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灣
海棠灣(National coat bay)是三亞五大名灣(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崖州灣)一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東北部,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位于東經109° 43′31.26″北緯18° 20′17.78″~19°04′13″,主要由藤橋鎮、王林鎮和藤橋河兩個小鎮、龍江由兩條主要河流組成。海棠灣距三亞市中心28公里,距鳳凰國際機場40公里,旅游區位條件優越。
海棠灣海岸由沙洲瀉湖海岸和沙質海岸組成西北部多為山地,東南部為較為平坦的河流沖積地和濱海平原屬——海洋港灣,土壤類型以濱海沙土為主、磚紅壤、非地帶性土壤位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中,四季溫暖,寒暑變化不大,其海岸線為21.8公里,灣內原生態水系就有13條.8千米。海棠灣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神州第一泉”伊斯蘭古墓群、椰子島,南部有灣坡溫泉、鐵爐港瀉湖、蜈支洲島等景點。
海棠灣旅游資源豐富,長度達21.8公里的海岸線和13米長.8公里的原生態內河水系從北到南貫穿該地區,有“神州第一泉”——南天溫泉、伊斯蘭古墓群、椰子洲島、藤東、西兩河流入南海;南有灣坡溫泉、鐵爐港瀉湖、著名景點如蜈支洲。
2007年5月,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了海棠灣控制性詳細規劃,海棠灣的總體定位是“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2021年10月21日三亞市人民 美國政府批準實施《三亞海棠灣國家海岸休閑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該計劃的總體空間結構如下“一線、五楔、九片區、三統籌”2022年7月4日,海棠灣旅游度假區被評為省級旅游度假區。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位置
海棠灣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東北部,隸屬于三亞市海棠區,位于東經109° 43′31.26″北緯18° 20′17.78″~19°04′13″海棠灣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東北與陵水縣接壤,西北與保亭縣接壤,西南與中天嶺接壤、回風嶺、竹絡嶺、瓊南嶺山脈以藤橋鎮為界、王林鎮和藤橋河兩個小鎮、龍江由兩條主要河流組成,岸線21條.8公里,灣內原生態水系就有13條.8千米。海棠灣距離三亞市中心28公里,距離鳳凰國際機場40公里它具有極佳的旅游區位條件,并且靠近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崖州灣并稱“三亞五大名灣”
氣候
海棠灣所在區域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全年氣溫較高,寒暑變化不大,平均氣溫25.8℃ ,極端高溫是1990年6月4日的35.9℃,1974年1月2日極端低溫5.1℃,年平均降雨量1279毫米,年日照時間達2563小時。海棠灣的東北季風期為1月至6月,西南季風期為7月至12月。5月至10月是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90%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降水量僅為全年的10%海棠灣受季風影響,E主要在冬春季流行-東北季風,而夏季、秋季盛行、W風。
地質
海棠灣的地層基質由古老的砂巖頁巖變質巖系中生代巖漿和微量花崗巖組成、石英巖、應時砂巖和風化土主要是砂質粘土。淺部地質構造是成土母巖、母花崗巖占83%,砂頁巖占0.8%河流沖積物占3.8%,淺海沉積物占6.8%,濱海沉積物占5.6%東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屬于海南島的凹陷部分,其基底為古老的變質巖系。特別是以早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積為主,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層很少分布,為類似的砂泥混合沉積和海灣岬沉積全新世海岸相沉積分布廣泛,下部為沙魯、砂、黏土。上部是壤土、白色沙土,構成厚度為5至8米的海洋平原和沙堤、鴻湖、曲剛是古老的地質產物。
海棠灣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石英砂和濱海砂礦鈦,其中石英砂主要分布在藤橋、王林沿海的海灘和海域長度可達數千米,寬度可達數百米,厚度可達十幾米,總儲量達8.一萬噸,王林 應時礦質量好,用于生產優質玻璃砂和高級玻璃器皿玻璃。藤橋分布著濱海砂礦鈦礦,總地質儲量161萬噸,礦石品位豐富,為46 ~ 70%貧礦29~31%1987年,它被人們開采出來,礦石被運往廣東各地出售。
土壤
海棠灣主體為沙質海岸,主要土壤類型為濱海沙土、磚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濱海沙土海拔0-10米,由濱海沉積物形成,土壤剖面不明顯,質地砂質,有機質含量低,土質薄。磚紅壤海拔50~100米,母質為花崗巖、砂頁巖石、安山巖等風化物土層厚,自然肥力高。非地帶性土壤包括稻田土壤、潮沙土,其中水稻農田土壤主要分為倉儲型、滲育型、沼澤型,分布于海棠灣各地潮沙土主要分布在海棠灣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帶,透水性強,保水保肥性能差,適宜種植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
