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
上海外灘,別稱“黃埔灘”位于中國黃浦區黃浦江畔,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外灘約1.5公里,總面積約100.8公頃,由嚴和南面是安東路,北面是蘇州河上的上海花園橋。外灘與東方明珠電視塔隔江相望,是欣賞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最佳地點。
1843年,許多外國公司開始在外灘中段建廠、銀行。1844年,外灘被劃為英國租界,英法等殖民者在租界地區進行殖民活動,上海整個近代城市建設拉開序幕。1854年,上海海關的權力被英法殖民者把持。此后,外資銀行、商業銀行、協會和報紙組織開始聚集在外灘,外灘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中心。與此同時,上海外灘的建筑相繼建立,它們在不同的建設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經過改造和借鑒,一座建筑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建筑風格。1945年,中國收回了各國殖民者的租界經營權,外灘“萬國建筑”已基本成型。
外灘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歷史遺跡這里有幾座風格各異的建筑,包括西方古典主義建筑、文藝復興主義、裝飾主義、折衷主義等,由此可見,外灘又被稱為上海外灘建筑群。外灘有許多景點,除了有特色的建筑外,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景點。主要包括和平飯店、匯豐銀行、海關大樓、黃浦公園、外白渡橋、外灘信號臺、十六鋪、外灘觀光隧道、外灘觀光平臺、外灘歷史紀念館、黃浦公園水文站、陳毅廣場等。
1995年,外灘被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1996年11月,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外灘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準實施新一輪世博會外灘綜合交通改造工程。今年7月,外灘開始全面改造。2015年4月,上海外灘被授予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位置
外灘位于中國黃浦區浦西東部,沿黃浦江從外白渡橋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里,總面積約100.8公頃,連接浦東、浦西中心區屬于市中心區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的交通樞紐、南京東路、金陵東路和東西主干道。
氣候
外灘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外灘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7攝氏度.7攝氏度,日照時數約1809.2小時,無霜期259天,降水量1388.8毫米,其中81%上述降雨集中在4月至10月。
水文
外灘位于貫穿上海的黃浦江下游西側,起于淀山湖巔峰,在吳淞口匯入長江,全長113.4公里,河寬214~1091米,流域面積2.4萬平方千米。黃浦江是太湖水系注入長江的最重要水道,年均凈流量639立方米每秒,年均凈流量201.8億立方米。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建筑布局
上海外灘,被稱'中國的華爾街'外灘歷史文化區包括43個街區和52座風格各異的古典文藝復興建筑,總長度約為1.5公里,涉及黃埔、虹口兩個行政區。其中,外灘有177棟建于1949年之前的老建筑,36棟濱江建筑和141棟非濱江建筑。外灘以金融貿易建筑為代表,如和平飯店、匯豐銀行、海關大樓等。黃浦江位于外灘東側,老上海金融外貿機構集中地位于外灘西側。
建筑風格
外灘建筑的早期殖民廊式風格、安妮女王 美國的復興和希臘、磚砌哥特式復興風格(石)木結構居多;以及20世紀后的新古典主義、裝飾藝術和現代建筑使用新的混合結構、有許多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上海外灘建筑建于1911年之前,六座建筑都使用了磚(石)木結構,建筑層數均在6層以下,風格為廊式建筑和哥特式復興風格。
1911年至1927年建造的14棟建筑大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67層,最高可達10層,建筑風格不拘一格、新古典風格占主導地位。近代上海外灘建筑發展初期,即19世紀末,外廊式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20世紀以后,在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外衣下,表現出當時以新混合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的建筑結構。到20世紀30年代初,外灘出現了中國銀行大廈等現代主義建筑。進入 203356世紀后,近代上海外灘的建筑逐漸增多,外立面的長寬比例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的古典風格已經難以滿足高層建筑的立面表達,現代主義風格逐漸得到應用。
