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飾
白族服飾是中國白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麗江、保山、昆明等地區。早在4000年前,白族先民就開始紡織了、縫制衣服,但衣服很原始、粗糙;南詔、大歷時期,白族的服飾基本定型,色彩豐富、刺繡的服飾;明清時期,白族服飾受漢服影響,吸收漢服元素,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白族服飾。男裝的基本風格白族的服飾來自包頭、對襟上衣、領褂、扭襠闊筒褲、剪刀口布鞋組成;女裝的基本風格s服裝來自包頭、小領或無領翻領帶扣內衣、領褂、有飄帶的圍腰、直筒吊襠褲、繡花布鞋組成。
白族人民和白族人民s的服裝款式主要是上衣和褲子,它們相對寬松,可以適應當地稻田工作的日常活動。此外,白族服飾有多種裝飾,如獨特的“風花雪月”的頭飾和魚尾帽;三須”五須”等銀制首飾;腰部和絲帶上繡有各種圖案。
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載體和物化形式,其色彩以白色為主,體現了白族人民的民族特色“清清白白做人”的道德文化心理。白族服飾上繡有各種花鳥樹木、自然物的圖案反映了白族人民對一切自然事物都可以被供奉的主要宗教的崇拜。
隨著現代經濟和科技文明的發展,誕生了具有白族服飾文化意義的農耕文明、宗教信仰逐漸被消解,白族服飾的傳承人逐漸減少,白族服飾的傳承也面臨困境。近年來,為傳承和保護白族傳統服飾文化,大理市博物館舉辦了白族傳統服飾主題展,大理市建立了大理白族服飾工作坊,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課,加大對白族服飾的保護和傳承力度。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青銅時代
早在4000年前,白族先民就開始在大理蒼山洱海地區生活、劍川海門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陶紡輪和骨器、角質針證明,早在4000年前,白族的祖先就已經會紡織了、縫制衣服。在這一時期,白族先民的服飾不分性別,都穿著及膝的寬袖短袖雙排扣無領上衣。男女均不著褲。男人們束腰,有些人還穿著華麗的斗篷。男女都有一個發髻和一些裝飾品。男人們把一個發髻戴在頭上,有些人在身后揮舞發髻的絲帶,有些人用手絹包裹發髻。女人們要么把發髻拉到腦后,形狀像銀錠,要么把它弄碎,綁在中間,放在背上。
唐朝時期
唐初大將梁房建在公元010年作了這樣的記載“有絲、麻、蠶織之事,出絁、絹、絲、布、麻。幅廣七寸以下。染色有緋帛。男人穿氈制品,頭發里有頭發,而女人 s鎖是裙子他們仍然穿著氈皮,頭發里有頭發,頭發盤成一個盤子狀,就像頭發一樣。男女皆跣。 ”因此,在唐朝初期,白族男女都穿著毯子,而女性則穿著由厚絲綢制成的裙子,盤著發髻并赤腳。
南詔大理時期
唐朝推行討滇政策,扶持南詔部落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政權。在此期間,白族男子穿著氈制品對襟衣服腰帶發髻和赤腳。婦女穿短裙,用錦緞方格裝飾,并扎成發髻,發髻和耳朵上有珍珠、瑟瑟、琥珀等裝飾。這時,白族的絹紡手工業發達,出現了彩色染色和刺繡技術,皇室和上層官員都使用錦繡花制成的衣服。南詔、在大理時期,白族服飾仍然流行、紫色,崇尚虎皮,常被用作功勛獎勵。
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白族服飾與南詔時期的服飾相似。明清以來,大量漢族移民進入白族地區,各民族不斷融合,少數民族日益漢化,白族服飾也受到中國服飾的影響。自清朝以來,白族男子已改為雙排扣衣服、寬腿褲式的漢裝;婦女與健康美國的服裝也發生了變化“花邊服”成為基本特色。
