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英文名:Putuo Comprehenive City Template)也稱為“小布達拉宮”是中國河北省承德市的一座佛教寺廟,屬于國家AAAAA級旅游風景區。普陀宗乘寺位于避暑山莊北部,獅子溝南麓,坐北朝南,東鄰須彌福壽寺,西鄰書香寺,占地25.7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意思是“觀音圣地”這是八座外殿中最輝煌的一座、最大的寺廟是清政府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地方。
普陀宗乘寺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六年三月竣工(1771年)8月,歷時四年半。It 年代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六十大壽三十六年(1771年)鈕鈷祿太后的80大壽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拉攏,使內務部模仿了拉薩的布達拉宮。后來,由于晚清國力衰退民國戰亂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力不足,普陀宗乘寺的維護和修繕工作被停止,侵略者對寺廟進行掠奪和破壞,寺廟遭到嚴重破壞。普陀宗乘寺是漢藏寺廟的結合體,規模宏大,宏偉莊嚴它的主體建筑大鴻泰位于山頂,有60多棟建筑(現存40余座)平頂的藏白梯田和芬達白梯田隨山勢縱深自由分布。
普陀宗乘寺作為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中國44處風景名勝之一,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成為中國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普陀宗乘寺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的獅子嶺南麓,東鄰須彌山福壽寺,西臨石窟寺,坐北朝南,占地25.7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承德市位于北緯40° 27′54″至40°28′28″東經117° 29′30″至118°33′24″位于河北省東北部,連接華北和東北地區,總面積4700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由于淋濾風化作用,承德地區以丹霞地貌為主,有許多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觀。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于中溫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5 ~ 9℃,夏季最高氣溫不低于30℃的平均天數只有37天.四天,無霜期為160170天,是長城以北熱量充沛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50850毫米,自然資源豐富,包括水資源、林地、草場、野生植物和動物。承德南部為農耕區,北部為游牧區,處于農牧業結合部它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點,有利于清朝統治者的實現“結合內外之心,成為鞏固的業務”的政治目的。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建筑形制
金瓦屋頂建筑
金瓦屋頂,俗稱金頂,是一種用鍍金銅瓦裝飾的建筑屋頂。除承德和北京外,金娃屋頂建筑大多位于西藏、青海、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偏遠少數民族地區。金娃屋頂是藏傳佛教寺院政教權力的重要象征,也是最高等級宗教建筑的標志。蒲廟有三座金瓦房,即一堂萬法、慈航普度殿、權衡三界殿。
琉璃瓦頂建筑
琉璃瓦頂,即用琉璃瓦裝飾的建筑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傳統形式之一。蒲廟現有十三座琉璃瓦屋頂,還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石碑、琉璃牌樓、戲樓、洛迦勝境殿、五棟單體建筑的樓梯走廊上也有韓、對于結合藏式建筑形式的建筑,其下部或院墻采用藏式平臺建筑風格,房屋大廳部分采用中國傳統琉璃瓦屋頂建筑風格,如南正門、東邊門、西邊門、中院東白臺殿、后院東白臺殿、鐘樓、中罡殿、西后院7號百泰樓等8棟單體建筑。
藏式白臺建筑
