上游為扎木河,發源于祁連山東部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在河谷中向東北方向流動水流湍急,扎木寺年均流量為7.9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為2.49億立方米。從Ta 二莊,它進入河西走廊東部成為中游,經過武威市接受邊際泉水,然后向東北流動成為石羊河。紅崖山以北是下游,最初分為兩條支流,大東河和大溪河現在它已被建成一條東西向的干渠,繼續向東北方向流動,最后流入民勤縣東鎮鎮以北的沙漠。

石羊河長250公里。整個水系呈東西走向,主要支流包括大井(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和西大河(下游稱為金川河),都發源于祁連山東部。河流的補給主要來自雨水和融雪水,山口多年平均流量為50.5立方米/秒,年徑流是15.91億立方米其中6月至9月的徑流量占70%左右。石羊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里的冰川和殘存的樹木是河流的主要供水場所。千山黃城灘是優良的牧場,中游穿過走廊平原,形成武威永昌等綠洲,灌溉農業十分發達。下游是民勤綠洲。白亭海青土湖等終端湖泊已經消失。包括大井峽在內,全流域庫容超過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有15座、黃羊河、南營、西馬湖、紅崖山金川峽等水庫規模較大。

湟水

湟水是中國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發源于青海省海晏縣的寶壺圖山,其河流形成羽毛狀水系,流經青海省大通山、達坂山和拉雞山之間的縱向山谷。湟水河流經湟源縣時在日月山與堯水河匯合;在湟中縣境內,又流入水下河;到西寧市南川河、北川河、沙塘川分別從北向南流入。此后,湟水河流經平 一路走來、互助、樂都等縣市最終成為響堂流入黃河的大通河最大支流。湟水河全長373.9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46.5億立方米。由于湟水具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灌溉利用價值,沿海地區已成為青海省的主要農業區。同時,湟水還在其下游入口處流經甘肅省蘭州市和永靖縣之間,流入黃河八盤峽水庫。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植物

植被的垂直帶結構與山東西部的南北坡不同。東段北坡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荒漠帶(只有草原沙漠亞區)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寒地區亞雪域稀疏植被帶。南坡:草原帶—山地森林草原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寒地區亞雪域稀疏植被帶。西段北坡:荒漠帶—山地草原帶—高山草原帶—高寒地區亞雪域稀疏植被帶。南坡:荒漠帶—高山草原帶(限荒漠草原亞帶)高寒地區亞雪域稀疏植被帶。

北坡

祁連山北坡位于河西走廊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該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主要植被類型為荒漠和草原。在特定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主要發育形成荒漠草原(1600 ~ 2450米)典型草原(2450 ~ 2800米)和草甸草原(2800 ~ 3800米)植物主要是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灌木。該地區主要土壤類型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山地灰褐土和山地栗鈣土等。該地區物種豐富,天然植被為草原、灌木林和喬木林是主要區域。由于氣候、受海拔和坡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該區存在明顯的垂直分異規律。

南坡

祁連山南坡位于祁連山中段腹地,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該地區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形復雜,海拔范圍2257米—5235米。氣候為大陸性寒冷半濕潤山地氣候,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約為-5.9攝氏度,極端最高溫度為30攝氏度.5攝氏度,極端最低溫度是-37.1攝氏度。

該地區的土壤類型主要為高寒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栗鈣土、山地灰褐土、黑鈣土、栗鈣土、草甸土和沼澤土分為十大類,再根據土質不同分為淋溶型高山草甸土、碳酸鹽高山草甸土等26個亞類。該地區豐富多樣的土壤為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根據《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冊)》,該地區有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即:細葉繁縷和桃兒七;三級保護植物3種1變種:黃芪、蒙古黃芪、帶有羽毛葉子和馬尿泡的丁香。

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該地區有國家二級保護藥材:甘草屬的一種,即烏拉爾甘草;7種國家三級保護藥材:遠志、卵葉(單瓣)遠志、羌活、寬葉羌活、甘肅貝母、麻花秦艽、小秦艽。

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該區二級保護植物有5種,即短芒披堿草、三蕊草、紅花綠絨蒿、山柑和東莨菪堿。

