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蒙古文名: ,英文名:Deert, Mu U deert)也被稱為毛烏素沙地,“毛烏素”為蒙語,意為“不好的水”它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向陜北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南部、陜西省榆林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東北部是鄂爾多斯盆地的一部分,面積約4.2萬平方千米。受治沙工程影響,毛烏素沙漠面積逐年縮小。
毛烏素沙漠位于中國西部季風區,氣候溫和干旱、在半干旱過渡區,地貌由硬梁組成、軟梁、灘地、丘陵、河谷,海拔1200~1600米,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有內外水系,包括無定河、禿尾河、庫耶河蟒河等流出河流、齊蓋素河、爾林兔河、錢繆河等內陸河流,有不同埋深的地下水資源。主要植被為沙蒿、沙柳、沙地植被,如毛竹和草甸植被、隱藏植被,如鹽生植物和沼澤植被。
毛烏素沙漠的成因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新第三紀上新世末期,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受地形影響形成干冷大陸季風,使相關地區形成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積物分離并被吹起形成黃土、沙漠和戈壁。毛烏素沙漠也在被開墾、由于過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自唐代以來沙漠化程度不斷加劇。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1世紀以來,政府加強了毛烏素沙漠的生態保護,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禁牧工程,改善了毛烏素沙漠的生態環境。
此外,毛烏素沙漠中還有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清平堡遺址、紅堿淖、浪谷等人文自然景觀,也有詩人在這里留下詩篇。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毛烏素沙漠位于中緯度西風帶,高空常年受西風環流控制。在冬季,蒙古和西伯利亞形成一個強大的冷高壓區。在單體冷高壓控制下,空氣相對穩定,水汽輸送少,降雪稀少,氣候干燥。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風沙隨大風南飛。春季由于氣壓活動中心位置不穩定,天氣系統過境頻繁。鋒面過境常伴有偏北風,這是大風最多的季節。而且春天氣溫上升快,地表比較干燥,風沙大。在夏天,如果青藏高原長期停留在這個地區,將會發生嚴重的夏季干旱。秋季,東南季風消退,我國東南海上的移動高壓逐漸增強經常有暖濕氣流吹向大陸,被來自北方的冷空氣抬升,形成一些降水。
毛烏素沙漠氣候溫和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半干旱地帶。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毛烏素沙漠地區具有季風氣候特征。西北地區是歐亞大陸的腹地,干冷的空氣在冬季可以迅速到達。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部遠離海洋,但東南季風仍然可以到達這一地區。從7月初開始,受東南季風影響,降水明顯增多,降水時間在兩個月左右。鄂爾多斯高原對東南季風推進的阻擋和面向東南季風斜坡的高原動力隆升,導致該地區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顯著減少。
毛烏素沙漠的年平均氣溫為6.0~8.5℃,年均降水量250 mm ~440 mm,該地區日照充足,蒸發量大,約為降水量的5~10倍,干燥度為1.0~2.5。最大降水量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其中,8月降水最多,多以暴雨形式出現。該地區降水量的年變化率相對較大,多雨年份降水量為500至900毫米,干旱年份為165至270毫米。
地質
毛烏素沙漠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北部為沂蒙隆起,西部為田桓古向斜和西緣斷褶帶,南部為中央古隆起,東部為沂山斜坡。鄂爾多斯盆地位于新華夏構造體系最西部的第三沉降帶,也是祁連山、呂梁山、馬蹄形盾地位于賀蘭山山之字形構造的東側。鄂爾多斯盆地是這兩個構造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塊。毛烏素沙漠作為鄂爾多斯盆地的一部分,其內部地層是褶皺的、斷裂、節理、解理等地質構造現象不太發育。地層的產狀非常平緩,僅在盆地的邊緣區域發現有火成巖活動。
毛烏素沙漠是以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巖石為骨架,經過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早期成水作用為主的洪水和沖擊作用而形成的臺地其地貌是由晚第四紀,特別是新近紀和現代成風作用主導的風沙活動造成的。中西部由白堊紀的紫紅色和侏羅紀的灰綠色砂巖層組成由于其巖性松軟,風化強烈,風化物質再次被搬運、各種第四紀沉積物的含沙量大,成為沙漠形成的沙物質來源。現代地貌學的特征是梁地強烈剝蝕,甚至在邊緣地區露出基巖、而凹陷接受了不均勻厚度的沉積物。東南部由第四紀沉積物組成,包括河流沉積物由于風沙對過去河流和湖泊的影響,最細的灰塵被吹到空中并被帶到東南方向,以補充黃土高原上的沉積物留下的沙粒被風吹動滾動和堆積,形成廣泛分布的沙丘和沙漠。