藏式白色露臺建筑,外墻刷成白色,墻上裝飾有紅色百葉窗,平臺頂部圍有一堵涂有紅色漿糊的女性墻,與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建筑非常相似。根據具體的建筑形式,蒲廟藏式白臺建筑可分為實心白臺和空心白臺實心白臺是指臺體整體實心,沒有庭院,自成一體,如中級人民 美國法院和武塔門、三塔水門、西掖門、東冶門等白色平臺建筑。空心白臺,即臺體空心,內部為天井圍合的庭院,院內建單坡、平頂、堅硬的山頂和其他不同形式的中國傳統建筑。比如前院東西角的白色平臺、東光堂東南角百泰、圓形白色平臺和其他完全中空的白色平臺建筑。然而,大多數空心白色平臺建筑并不是完全空心的白色平臺,而是由實心白色平臺制成的、庭院墻壁圍有實心白色平臺、庭院中的中國傳統建筑由三部分組成由于圍欄上裝飾有與實心白色平臺相同的紅色百葉窗,且圍欄的墻壁較厚,建筑形狀與上文提到的空心白色平臺基本相同,因此這種類型的白色平臺建筑也被歸類為空心白色平臺,如董崗堂、西罡殿、東五塔白臺、西五塔白臺等。
建筑風格
普妙寺是模仿西藏布達拉宮建造的,具有濃郁的藏族建筑風格,但由于政治原因,、地域文化的影響,而且有些建筑經過多次重建,或多或少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作為一個整體,寺廟已經形成“藏式建筑風格為主,中式建筑風格為輔”漢藏聯合寺廟的建筑風格。普陀宗乘寺中軸線上的琉璃牌樓和碑刻建筑具有保留中國建筑風格的特點,而中軸線上的重要位置則建造了兩座具有中國風格的獨立建筑,這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皇權至上”的觀念。此外,藏式建筑在普陀宗乘寺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如突出藏傳佛教文化的五塔門分布在大弘泰兩岸的百泰建筑等,都展現了藏式建筑的獨特特色。此外,更多的建筑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漢藏建筑藝術融合的成功,如承德普陀宗乘寺山門融合了藏式臺地和漢式寺廟的元素;寺內的百泰雖為藏式平頂碉堡形式,但采用了漢族的磚混結構。承德普陀宗成寺和西藏布達拉宮在中國建筑史上大放異彩前者是在借鑒西藏布達拉宮風格的基礎上,與滿文融合而建、漢族和其他民族建筑藝術的本質是對藏族建筑的創新發展。
建筑特色
承德普陀宗乘寺是仿照西藏布達拉宮建造的,但也融入了滿語、漢族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建筑特色。
色彩運用
西藏的布達拉宮以其獨特的紅白主色調而聞名于世,而在承德普陀宗成寺的建筑設計中,這兩種經典的顏色也得到了延續。不過,這座寺廟也巧妙地融入了承德獨有的特色,呈現出獨特的文化融合。在色彩裝飾藝術中,黃色被引入碑亭、大鴻泰建筑群的售票棚和南門等地方都是黃色的。這一決定不僅是一種裝飾的選擇,也是對封建社會皇權地位的隱喻。特別是承德普陀宗成殿券門內側的黃色裝飾,巧妙地保持了殿宇整體色調的和諧,保留了布達拉宮的主色調,達到仿布的效果,但也寓意著皇權的至高權威。
軸線對稱
軸線布局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群體的主要布局方式,在普寺的整體布局中也得到了應用。在蒲廟前院,縱軸布局的特點尤為明顯。山門、碑閣、武塔門的三座建筑位于前院的中軸線上,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三座建筑的至高無上地位。中級人民與律師協會美國法院和劉力牌樓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建筑,它分隔了中級人民和高級人民他們的位置距離前院的軸線只有9度左右。中人的東西寬度 Court超過150米,南北深度只有40米,南北距離只有1/4在這樣一個狹小的封閉空間里,盡管琉璃廠牌樓向東偏移,但并沒有影響琉璃廠牌樓和南北東西兩側院落的布局特點、西大門對稱分布,進一步增強了琉璃牌樓與午門之間的軸線感。在后院,許多藏式白色建筑散落在庭院中雖然沒有突出軸線的重要建筑節點,但它似乎是不規則分布的然而,后院軸線上的冰裂石板步道和后院的南北縱深突出了后院白色建筑以中間石板步道為軸線的布局特點,這微妙地削弱了后院白色建筑布局的混亂感,并為移動的人創造了雜亂感、一種錯落有致的視覺感,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神秘感。
布局自由
普陀宗乘寺打破了一般寺廟的對稱格局,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大小不一的建筑錯落自如,佛塔與寶塔重疊,但主次分明。建筑之間沒有嚴格的軸線關系例如,前院中軸線兩側有五座藏式白色平臺建筑,東側有三座(兩座已塌毀),西側為兩座。這五座白色建筑并不是嚴格對稱的,而是錯落有致的、疏密結合分布在紀念碑兩側。一方面,通過自由分布的藏式白色平臺建筑,主體建筑紀念碑亭的莊嚴和宏偉發揮了作用“眾星捧月”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它在紀念碑亭后面的五座塔和白色平臺上發揮了作用“障景”亭的功能使剛進入蒲廟山門的行人只能看到紀念碑亭,但可以 t從紀念碑亭的左右兩側進一步窺探寺廟的縱深排列,給人一種神秘感,同時在紀念碑亭和武塔門之間的過渡中起著主導和后續作用,緩解了連續行進的人們看到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所產生的視覺沖突。從大鴻泰群樓頂部俯視后院整體布局,百泰樓以琉璃瓦牌樓為起點,由中軸線逐漸向兩側輻射,疏密有序、疏而不空,密而不亂,均衡協調地完成了庭院的整體布局,巧用“眾星捧月”該方式映襯了蒲廟主體建筑大弘泰的核心地位;此外,永路兩側的白色建筑布局靈活自由,在莊重中略顯輕松,給人一種歡快自由的心理感受,與大紅臺的雄偉和莊嚴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體現了大紅臺的宏偉和莊嚴。