特有植物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中國特有植物有436種,隸屬于50科160屬。其中,蕨類植物屬于2個科、3屬、5種;裸子植物有2科、4屬、5種;被子植物有46個科、153屬、426種。被子植物中有40個雙子葉植物科、120屬、被子植物中單子葉植物有6科342種、33屬、84種。青海省特有植物有15科20屬23種,占全國特有植物的3.14%

動物

祁連山獨特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這里的各種生態系統中有豐富的野生動物。據統計,這里有4類陸生脊椎動物、22目、52科、計有219種,占甘肅省陸生脊椎動物總數的20(723種)的30.3%其中,鳥類有169種,占甘肅省鳥類總數的10(479種)的35.3%有獸類47種,占甘肅省獸類總數的10(163種)的28.8%兩棲爬行動物有13種,占甘肅省兩棲爬行動物總數的10(81種)的16.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據介紹,祁連山區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14種,二級保護動物37種。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季節性棲息的候鳥有51種。祁連山地形復雜,景觀垂直變化明顯,野生動物分布也呈現垂直分布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地帶:高山裸巖寒漠帶、高山草原草甸帶、高山灌叢草甸帶、山地森林草原帶、山地草原帶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帶。在這些地帶,大多數哺乳動物和鳥類聚集在高山草原草甸地帶、高山灌叢草甸帶和山地森林草原帶。在高山裸露巖石的寒冷沙漠地帶,只有雪豹等一些高山特化物種、雪雞和白唇鹿棲息其中。而山地草原帶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帶只有藏野驢、藏羚羊等少數沙漠動物的分布。

據記載,解放初期祁連山野生動物數量豐富,分布廣泛。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如獵殺、過度放牧、毀林開荒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到20世紀80年代末,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如馬鹿、馬麝等)動物數量嚴重減少,其中一些是動物(如雪豹等)即使處于滅絕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號文,批準建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使祁連山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一些動物的數量開始上升,比如藏野驢、巖羊、藍馬雞等;然而,仍然有一些動物處于危險之中、滅絕,如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

自然保護區 編輯本段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8年,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酒泉市和張掖市,面積272.2萬公頃。該保護區的主要目標是保護水源保護林和珍稀野生動物。這個地區有58種哺乳動物、140多種鳥類、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白唇鹿等兩棲爬行動物13種、野驢、野牦牛、盤羊、雪豹、斑尾雉等數十種珍稀動物也是麝的重要產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分布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落葉闊葉林中、針葉林和海拔3800米,甚至高達海拔4100米的長江流域的山谷。由于其重要性,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和涵養水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重要支系 編輯本段

冷龍嶺

冷龍嶺位于中國祁連山東部,是甘肅和青海兩省的界山。它是河西流入區石羊河水系上游支流與流出區黃河水系支流大通河寬闊河谷的分水嶺。地質構造是早古生代形成的走廊南山-冷龍嶺復背斜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北西向鐵礦、銅、錳、磷礦帶。這條山脈西起海拔4353米的金瑤嶺(或晉陽嶺,也叫景陽嶺)東至4303米的德泉山,全長約225公里它是一條陡峭狹窄的山脈,海拔約4200米,最高峰海拔5254米,到處都是冰川。冷龍嶺位于永昌縣東大河上游,屬高寒草甸草原,夏季用作牧場。這個地區有許多野生動物,比如野牛、野馬和盤羊等。

托來南山

托來南山區位于青海省北部,屬疏勒河、托勒河、薩拉河三條主要內陸河的源頭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處于北祁連構造帶和中祁連隆起帶的接觸部位構造格局主要形成于喜馬拉雅期,有褶皺-逆沖構造占主導地位,構造帶主要沿NWW分布-EE方向延伸。該地區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年日照時數為2440小時-31時40分之間。年降水量為300-500毫米,主要集中在7、八月,雨熱同季,沒有絕對的無霜期。工業不發達,主要是采礦業、冶煉、制藥、毛紡業為主。農牧結合,以畜牧業為主,以種植油菜為主、大麥和小麥是主要農作物。這個地區的畜牧業主要以養馬為主、養牛、主要養羊,有大量的馬,馬的質量在省內外也很有名。這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是10%以上,同時它還有豐富的野生資源,比如鹿、熊、黃芪、羌活、湟魚和鯉魚等。