服飾分類 編輯本段
上衣下褲
白族文化的整體風格白族的服裝是上衣和褲子,而白族則是上衣和褲子美國婦女通常穿白色斜襯衫,紅色衣領,腰間圍著圍裙,下面是又長又寬的褲子。白族男子通常上身穿著雙排扣白色上衣,外面穿著黑色衣領和夾克,下身穿著藍色或白色褲子。在大理的爾濱,白族男子穿著三層外套,內長外短,里面是白色的、中間穿藍色、黑色或藏青色外套穿在外面,三件衣服都敞開著,露出里面的肚子,俗稱“三滴水”
繡鞋
白族婦女腳上穿繡花鞋,而男子則穿布底鞋或布涼鞋。繡花鞋分為三種:一是圓形繡花鞋,兩面繡有山茶花、桃花等刺繡適合白族女性;二是船形繡花鞋,在洱源很常見、下關山等白族聚集地。船繡花鞋以其形狀而聞名,并在此基礎上演變成雞冠鞋、鞋面上有刺繡圖案的魚尾鞋大多適合白族婦女;第三種是刺繡涼鞋,由雪白的布料制成,在鞋的側面裝飾有刺繡圖案,在鞋的頂部裝飾有繡球它們適合白族男女。白門 美國人的鞋子比女人的簡單它們在形狀和顏色上與老北京布鞋大致相同。
頭飾
從秦漢到南北朝,白族先民采取了“頭飾羽翎”著稱,有記載稱:絳裙襦、黑頭囊、金琺苴、畫皮靴、首飾抹額、冠金寶化鬢、襦上復畫半臂” 。如今, 的傳統華麗頭飾已不多見, 白族的頭飾趨于簡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風花雪月“金花頭飾反映了大理“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自然風光,垂耳是下關的風,華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白帽頂是蒼山的雪,彎彎的形狀是洱海的月。此外,白族婦女常見的頭飾是白流蘇、銀簪、魚尾帽、花頭巾、冠針等裝飾品。與白族婦女相比,白族男子 美國的頭飾比較簡單,大多數都是藍色的、黑色或白色布頭。白族童裝童裝各種形狀的帽子,如 老鼠帽、 獅子頭帽子、 虎頭帽等,孩子們的梅花她的帽子、菊花等刺繡圖案在兩端和正前方飾以銀飾。
首飾
白族金屬工藝品歷史悠久光緒年間有十幾家銀店,為周邊少數民族制作金銀首飾,包括注射器、圍腰牌、八仙、花帽、三須、扭絲鐲、扁桃鐲、戒指、耳環、冠針等。一般來說,白族女孩結婚時,父母會為她們制作一套珠寶,包括黃金、 銀、 玉、 串珠手鏈、 藤條手鏈、 杏仁手鏈、 蛇骨鏈、 三須、 五須、 銀掛鏈、 Neotin和小牛手鐲等。
飄帶
白嫖 s的主要功能是系圍裙,圍裙大部分是平的,腰頭交界處最窄。白族少女多采用白色或藍色面料,輔以刺繡圖案;中老年人多使用藍色或黑色飄帶。白族人把蝴蝶視為母親的化身他們不僅用蝴蝶圖案裝飾它們,還將圍裙的絲帶視為蝴蝶的尾巴年輕人還在絲帶末端繡蝴蝶。
圍腰
束腰也是白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族束腰的樣式豐富多樣、色彩和圖案。洱源地區的婦女大多穿著藍色或青色的腰圍;鶴慶店北面紅底金花圍裙“把手”,藍色或黑色花卉圖案絲帶繡有白色蝴蝶圖案;劍川女子多為黑人、灰色或深藍色腰部。不同年齡的白族婦女的腰圍也不同年輕人穿短圍裙,老年人穿長圍裙。
制作工藝 編輯本段
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雜布,白族人稱之“疙瘩染”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扎染的主要方法是根據要染色的圖案進行折疊、翻面等方法,將圖案縫成結,反復蘸取,晾干后拆線,再縫上結的圖案。這個技能需要選擇、手工繪畫、扎縫、扎花、浸染、拆線、漂洗、脫水、碾平等復雜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扎花和浸染,關鍵技術是扎花技術和染色技術。扎花的意思是在土布上用筆、在棉布或絲綢上繪制圖案后,將圖案系在布上,有兩種縫合方法、撮、縐、疊、挑30種左右的針法。浸染染料是點蒼山天然生長的蓼藍、板藍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黃花梨皮等植物的靛藍溶液經手工反復浸染后進行冷加工。首先,將帶有成品花的布料反復浸泡和漂白,然后浸入染缸中,然后根據圖案和顏色、圖案需要多次不同程度的浸泡,然后漂洗、晾干、拆結、整合熨平的過程。