廊院錯落
普廟主要由前、中、后三個院落組成。前院深約90米,中院深約70米,后院深約200米三個院落正在一步步向縱深發展。前院和建筑主要分布在紀念碑亭以北的庭院空間。庭院的南部相對開闊,是進入寺廟的緩沖空間這樣的布局可以對進入寺廟的信眾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同時又突出了紀念碑的磅礴氣勢。與前院和后院相比,中級人民 美國法院是三個法院中最小的一個在這個院子里,除了午門和劉力牌樓外,中軸線上沒有其他建筑然而,由于山體的陡然升高,五臺山門和劉力牌樓之間的軸線空間急劇縮小,略顯局促和緊張。中間人群狹窄的緩沖空間人們從視覺和心理上感受到了這座寺廟的魅力,人們賦予這座琉璃牌樓特殊的政治和宗教地位,成功地為游客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心理感應。中級人民與律師協會庭和前院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在蒲廟的整體庭院布局設計中,從劉力牌樓到山門的區域被分為兩部分,這進一步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也許是為了營造一種強烈而莊嚴的宗教氛圍。后院是寺廟的最后一個庭院,與前院和中院相比是最大的庭院。與狹義的中級人民 法院,深后院可以給人一種輕松的心理感應,這似乎有進入的自由“佛國”之感。縱觀整個普寺,通過其自身的院落,借助起伏的山地地形,創造了院落的層次,并通過逐漸增加的院落地形突出了寺廟主體建筑的宏偉氣勢。
寺廟園林化
蒲廟里的植物主要是油松、白皮松、側柏、槐樹、絲棉木、楓樹、桑樹和其他樹種與建筑相得益彰,為普陀宗乘寺營造出寧靜莊嚴的感覺。此外,在寺廟中,還有許多類型的堆疊石頭,與周圍豐富的木質植物相呼應,增強了寺廟的意境。在普妙寺內,山中石頭形成的垂直小懸崖按照一定的坡度逐層堆疊,在兩種不同的地形之間形成自然過渡,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自然舒適的美感。道路兩旁還散布著零星的石頭,它們隨著道路的走向而斷斷續續。為了給隨山蜿蜒的道路增添許多趣味,對自然山體突出的巖石進行人工雕刻設計,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人工堆砌石頭進行補充,使其具有欣賞價值。
寺廟園林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寺廟中的道路它最獨特的特點是道路隨地形起伏,高度分散。在一般的寺廟中,后院的道路是最具景觀的。蒲廟路的園林綠化主要體現在寺廟后院的中軸線道路和通往中軸線兩側白色平臺建筑的道路。從劉力牌樓進入,這條路是一條狹窄的冰裂縫道路,與山體曲折相連、時升時降、時左時右、時狹時闊、有時緩慢而陡峭,有時清晰而安靜,把人、建筑、寺廟地勢、疊石、植被和其他環境融為一體,蜿蜒的道路就像同一條紐帶,將寺廟中的所有景觀連接起來。后院的甬路與前院的循規蹈矩的道路和中級人民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寺廟濃厚宗教氛圍帶來的壓抑感。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普陀宗乘寺位于避暑山莊北側獅子溝內,東鄰須彌福壽寺,西鄰書香寺,四周有蜿蜒曲折的虎皮石墻。寺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普陀宗乘有60多座寺廟,依山勢逐級上升(現存40余座)平頂的藏白梯田和芬達白梯田隨山勢縱深自由分布主體建筑紅臺建在山頂上,整體布局與拉薩布達拉宮幾乎相似。中軸線不明顯,整個寺廟的布局從前到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門、碑亭、五塔門、玻璃拱門,從南到北排列在中軸線上;第二部分是百泰集團,主要由東港堂組成、中罡殿、西罡殿、西五塔白臺和東五塔白臺組成,以中崗殿為中心,其東為東崗殿,西為西崗殿,西北為西五塔白臺,東北為東五塔白臺;第三部分是大紅臺,主要由大白臺組成、群樓、文殊圣景殿、千佛閣、萬法歸一殿、皇家塔和慈航普渡堂組成大白臺是大弘泰群樓及其周圍寺廟的基座文殊師利寺在百泰東南,千佛閣在西,萬法貴堂位于鴻泰群樓中部御塔在鴻泰之東,慈航普渡堂建在西北角。這種建筑布局不同于外八廟的其他寺廟,也是中國寺廟建筑的獨特之處。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山門
