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臥龍崗
臥龍崗,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部臥龍崗鄉,是伏牛山余脈梓山向南延伸的一座小山。臥龍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這個地盤,也是因為劉備等人“三顧茅廬”草廬對策”它很有名,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國將率領族人在南陽臥龍崗祭拜武侯,晉代臥龍崗已形成供奉諸葛亮的廟宇。唐宋時期,去臥龍崗寫詩祭拜非常頻繁。宋末元初,由于戰爭,這一帶的寺廟、這座寺廟被戰爭燒毀了。這座寺廟由元朝官員修復重建,歷時兩年(1315年)元仁宗南陽臥龍崗古建筑確定如下“武侯祠”,書院為“諸葛書院”明清時期,政府還主持了許多武侯祠的重建和擴建工程,包括康熙五十年(1711年),修建了茅廬、小虹橋、古柏亭、梁父巖、老龍洞、半月臺、抱膝石、野云庵、農耕田等景點,這奠定了今天臥龍崗武侯祠的規模。民國時期,武侯祠的許多建筑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沖擊和焚燒。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臥龍崗上的經典建筑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并被各文物保護單位研究和修復、開發和保護也成為國家重點旅游景點。
臥龍崗有許多景點,其中南陽武侯祠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南陽漢畫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
2022年10月1日,臥龍崗文化公園正式開園。
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中,臥龍崗文化園諸葛書店榮獲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冠軍“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稱號。臥龍崗傳承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豐富的考古價值、學術價值和旅游價值。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位置境域
臥龍崗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距南陽市約4公里。它的北面是伏牛山脈,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它西起洛陽嵩縣,途經西夏、內鄉、鎮平、南詔規模巨大,山勢雄偉,是豫西南地區的最高峰。南面是平坦開闊的南陽盆地。在伏牛山和白河環線之間,有起伏。臥龍崗出生在伏牛山東南端南召的梓山毓璜頂。
氣候特征
河南省南陽市屬于臥龍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8℃,7月是最熱的月份,年平均氣溫為27℃.2℃,一月最冷月,年平均氣溫為0.9℃。平均有229個霜凍日,平均年降水量為804.3毫米,雨水集中在七八月。
河流水文
臥龍崗水系豐富,有白水河、梅溪河、三里河等河流資源。白河,“南陽的母親河。發源于伏牛山玉皇頂東麓,在南陽城東由北向南彎成半圓形,經襄陽向西南流入漢水,與臥龍崗閹割方向形成環路。
梅溪河和李三河位于白河的北部,在臥龍崗主樓的東部徘徊。兩條河流都發源于臥龍崗以北的梓山,由北向南流經南陽市流入白河。
蒙陽溪,自北向東;這條無名河自西向東向南流去。二流都包圍臥龍崗武侯祠。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臥龍崗景區現規劃擴建為臥龍崗文化公園,占地面積2000畝。景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東南區,主要景點是南陽漢畫博物館、臥龍出山廣場、躬耕紀念地等;二是中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景點是武侯祠、三顧祠、臥龍崗廟會地、龍角塔等;三是東北地區,主要景點有臥龍書院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位于城西城東城南,北臨梓山、鳳山西鄰臥龍崗山脊,周圍有一個從臥龍崗向東延伸的高臺,高臺與東南的高崗相望,面積15.30,000平方米,現有267個大廳和房屋。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園林建筑的融合體、寺廟建筑和當地房屋的風格顯示了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
武侯祠的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分為前后兩部分,建筑布局嚴謹。石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茅廬、寧遠樓依次位于中軸線上,兩側為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龍洞、伴月臺、農耕亭等形成兩個院落。武侯祠正面宏偉典雅“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寬13米.5米。寺廟的左側與張店有關、三顧堂、謝圃亭;右邊的庭院是道教庭院,原本是道教人士居住的地方。
大拜殿
