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距賀州市60公里,景區3.2平方公里,是嶺南文化與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鎮。黃姚古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冬干春濕,夏澇秋旱。古鎮多為喀斯特洼地,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大部分巖石是石灰巖,屬于峰林—河谷和山谷中有許多喀斯特類型,如落基山脈。姚江、小珠江、興寧河從東、西、北風從三個方向穿過古鎮,沿岸有古樹、竹子和奇石等自然景觀。黃姚古鎮起源于宋代,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興盛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巖溶山水景觀、龍文化崇拜、明清建筑、廣府民俗風情和革命歷史遺跡舉世聞名,主要景點是青石古街、帶龍橋、興寧廟等。
2007年,黃姚古鎮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22年,黃姚古鎮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位置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東北部黃姚鎮黃姚街道、廣東、湖南三省交界處。它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10° 34′至110°19′北緯23度29分′至24°24′它的北部靠近鐘山縣和青塘鎮、鐘山同古鎮相接;南部蒼梧縣,鄉村樟木、富羅鎮相交;西與蒙山縣接壤,西南與走馬鄉藤縣接壤;東臨賀州市,毗鄰鳳凰鄉和賀州市工會。西距昭平縣73公里,東北距賀州市75公里,北距桂林200公里,西南距梧州210公里。四周為鞏橋鄉地。
氣候
黃姚古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夏季節分明,冬短夏長,冬干春濕,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夏水秋旱,冬季多霜雪。全年氣溫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約為19攝氏度.8℃,極端最低溫度約為-2.6℃,極端最高氣溫39°左右.4℃。黃姚地區降水豐富,是廣西暴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在2000左右—大約2200毫米,春夏雨季降雨量最多,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因此有“登帶龍樓觀春澇”的景象。受季風氣候影響,黃姚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風速相對較小,年均風速1級.5—1.7米/秒。
地貌
黃姚古鎮多為喀斯特洼地,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山巒起伏,是典型的喀斯特古鎮景觀。巖石多為石灰巖,以可溶性碳酸鹽巖為主,屬峰林—巖溶型山谷是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氣候和水文條件下溶解和侵蝕形成的。古鎮周圍的山脈非常突出,其中真武山最為著名、雞公山、酒壺山、疊螺山、有許多巖石山脈,如牛巖山,平均海拔100至200米,山峰陡峭,形狀奇特。自然土壤主要由中層砂頁巖紅壤和棕色石灰土組成,肥力較好,水田比例較大。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黃姚的奇石資源古鎮中有許多天然奇石,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水文
黃姚古鎮位于漓江中游,漓江流域下游,漓江支流姚江流域、珠江、興寧河交匯的主干道,這三條支流來自東部、西、北風從三個方向穿過黃姚古鎮,水文特征鮮明。其中,黃姚古鎮的主要河流是姚江,這里地下水資源豐富,石泉眾多,水質清澈。鎮上有昭平縣最大的水庫周嘉水庫。
生物
古樹名木眾多是黃姚古鎮的一大特色,其中的古榕樹就是龍門榕樹、龍爪榕樹、睡仙榕樹、大葉榕樹(變色榕樹)這里有7種千年石榕樹,10種長林樹,又名黃連,還有12棵古樟樹,以及它們的龍門榕樹、龍爪榕樹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黃姚古鎮游龍盤街、中興街、商業街的三個條形街區由各自具有防御系統的建筑組成,建筑之間通過橋梁連接、寨墻、門樓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古鎮內八條主要街道的路面全部由石板鋪成,總長度超過10公里。古鎮中必有山中有水,水中有橋,橋中有亭,亭中有楹聯,楹聯中有匾額,構成了黃姚嶺南古鎮的獨特景觀。