山門又稱南正門,是由一個帶有三孔拱門的藏式平臺和一個中式單檐宮門組成的建筑山門坐北朝南,平臺為磚石結構,拱門上有一排盲窗(也就是只有窗臺框的假窗戶)中央宮殿覆蓋著黃色琉璃瓦,并用綠色琉璃瓦裝飾它有七個房間寬,四周有走廊,前后都有窗臺窗戶,兩側有堅固的墻壁。在寺廟里,從左到右有四個護法神、章古魯蓬護法神、摩訶加喇,黑暗中的護法。門的兩邊有一對石獅子,兩邊是圍墻、帶拱門的白色書桌腰門(掖門)而中間通道保留了原有的平緩的五孔石拱橋。
碑亭
亭子位于山門以北,建筑在住友的基礎上,平面呈正方形,有三個開間它的屋頂是坐落在山頂上的雙檐黃色琉璃瓦,磚拱結構,堅固而厚實的墻壁和四面的拱門亭前有四根祈禱柱,左右對稱分布。亭內有三塊巨型石碑,外形與清陵碑亭相似,四面分別為中文、滿、蒙、它用四種語言鐫刻,其中中文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書籍。中間的碑文為《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了建廟的背景和過程;東邊是《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西邊是《優恤士爾扈特部眾記》描述了蒙古土爾扈特部西遷東歸的過程和清政府的處境該部的退休金。
五塔門
武塔門門位于紀念碑亭的北面兩側應用腰墻形成一個封閉的庭院,庭院前有一對石雕像,這是大乘佛教的象征。這五座寶塔是由帶有三個拱門的藏式白色平臺制成的墻壁的實心墻上設置了三層紅色梯形百葉窗,白色平臺的墻壁周圍建有護墻平臺上豎立的五座寶塔從東到西都是黑色的、白、黃、綠、紅五色。關于這五種顏色的含義,一種說法是每種顏色代表一個佛教教派,黃色寶塔代表黃色宗教(格魯派),紅塔代表紅教(寧瑪派),白塔代表白教(噶舉派),綠塔代表花教(薩迦派),黑塔代表黑教(笨波派)等五大喇嘛教派。在清朝,黃教被視為國教,因此黃色處于中間位置。還有一種說法是五座寶塔的顏色代表五尊佛,加上寶塔的裝飾,它們就是不動的金剛佛(黑)大日如來佛(白)寶源佛(黃)不空成就佛(綠)和無量光佛(紅)。
琉璃牌樓
穿過五塔門后,你可以沿著蜿蜒的石階登上劉力牌樓,劉力牌樓的兩側由腰墻隔開。琉璃瓦牌樓是一座三層四柱七層的中式琉璃瓦牌樓,清代正式實行它是黃色的、它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色彩鮮艷,具有鮮明的漢族建筑特色牌樓前,中間的石匾上鐫刻著乾隆皇帝的御筆“普門應現”單詞 quot觀音 quot意味著觀音向眾生展示了大門據說誠心來此的信眾可以見到觀音菩薩;牌坊后匾額題為“蓮界莊嚴”它的意思是觀音道場,即布達拉是達賴喇嘛居住的圣地,神圣而莊嚴。平臺南面,平臺兩側各有一對石獅子。在五塔門和彩色玻璃牌樓之間的東西圍欄上,建造了一個白色的平臺,上面有一座寺廟,對稱排列,供僧侶進出。
白臺群
從琉璃牌樓到紅色梯田的部分是白臺群,沿著道路兩旁散布著30多個大小不一的白色梯田,呈X形不規則分布,疏密得當,毫無雜亂感。主體建筑為東港會館、中罡殿、西罡殿、鐘樓、東五塔白臺、西五塔白臺、單塔白臺、后院有東百泰堂等建筑,其余為簡單的藏式百泰建筑。百泰是一座藏族平頂碉堡,建筑為漢族磚混結構,形式多樣,分為大廳和平臺、樓臺、敞臺、實心桌子等,有不同的形狀大小和功能樓層是一到四層,大部分是兩三層大多數房子都貼著白色灰泥,屋頂是玻璃的,百葉窗用紅磚鑲邊。兩個白色露臺合二為一,形成一個僧侶院的房間;在一些平臺上,中式大廳被建成佛教寺廟、鐘樓使用;一些平臺頂部有佛塔;一些白色的梯田被建成實心的,只起到增加風景和點綴的作用。百泰建筑群展現了西藏布達拉宮腳下的番禺特色。
罡子殿
在百泰建筑群中,面對琉璃牌樓的是中崗子殿。古書稱北斗星為“罡”寺廟的方向是正北和正南,所以它被稱為崗子殿崗子殿是按照西藏典型的民居特點設計的,四周是高高的碉堡墻。中崗子廟的墻上有兩層盲窗,西屋頂有一座三開間的廟宇單檐黃色琉璃瓦頂部修整綠色琉璃瓦,用于吉祥天母、四面護法等佛像。中崗子寺的東面是東寺,又稱東崗子寺它朝南的外墻上有三扇百葉窗,還有一扇朝南的門,它的庭院大廳是平的“L”形制上,北面兩層樓均鋪有堅硬的山灰色瓦片,而東面崗子殿則為各種密宗佛像。中崗子寺西北為西寺,又名西崗子寺,為經典殿堂其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鍍金的吉祥女神像。
五塔白臺
罡子殿后面東、西兩側有東五塔和西五塔。西五塔的白色平臺在前面,五塔都是白色的;后面是東五塔的白色平臺,頂部五塔的顏色與五塔相同,也是黑色、白、黃、綠、紅五色排列。
大紅臺建筑群
大鴻臺是普陀宗城寺的最后一部分,位置最高,面積為1.03萬平方米,利用地形將幾組建筑連接成一個整體,看起來非常巨大,高度為43米。大弘泰建筑群是寺院的主體建筑,位于寺院最北端和山麓之巔,主要由大白臺組成、大紅臺、群樓、萬法歸一殿、皇家建筑群和其他部分。
大白臺
大白臺是中部大紅臺建筑群的基座,東部為御用建筑它大約150米寬,18米高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容積超過18萬立方米它是實心的,粉刷過的外立面設有三至五層粉刷的藏式梯形百葉窗,外立面設有三層梯形百葉窗。大白臺主要由東、西、南、它由北部的四個部分組成南部用15層花崗巖條建造,上部用磚建造墻體配有白色平臺底座,配有三層梯形百葉窗,其南立面的東西兩側設有通道,可到達平臺頂部;平臺的西側是千佛閣,東側是“文殊圣境”殿。東、西、北部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堆疊的石頭和梯田的護坡,它們是逐級收集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大弘泰建筑群和帝王建筑群。