地貌
毛烏素沙漠的地貌由堅硬的橫梁組成、軟梁、灘地、丘陵、河谷,海拔1200~1600米,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砂是該地區的帶狀基質,廣泛分布于各種梁中、丘、海灘和河谷占整個地區的75%
硬梁主要分布在該地區的西北部,最高海拔1600米。向東南延伸很遠,有陶土梁、西黑梁、吳公亮等,都在海拔1300~1500米之間。軟梁分布在東南部硬梁地前緣第四系軟砂土和砂土之間的沉積物中,局部地區也有第三系沉積物,形成低而平緩的梁地,受強度侵蝕和切割。光束的光束表面是平的由于切割,橫梁之間形成的幾個山谷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平行湖泊沖積平原,即海灘,從而形成橫梁、海灘平行排列的交替地貌。
海灘主要由細紗和淤泥沉積物組成,這些沉積物多為內部流動的海灘,排水不暢,并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大部分臺地和海灘上覆蓋著移動或固定程度不同的沙丘和沙地,沙丘的高度一般為5~10米。毛烏素沙漠東南部是向黃土高原過渡的地區,主要在烏審凹陷和長城沿線地區,有黃土丘陵。
水文
毛烏素沙漠流出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有無定河、禿尾河、窟野河等,東部降水較多,地層由黃土狀物質組成,防腐能力差流經這里的窟野河河谷較為發育,河網密布。西北有都司圖河及其支流,全部排入黃河。地表徑流量達14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約4億立方米,外流河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的40%由于該地區氣候和地質條件的影響,除東部地區外,這些河流均不發達。內部排水覆蓋了定邊縣八里河和神木縣紅堿淖的蟒蛇河、齊蓋素河、爾林兔河、錢繆河是主要河流,年平均徑流量為1.05億立方米。長城沿線的北方沙區有200多個內陸湖泊。
此外,毛烏素沙漠中還有埋藏深度不同的地下水。地下水除固定邊外,多為第四系松散層中的潛水、靖邊地區除氯化物和硫酸鹽鹽度較高外,大部分地區鹽度較低、碳酸氫鈣水和鈣鈉水的硬度。東南部潛水補給條件較好,為淋溶潛水帶,地下水豐富且埋藏淺一般來說,它埋在丘間低地約1米處,在某些情況下只有05米.5米,水質良好;西部、西北部補給來源不足,向陸相鹽堿化潛水帶過渡。年內降水分布不均對地下水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降水集中在東南部的黃土地區,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在沙漠地區,它被松散的地層吸收,這大大減少了蒸發消耗,使潛水有更豐富的補給來源。地下水流向與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分別采用都司圖河、無定河烏蘭木倫河和莫林河屬于地下水目的地。這些河流是該地區的區域性現代侵蝕基準面,控制著淺層和中深層地下水的排泄,對區域地下水徑流影響很大,并符合一、二級流域控制著地下水的總體徑流方向、循環深度等。
土壤
毛烏素沙漠土壤呈水平地帶性變化,大部分位于淺栗草原帶,向西北棕色石灰土半荒漠帶和東南黃土高原暖溫帶黑土帶過渡。南部和東南部的黑土分布受當地地形和母質的影響,并不呈水平地帶性分布,而以砂質黃土為主。草原上的土壤主要是風沙土,在高處也有黃綿土分布。受風蝕影響,地帶性栗鈣土和輕栗鈣土的面積很小,僅占4%約有風沙土和沙壚土,分別占土壤面積的645.6%和1.5%
植物
毛烏素沙漠屬于荒漠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過渡帶。這個地區植物種類少,覆蓋率低。有1000多種高等植物,隸屬于98科420屬。沙質植被分布在大部分地區、草甸植被、鹽生植物和沼澤植被等隱蔽植被,其中沙生植被是毛烏素植被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薔薇科、藜科,其中菊科種類最多,占總種數的14.4%禾本科次之,占12種.3%植物種類主要包括少量生長在半流動沙地的沙蒿、沙米、沙竹、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如油菜;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的灌木樹種鉭、花棒、紫穗槐、小葉錦雞兒、沙柳、沙棘、半灌木白沙蒿;自然入侵草本植物包括無芒雀麥、沙生冰草、紫羊茅、苦荬菜、沙珍棘豆、蘆葦、白草等。
動物
毛烏素沙漠哺乳動物約有25種,其中嚙齒動物約占60%,以跳鼠科、倉鼠科、松鼠和其他動物,包括五趾跳鼠、三趾跳鼠、科氏矮三趾跳鼠、長爪沙土鼠、子午沙土鼠、達烏爾黃鼠等。此外,還有豹貓、狼、狐、狗灌、青鼬、虎鼬等。大約有100種鳥類,包括白頭鷺、金雕、草原鶩、獵隼、海鷗等,而且還有各種蝗蟲,以及斑豆粉蝶、菜粉蝶、像牧羊女和蝴蝶這樣的蝴蝶動物。其中,獵隼、銀鷗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豹貓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自然保護區