建筑材料
黃姚古鎮的建筑風格獨特,多為大磚黑瓦,具有墻體厚重的特點。在地址建筑中,出于抵御戰爭和盜竊的安全需要,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整體建筑布局都具有較強的防御功能。因為古鎮屬于喀斯特地貌,又位于漓江下游,石頭很多。黃姚人以石頭為原料建造當地民居的獨特居住形式大多數房子都是用石頭和夯土混合砌成的墻,屋頂覆蓋著瓦片。
建筑風格
通過分析黃姚古鎮的特色古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文化元素的風格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黃姚古鎮的古民居遺跡豐富,風格獨特。古民居是黃姚古鎮最重要的文化遺存,遺存豐富,風格獨特它們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范,是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明清建筑標本。如今,黃姚古鎮的古建筑文物主要包括民居聚落、街道、橋梁、宗祠寺廟、亭臺樓閣、古戲臺、仙人古井等。古鎮按照古代九宮八卦布局,屬于明清嶺南建筑風格。鎮上的房屋依山傍水,多圍繞祠堂而建;古建筑和文物保存相對完好。亭式古戲臺造型優美、規模較大、充分體現古鎮的藝術和文化。
其次,黃姚古鎮因水而成,體現了古代民居選址的親水文化。整個黃姚古鎮被珠江和興寧河夾在中間,兩江匯合為姚江,自北向東流經全鎮。黃姚民居特別注重東南向“風水”黃姚人認為人與人的關系人們的幸福和不幸與房屋的位置密切相關,人們必須順應自然才能生存,因此所有人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的。因此,古鎮的建筑設計是沿著水路方向進行的,充分體現了民居建筑選址的親水文化。這是因為在古代,水路是重要的交通線,沿水而居有利于居民取水方便、排水、灌溉、消防等,也有利于居民 旅行和便利的貿易。
第三,黃姚古鎮的民居“房高窗小”該建筑的建筑特點體現了防洪和避暑的功能。黃姚古鎮的房屋大多為兩層磚混結構,這是因為古鎮沿水而建,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每年春季多雨兩層磚結構有利于防洪;其次,由于夏季炎熱,住宅建筑的建造主要以避暑為主,避免避暑的最佳方法是遮陽較小的窗戶可以起到很好的遮陽效果,空間布局錯落有致,更有利于屋內通風。
第四,黃姚古鎮內的街巷全部由青石板鋪就,民居建筑的整體布局體現出較強的防御功能。黃姚古鎮豐富的天然巖石為其民居建筑的建造提供了優良的天然石材,因此古鎮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是用青塘山的巖石鋪成的。此外,石板街的另一大特色是鋪砌工藝精湛街道空間尺度宜人建筑布局合理。街巷兩旁商鋪林立,自古以來商業交流發達。在黃姚古鎮,街道是道路元素的主導因素,包括八條老街,其中自然、金德、安樂三街相連,曾是清初古鎮的主要商業街從這三條老街延伸出其他街道,然后衍生出九甲街和劉同街。8條老街保留了相對完整的明清建筑。黃姚古鎮的街道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街巷全部由石板砌成,全長約1.5公里,共有9999塊綠色石板,石板方格之間沒有粘合劑,全靠精確的尺寸,牢固地拼接而成。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卻絲毫沒有松動。
第五,黃姚古鎮的石橋形式多樣,亭臺樓閣設計巧妙。黃姚古鎮的石橋是其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因為兩條河在這里交匯,在方圓不到4平方公里的黃姚鎮有15座不同形狀的石橋橫跨在河上。因街連橋、連橋街以其形式多樣結構簡單堅固實用而聞名,這也是黃姚擁有它的原因“石橋博物館”之譽。其中,在護龍橋、雙龍橋、在三星大橋的橋頭,有一些設計巧妙風格獨特的小亭子,與橋身相連。整個古鎮的建設“水”作為主題,三條來自東方的河流、西、北部三個方向在境內交匯,形狀九曲三折,反映了古鎮的房屋和城堡,充分體現了“山是骨骼,水是血液”的環境構想。橋一直是中國南方傳統水鄉意境的點睛之筆。作為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黃姚古鎮有十多座風格各異的橋梁,這表明古鎮的祖先正在與人打交道、住宅與水關系中的智慧。古鎮中的橋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在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龍”文化氣息深厚。據說在古代,一條龍來到了古鎮,所以人們建造了橋梁和寺廟,希望能留住這條龍,所以古鎮中的橋梁名稱幾乎都與龍有關。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黃姚古鎮景區旅游資源豐富,主要可分為建筑景觀、紅色景區等自然景觀。其中,黃姚古鎮的主要景觀類型為建筑景觀。總體布局反映了黃姚的古建筑“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有橋的地方,就有亭有亭子的地方,就有對聯有對聯的地方就有牌匾”的特點。