千佛閣
大白臺西面是千佛閣,寬五間、進深有五個房間,這些房間是平頂的,從平臺后退,裝飾有中式琉璃花,周圍有走廊(圍廊現已坍塌)亭內有蒙古王公獻給皇太后的數千尊佛像,均為中性《千佛閣碑記》,為乾隆三十五年御制亭子里的橫幅寫著:妙合盼千惠福,千里同祝萬歡群臣”千佛閣西北有一個圓形的實心白色平臺,起到裝飾作用,與拉薩布達拉宮比較相似。
文殊圣境殿
文殊師利寺,位于大白臺東南角,是一座五開間的建筑、帶有三個深室的平頂藏式建筑。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的空心白色桌子和下部的實心白色桌子底座。上部空心白色平臺東西寬16.42米,南北深度9.95米,墻厚0.68米。在墻的頂部,應使用涂有紅色漿料的女性墻,女性墻應涂有彩色玻璃,佛像和八寶和角旗;墻是粗糙的磚,外墻粉刷成白色,并鑲嵌著藏式百葉窗北立面墻的西側開有一個從墻上突出的綠色玻璃罩門,這是進入平臺內部的唯一入口,南墻是嵌入式的“文殊圣境”滿、漢、蒙、藏四體字匾。
啞叭院
啞巴寶塔位于大白臺的東部,這是皇帝來寺廟燒香時僧侶們避開的地方。
大紅臺
大白臺中心為紅色平臺,高25米,上寬58米,下寬59米它有一個階梯形狀,有七層,一到四層實心層,都有百葉窗,上面三層由真正的窗戶和百葉窗隔開。白色桌子的對面是百葉窗裝飾白色桌子的盲窗用紅色背景的青磚鑲邊,而紅色桌子的盲窗用白色背景的青磚鑲邊。大鴻泰南面中央鑲嵌有六個垂直的玻璃壁龕,呈黃綠色,既是中軸線的標志,也是重點裝飾場所,引人注目。洪泰城東頭的女兒墻、西、南三面裝飾黃色玻璃壁龕,起到收口的作用佛龕里放滿了無限壽佛,有黃有綠,顏色極其艷麗。進入紅色平臺,其間題寫了南群樓“秘密勝境”道場的意思是傳授秘法,東面有一座八方紫檀佛塔,須彌山上有兩座九級木塔。第一層正中供奉著黃教的第五位祖先,即宗喀巴、賈曹杰、克珠杰、根敦朱巴、格桑嘉措。通過二、三層空井直達群樓平臺,每座木塔供奉1080尊無量壽佛,為世間罕見奇觀。
群樓
走進宏泰的內部,里面有一個紅色的三層之字形閣樓,也就是南向外觀的五至七層宏泰被多組建筑包圍,每層有44間客房,其中:群樓南面有三個深樓,亭的面額為“秘密勝境”東北進深四,面額“極樂世界”東側兩個房間,面額“庋經之閣”西側為兩個半房間深,有一個亭面額“大乘妙峰”大鴻泰群屋頂四周,屋檐用石頭拉出來,上面建女墻,東、西、南三立面女墻外側鑲嵌99個玻璃龕,供無量壽佛使用;在南立面的墻壁中間,有六個釉面窗簾,黃色和綠色,用于無限壽命的佛像。
萬法歸一殿
最重要的寺廟萬法歸義殿位于群樓院內,是普陀宗成寺的正殿。建筑平面呈方形,下部有柱廊環繞,四周為三層建筑;上部為雙檐金字塔形屋頂,大廳頂部全部覆蓋魚鱗狀鍍金銅瓦每塊鍍金瓷磚都含有重約一兩的黃金當年整個大殿建成時,共用黃金15000多兩它的四角飛檐很高,四個脊是波紋狀的,鐘是冠狀的耀眼的金頂比建筑物還要高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氣勢恢宏。大殿內有五個房間,入口處設有一座琺瑯菩提塔,中央的紫檀壁龕供彌勒佛使用,東西兩側有許多青銅佛像。大殿中間有三根空心柱,頂部有精美的八角藻井,中央有金龍戲珠,四周天花板飾有梵文六字真言,色彩鮮艷,光芒四射。
慈航普渡殿
慈航普渡殿位于大鴻泰群樓西北角的高臺上,是寺院的最高點它坐北朝南,雙柱重檐六邊形脊,這意味著佛 心如舟,助眾生。慈航普渡殿鎏金銅瓦,重檐六角錐形屋頂,重檐之間懸掛匾額“普勝之界”大廳里有一個講堂,上面供奉著觀音和匾額“示大自在”,表明內心遠離煩惱和喜悅、通達無礙、功德圓滿;條幅“水鏡似西景妙,月輪悟南指云”這是一個比喻,世界是多變的,就像鏡中花一樣、水中月,只有心純凈了,才能悟出佛法。
御座樓
大鴻泰的東面是皇家大廈,鴻泰東集團大廈內有隧道,可以通過下行臺階到達皇家建筑是白色平臺的形式,在南部有四層樓,從東到西總長度、南北總寬30米,平面規整“回”字形,外表四層,實際西藏“都綱式”的兩層群樓。帝國大廈被兩層樓高的環形走廊環繞中央天井從南面的舞臺開始,朝北它有三層,第一層完全開放,第二層被窗臺窗戶包圍,西北部分是開放的,第三層是封閉的。在帝國大廈平臺的頂面,有一個劇院、洛迦勝境殿、稱量三杰寺的三座單體建筑。
洛伽勝境殿
珞珈圣井堂位于建筑頂部的西北角,是一個單檐的滾動棚,寬五室,深一室,外面有檐廊,入口處有橫幅“妙德圓成”
權衡三界亭
東北軍三杰閣位于皇城建筑頂層北的東北角它是一座用鍍金銅瓦裝飾的重檐八角亭。因為佛教把世俗世界分為世俗世界、色界、無彩色世界以三界命名。大殿平面呈八角形,重檐鍍金銅瓦亭內原有的天目吉祥像已移至西崗子廳展出。掛在二樓屋檐下“權衡三界”匾額。亭內有匾額“精嚴具足”,條幅“法界充滿力量,即空與色,梵天 美國的力量是不可磨滅的。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政治價值
