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
大明宮又稱東內,是唐代皇城三大建筑之一。大明宮,位于Xi北部的龍壽園如今的安,是世界級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立于2010年。2014年6月22日,大明宮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之一。2020年12月16日,大明宮遺址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5A級景區。2021年,大明宮遺址入選'一百年中的一百項考古發現'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大明宮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占地約3.2平方公里。大明宮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自唐高宗以來,有17位皇帝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政務長達240多年。大明宮也是唐朝重要的外交和交流場所,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千宮是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為唐高祖皇帝建造了頤和園,但由于唐高祖的去世,該工程立即停止。在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重新啟動了大明宮建設計劃,并于次年全面完工。后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大明宮被三次戰爭焚毀,歷代皇帝擴建大明宮30余次、改建、修葺。直到晚唐時期,由于戰爭不斷,大明宮中的文物所剩無幾。
如今,大明宮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建筑和文物,包括大明宮南門遺址、太和殿遺址、文昌閣和太爺池等。其中,大明宮遺址博物館陳列著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唐代皇室使用的相關資料和器具及容器。博物館還展出了圖片和文字、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向游客介紹大明宮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內涵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藝術體驗。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大明宮位于Xi未央區龍首園 陜西省安市,面積約3.2平方公里。隋朝初期,根據《周易》的建議,龍首山因其優美的地形而被選為新首都的建設地點。龍首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龍首山是指高岡梁園區,從南山北麓延伸到渭河,包括浐河、灞河和蘇河之間的區域。狹義的龍首山是指渭河附近東西山麓的一部分。大明宮前院區位于龍首山最高點九一高地是龍首山的主脈,龍頭就在這里地勢高聳,高約二十英尺。站在大明宮的含元殿向南望去,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一座城市。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規模概況
大明宮的總設計師是一位著名畫家、將作大匠閻立本。燕依托龍首院的自然地形,仿隋太極宮設計了大明宮,雄偉壯觀,俯瞰全唐一座城市。實測大明宮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東墻長2310米南城墻是城北郭城以東的一段,長1,674米,周長7,375米。此外,北宮墻外還有一個北內院,東宮墻外有一個東內院;同時,還有嘉城外的東西南北四面。包括東北內廷和嘉城在內,大明宮的總土地面積約為3.55平方公里。
宮內布局
根據大明宮的傳統“前朝后寢”和“三大殿”規定,從南到北分為朝鮮、寢區、后院由三部分組成,其中臥室區和后院統稱為內院。宮廷區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布置,內院則利用自然地形將龍頭渠入城水形成的人工湖太爺池圍起來,并修建各種園林建筑供皇帝和妃嬪療養娛樂,包括太爺池中的土山蓬萊山,以及圍繞水池布置的回廊和采翠堂、跑馬樓、三四十座亭子,如斗雞臺。馮丹門在大明宮中按照中軸線自南向北排列、御道、含元殿、宣政門、宣政殿、紫宸門、紫宸殿、宣武門和重玄門。
主要建筑 編輯本段
宮城城門
大明宮宮城有九個大門。它們是正門,馮丹門、望仙門、建福門、玄武門、銀漢門、青霄門、左銀臺門、右銀泰門和九仙門。除了主門馮丹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他所有的門都有三個門道。