疏勒南山

疏勒南山位于祁連山中段,西至崩坤溝,東至蘇里馬灘,北至疏勒河河谷,南至哈拉湖。這個地區是季風氣候和干旱氣候的過渡地帶。疏勒南山區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氣溫為-6.57攝氏度。其中,最熱月份的7月和冷月月份的1月平均氣溫為5.76攝氏度與-20.00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為429毫米,其中5-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因此,疏勒南山冰川的堆積和融化都集中在溫暖的季節。

團結峰位于疏勒南山東南段,甘肅省與青海省交界處,北緯38° 31′東經97° 46′,是祁連山的最高峰,海拔5827米(一說5808米),土叫宰我結或帖是我結。它是疏勒河流域上游和哈拉湖流域分水嶺的最高點。這里的地表被大面積的冰雪覆蓋雪線高度超過4400米,有大面積的現代冰川。

大通山

大通山位于大通河和布哈河之間,是朝內水系和青海大通河出流水系的分水嶺。這座山大致在西北方向-東南走向,西北起于察汗鄂博山,向東延伸與達坂山相接,全長約300公里,寬50 ~ 60公里。海拔在3000 ~ 35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4755米。該山屬于一個從西北向西北延伸的背斜褶皺帶,山體結構主要由古震旦紀海底砂質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組成。地貌呈現明顯的垂直層理,海拔3000 ~ 3600米的地區主要為湖泊堆積、洪水和沖積平原,有極好的天然牧場。在海拔3600 ~ 4000米的地區,地形相對平緩,河谷地區相對開闊'U'由于呈山谷狀,牧草生長旺盛,適合發展畜牧業。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以冰緣地貌為主,有陡坡和深谷裸露的巖石和冰川。布哈河、吉爾孟河、沙柳河、哈爾吉爾河發源于山南麓,流入青海湖。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境內,是其內外流域的分水嶺和農牧區的天然分界線它一直被稱為“草原門戶”和“西海屏風”它橫跨湟源、海鹽共和兩縣北接大同山,東接拉雞山,呈西北走向-東南方向,全長約90公里,海拔約4000米。山的南側是道塘河的寬谷,屬流入區青海湖水系;山的北側被湟水河及其多條支流切割,屬于黃河水系的出流區。自古以來,山區南部一直是農耕社會,北部一直是游牧部落氣候和地形被一分為二。阿勒大灣山(海拔4455米)和野牛山(海拔4832米)它們之間是日月潭,海拔約3470米它是一個由第三紀橙色礫石組成的夷平面,覆蓋著薄薄的山麓。它一直是中國大陸的咽喉通往西藏的公路在唐朝時期,建立了唐和吐蕃三寶的界碑。

烏鞘嶺

烏鞘嶺是我國東部農業區與西部綠洲灌溉農業區和牧區的天然分界線,也是莊浪河與古浪河的分水嶺。它位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中北部,是祁連山東部的雷公山(海拔4326米)和毛毛山(海拔4070米)間的低海拔部分,海拔為3562米。山口海拔3000多米,附近保存著古老的安源驛道和漢代長城、明長城的遺址。藍欣鐵路和甘新公路都經過這個山口。因為山口位于晚中生代形成的河西構造體系的龍首山-青石嶺隆起帶東側的武威-洮河沉降帶,因此地勢相對較低,有一系列呈西北走向的中新生代盆地和河谷分水嶺地層為上三疊統硬砂巖與灰巖互層,并有中基性火山巖。烏鞘嶺的年平均氣溫為-2攝氏度,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是-12.7月的平均氣溫是11攝氏度.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為411.3毫米。山地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局部陰坡有稀疏針葉林和灌木。河谷的緩坡大多被開墾用于旱作農業。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黑河大峽谷