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毛烏素沙漠東緣,總面積107.68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以銀鷗為代表的珍稀瀕危鳥類及其棲息地——紅堿淖濕地生態系統。紅堿淖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2014年,201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為應對生態環境惡化,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取了包括河道治理在內的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水質治理、生態補水等。保護區是在2014年、2017年和2020年冬季,對紅堿淖濕地紅石島原鷗類繁殖區中心島進行了劃分和恢復。此外,保護區每年冬天都會清理島上的植被,以確保來年海鷗的成功繁殖。湖心島恢復后,海鷗的數量大大增加。2022年,紅堿淖海鷗繁殖數量達4700余窩,孵化雛鳥1萬余只。該自然保護區為鄂爾多斯乃至全球銀鷗種群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要景觀 編輯本段
毛烏素沙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清平堡遺址等人文景觀與紅堿淖、波浪谷等自然風光坐落于此。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紅墩街鎮白城澤村,毛烏素沙漠南緣。公園以遺址歷史格局為主軸,涵蓋文物保護、文化展示、旅游觀光、生態涵養、城鄉規劃等業態,總規劃面積42.6平方千米。主要景點有統萬城遺址和統萬城遺址博物館。2022年9月中旬,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統萬城,又名聯泰、赫連城、白城子建于振興元年(418年)它是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造的大夏國都城。大夏國滅亡后,王朝多次易名,它去了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圣旨毀廢宛城,歷時五百余年。統萬城遺址由內城和外郭城組成,內城被一座南北城墻分割為東城(皇城)和西城(宮城)兩部分,從東到西,都是郭城、東城、西城。遺址相對完整的部分有城墻、西南角臺、馬面、永安臺等。萬通城墻四角有高大的角樓,城墻上建有36座敵樓,是城墻上密集而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在統萬城遺址博物館內放置了統萬城西側的平面復原模型,并設置了一個高度比為1:10的西南角建筑、永安臺、西門甕城復原模型等。
1996年,統萬城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2021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十四五”時期大遺址。2022年12月,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清平堡遺址
清平堡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楊橋畔東門溝村,毛烏素沙漠中,魯河支流賈家溝南岸的毛良沙地上,西距明長城約10公里,大致呈南北長約600米的長方形、東約300米寬、西、南各開一門。
清平堡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 ~1487),清朝的衰落,嘉慶年間(1796 ~1820)被遺棄,被遺棄,被黃沙掩埋。這座城市的遺跡保存完好、建筑格局非常清晰它是我國罕見的明代長城城堡,也是研究長城文化的重要實證材料。清平堡在明代延綏鎮長城體系內“三十六營堡”一條屬于中路,由將軍管轄,也是明蒙互市的地方之一。
在清平堡遺址發現了一座中心建筑、南門及甕城、顯應宮、民居與商鋪、堡外寺廟出土了大量建筑構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繪泥塑神像。它兼具軍事和商業屬性,以它為代表的長城遺址是長城兩岸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場所。
紅堿淖
紅堿淖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交界處,毛烏素沙漠東緣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和最大的海鷗繁殖棲息地。瑙在蒙古語中是湖的意思。因湖岸砂巖含鐵量高,呈紅色,湖水呈弱堿性,故名紅堿淖。紅堿淖是靠煤炭開采的、受人為攔截等因素影響,該河水域面積迅速萎縮截至2013年,紅堿淖水域面積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足4米,水庫庫容1.8億立方米。
紅堿淖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包括紅堿淖及環湖11公里范圍內的土地它被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波浪谷
波浪谷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它是一種丹霞地貌景觀,形成于9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浪谷景區總面積44平方公里,由陸地丹霞和水上丹霞兩大區域組成。陸地丹霞區包括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
2020年12月30日,浪谷景區陸地丹霞區對外開放。景區內有中國第一座長340米的3D景觀橋、游步道、時光隧道和許多其他觀光項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