地貌
海棠灣是一個向東南開口的耳形海灣,屬于——的海洋類型,海岸地貌類型由沙洲瀉湖海岸和沙質海岸組成。沙灘分布沿岸呈“L”A型,面向東南,海灘連續約20公里,海灘后緣是高大的沙洲,海岸地形平坦。海棠灣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米以下,東部沿海地區大多在10米-30米。海棠灣的土地南北狹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包括西北部的低山丘陵東南部的沿海平原西北部的中低山區西南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區以及北部的中低山區、中部和南部是山區,東北部是山區、東部和東南部為丘陵臺地和沿海平原地區。海棠灣濱海平原海岸帶瀉湖包括藤橋河河口瀉湖和鐵爐港河口瀉湖與海岸平行的內陸河是龍江藤橋河位于規劃區北部,分為藤橋東河和藤橋西河,南部為鐵爐港河。
水文河流 編輯本段
海棠灣海岸線長21米.8公里,全長13.8公里長的原生態內河水系,總面積8平方公里的潟湖和豐富的濕地資源。海棠灣的水系主要由藤橋河組成、龍江河組成。

藤橋河由東河和西河組成,以東河為主流發源于保亭縣昝嶺山南麓,自西向東南流,流經保亭縣大板、金江、嘉茂等地,從水皮新民出發,進入李昌境內市場、田灣至藤橋南田管頭村與西河匯合(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之后將注入河口港入海。藤橋西河發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新鄭鎮寶石村,止于海棠區海豐村,全長35.73千米。藤橋河流量57公里,城區17公里,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城區19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為0.0575米,總落差1264米流域內有藤橋鎮和南田農場,人口41503人,耕地面積3701畝。
龍江發源于于北山嶺東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流動,在羅根田陽轉向南,流經草廠、田仔落、清塘村王林村等,轉向東南,在溫村頂部流入下漳支流,然后入海,過程18.25公里,流域面積111.61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坡度為0.盆地內有王林鎮,人口15424人,耕地面積24173畝。
地下水
海棠灣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藤橋、王林地區,總儲量為1.王林地區有兩個含水層,厚度小于20米,單位水量為1升/秒米,藤橋只有一個含水層,厚度小于15米,單位水量一般小于0.1升/秒米。
海棠灣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潛水,位于濱海堆積區、河流沖洪積平原和山前古洪積平原,山前古洪積在山前零星分布,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粘土質粉砂,局部有礫石;沖積、河流兩岸分布著沖積沉積物,含水層的巖性主要是礫石質粘土質粉土、中粗砂、砂礫石;海岸沉積與海岸平行,寬度為1~2公里含水層的巖性主要是含貝殼的中細砂、含礫亞砂土、中粗砂、砂礫石。其含水層厚5 ~ 15米,水位低于2米。
海域
海棠灣的海流主要受風場和密度場控制,同時也受近海環境和地形的影響電流場的特征是復雜的,電流具有以下特征:①流速較小。2速度從表層向下逐漸減小。③漲潮大于落潮。④潮流流向基本為NNW-ENE范圍,落潮流向基本為-W范圍,底部流向不穩定。⑤潮流為往復流。海棠灣周圍海域潮流總體較弱,屬于弱流區,年平均潮差為86 cm,年變化如下:2月至4月和8月至11月的平均潮差低于常年平均值,其中3、9月的平均潮差最小,為78厘米,其他月份的平均潮差均高于常年平均值,其中6、12月的最大值為96厘米,年變化為17厘米。
海棠灣冬春季的浪向為e-烯占主導地位,而夏季、秋天,波浪方向是、W向為主。海棠灣各方向年平均波高為e-ENE方向最大,平均值為0.6-8米,而-E和NW方向較小,均為0.3米,其他方向的平均值為0.4~0.5米之間。
海棠灣海水鹽度為14.430~34.旱季在 368和29之間.402~34.368次,平均 33次.1,豐水期鹽度值降至14.430~33.600個,平均 25個.33,356,871,旱季鹽度值差異較小,沒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在豐水期,分布特征為南北兩端低,中間高。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植物
海棠灣共有維管植物131科872種,其中被子植物占優勢,占總種數的97.7%且以雙子葉植物為主,其中省級保護植物為海南龍血樹、楊金和血封喉等。原始蕨類植物10科16種,裸子植物3科4種,以大戟科為主、蝶形花科、桑科、蕓香科、茜草科、菊科、馬鞭草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等。
海棠灣的淡水河流主要包括龍江和藤橋河,龍江和藤橋河的水體中有6個門的浮游植物、36種,其中硅藻最多,占總種數的36.11%優勢物種是獨眼巨人,平均數量約為840萬只/其次是綠藻門,占總種數的30.56%藍藻門占總種數的13.89%隱藻、甲藻和裸藻的種類很少,占總種類的19.44%
動物