丹鳳門作為大明宮的正門,位于南面,與大明宮正殿漢元殿相對,東西兩側為順城街,南面為寬約176米的丹鳳門街。丹鳳門于第二年在唐高宗龍朔創立(公元662年)經過240多年的歷史,它只供皇帝通過,也是宣布改革和大赦的地方它通常是關閉的。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肅宗曾將其改名為鳴鳳門,大約四年后又恢復了原名。
三朝大殿
大明宮內有許多宮殿,其中包括大朝時期的漢元殿、日本的鄭玄殿和中國的陳子殿是大明宮的三大大殿。漢元寺雄偉壯觀,前面有一條75米長的衛龍路,兩側有香鸞閣和奇峰閣。鄭玄廳左右兩側分別設有中書省、門下省,以及弘文館和紅石博物館。陳子廳位于寢宮內,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高地、廣順門和右銀泰門。除了陳子音樂廳,這個地區還有晏嬰音樂廳、金鑾殿、林德殿翰林院等建筑是后宮中的行政區域。
在大明宮中,林德宮是另一組宏偉的宮殿,位于三大殿之外。這是皇帝 的宴會、觀看雜技舞蹈和表演佛教儀式的地方。林德殿位于大明宮西北高地,由前殿組成、中殿和后殿組成。
含元殿
漢元宮是大明宮的主殿,位于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是重要的慶典和新年活動場所日、將舉行冬季至日會議的地方通常被稱為 quot冬季至日會議暨展覽會quot'外朝'漢元殿和馮丹門同時修建,是大明宮三大殿之首,規模宏大,外觀宏偉。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它被更名為大明殿,后來在中宗繼位后恢復了漢元殿的名稱。
在正殿的東南和西南分別有香鸞閣和奇峰閣,它們通過一條長方形的走廊與正殿相連,整個建筑呈凹形。主殿前是一條78米長的衛龍路,由交替的臺階和斜坡組成,分為中間的御道和兩邊的輔道,道路鋪有瓷磚。衛龍路前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一座牌樓式建筑,左右各有東西隔墻。
宣政殿
鄭玄堂位于漢源堂以北約300米處它是皇帝每月舉行即將到來的王朝聽證會的地方它叫做鄭玄音樂廳和酒店'中朝'殿基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40余米。
距離寺廟正面約130米處有三個平行的鄭玄門,左右兩側有橫向的宮墻,在宮墻和寺廟之間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庭院。這個庭院可以用來舉行重要的儀式和接待來訪的外國使節。鄭玄殿作為皇帝處理政務和發布政令的場所,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是唐代政治中心的核心之一。
紫宸殿
陳子廳是大明宮睡眠區的主要大廳,也是皇帝的日常辦公場所。它位于鄭玄大廳以北約95米處,被稱為鄭玄音樂廳和酒店'內朝'在陳子廳,皇帝將處理政務、會見大臣,做出重要決定并發布法令。大臣朝見皇帝的儀式稱為'入閣',在這里進行。
別殿亭觀
大明宮北部為園林區,建筑布局寬闊,形式多樣。陳子堂以北大約200米是龍首高原的北緣,那里有一個名為太爺池的水池(又稱蓬萊池)泳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池呈橢圓形,向東稍有偏移,池中有一丘,名蓬萊山,高5米多。池邊有回廊,周圍有許多亭臺樓閣。
唐代統治者崇尚道教,尊老子為祖,因此大明宮內也有一些道教建筑,如三清殿、大角關和軒轅帝廟。三清殿位于宮城東北角,占地4000平方米,為亭式建筑。此外,清思殿、大夫堂等遺址也是重要的考古發掘點。這些道教建筑為大明宮增添了獨特的宗教氛圍。
太爺池
太爺池建于貞觀八年前(634年),于龍朔二年正式啟用(662年)位于大明宮的核心位置,是唐代皇家園林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液池分為東池和西池,其中西池為主要水域,面積約14萬平方米。太爺池是唐代后宮地區整個宮殿布局的中心但由于歷史變遷的影響,太液池最終被淤塞埋于地下。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大明宮的選址利用了龍首院的自然地形,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而北部呈南寬北窄的階梯狀。這種布局設計使宮城在視覺上更加莊嚴,也符合建筑規劃的需要。
宮城的南部相對較寬,包括主要建筑,如含元殿、鄭玄音樂廳和陳子音樂廳等。宮城北部逐漸變窄,形成層次感和進步感。這種布局不僅體現了建筑美學的考慮,而且增強了宮城的安全性并形成了天然屏障防御效果。
建筑形制
大明宮的宮墻是用夯土砌成的,只有宮門和墻角等少數地方是用磚和石頭砌成的,并配有石欄桿。初建的林德廳正面兩端用夯土填充,保留了北朝和隋朝土木結構的痕跡。然而,中后期建造的寺廟是全木質的,但墻壁仍由泥土制成,表面涂有紅色或白色油漆。宮殿的地面用磚石鋪成,臺階或坡道用有圖案的磚裝飾建筑的木質結構主要是土紅色,斗拱被涂上暖色,門是朱紅色的,窗臺是綠色的,屋頂是黑色的滲碳瓷磚,屋脊和檐口有時是綠色玻璃。
建筑風格
雖然關于大明宮具體建筑風格的史料很少,但根據有限的資料,仍然可以證明大明宮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宏偉博大的建筑風格。漢元寺大雄寶殿采用最高等級的重檐屋頂,左右兩側兩亭呈三重樓閣形式,下方有高大的磚墩。大明宮不僅將古代高層建筑推向了極致,還開創了宮城建筑的典范。各建筑連綿不斷,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整體,重點明確,布局協調,氣勢恢宏。