大白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要建筑,又稱諸葛亮堂。大拜堂由兩部分組成拜堂和大殿平面呈正方形,有五個房間寬,15米長.8米,高8米。禮拜殿是一座棚狀建筑,主殿是一座單檐建筑武侯諸葛亮的雕像是在中國塑造的,最早是在元大德二年塑造的(1298年)1980年,它被重建,其兒子諸葛瞻被添加在兩側、其孫諸葛尚塑像。殿前掛有十多塊匾額,兩壁嵌有許多石刻和歌詠碑,非常有名。庭中并有古柏、古楸各一棵。岳飛書法《出師表》碑廊位于正殿北側,據說是紀念”三絕碑“《出師表》岳飛前后碑文書法。正殿卷棚北側為明代《出師表》號碑室。大殿卷棚南側是“武鄉侯傳”紀念碑屋都有后人題寫的碑文。
寧遠樓
武侯祠后面的主樓也是祠內最高的建筑,曾是武侯祠道士藏書念經的地方。它最早建于明朝弘治年間,是一座可以將整個臥龍崗和南陽府城盡收眼底的重檐建筑。它于1957年重建。在寧遠樓的中央,有一尊跪著唱長歌的武侯諸葛亮的雕像。檐柱上和樓前有數百副對聯和題字。
武侯祠十大景觀
分別是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草廬、古柏亭、野云庵、諸葛井、半月臺、老龍洞、躬耕田。小紅橋位于草堂前,因一條小溪流過而得名,橋上有一座青磚砌成的小橋,精美絕倫,酷似彩虹。是諸葛亮來去的必經之路。
梁,西起小虹橋,疊石成峰,故名之“梁父巖”它象征著諸葛亮經常登上古琴,感嘆傅亮唱歌的地方。抱膝石,梁以西,依古柏用石凳,故稱之“抱膝石”傳說諸葛亮經常在這里抱膝賦詩而得名。
曹璐位于武侯祠后正中,是后人在諸葛亮的舊址上修建的一座八角形茅草亭這是舊家。保留了郭沫若、于右任、傅鳳魁等歷史名人和地方官員題寫的匾額。該館還保存了1童鳴成化十四年(1478年)碑刻。這個亭子暗示諸葛亮在這里“躬耕隴畝”他還與劉備討論天下大事,提出了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
古柏亭,在草堂左側的東面。這里有一棵古柏,相傳為諸葛梁治,所以后人建了一個亭子用來“古柏”命名。草堂右邊的葉韻廟據說是諸葛亮接待客人的地方。清康熙五十一年原有草堂3間(1712年)改建為磚石結構,長方體,進3室,寬6間.4米。正面壁飾“松鶴延年”六合同春”圖案,樹木、花卉、鳥獸皆以磚雕。門額“野云庵”而且兩邊的對聯都是用柔軟的青磚雕刻而成,是一座獨具特色的綜合性雕刻藝術建筑。
位于仙人橋邊的諸葛井被稱為諸葛亮井“躬耕”時汲水的地方。半個平臺,在草堂的右廊。這是一個磚砌的方形平臺,高5米.9米,闊3.它高75米,上面有幾條石凳,旁邊有22級臺階,據說是諸葛亮晚上看星星的地方。
老龍洞和它的伴生平臺是一個連體建筑據說這個洞穴經常因龍的出現而得名。寧遠樓北面的耕田是一個紀念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知府傅鳳祥站在殿前“漢武侯躬耕處”雕刻一塊石頭作為紀念。
三顧祠
位于武侯祠左側,垂花門旁、關張殿、三顧堂、三顧茅廬是為紀念劉備而建的建筑群三顧茅廬。其中,三顧曹璐圖克館的前身馬鐵館建于明朝,新中國成立后建成“三顧草廬”石塔;關張殿、三顧堂建于清康熙年間經過幾次修繕,形成了現在的布局,即以三姑堂廟為主體、關張堂在正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三姑堂被重建為一座單檐歇山頂建筑,劉備在其中、諸葛亮彩色雕像會議。關張殿也進行了徹底的修繕。整個建筑融為一體,形成了臥龍崗的景觀。
臥龍書院
它位于臺北的側港之下,也被稱為諸葛書院。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宋代。書院建筑宏大、規格極高,從元代到清代屢經修繕,是南陽書院文化的體現。
龍角塔
它位于臥龍崗的頂端,是一座六邊形的磚塔。始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在秋天,提倡消除災害和災難。塔高11.1米,是一座密檐六邊形磚塔,共七層。形制保存完好,雕刻精細,牌匾字體視覺效果高。
龍門照壁
位于三姑寺東北側,為明末清初磚雕墻,由青色空心磚正反面雕刻而成。雕塑內容和整體造型展現了科舉制度的圖景。墻的正面和背面的主題是“鯉魚躍龍門”,比喻升官在子、飛黃騰達,還有“封侯掛印”入閣拜象”喜從天降”八仙慶壽”五子登科”雁塔題名”丹鳳朝陽”和其他主題故事一樣,雕刻技巧嫻熟,結構安排得當,寓意美好,充滿生活和想象。
漢代文化苑
位于三顧寺北側,與龍門照壁相對,展示了東漢時期南陽的歷史文化。其中,東漢南陽歷史蠟像館位于漢文化園中部,展示了東漢時期南陽名人的故事;前院有漢碑亭,陳列著《張景碑》《趙菿碑》等三塊漢碑右邊是為紀念張衡發明地動儀而制作的模型,左邊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仲爯父簋”的模型。這四位一體形成了簡單而嚴謹的整體布局。漢文化園的后院是漢代樂舞陳列館,是根據南陽出土的畫像石畫面創作的“漢代樂舞”節目與民間雜耍技巧相結合,為游客提供了一場觀賞盛宴。后院還有大量南陽古石刻,展現了漢代的文化場景。
南陽漢畫館
南陽漢畫博物館位于南陽市臥龍崗南端龍首整個景區占地53,360平方米,展覽建筑平坦“T”呈之字形,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總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設有9個主展廳和3個臨時展廳。展廳里陳列著200多幅精美的畫像石,這些畫像石按照人物肖像的內容進行分類,其次是生產勞動、建筑藝術、歷史故事、社會生活、天文與神話、角抵、有八個部分,包括舞蹈,音樂和戲劇,吉祥和不朽,包括農耕建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如貴族奴婢,都有歷史傳說、童話故事等想象中的形象包羅萬象。