風格體現
外灘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歷史遺跡這里有52座不同風格的古典文藝復興建筑,包括西方古典風格、裝飾主義風格、哥特式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和折衷主義風格等,由此可見,外灘又被稱為上海外灘建筑群。外灘建筑中,有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外灘12號樓(匯豐銀行)沙遜大樓(現和平飯店)等;裝飾風格有英國領事館建筑、招商局大樓等;哥特式建筑如外灘13號海關大樓等;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如外灘17號樓(林洋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9號樓(現在它是和平斯沃琪藝術中心)等;中山東一路2號樓等巴洛克建筑(上海聯邦,又稱英國聯邦)中山東一路29號樓(東方匯理銀行)等;兼收并蓄的風格包括上海郵政總局等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和平飯店
建造背景
上海和平飯店屬于芝加哥學派的哥特式建筑,由當時的英國猶太人愛麗絲創建.維克多.沙遜建造。和平飯店由兩棟樓組成,南樓也叫和平鐘會飯店,建于1906年,北樓原名華茂飯店,建于1929年現被列為中國近現代優秀保護建筑,是五星級旅游涉外飯店。和平飯店主要接待金融圈人士、美國馬歇爾將軍等各國商界和知名人士、司徒雷登校長等。今天,和平飯店的英文名稱是“Fermon Peace Hotel(費爾蒙和平飯店)
建筑結構
和平飯店大樓高77米,共12層建筑屋頂呈金字塔形,用綠色銅波紋裝飾,廣場屋頂高19米。這樣的屋頂不僅增加了建筑本身的高度,還增加了美學效果。
和平飯店有一扇旋轉門、寬敞的大廳和走廊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和平飯店對客房很感興趣、餐廳等內部裝修有所更新,但整體建筑風格仍保持原貌。此外,和平飯店保留了少量具有濱河特色的套房,內部裝飾各不相同,展現了不同國家的風格。2006年3月,建于和平飯店二樓的和平飯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內部裝飾
八角庭
原著名的和平飯店圓頂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它位于大堂的中心區域,中心是建筑中間的庭院,稱為八角庭。八角亭整體為鋼架結構、等角玻璃表面結構、等邊八邊形幾何分割的設計,中間的鏡子被八個指向四面八方的黃色眼鏡包圍著,這意味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聚集在這里。與下墻立面的裝飾線條和圖形處理相比,它具有簡單的效果。八個屋脊上的彩繪圖案清晰可見,從頂部延伸到底部的四個角落也恢復了其原始的花卉圖案,精美絕倫、古樸的雕刻飾物。在屋頂的中心,沉重的屋頂用于促進空氣對流和引入新鮮空氣。八角亭的四面裝飾有四個銀箔浮雕'外灘印象'從四個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外灘,包括和平飯店、浦江兩岸的舊情被藝術地刻畫了出來。
拉利克玻璃藝術
和平飯店的一些餐廳級接待室鑲嵌了許多一平方英尺半的拉利克藝術玻璃飾品。拉利克藝術玻璃在19世紀風靡全球,其創始人是法國人雷內·其最著名的產品Lalik在燒制過程中與銻一起熔化、砷和被稱為乳白色玻璃的鉆孔玻璃藝術品。
和平飯店留下的這些拉利克藝術玻璃制品屬于Rene 這是當今非常罕見的第一代產品。通過這種工藝燒制的作品包含特殊的顏色效果,包括透明和磨砂。這種產品從遠處看是乳白色的,從近處看是深藍色的,當面對光時是鮮紅色的,就像一團火。為了更好地展示玻璃藝術,和平飯店八樓配備了“拉利克廊”。
和平飯店的大堂鋪著乳白色大理石馬賽克地磚,并配有乳白色立柱,在設計上完全遵循了當時的風格。墻上的那些幾何圖案在20世紀20年代ArtDeco流行的時候非常流行。屋頂采用青銅雕刻吊燈裝飾,搭配不同寬度的裝飾線條,具有歐式風格和精致感,形成復雜的裝飾層次。
此外,和平飯店的爵士酒吧充滿了濃郁的爵士氣息和豐富的家具色彩、帶有黑白方塊的典型爵士樂元素、涂鴉墻、暗色絲絨布料、拼貼式地板;龍鳳廳保留了上世紀80年代的原始設計理念,銀質餐具為ir Victor 的個人收藏;擁有180度外灘風光的觀景露臺可以感受到上海明亮而現代的氛圍;客房擁有中國式、英國式、美國式、法國式、德國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印度風日式等九國不同風格。和平飯店的頂層露臺非常有名,其中英國維多利亞式屋頂花園被稱為 “上海最浪漫的地方”
外灘12號大樓
(匯豐銀行)
建造背景
外灘12號樓是匯豐銀行的舊址,建于1921年,歷時兩年建成。1996年浦發銀行通過置換獲得使用權,至今仍由浦發銀行使用。
外部結構
外灘12號樓主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平分為五段中間部分是一個兩到四層的仿古羅馬科林斯式雙柱,垂直劃分也是按照古羅馬圓柱的比例中間部分高出兩層樓,頂部是一個鋼穹頂。建筑外立面的處理嚴格遵循新古典主義原則外灘立面的重心是六個圓柱形柱廊,三個寬11英尺高20英尺的拱門拱門中心頂部的鎖石有三個頭,臺階兩側鑄造了青銅獅子,其中一個看起來像咆哮的臉,另一個則是平靜的蹲伏。整個建筑的正門有三扇青銅門。