藏傳佛教在清朝中央政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處理與蒙古族和藏族的關系。乾隆年間,國家財政實力雄厚,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系統有效的民族政策,通過宗教的方式向少數民族呼吁來實施“It 培養它的習俗并不容易協調其政治并不容易”中國 中國的民族政策旨在團結和爭取少數民族,鞏固和發展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表面上看,蒲廟是為了慶祝乾隆和他母親的生日而建造的,但本質上它是清朝皇帝的“神道設教”這一政策的產物,即利用喇嘛教征服蒙古和西藏,是為了實現“即興之黃教,故安蒙古”之目的。因此,普陀宗乘寺的修建反映了清政府對宗乘寺的重視康干盛世的民族政策,通過宗教手段團結各少數民族,實現邊疆的穩定和統一。寺廟作為宗教圣地,象征著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有助于強化多民族團結的民族意識。另一方面,普陀宗乘寺的存在加強了清朝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通過文廟建設和宗教活動,清政府得以在邊疆地區樹立影響力和威望,加強對地方政權和官員的制約,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定。
宗教價值
蒲廟是一座皇家寺廟雖然建造蒲廟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但它只是一座宗教寺廟。普陀宗乘寺作為宗教圣地,對佛教信徒具有重要的宗教價值。寺廟的建造和存在可以為信徒提供宗教儀式、禮拜和修行的場所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佛教教義,增強信徒的精神寄托。此外,普妙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和傳統。廟內的建筑、雕塑、繪畫和其他藝術作品反映了宗教信仰的歷史和演變,這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佛教文化,并使后代了解和尊重這一重要的宗教傳統。
藝術價值
普陀宗乘”意思是觀音菩薩道場和佛教圣地它是仿照西藏布達拉宮建造的,建筑規模比布達拉宮小,所以俗稱布達拉宮“小布達拉宮”蒲廟充分利用藏式建筑風格,打破中國寺廟對稱分布格局,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將大小不一的藏式百泰建筑自由鋪展,層層疊疊它的整體布局是藏式建筑和中國傳統建筑、建筑技術與景觀技術的結合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寶。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普陀宗乘寺的建筑風格和設計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審美和建筑技術。建廟涉及建筑、雕塑、繪畫等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體現了一定的藝術理念,將清代傳統中式風格與佛教的宗教特色融為一體,為后人研究歷史建筑提供了重要資料。
蒲廟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漢代、蒙、西藏和其他建筑形式吸收了西藏“山地寺院”和“內地漢族寺廟”將兩者巧妙結合的傳統手法,代表了中國建筑發展過程中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其人文景觀與承德完美結合獨特的丹霞地貌等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的規劃布局是中國的傳統“風水”學說的成功實踐;其高超的造園藝術一度影響歐洲,在18世紀世界景觀設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禮儀思想統一、園林、佛教和歷史有一定的地位,并與西藏的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第18條-19世紀的審美趣味融合了中國文化的佛教宇宙觀。
歷史價值
普陀宗乘寺是清代鼎盛時期的建筑遺跡,極具民族特色、歷史、藝術和其他價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活動、關系、意識形態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是人類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建廟后,清朝皇帝每年都要花大量時間在這里處理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事務,會見外國使節和少數民族領導人,使其成為清朝在中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見證了圖爾庫部回歸中國民族團結史和特定歷史時期的宗教等重大事件、政治、文化和其他事件和發展。