黑河大峽谷全長866公里,平均海拔4200多米,其中70公里沒有被人類穿越,是一個神秘地帶。黑河流經峽谷,穿過青海、甘肅最終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流入居延海,因此被稱為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黑河大峽谷地貌壯麗,巖峰高聳,巖石嶙峋,風景獨特。有時峽谷狹窄,河流湍急,懸崖陡峭,就像一種絕望的情況;有時它寬闊開闊,坡度平緩,海灘寬闊,就像天上的一個洞。氣候變化多樣,生物資源豐富。

祁連山國家公園

祁連山國家公園位于甘肅、青海省交界處的祁連山北麓位于青藏高原、蒙新、三大黃土高原交匯處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這個公園的總面積為5.02×104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天祝三峽國家森林公園、青海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和青海祁連黑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該地區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海拔4000 ~ 500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攝氏度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年降水量約為400毫米。由于地形和氣候特征的影響,該地區的生態系統是獨特的,分布著森林、草原、荒漠、濕地冰川和其他景觀。此外,黑河在該地區分布廣泛、八寶河、托勒河、疏勒河、黨河、石羊河、大通河等河流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

山丹軍馬場

山丹馬場位于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灘(史稱漢陽大草灘)是一個地域遼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先秦兩漢以前,這里曾是烏孫、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場,他們在這里生活并相互紛爭。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夢中的駿馬生活在水中”,遂詔《天馬歌》,朝廷馬廟負責馬政,駐河西郡牧園(牧馬場),漢陽大草灘是全國最大的馬場之一。此后,這里成為皇家軍馬世代繁衍的基地,經久不衰。杜甫 詩《房兵曹胡馬》贊美岳:Huma是眾所周知的,具有鋒利的邊緣和薄骨。竹子劈開耳朵,但風輕輕地吹著蹄子。馬場草原承載著漢武帝為強軍而戰的夢想;在戰斗中造就了無數戰士“金戈鐵馬”馬革裹尸”許多馬背上的人的英雄夢想和草原夢想期待著牧場的繁榮,肥美的牛羊和幸福健康的生活,所以有“馬場夢”之稱。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黨政府管理的山丹軍馬場共有馬11800余匹。新中國成立后,通過飛播恢復了牧場,建起了軍馬場,養出了好馬。1967年,山丹軍馬場還是毛澤東、彭德懷、賀龍選送過坐騎。今天,它仍然享有亞洲最大馬場的美譽。

麥昆瓦馬爾大型藏族村落古建筑群

在上阿壩安斗鄉、賈 耳朵到鐘 阿伯、下阿壩的安羌鄉、在查理鎮等廣大地區,到處都是土房和藏族村落的建筑。其中,縣城附近的安坤瓦爾瑪大型藏地建筑群是整個藏區罕見的大型古建筑群。

據傳,麥昆、瓦爾馬的大型藏族村落群歷史悠久早在唐朝貞觀年間,西藏國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進藏時就曾在此停留數月。如今,麥昆瓦爾瑪藏寨內的大型古建筑群主要分布在麥昆鄉其卡洛村瓦爾瑪鄉鐵瓊村等平坦河谷地帶。從遠處看,數以千計的平頂土坯建筑像神秘的放射狀條帶一樣點綴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建筑群落。藏寨之間的溪流蜿蜒曲折,周圍的麥浪隨風翻滾蕩漾。這里有金黃色的青稞、胡豆、豌豆,你還可以看到古老的耕作方法,如兩頭牛和扯皮,而牛耕、馬耕、驢耕、機耕并存。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碧峰峽    下一篇 馬爾維納斯群島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吴桥县| 平山县| 常山县| 榆社县| 西乌| 富宁县| 米脂县| 德兴市| 克什克腾旗| 新建县| 二连浩特市| 中阳县| 虎林市| 宁陵县| 黑龙江省| 新巴尔虎右旗| 上蔡县| 毕节市| 繁峙县| 榆林市| 宕昌县| 彰武县| 永靖县| 湘乡市| 岢岚县| 鲜城| 东兰县| 常宁市| 兰州市| 繁峙县| 封开县| 客服| 江北区| 北票市| 遂溪县| 垦利县| 若羌县| 灵台县| 商城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