內部裝飾
在外灘12號樓內部,八角形大廳的對角線長52英尺,穹頂由八根獨立的赭色大理石柱支撐。青銅圓柱形底座和柱頭,圓頂上覆蓋著馬賽克,大廳的下部是八個拱形門道,拱形門的兩側鑲嵌著16個大字字符下面的拉丁文解釋了銀行家擁有的16個字符。這八幅壁畫指的是匯豐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八家分行畫中的雕像各具特色,女神是英國女神、共和女神、勝利女神、自由女神、學習女神、思想女神、豐收女神、睿智女神、太陽神赫利俄斯、月亮神、谷物女神、月光女神等。穹頂外圍的一個紅色盒子里有八個金獅子形狀的裝飾和幾何符號,包括猶太人所羅門的大衛之星等等。再向外是黃道十二宮的圖像。
建筑的入口大廳呈八角形,有五條拱形券廊通往大廳。希臘風格的纖維石膏格子天花板由大約40排Onek大理石柱支撐,青銅燈造型簡單。墻壁和柱子襯著灰色的意大利大理石。用赭石大理石裝飾的走廊貫穿左側的整個西墻,墻上有七個大窗戶,窗戶的顏色與大廳的拱廊相呼應大廳中央的拱形玻璃天花板長120英尺,跨度33英尺。通過西墻的券窗和上方的天花板,室外光線足以滿足整個大廳的照明需求。
上海海關大樓
上海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廈的姊妹樓,也是上海外灘的標志性建筑。海關大樓建于1927年,主樓高約36米.2米,地下一層、地面十層。主樓上有一座五層方形鐘樓,總高約79.2米,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筑。
在海關大樓安裝這座鐘始于19世紀。1893年,安裝了一座大鐘從吳淞口駛入黃浦江的外國船只看到了遠處的海關大樓,聽到了鐘聲。海關鐘起著航標和燈塔的作用。上海海關鐘的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僅次于倫敦大本鐘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鐘。鐘樓分機芯房、銅鐘座、旗桿臺三層。活動室是大鐘的心臟數百個齒輪相互嚙合,直徑超過12毫米的鋼絲取代了普通鐘表中的細鋼絲。最大的鐘擺重量超過1噸。周圍有四個鐘面,每個鐘面都由100多塊乳白色鋼化玻璃制成。
每個鐘面的直徑是5.4米,72個帶自動開關的電燈。鐘面上的銅制分針是3.17米,重49公斤;時針長2.3米,重37.5千克。鐘的發條用0.01米粗的鋼絲絞起來,長156米。每周打開時鐘并上三次發條,每次需要四個人操作大約一個小時(現已改為電動)樓上的機房里有一個大鐘、每隔15分鐘,四個鐘昀呈四個鐘昀呈就會響起丁咚丁當的聲音,每隔一小時,一個135公斤重的銅錘就會敲擊幾噸重的大鐘,發出大約10秒鐘的雄壯聲音。從1997年6月30日零時起,“威斯敏斯特”音樂停止播放,海關時鐘照常機械運轉,鐘聲仍然準時響起。2003年5月1日,海關的鐘聲敲響了“東方紅”報時音樂。
黃浦公園
黃埔公園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上海最早的城市花園,位于外白渡橋南岸東側,東臨黃浦江,南接外灘綠化帶、西臨中山東一路、北瀕蘇州河、占地31畝。
黃浦公園原名“Public park”,譯為“公共花園”,曾名“外灘公園”,俗稱“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1945年改稱“春申公園”,次年1月改名“黃浦公園”迄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黃埔公園經歷了多次改造。最近的一次整修是在1989年,它重新布置了公園的整體景觀,將上海人民和英雄紀念塔以雕塑主體和浮雕為公園的構成中心,采用規則的軸線布局,輔以自然軟塊布局;紀念塔下有集散廣場,兩側綠化呈幾何對稱,臺階兩側設置梯形花壇;公園正門內有一座巨型雕塑——浦江之潮;雕塑后的紫藤長廊供人們休憩。改造中保留了公園原有的古樹名木,黃埔公園整體綠化面積達到10.92畝。1994年9月21日,黃浦公園重建,成為上海的免費公園。
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的英文名是“Huayuan bridge”,原稱“花園橋”蘇州河入海口第一橋,位于蘇州河下游入海口,黃浦公園以西,東大明路之間的蘇州河段。外白渡橋是一座兩跨約52的全鋼結構橋梁.16米,寬約18.3米。它在上海市區與上海北部和東部地區之間起著連接作用,通過花園橋的人流量和車流量都很高。
外白渡橋經歷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橋梁。據史料記載,外白渡橋原為木橋,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中間有活動甲板,過往船只必須吊起。第二代外白渡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威爾斯橋”在左邊,因為它毗鄰外灘公園,英國人當時這樣稱呼它“花園橋”,而人們叫它“外白渡橋”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后,無需支付過橋費用,水井橋也已拆除。第三代外白渡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一座兩孔雙跨橋,全長104.24米,橋寬18.4米,一直沿用至今。
外灘信號臺