藝術風格
大明宮作為唐代宮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包括了元代的宮殿、麟德殿、紫宸殿、如此巨大的建筑創造了壯麗的輝煌、莊嚴肅穆的氛圍。同時,它也呈現出簡約、真正的特色,沒有過度追求裝飾而添加的組件,也沒有扭曲建筑材料以滿足裝飾需求。相比之下,可以得出結論,與明清時期的宮殿相比,唐代建筑更注重個人和群體、局部與整體的有機聯系不追求過于繁復細致的裝飾和花哨的色彩,而是以李鴻的形式蘊含著內在的精神,表現出一種雄渾博大的氣勢。
建筑結構
大明宮的布局在建造過程中首次開創了先河,受到了高度贊揚它主要采用了沿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方式,對后世宮殿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金尚敬城宮城、明清紫禁城、明代南京故宮等城市宮殿延續了沿中軸線對稱的布局特點。
此外,大明宮的其他建筑特色也被后人借鑒。其中承天門、丹鳳門前的'T'丁字廣場是明清時期紫禁城午門廣場模仿的,它們的功能非常相似。含元殿的反“凹”子宮的形制直接影響了北宋直梁宮城正門宣德樓和明清紫禁城午門。大明宮的鐘鼓樓系統對金中都來說意義重大、元大都、明清時期的紫禁城也產生了影響。
重要景點 編輯本段
大明宮內有許多建筑,但大多數幾乎沒有保存下來,很難辨認。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系列探索、規劃和保護性修復工作,特別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立,保護和展示了大明宮遺址。該遺址區由宮墻組成、宮門與中軸線形成規模宏大的遺址格局。其中包括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林德廳等重要遺跡。通過這些保護和展覽工作,人們可以一窺大明宮的壯麗景觀和歷史風貌。
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遺址位于油墩臺、門道、隔墻、和墻壁等,全部采用夯土結構。根據實測數據,丹鳳門的橋墩從東到西的總長度為74.5米,南北寬33米門口有五個洞,每個洞的寬度為8.5米,門口有一個石頭門檻。在橋墩和橋臺的兩側,有一個寬度為3.一條5米長的供人們進城的小路。丹鳳門的規模是隋唐時期最宏偉的考古發現,為文物考古界所稱道'盛唐第一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啟動后,丹鳳門遺址得到保護,成為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的外觀還原了丹鳳門的形象,外墻為淺棕色,以再現唐代宮殿正門的宏偉莊嚴風格,整體呈現出古建筑的古色古香造型。
含元殿遺址
在漢元寺遺址上可以看到大雄寶殿和奇峰閣的夯土地基、香鑾閣夯土基址有部分建筑構件受損。1998年至2003年期間,教科文組織、中國和日本共同實施了遺址保護項目,以確保遺址的保存和修復。如今,游客可以在漢元寺遺址上欣賞保存完好的橋臺和遺跡,感受這座古建筑的魅力。
紫宸殿遺址
陳子音樂廳于兩年前在龍朔建成(公元662年),位于龍頭的最高點,是明故宮三大殿之一。陳子殿是皇帝日常活動的場所,也是內院議事的場所。它的前廳用于日常工作,后室是休息的地方部長 美國總統進入陳子大廳被稱為“入閣”目前,只有陳子堂東部的一小部分夯土廟遺址。
麟德殿遺址
林德廳是大明宮西北的重要建筑,用于舉辦宴會、樂舞表演、接待外國使節,設立道場。林德廳的建造始于唐高宗林德時期,因此得名。它是大明宮中最大的宮殿建筑,總建筑面積約123萬平方米它也是中國故宮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筑之一。在林德廳的舊址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大門的地址、山墻、柱基和其他遺跡,包括164個柱基。這些文物為研究大明宮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重建這座宏偉的古建筑。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采用半地下建筑結構設計,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博物館主要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唐代皇室使用的相關資料和器具及容器。博物館里展出了267件文物(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9件。通過這些文物的展示,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大明宮的歷史文化,重現盛唐時期的輝煌。博物館還展出了圖片和文字、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向游客介紹大明宮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內涵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藝術體驗。半地下的建筑格局不僅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也有助于文物的保護。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政治影響