廟宇的建筑風格、裝飾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思想美國當時的生活方式。第二,建于 年康干時期的普陀宗乘寺位于邊疆地區,反映了清朝的文化傳統美國對邊疆的統治和管理。在維護邊疆穩定、它在促進少數民族團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邊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普陀宗乘寺建筑中的碑文檔案,如《普陀宗乘之廟碑》、(《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碑》)《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和《千佛閣碑》等,仍然向人們傳遞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并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建于18世紀清康干盛世時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和皇家寺廟建筑群。1982年,它被列為中國44個景點之一,2007年成為中國第一批AAAAA級旅游景點。
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生態強市,魅力承德”在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城市與藝術避暑山莊帶動了美國的旅游業“旅游+”和“+旅游”發展模式推動了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了餐飲、住宿、交通、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推出休閑文化產業項目,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和“帝苑夢華”解決了游客只能在白天游覽的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夜經濟”的發展。2019年,城市 美國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超過18%的增長,為“生態強市,魅力承德”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此外,為了豐富人們的 小布達拉宮的文化活動.故宮景區以舉辦展覽為主,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親民活動,先后組織和參與首都博物館《西藏歷史文化展》、蘇州博物館《中國古代屏風》等展覽,并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隆重舉辦《避暑山莊外八廟皇家瑰寶大展》。為普陀宗乘寺旅游發展增添了新亮點,對宣傳承德文物資源,提高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強化文化遺產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具有積極意義。此外,景區還進行了升級改造,以改善游客的觀賞體驗和便捷服務,并引入了智能終端設備向游客提供信息。文創產品的開發也為景區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別是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為景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景區還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并先后舉辦了各種遺產日宣傳活動,其中2016年在承德市成功舉辦“中國文化遺產日”家園同城活動,展示了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承德和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的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贏得了國家的認可、得到省文物局的高度認可。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和普陀宗乘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匯聚東方文化成果”,作為中國的“金色名片”一2018年正式簽約“直播中國”項目,登陸央視。避暑山莊景區內設置了湖區全景景觀、金山、普陀宗乘之廟、須彌山福壽寺和錘峰五個直播點可24小時實時直播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的風景。