外灘信號臺原稱“洋涇浜氣象信號站”,俗稱“天文臺”,位于今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與燕路交叉口延安東路東側是一個東路渡口站,建于1907年,用于報告時間和天氣。
外灘信號站是另一座不同于高樓大廈的現代西方建筑,總高50米,塔高36.8米,桅桿上方有風速計和懸掛架頂柱。21世紀初,徐家匯氣象臺通過專用電話將測得的氣象變化通知該站,該站每天向停泊在黃浦江上的各國船只報告5次除了時間和常規氣象報告外,每次都有惡劣天氣(暴風雨、臺風、低氣壓等)來之前及時發出警告。所有上述報告都通過在桅桿上懸掛旗幟和標志來表示。
1993年,外灘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實施為了保護古建筑,建設一個新外灘,上海市人民 美國政府于22日將天文臺遷至黃浦江畔.4米。整個工程耗資540萬元,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筑整體平移技術,建立了中國第一座街頭博物館——外灘歷史陳列室,并于1995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紀念塔及浮雕
紀念塔工程于1988年12月31日開工,歷時五年零五個月它于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之際竣工。上海人民的大浮雕英雄紀念塔長120米,總面積334平方米.6平方米,全部由花崗巖雕刻而成從左至右,七組浮雕展現了1840年至1949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爭史;浮雕的兩翼是裝飾花環,象征著上海人民哀悼革命烈士。
慶祝上海 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美國政府決定為上海人民建造一座紀念塔紀念為上海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革命斗爭。當時雖然在黃埔公園舉行了奠基儀式,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建成。直到1987年,上海人 英雄紀念塔被重新提議。
經過收集和準備,為紀念塔項目的建設捐贈了1100多萬元,并收集了100多個紀念塔設計方案。最后是同濟大學 實施方案采用設計方案,以黃浦江為背景,滔滔江水象征著上海人民100多年來的奔涌不息、不屈不撓的斗爭史;鑲嵌在下沉的環島廣場四周的浮雕,記錄著上海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業績。三座60米高的花崗巖塔樓從廣場中心拔地而起,寓意著人民與和平為人民英勇戰斗的英雄們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和解放戰爭以來上海的革命事業永垂不朽。環島上層的碑刻刻有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十個鎏金大字,是人們表達敬意和舉行紀念活動的主要場所。
外灘觀光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位于上海浦東新區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和黃浦區南京東路外灘之間隧道兩端分別連接浦東濱江大道2789號(近東方明珠)合浦西外灘中山東一路349號(近陳毅廣場)它是國內首條過江觀光隧道,也是國內首條集交通和觀光雙重功能于一體的人行過江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于1998年2月開工,1999年底竣工,2000年1月1日初步投入運營,200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全長646.70米,內徑6.76米,總建筑面積近17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2億元,兩側地下建筑均為地下三層、局部4層結構。外灘觀光隧道配備了12部自動扶梯和4部垂直電梯,以及12輛帶有透明墻壁的觀光巴士,使用的是法國制造的K-6000無人駕駛汽車運送游客,穿越時間為2.5-5分鐘,每小時最大運輸能力為5000人次。
外灘觀光平臺
外灘觀光平臺位于箱型結構防汛墻上部,全長1.8公里,臨江有34個懸弧觀景臺和花壇嵌入其中、藤廊、綠地等,在站臺上,你可以環顧黃浦江兩岸的景點,還可以看到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國際會議中心是一幅美麗的全景圖。
陳毅廣場
陳毅廣場位于外灘南京東路,以紀念上海首任市長陳毅。在廣場中心,莊嚴的陳毅雕像矗立在花崗巖基座上,矗立在外灘。每天早上,許多上海市民在廣場上晨練;每周六晚上都會舉辦廣場音樂會,吸引市民和游客前來觀看。陳怡 他為上海的解放和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一生關心國家興亡,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英勇戰斗、他屢建功勛,也是戰場上沒有硝煙的勇士。
外灘夜景