大明宮是開元空前繁榮的最顯著標志。在8世紀,有200多個國家與唐朝有聯系。日本派遣唐朝使節到長安安為15次,阿拉伯帝國派出使節為36次,東羅馬帝國的使節也抵達長安七次。這使得昌 一個真正的國際大都市,大明宮是這個城市最迷人的地方。
建筑影響
大明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宮殿群,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它被稱為“千宮之宮”東方圣殿”,是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之作。其中,南門丹鳳門為文物考古界所稱道“盛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大門前的街道有176米寬,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保護開發 編輯本段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和修復大明宮。文物保護專家和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并通過盜掘和試掘基本確定了宮城的范圍、城墻走向、城門位置、宮殿、東肉園和西內園等的分布,發掘了林德廳、玄武門、重玄門、含元殿、西內院漢光寺等主要遺址。1989年后與國外頂尖考古研究機構合作發掘,大大加強了考古科技含量,并廣泛應用氣球高空攝影、CP全站儀測量、雷達遙感探測、器物成分測試、古環境分析等科技手段和方法,在發掘期間和發掘后,適時邀請考古、歷史、古建、文物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現場參觀和學術研討。
1953年,Xi 安編制了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19531972),提出了借鑒漢、唐長安城和明、Xi的城市總體布局 清代安,規劃將大明宮遺址建成以漢元殿為中心的城市綠地。1980年,Xi 安實施了第二次城市總體規劃(19802000)提出要把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放在首位,實行保護與建設相結合的方法,對文物古跡進行分類保護該規劃明確了大明宮遺址的保護范圍,實施了綠化,建立了遺址公園。
1990年,大明宮博物館正式成立。該博物館建在大明宮遺址上,展示了大量文物和歷史資料,并向公眾介紹了大明宮的歷史和文化。隨后,《唐大明宮》專刊出版,大明宮考古發現全面對外公布。1995年,Xi 安實施了第三次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提出保護大明宮遺址,恢復整體格局和恢復城門遺址、通過加固和植被展示來保護遺址、保護利用相結合、計劃建立大明宮遺址博物館等。
1996年,大明宮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加強了對它的保護和管理。
2007年起,大明宮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相關的旅游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和擴大。Xi大明宮遺址保護與改造五年計劃一一個。同年10月,大明宮遺址區保護重建工作全面啟動。2008年,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范圍內,3.5平方公里征地拆遷工作基本完成,全面啟動建設。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開放。
2014年,大明宮被評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并于《世界遺產名錄》年正式掛牌'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點。同年6月2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8屆會議上,大明宮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名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點。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大明宮遺址作為7至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宮城的遺址,代表了長安的鼎盛時期安,東方起點城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20年12月獲得文化和旅游部授牌“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