青石古街
青石古街始建于清朝順治年間。鎮上有八條三公里長的主要街道每條街道按照一定的比例連接在一起街道下面還有一條排水道,將排水道的雨水全部排出。這條街的交叉路口是“丁”在字形的交界處,有“丁財雙旺”的意思。這條街的建造和生產充分顯示了當時工匠的聰明才智,它被稱為“黃姚一絕”
安樂街
安樂街位于古鎮中部它以安樂寺命名,有安居樂業的意思。安樂街的繁榮始于清朝嘉慶元年它是古鎮最重要的商業街區之一街道兩旁都是人行道,非常熱鬧。
帶龍橋
戴龍大橋位于黃姚大街以東的中興大街、真武山腳下,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年它是黃姚古鎮黃姚街15座石橋中最大的階梯式石拱橋橋拱以半月形橫跨河岸,連接李煜街和中興街。橋拱石之間有特制的豬腰形鑄鐵鎖,將整座橋牢固地連接成一個整體。這座橋長22米,寬3米采用鐵鉚石水架橋技術、旱澇保收的排水方式讓這座橋不僅科學,而且美觀。大拱離水面3.橫跨主河道2米,小拱為早期拱,橋面無護欄。傳說這座橋是當地人為了將真武山的龍神引入鯉魚街而建造的,這也是建造這座橋的原因“帶龍”的名字。
興寧廟
興寧寺,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年(1755年)重建。這座寺廟位于姚江和興寧河的交匯處該廟主要供奉的是北方皇帝真武。廟前有一個涼亭,在它的上面“且坐喫茶”該牌匾是乾隆年間當地學者林作楫所寫,收錄于《中華名匾》年。
東門樓
東門樓位于新興街南端,始建于清初,歷時兩年(1737年)重建,坐北向南,是古鎮重要的代表性門樓之一。它是姚江北岸的人們從東面進出古鎮的門樓,從和縣到昭平的古道必須經過這個門樓。門樓北接真武山城墻,南接姚江護城河,西接街巷民居城墻,形成一個防御功能最強的圍屯堡、保存最完整的門樓。此外,新門樓中最古老的東門樓是賀州唯一的元代建筑。
古戲臺
古戲臺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位于姚江朱寶廟東側,是一座有背景的建筑、廂臺、側欄單檐的八柱亭式戲臺也是黃姚古鎮唯一的古戲臺。古戲臺坐東向西,有一個巨大的石臺底座,結構嚴謹,包括前臺和后廂兩部分“凸”字形,清乾隆年間題黃堯舉人林作楫“可以興”三個字的匾。九個放置在平臺木板下的大水箱具有振動和聲功能。舞臺上上演的傳統戲曲是桂劇、彩調等。抗日戰爭期間,中國 美國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曾在這里演出。1983年,黃姚古戲臺被昭平縣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廣西省委工作委員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廣西省工作委員會成立于1936年11月,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建立的地方領導機關。1945年8月,廣西省工委遷至寶珠關領導廣西革命工作。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將寶珠關定為中共廣西省委工作委員會舊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共廣西省委工作委員會黃姚舊址紀念館在售票處旁二層住宅樓一樓,共設六個展廳。展廳呈長方形,由原省委工委改建而成。展示方式以展板為主,圖文并茂。同時,一些展廳有監視器和互動屏幕,可以播放實時新聞或通過電子文檔了解當地的革命歷史。
《廣西日報》昭平班舊址
《廣西日報》原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機關報1944年桂林淪陷后解體,隨后出現了《廣西日報》宜山版、百色版和昭平版,其中昭平版是中共廣西地下黨組織通過統戰關系創辦的進步報刊。1945年1月,報社地址遷至黃姚古鎮映秀街麥家莊。
錢興烈士廣場
錢興(1909-1948)黨員,廣東懷集縣人,1940年任廣西省工委書記。1942年至1945年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后,他堅持斗爭,領導了廣西革命。1945年8月,在錢興的領導下,廣西省工委轉移到黃姚,繼續堅持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在懷集的一次戰斗中陣亡。為了紀念烈士,人們于1986年建造了這座高樓.6米雕像,并將廣場命名為錢興烈士廣場。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20世紀90年代,隨著黃姚古鎮旅游開發的序幕拉開,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二三十年后 發展中,黃姚古鎮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旅游形象,即以自然景觀為背景以歷史文化元素為主要脈絡的文化旅游。