外灘的夜景在黃浦江兩岸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夜晚,當燈光亮起時,黃浦江歷史建筑一側的燈光相對柔和優雅,許多當地年輕人在這里拍攝婚紗照。在河對岸,燈光絢麗多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拍攝“網紅”照。黃浦江兩岸的夜景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十六鋪
十六鋪位于上海花園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黃浦江黃金水道中段。黃浦江呈形曲線,其上的親水平臺長730米,視角270度。你可以參觀十六鋪的外灘世博會群、陸家嘴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標志性景觀、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廈。親水平臺下方是一個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下沉式廣場,共分為三層;娛樂和餐飲設施位于地下一層和二層,毗鄰十六鋪旅游集散中心和黃浦江游船碼頭。
外灘歷史紀念館
外灘歷史紀念館于1995年9月30日建成開放,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黃浦區委、區政府投資200萬元,在人民平臺下的大廳里開辟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外灘歷史紀念館它將免費向公眾開放。外灘歷史紀念館展出了281張歷史照片和30件具有代表性的珍貴實物。三個巨型燈箱展示了1880年的外灘、1923年的外灘和1990年的新外灘展示了外灘的發展和巨大變化。
黃浦公園水文站
黃浦公園水文站位于黃浦江和蘇州河之間(吳淞江)位于外白渡橋東側黃浦公園江邊的匯流處,是為上海市防汛指揮部提供黃浦江水的水文觀測機構、每天兩次通過廣播向全市發布蘇州河水位信息,并為上海中心氣象臺提供風速、風向等氣象實測信息。黃埔公園水文站保存了1912年12月至1914年12月的部分潮汐資料和1915年1月1日至今的全部水文觀測資料。
熱點事件 編輯本段
2014年8月,奢侈品集體退出外灘,店外人來人往,外灘高端品牌店的生意不盡人意。據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像GUCCI這樣的一線品牌在南京路商圈的日營業額有時可以超過100萬元,而外灘同類品牌的日營業額可能只有10萬元。
2014年12月31日晚發生在外灘陳毅廣場的踩踏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繼2日公布兩批35名遇難者名單后,3日上午初步核實了第三批遇難者中1人的身份。36名遇難者的姓名全部公布。根據名單,受害者分別為12歲和37歲。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1995年,外灘被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1996年,國務院人民政府和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上海外灘建筑群”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外灘18號樓(前渣打銀行亞洲總部)榮獲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
2015年,外灘被授予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稱號,是上海唯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的歷史文化街區。
2021年11月5日,外灘風景區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首批國家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
2022年,上海蘇州河(外灘段)公共空間項目被授予“2022年建筑師區域委員會亞洲建筑獎”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準實施新一輪世博會外灘綜合交通改造工程。今年7月,外灘開始全面改造。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徹底重建。
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獲得中央批準后,“外灘金融聚集帶”總體范圍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總面積2.6平方千米。
2018年,上海外灘歷史建筑群完成大規模亮化改造。照明設計細膩合理地表達了歷史建筑的風格和細節特征;利用新型LED技術重現鈉燈的金色,重拾歷史記憶,符合我國當前城市夜景照明發展的要求。
2023年3月24日上午,上海虹口北外灘重大項目集中開工,91號地塊開建(上海北外灘中心)舉行樁基破土動工儀式預計2030年建成一座高度480米的地標建筑,引領北外灘核心商務區建設運營全球總部城。
2023年6月28日,上海一重大建設項目由綠地集團承建、百年外灘“第一天橋”——上海黃浦濱江景觀花橋項目東西貫通、景觀花園建成。這是上海唯一一座連接黃浦江的人行橋45公里的濱江岸線標志著上海外灘“立體交通”基本成型。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