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
苗族蘆笙,苗語是“梗”苗族傳統蘆笛。它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最早的樂器根據文獻記載,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許多著名苗族表演者的改進。主要流行于中國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及其他省份的苗族聚居地。
苗族蘆笙主要由笙打、笙管、簧片和共鳴管由四個部分組成,它們的類型和大小各不相同,可分為大型和小型、中、有三種,發音相差八度,因為流行地區大小不同、音色、音量、模式上也有區別。它的音色明亮而豐富、委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苗族人將詞、曲、舞蹈結合起來表演蘆笙,并有獨唱、雙奏、合奏、伴奏等藝術表現手法,包括站姿、坐姿、走姿、跑姿等表演姿勢,具有豐富的演奏技巧。隨著苗族蘆笙的不斷發展,苗族蘆笙已在苗族人民中廣泛使用每天都有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還形成了蘆笙會、蘆笙節、蘆笙音樂等苗族蘆笙文化。
2006年5月,云南大關、貴州雷山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莫厭學、王杰峰、潘茹達等人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苗族蘆笙文化也隨著苗族的遷徙傳到了老撾、越南、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起源發展 編輯本段
起源
蘆笙歷史悠久,蘆笙起源于蘆笙根據青銅葫蘆笙青銅葫蘆笙等相關出土實物,蘆笙和蘆笙舞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存在。蘆笙見證了苗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苗族蘆笙主要流行于中國云南、貴州、隨著古苗族的大遷徙,廣西等苗族地區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苗族蘆笙文化。《苗族簡史》記載苗族最早的樂器是蘆笙,蘆笙調是苗族最早的音樂之一。其中殷商時期的《爾雅·釋樂》提到了,苗蘆笙改革家于認為這個就是苗蘆笙,因為中國只有苗蘆笙才有、倍大蘆笙等;戰國時期楚國的主體民族是苗族,《楚辭》記載的祭祀場景與今天的苗族相同,也有蘆笙節等類似活動;這些文獻的記載都證明了苗族與蘆笙歷史的密切關系。
發展
明清時期,蘆笙在苗族中的使用在《南詔野史》《百夷傳》等文獻中記錄了苗族的日常生活,在明朝《赤雅·侗人》年,還記錄了當時苗族有六個蘆笙管;民國時期,吹笙 跳月亮在苗族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苗族蘆笙在表演者手中的音域一直擴大到三三三五六、旋律與和聲的表現力、出于調音演奏的目的,蘆笙得到改進,八管相繼出現、十五管、十三管、十八管、26管和其他多管蘆笙,如在18管21調基礎上在貴州丹東學習的新改進版本蘆笙,貴州范改進的26簧鍵控蘆笙和沈陽孫友改進的30簧平均節奏蘆笙,使中國蘆笙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蘆笙是苗族的代表性樂器,在貴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貴州成為苗族蘆笙的天然博物館。
構造種類 編輯本段
構造
蘆笙是一種多民族樂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叫法苗族人稱之為蘆笙“梗”,侗族稱其為“倫”苗族蘆笙和董魯生外形相似,但音色和形態不同苗族蘆笙多為中型長嘴,而董蘆笙分為大型、中、小號的成套系。
苗族蘆笙主要由笙打、笙管、簧片和諧振管由四部分組成。盛斗又稱空氣箱,長約46~56厘米,寬約4 ~ 9厘米、高約3.5 ~ 8厘米,細的一端與另一根約15厘米長的一端相連、外徑約1.8厘米竹筒作為吹風口。它的外觀呈紡錘形,通常使用杉木、它由松樹或泡桐制成,最好是杉木管子底部裝有帶音孔的銅簧片管子的上端是透明的,下端是封閉的因盛斗呈淡黃色,外覆桐油,木紋清晰,故又稱“金蘆笙”
笙斗中的笙管多由白竹制成,每根長約40 ~ 50厘米,外徑約1.2厘米,一般以75° ~ 90°的角度插入兩排笙管中有4~8管,多為6管根據不同的音高,笙管的高度也不同;簧片主要由黃銅制成,呈長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尺寸根據間距而定;共鳴管由竹子制成,套在笙管的上端管的長度根據音高而變化,可以明顯增加音量,起到聲共振的作用。
其中,高坡蘆笙不同于其他蘆笙它由杉木或竹子制成,表面沒有過多的裝飾和顏色。它的笙管和笙斗幾乎是垂直的,笙斗是一個方塊狀升出笙斗下部的笙管約10厘米,長度均勻。笙管上的按壓孔呈菱形,孔與笙斗的距離略高于其他地區的蘆笙而且笙管上沒有共鳴器,笙斗上綁著用于緊固的樺樹皮條。
種類
苗蘆笙按其型號可分為一管、二管、三管、四管、五管、六管和其他型號,根據尺寸而定、用途可分為大蘆笙和小蘆笙大蘆笙屬于合奏蘆笙,小蘆笙屬于合奏蘆笙。苗族蘆笙也可分為高品蘆笙、大蘆笙、小蘆笙、芒筒蘆笙、多管蘆笙五種。