1995年,為加強對黃姚的保護,帶動該地區脫貧,廣西政府將黃姚古鎮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并發展其旅游業。1999年,廣西昭平黃姚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當地政府部門對黃姚古鎮的旅游開發高度重視,成功申請并獲得國家專項補助資金1800萬元。同年,在tvbi 年代兩部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相繼播出,黃姚古鎮吸引了廣泛關注。
2011年9月21日,賀州市市長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昭平縣黃姚鎮等特色名鎮名村建設”2012年,黃姚古鎮編制為《黃姚古鎮旅游策劃》,用于指導旅游業的發展,為古鎮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賀州市委、市政府成立廣西黃姚旅游文化產業區。2016年至2017年,黃姚古鎮成功入選第二批特色小鎮,進入全域旅游發展期。古鎮再次升級改造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黃姚花海、黃姚大劇院等一大批周邊文化旅游點。
黃姚古鎮古建筑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修繕古建筑:對于受損或未開發的房屋、修復街道,修復有缺陷的門、窗、閣樓、墻壁等,從整體建筑風格上展現古建筑文化。同時,利用燈光美化古鎮夜景,打造“夜游黃姚”項目,提升游客體驗。
二是重視石板街的商業發展:石板街一直是黃姚古鎮的集中商業區,因此古鎮中有許多商店,商店往往與房屋和家庭作坊共用。沿街商鋪大多由黃姚當地居民經營,很少對外出租。安樂街主要經營黃姚特色食品,如豆豉、辣椒醬、泡菜等。鯉魚街主要是一個農民 農夫餐廳土特產等,以及一些小型文藝酒吧,各種顏色的九重葛基本上都種植在居民住宅的入口處。整個新興街都是發達的客棧,每個客棧都不賣貨但有品茶區。
黃姚古鎮還在古鎮內開發了非物質旅游文化元素,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利用民俗節日吸引更多游客:黃姚古鎮將把二月二的舞蹈變成龍、三月三的廟會、七月七的取水節、7月14日的柚子燈節等民俗節日是吸引游客的焦點;黃姚古鎮當地居民的文化信仰、文藝表演、傳統習俗等等都有呈現;通過舉辦傳統節日,傳承古鎮歷史文化遺產,推廣黃姚古鎮“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發展。二是利用宗教文化開發登山觀光項目。黃姚古鎮利用自然山景和以傳說和故事為文化背景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景觀,開發各種登山游覽祭祀活動等旅游項目,吸引更多游客登高遠眺黃姚風光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也實現了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協調與保護。
保護
1983年,黃姚古戲臺被昭平縣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94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部門開始對黃姚古鎮古建筑進行初步保護、文明閣、寶珠關等地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將龍橋納入保護范圍、真武亭、興寧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昭平縣政府公布《黃姚風景名勝旅游區管理辦法》號文,將黃姚古民居群列為絕對保護區,依法進行保護。
2007年,黃姚古鎮因其歷史悠久風貌保存完好,被廣西文化廳和住建廳聯合推薦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昭平縣委員會 2008 、縣政府、 建設局委托廣西規劃院編制《黃姚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08-2025)》(以下, 被稱為《黃姚保護規劃(2008)》)