南陽漢畫館展出的畫像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漢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它們堪稱漢代畫報,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南陽漢畫像石的人像布局比較稀疏、構圖簡潔、主題突出、線條流暢、極富彈性和節奏感的他敢于大膽運用夸張扭曲的藝術創作手法,藝術風格粗獷奔放、浪漫灑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匾額楹聯
臥龍崗南陽武侯祠現存匾額楹聯200余幅,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根據匾額楹聯的內容,它們可以分為贊美類、評議類、抒情類和題名類。根據書法的風格,可以分為楷書、行書類、草書類、隸書和篆書等。根據匾額對聯的字數,可分為四字匾額、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等等。
其中,贊美對聯占所有牌匾對聯的大多數,大多表達對諸葛亮和劉的功績和道德的贊美和崇敬;評論對聯大多是對諸葛亮的批評諸葛亮的歷史功績與諸葛亮之爭it這是艱苦的工作;歌詞多為文人游武侯祠題寫;標題類別是臥龍崗主要景點和建筑的名人標題。這些對聯拓展和豐富了南陽武侯祠的文化內涵、它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并通過名人和文人的經歷提高了臥龍崗的文化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碑碣石刻
臥龍崗現存漢代以來碑刻400余塊,其中漢代碑刻3塊、1通元碑、50多片童鳴片和300多片同慶片和現代片。其中,三同漢代石碑《張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神祠碑》和《趙菿碑》在南陽其他地方出土,并于1959年遷至臥龍崗,代表了南陽漢代石刻的藝術水平。臥龍崗碑刻涵蓋了各種書法風格,藝術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在眾多碑文中,有許多描述臥龍崗歷代建筑修繕過程的碑文、祭祀交往活動及相關歷史事件,如武侯祠現存的元代碑文,都有明確的紀年,即元代至鄭錚四年(1344年)為元代建寺的歷史斷代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各種碑刻非常珍貴,被用作研究個人歷史的實物資料和書面材料、地方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雕塑藝術
臥龍崗有140多座古建筑,其中保存著大量的泥塑、石雕、木雕、磚雕作品。泥塑主要有大拜堂的諸葛亮和諸葛瞻、諸葛尚泥塑像,劉備泥塑于三姑堂神龕、諸葛亮彩繪雕像對話中,關羽被塑造在張觀大殿的神龕中、張飛 鍍金泥塑與諸葛亮泥塑群他在葉韻神廟的朋友;石雕是用古老的龍石牌坊雕刻而成的、漢昭烈皇帝參觀三古楚牌坊、三代遺才石牌坊、諸葛亮像石刻等;木雕有供奉廟宇的神龕、三顧堂神龕、張觀殿神龕和慶豐樓神龕木雕及古建筑中的麻雀替換、斗拱和梁頭等;磚雕主要有龍門照壁、葉韻 安磚雕和龍角塔磚雕。
臥龍崗的雕塑藝術具有鮮明的道教藝術和三國文化特色,展現了南陽民間雕塑技藝的精湛技藝,藝術效果逼真。這些雕塑不僅具有完美的裝飾效果,而且豐富了武侯祠的文化內涵,展示了中原雕塑在南北兩地的藝術成就。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文學作品
在古代,臥龍崗以諸葛亮之地而聞名培養歷代許多后人都崇拜諸葛亮去表達他們的敬意和犧牲、吟詠感慨。前秦永興年間(304-306年)鎮南將軍李卡斯平定張敞后,去找諸葛亮種地“觀亮故宅”,使犍為李星寫《祭諸葛丞相文》,并“立碣表閭”有學者認為,這場哀悼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還有許多與臥龍崗有關的詩歌,如劉禹錫 《陋室銘》中云“南陽諸葛廬,西蜀聽云亭”白居易云“當魚到達南陽時,它們得到了水,蜻蜓和天人變成了雨”許渾《南陽道中》云“野草在天空顫抖,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誰會學武侯種田”陳與義云“今天的臥龍是什么今天有一座半毀的墳墓”等。
道教信仰
臥龍崗道教活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武侯祠不僅是人們祭奠諸葛亮的圣地,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道觀和南陽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宋代時期,南陽武侯祠有道教活動的痕跡。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陽郡監摩訶瑪修復了武侯祠,并專門邀請張道士擔任住持,在附近割了200多畝土地作為祭祀場地。明代,道教被朝廷確定為國教,南陽武侯祠也在此時進入鼎盛時期。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前后,著名道士胡主持寺廟事務,使武侯祠再次繁榮。
關于南陽武侯祠道教學派的歸屬,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元、明、在清朝,南陽有一些供奉圣賢和神靈的寺廟這些寺廟大多也有道士住持,但大多數屬于道教寺廟,如武侯祠。這些寺廟大多得到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官祭”社祭”不斷,借以宣揚“忠君”以為,為了維護其統治。另一種觀點認為,武侯祠屬于傳統道教范疇,其道教學派在元代以前默默無聞,但在明末清初以后逐漸轉入全真道教的南無派和龍門派。
景區價值 編輯本段
考古價值