此外,中央電視臺每個欄目在有節目需求時,都會隨時調用網絡平臺上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景區的視頻資源,使景區的宣傳渠道和范圍得到了進一步拓寬和加強,景區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到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旅游業的發展將受到阻礙為重振景區旅游經濟,2023年春節及后疫情時代,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景區如何圍繞文旅市場活下去、火了,春節期間景區優惠政策出臺,吸引了更多游客春節期間,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景區接待游客達8036人次,與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1232人次.67%
保護
普陀宗乘寺是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清同治元年始建(1862年)由于晚清國力衰退,清政府停止提供普陀宗乘寺的修繕費用此外,由于民國時期的戰爭,寺廟遭到侵略者的嚴重破壞。直到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在1949年,中央人民和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對寺廟的保護第二次《避暑山莊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在19871988年開始了普陀宗乘寺的重建工作。1961年,避暑山莊及其周邊的普陀宗乘寺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1975年到2005年,經過三個十年的改造計劃,古建筑得到了翻新、復原、環境整治、消防安全設施等工作對普陀宗乘寺進行了全面修繕保護,同時改善了保護區周邊環境。
2010年7月,中央政府投資6億元保護和修繕了避暑山莊及其周圍的寺廟。項目于2013年6月開工,2016年竣工并通過國家文物局驗收。其中“普陀宗乘寺保護修繕工程”被評為“2018年全國優秀古跡保護項目”通過這個項目,古建筑的隱患基本得到解決,消防能力得到提高,文物保護工作得到顯著改善,這是為了今后的保護工作、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承德市文物局對寺廟藏品精心呵護,配備了箱子,并對寺廟文物庫房進行了外部加固,改善了文物保存環境;安裝了激光夜視儀,逐步建成人防技防綜合安全體系,保持景區古建筑整潔、安全穩定的狀態。
為保護碑文檔案,景區已于2014年完成所有碑文的拓印工作,并統一保管然而,這種方法無法恢復石刻的周圍環境及其與其他石刻的關系,在保存和使用方面也遇到了困難。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石刻檔案的保護和展示成為信息時代的新任務,對于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文物管理單位開闊視野,適應新形勢,利用新技術建立數字化保護管理系統,實現石刻檔案永久傳承、保護和利用,展示其價值,提高石刻檔案的保護和管理水平。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寺被國務院人民政府公布為普陀宗乘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承德為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包括普陀宗乘寺被列為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1985年,包括普陀宗乘寺及其周圍寺廟景區在內的避暑山莊被國家旅游局選中“中國十大景點”評選活動。
1991年,它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四十大旅游景點”之一。
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包括普陀宗乘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8年6月,包括普陀宗乘寺及其周邊寺廟景區在內的避暑山莊被中央文明委建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評為首批中國十佳景區。
2007年5月,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包括普陀宗乘寺,獲得中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
2018年,承德普陀宗乘寺設計保護維修項目于2018年獲獎“全國優秀歷史遺跡保護項目”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