高拍蘆笙是世界上最高的蘆笙,主要流行于貴州省的方巷高排蘆笙高五六米,其管子通過加高加長、加厚的簧片使聲音傳播得更遠,高排簧片配有小簧片、小音調和高、中、低音是一起演奏的,通常是三個、五七支為一組,聲音洪亮,節奏感強。
芒管蘆笙被稱為苗語“敢懂”,由邕管和蘆笙組成,根據共鳴管的大小而定、高度方面,其音高可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低音提琴等,篷管可以與蘆笙組成蘆笙樂隊,其醇厚的持續音加強了聲音,使蘆笙樂隊的整個聲音飽滿。
大蘆笙,苗語稱“敢折”,加高普通蘆笙的笙管、音量增大,音調變得悅耳。
連接處裝有小蘆笙笙斗和笙管,可拆卸,短小精巧,便于攜帶,可作為蘆笙或工藝品使用。
多管蘆笙,改良蘆笙,有多管多調,其中以六管六調蘆笙為主,有高音喇叭、中音、中下音小號、低音大號和低音大號等;改良后的苗蘆笙音域寬廣,可提高4到5個鍵,可獨奏、伴奏、合奏、齊奏。
樂器音列 編輯本段
苗族蘆笙獨奏通常使用6管7音的小蘆笙,基本音符如下:la、do、te、mi、sol。
苗族蘆笙二人轉由兩種形式組成、音列、把同樣的6管7音小蘆笙調起來一起演奏,聲音系列有兩種形式,一種是:a、do、re、mi、sol、la、si;另一種是:sol、la、do、re、mi、sol、do。
苗族蘆笙合奏音樂常由蘆笙和蘆笙管演奏,其中蘆笙有六種大小,音高相鄰六個八度,高音和次高音蘆笙均有六管六音,音柱如下:la、do、re、mi、sol、la;中音蘆笙和次中音蘆笙都是6管3音,音系是:do、re、la、la;低音蘆笙有4管2音,音列為:高、低八度的la;低音提琴蘆笙為6管3音,音列為:do、re、la、la;蘆笙筒只發“a”一個音調,用中音蘆笙管、低音蘆笙筒、三種低音提琴蘆笙管。
演奏特點 編輯本段
苗魯生可以用站立式演奏、坐式、走式、表演以跳躍四種姿勢進行,苗族蘆笙以指法演奏、舌頭的動作和呼吸與氣相協調,并以獨特的手指技巧和口腔技巧演奏。
苗族現代蘆笙的特點是舞蹈性和音樂性。在舞蹈方面,有一種獨特的苗族蘆笙舞,它原始而簡單、粗獷剽悍、熱情奔放;在音樂上,苗族現代蘆笙節奏多變、跳躍性強等特點,因此,苗族現代蘆笙多用于婚喪嫁娶;苗魯生也會獨奏、雙奏、合奏、伴奏等多種類型。
應用場景 編輯本段
蘆笙已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祭祀活動、舉行婚禮、喪葬儀式、新屋落成、年節、歡慶豐收、青年男女在傳統社交活動中演奏蘆笙、跳踩堂舞;在貴州苗族地區,傳統節日期間以樂隊的形式舉行蘆笙節和蘆笙節(又稱蘆笙坡會)活動期間,將演奏蘆笙、歌唱和其他比賽中,比較常見的活動是蘆笙踩堂,如貴州周西苗族的甘楠鄉蘆笙俱樂部和蘆笙堂的斗牛、賽歌、拔河等各種活動;苗族蘆笙演奏時也有禁忌它只能在收獲后和種植前播放剩下的時間不玩了因此,在苗族有一種說法“當蘆笙吹響時,昆蟲進入水中,當蘆笙響起時,小米滿倉。滇中苗族蘆笙除喪葬儀式外,其他場合均可演奏,蘆笙舞曲形式多變。
文化影響 編輯本段
蘆笙是苗族的文化特色,蘆笙文化的發展與苗族文化密切相關。苗族蘆笙在貴州流傳、云南、在廣西和其他省份,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一些苗族人遷移到老撾、20世紀,在越南邊境,一些苗族人從老撾移居加拿大、美國和其他國家已經讓苗魯生進入老撾、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充滿民族特色的苗族蘆笙一直受到其他國家苗族人民的喜愛20世紀50年代,楊等苗族演員參加了在俄國舉行的中蘇文藝晚會,將苗族蘆笙文化帶到了國際舞臺;創辦開放式刊物《苗族蘆笙文化》,通過新聞廣泛宣傳苗族蘆笙文化、故事片等,讓更多人了解苗族蘆笙文化。
1989年,貴州民族歌舞團赴加拿大美國參加世界藝術節并演出苗族舞蹈、楊昌樹 蘆笙獨奏受到當地人的好評;1994年,美國苗族同胞將蘆笙帶到中國參加國際研討會,并與同胞一起演奏蘆笙音樂;1999年,在貴州凱里舉辦的國際蘆笙節吸引了美國、泰國、來自新加坡等許多國家的游客影響很大。
傳承現狀 編輯本段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蘆笙已經成為苗族等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存在,形成了蘆笙的制作、蘆笙詞、蘆笙曲、蘆笙舞與蘆笙節等相關的蘆笙文化,蘆笙文化也已經滲透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苗族蘆笙技藝文字記載較少,傳承人年事已高,傳承存在斷層現象苗族蘆笙文化作為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為了保護這項技藝,1982年,苗蘆笙進入貴州各高校教授蘆笙,培養了一大批蘆笙專業人才,保證了傳統蘆笙文化的傳承;2006年5月,貴州省雷山縣和云南省大關縣的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莫厭學、王杰峰、潘茹達等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1年,貴州省凱里市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2月,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08年,苗族莽管蘆笙音樂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