海棠灣有陸生脊椎動物4綱20目50科94種,其中兩棲動物1目5科6種,主要為沼澤蛙和黑眼蟾蜍,爬行動物1目10種,鳥類14目34科5科69種、哺乳動物分屬于4目6科9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脊椎動物6種,均為鳥類,即巖鷺、鶚、黑翅鳶、褐耳鷹、紅隼、海南省省級保護陸生脊椎動物有40種,分別是褐鼠、舟山眼鏡蛇、銀環蛇、普通鸕鶿、白鷺、中白鷺、蒼鷺、池鷺、大白鷺、牛背鷺、夜鷺、鷓鴣、黑水雞、金眶鸻、環頸鸻、蒙古沙鸻、鐵嘴沙鸻、金斑鸻、黑翅長腳鷸、中杓鷸、磯鷸、澤鷸、青腳鷸、林鷸、紅頸濱鷸、青腳濱鷸、扇尾沙錐、針尾沙錐、灰尾漂鷸、黑枕燕鷗、須浮鷗、海鷗、珠頸斑鳩、白頭鵯、八哥、家八哥、藍磯鶇、樹鼩、隱紋花松鼠、赤腹松鼠。
龍江浮游動物由五大類組成,即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其他浮游動物,優勢物種是原生動物和輪蟲。藤橋河浮游動物由原生動物輪蟲橈足類和其他浮游動物四大類組成,優勢種為原生動物。
龍江底棲動物種類豐富,由寡毛類和多毛類5大類14種組成、搖蚊幼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龍江底棲動物中,軟體動物最多只有7種,其他底棲動物只有1~2種。
重要景點 編輯本段
蜈支洲島
蜈支洲位于海棠灣北部,與南灣猴島相對,南臨亞龍灣。蜈支洲離海岸線2英里.7千米,占地1.48平方公里,呈不規則的蝴蝶形,東西長1400米,南北寬1100米。蜈支洲距三亞市30公里,距鳳凰機場38公里緊鄰海口至三亞高速公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蜈支洲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和2000多種植被,是海南沿海自然資源保護最完整的地區。蜈支洲屬熱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溫和清爽,四季宜人,樹木挺拔,灌木繁茂,珍貴樹種眾多“植物界中大熊貓”的龍血樹;困難的植物現象,例如“共生”寄生”絞殺”等。該島東、南兩峰相連,最高峰79.9米,懸崖聳立,下面有很多巖石。在蜈支洲的西部和北部,地勢逐漸平坦,有彎曲的海灘和細膩的白沙。環島海水清澈透明,最高能見度達27米這是一個天然漁場,盛產鯖魚、石斑魚、海膽、海參、對蝦、夜光螺、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和形狀各異的珊瑚。
蜈支洲島享有“中國第一潛水基地”名聲在外,開展了包括潛水在內的娛樂項目、半潛觀光、海釣、滑水、帆船、摩托艇、香蕉船獨木舟、拖曳傘、沙灘摩托車、沙灘排球、沙灘足球等30多個項目。娛支洲島。該島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各類度假別墅、木屋和酒吧網球場、海鮮餐廳等配套設施,融合了熱帶海島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為前來觀光度假的游客帶來豐富的休閑體驗。
椰子洲島
椰子洲島位于三亞海棠灣鎮藤橋東西兩河交匯處,由17個島嶼自然形成,總面積3.葉子洲島面積3平方公里,是藤橋東西河入海口,擁有獨特的水系生態是目前海南最原始的自然景觀島嶼之一。島上有上萬棵椰子樹,被稱為椰子島名字的由來。椰島上生長著各種灌木和藤蔓,沒有正式的道路,充滿了野性的活力。
神州第一泉
海棠灣的溫泉主要分布在南田農場和萬坡村。萬坡溫泉日出水量5000立方米,平均水溫72攝氏度。南天溫泉位于海棠灣東南2公里處,面積9.05平方公里,單井日噴水量333,563,726立方米,自噴高度7.8米,平均水溫57攝氏度它屬于醫用氟硅熱礦泉水,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其中氮含量為2.04-7.7/硅酸的含量為68.5-117.5/升,是罕見的“三種”專家說,達到國家標準的溫泉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在中國排名第一。南天溫泉度假村珠江有南天溫泉度假村、好漢坡凱萊度假酒店、益陽南天溫泉酒店可供游客選擇。
伊斯蘭古墓群
伊斯蘭教古墓群位于三亞海棠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05毫米.5公里,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南方最早的發現、規模最大、最持久的阿拉伯穆斯林墓地。在古代伊斯蘭墓葬中,有45座帶有墓碑的墓葬,它們都是垂直的洞和坑,上面沒有密封的土壤,長度為1.8~2米,寬0.8~1米,深1.2米。所有墳墓都位于東南面向西北,表明它們面向伊斯蘭圣地麥加。死者四肢側向彎曲,沒有埋葬用具和隨葬品。碑首有玉圭、雙峰、碑上刻著一輪圓月,形似山字、卷云、鮮花,生命樹和其他圖案,銘文阿拉伯語或波斯語浮雕墓主人及的名字、死亡日期或阿拉伯經文等。
鐵爐港瀉湖
鐵爐港自然保護區位于海棠灣南部,由沙堤組成—瀉湖—由潮汐水道地貌系統組成的海岸。鐵爐港瀉湖水域7.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14公里,以博韋林為界,博韋林以西有一個瀉湖,水面開闊、水深約1.5米。坡尾嶺以東是一條寬約150米水深5.5米,最深處約為9米。鐵爐港周圍的自然海岸已基本消失,為22處.在14公里的海岸線中,自然海岸線為2.36公里,將近90公里%海岸線是人工的,其中養殖池塘是主體。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2004年,三亞市政府啟動了海棠灣的規劃。
2005年,海棠灣開發拉開序幕,隨后海棠灣概念性總體規劃相繼完成。
2005年5月,三亞組織了海棠灣概念性總體規劃國際競賽,邀請國內外著名規劃設計單位參賽。