2017年7月,《賀州市黃姚古鎮保護條例》經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當年10月正式實施。這是賀州市自2016年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以來制定的第一部實質性地方性法規,也是廣西第一部關于古鎮古村落保護的地方性法規?!稐l例》黃姚古鎮規劃、保護、利用、管理層的責任和義務得到明確定義和確立“科學規劃、保護優先、統一管理、合理利用”同時要強化法律責任,依法合理設定行政處罰,針對古鎮保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一系列保護管理措施,為黃姚古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2018年,黃姚古鎮總體規劃修編,其中包括歷史文化保護專題和黃姚古鎮保護范圍、保護要求、保護目標等內容與《黃姚保護規劃(2008)》保持一致。
2019年至2021年,上級政府和相關單位多次組織開展古鎮保護條例作用調研,并就整治違法建筑提出建議、市容市政管理、維護旅游市場,全面開展黃姚古鎮保護系列工作。
《黃姚保護規劃(2008)》實施以來,在鎮政府和黃姚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保護成效顯著,保護規劃目標基本完成保護方面的主要成就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歷史遺產保護:保護規劃分為三個保護區,新、改建、擴建工程嚴格按照建筑高度進行、體量、色彩管控要求的落實,完整地保持了古鎮的格局和風貌。分批對規劃中提出的古鎮文物保護建筑和重點建筑進行修繕加固,并對部分建筑進行置換功能。保持古鎮街巷的整體格局,保留主要街道的自然街景—迎秀街—金德街—安樂街—鯉魚街和八條人行支路的延伸石板路以原貌進行了翻新,延續了街巷的肌理和空間尺度。隨著對古鎮的不斷保護,旅游業的繁榮也促進了黃堯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居住環境改善:保護規劃提出的市政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在規劃實施中已基本得到滿足。道路改造提升等項目的成功,進一步優化了兩側街道規模和風貌,總體效果良好。同時,也保護了黃姚和九三學社的聚集、山水格局三水環抱,走向耀江、小珠江、興寧河黃姚段污水治理將增加沿岸植被綠化率;提升了雞公山、九虎山的綠化建設;配套垃圾收集設施,安排專人定期處理,古鎮人居環境得到整體提升。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1983年,黃姚古鎮被昭平縣列為縣級文化遺產,其建筑歷史載于《中國戲曲志·廣西卷》號。
1994年,黃姚古戲臺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化遺產,同年被列為自治區旅游景區。
1995年,黃姚古鎮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1年,黃姚古鎮被列入“旅游業推動了全國小城鎮的建設”示范項目,國家、區、縣級資金共690萬元用于街道、環境、水、電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改善。同時,古鎮景區和歷史文化景觀開發被納入旅游國債并列為重點建設項目。
2003年,黃姚古鎮景區正式掛牌成立。
2005年9月,黃姚古鎮在中外旅游推介會上被亞太旅游聯合會等組織列入名錄“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鎮”之一。
2006年,黃姚古鎮被納入其中“外國人在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
2007年,黃姚古鎮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9年,黃姚古鎮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0年,黃姚古鎮被評為全國風景旅游名鎮。
2011年3月,黃姚古鎮由《行游天下》雜志出版、搜狐旅游、中國旅游胡同社區等媒體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古鎮”之一。
2013年5月,黃姚古鎮被評為黃姚古鎮CNN報道“中國最美的五大水鄉之一”
2005年9月19日,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廣峰會上,黃姚古鎮獲獎“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鎮”稱號。
2017年7月,黃姚古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2019年12月,黃姚古鎮被中國僑聯列為中國華僑華人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2022年,黃姚古鎮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