臥龍山景區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南陽臥龍崗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這里種植的“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諸葛亮的故事聞名天下,歷代后人都敬仰諸葛亮 并前去瞻仰并進行臥龍崗的修復工作。無論是it 臥龍崗風景區的歷史建筑或牌匾對聯、碑碣石刻、雕塑藝術是歷代臥龍崗的修繕過程、祭祀交往活動和相關歷史事件的見證為歷史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和文字資料,對個人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外,臥龍崗風景區的地質特征和自然環境也“環境觀”和其他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旅游價值
建國以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臥龍崗的區域性保護性開發一直在持續進行。2007年,臥龍崗武侯祠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2019年,為了實施“打造中國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專項任務中,臥龍崗文化公園被確立為標志性工程。臥龍崗風景區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文化旅游節,它已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為當地經濟做出了貢獻。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保護
自人民銀行成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臥龍崗的修復和保護一直沒有停止。1963年,臥龍崗武侯祠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以來,南陽博物館對臥龍崗地區的大部分建筑進行了日常維護和搶救性維修。1996年,武侯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世紀前后,臥龍崗修繕指揮部成立,依法修繕寺廟并收回臥龍書院28間房屋,修繕道路和園林景觀,支持供水和消防工程,完善基礎設施。臥龍崗風景區的面積從1973年的187畝增加到2003年的近200畝;古建筑的數量從155座增加到183座。
2008年,南陽漢畫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2016年之前,南陽博物館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改善武侯祠的基礎設施。修復文物古建筑,進出口到武侯祠門口、山門墻粉刷翻新,牌樓加固,大白殿平臺延伸鋪設,廊坊屋頂維修翻新《出師表》,茅草屋茅草屋頂翻新,門楣覆蓋、柱子、籬笆油裝飾,到庫珀館、科學測繪,如耕亭臺樓閣,文物保護技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2019年10月24日,臥龍崗文化公園舉行開工儀式,迎來新一輪重建。臥龍崗的重建工程是清中葉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南陽博物館開展了“保護第一,搶救第一”的理念,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根據文物工作的方針和指導思想,臥龍崗地區增加了一些圖書館和服務設施。
2007年,臥龍崗武侯祠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2010年9月29日,在南陽市舉行“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宣傳諸葛亮文化,“孔明情結”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南陽,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熱點。2012年,臥龍崗武侯祠榮獲“河南省文明旅游稱號”2016年,南陽市發布《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號文,計劃重點建設臥龍崗文化旅游集群。
2018年,南陽市臥龍區啟動臥龍武侯祠建設,創建國家5A級景區。2019年,為了實施“打造中國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專項任務,臥龍崗文化公園確立為標志性工程,爭取“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的目標。2019年10月24日,臥龍崗文化公園舉行奠基儀式,迎來新一輪重建,將進一步擴大臥龍崗的文化旅游景點和價值。
2021年南陽市發布《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號明確指出要建設“一心、兩帶、四區”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南陽旅游中央活力城,進一步開發臥龍崗等南陽重要文化旅游資源。
2022年10月1日,臥龍崗文化公園正式開園。臥龍崗文化園運營模式新穎,分時段編排情景劇、漢舞、曲藝、器樂、行為藝術等節目,豐富景區文化互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