2007年5月,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了海棠灣控制性詳細規劃,海棠灣的開發建設由此啟動。海棠灣規劃總面積98.78平方公里,2020年底規劃總人口2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51.62平方千米。總體定位“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其規劃功能包括世界級的旅游度假天堂、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多元化熱帶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區,以及國家海洋科學研究、教育、博覽綜合體。
2007年6月,三亞公開招標出讓海棠灣度假區一期142公頃土地,創下海南省一次性土地出讓的記錄,也標志著海棠灣開發建設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同年底,海棠灣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啟動,11家高星級酒店建設前期工作已經啟動。
截至2008年底,海棠灣開發區7條基礎道路總投資為2.90億元,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安置區建設順利推進,麗笙酒店已經開業、萬麗中國和香港等酒店項目相繼開工。
2009年海棠灣之路﹑供水、污水處理等市政設施進一步完善,各類度假酒店陸續開業并開工建設。
2012年,海棠灣水系工程、鐵爐港內灣疏浚工程、供水應急保障項目、市政配套、公租房等18個政府投資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同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落戶海棠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如期開業。
2012年6月9日,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正式開工2014年1月,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僅用時18個月。
2014年9月1日,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正式開業,營業面積7萬平方米,匯集近300個國際知名品牌,市政府開通多條公交線路、免費班車直達免稅城,為旅客提供了便利。
2021年10月21日,《三亞海棠灣國家海岸休閑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經三亞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美國政府。本規劃的規劃范圍為濱海以東(含蜈支洲島),南至亞龍嶺,西至東部快速路(含南田片區),北至龍樓嶺,總面積112.72平方千米。規劃海棠灣的發展定位如下:海棠灣是國家沿海——國際旅游度假區,體現了三個核心功能,包括:以南海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三亞為輻射南方省份的區域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國際旅游目的地。規劃在海棠灣形成“一線、五楔、九片區、三統籌”的總體空間結構。
保護
1999年,三亞鐵爐港紅樹林保護區被三亞市人民政府批準總面積292公頃目前有紅樹林植物24種,占我國現有紅樹林種類的66.6%,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紅樹林大熊貓”紅欖李9株。
2018年,鐵爐崗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退塘還林(還濕)生態工程正式啟動。
2020年4月21日,三亞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同意海南鐵爐港紅樹林植物園管理公司 公司積極申請退耕還林,并同意該公司的申請利用紅線范圍內70多英畝的租用魚塘和周圍的紅樹林保護區,積極開展生態恢復工作。
2021年1月21日,三亞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出具了關于同意《三亞市鐵爐港紅樹林保護區退塘還林(濕)“海上森林”公益項目造林作業設計》號意見的復函。
2021年4月24日,三亞市鐵爐港由三亞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建成“海上森林”植物園項目正式啟動。這個項目就是海棠灣國家海岸“地球家園2021”其中一個系列項目從三亞鐵爐港紅樹林保護區示范區開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紅樹林植物保護工作。與此同時,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巡護隊也已進入試運行階段鐵爐崗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巡護隊主要針對紅樹林的生長情況,建立預警機制,定期開展巡護、記錄并在發現問題時采取行動、追蹤處理結果。通過組建有社會志愿者參與的巡護養護隊伍,開展紅樹林修復保護性巡護,積極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紅樹林自然保護開發。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2022年7月4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批準三亞國家海岸海棠灣旅游度假區達到省級旅游度假區標準要求,決定為省級旅游度假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