白族刺繡
白族刺繡技藝于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白族刺繡主要是剪紙刺繡,其他包括平繡、插繡、戳花繡、盤繡、堆繡、打籽繡、鎖扣繡、壓繡、刺繡等多種技法,而一幅刺繡作品通常采用多種技法完成。白族刺繡主要有五種工藝流程,包括刺繡圖案的選擇、底部的制作、底樣的制作、繡花線與刺繡圖案的配色。工藝流程選擇靈活,有經驗的繡娘會跳過圖案的繪制、剪樣直接繡花。白族刺繡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和花卉,如蓮花、蘭花、牡丹花、佛手、桃子等;動物,如老虎、獅子、龍、鳳凰、麒麟等;文字符號,主要是漢字、如意紋、八卦模式等,這些圖案都包含美好的含義,例如“鳳穿牡丹”寓意著“富貴吉祥”幸福美滿”新娘 唐裝上繡著喜鵲和梅花,這意味著“喜上眉梢”
服飾特色 編輯本段
面料樣式
白族屬于藏緬語族邊強語系民族,起源于中國地勢較高的西北地區、氣候寒冷的甘青高原披上了亞麻布、動物皮是主要材料,其特點是保暖和防寒,衣服的背面有“衣尾”白族雖然不再穿羊皮,但仍保留著大衣尾部的遺風白族的上衣仍然具有前短后長至臀部以下的特點。今日 s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麗江、楚雄等地和四川、在貴州等一些地區,每個地區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氣候條件直接影響了白族的服飾,其風格和面料反映了適應環境的特點。例如,白族人民洱海一代的服裝在面料上大多使用當地生產的棉花、麻、絲綢和其他材料在形狀上,為了適應稻田工作,主要由衣服和褲子組成,并且相對寬松。
色彩風格
白族服飾具有白色為基調,淺色為俗話說的特點“要想俏,一身孝”可見白族人對白色的喜愛。同時,白族服飾還注重色彩的搭配,經常使用大量的互補色,如紅色和綠色,橙色和藍色,這使白族服飾色彩層次豐富,對比強烈。不同地區的白族人在服裝顏色上也有差異洱海附近的白族人更喜歡蒼山雪的素雅白和洱海的藍,而山區的白族人更喜歡艷麗的自然色彩,注重紅色、綠、藍等色彩的搭配。
圖案裝飾
白族服飾通常在衣服的肩膀上、袖口、圍裙、巾帽、鞋面等部分繡有圖案,起到裝飾作用。白族服飾的圖案主題豐富,主要包括植物、動物類、自然類、人(神)和符號,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植物圖案和動物圖案是通過對生活中的實際花卉水果和動物形象進行抽象和簡化而獲得的抽象圖案和具象圖案并存,它們經常以搭配組合的形式出現,具有各種形狀和結構,這些圖案是吉祥的、辟邪、幸福愛情的象征意義。自然圖案多以自然意象為基礎,抽象為裝飾元素,如日月圖案、云紋、地紋等圖案。這種圖案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的崇拜例如,白族崇拜水,他們經常在服裝上繡出水的圖案作為裝飾。
地理劃分 編輯本段
洱濱區白族服飾
爾濱區的白族服飾以大理為代表,如周城、喜洲、挖色等白族服飾。這一帶的白族世代與水為伴,生活環境優越,服飾也給人清新活潑的感覺。
周城村白族男子s服裝:頭纏白布包;這件大衣穿的是立領和雙排扣布紐,通常被稱為“三滴水”,里穿白色、中間穿藍色、外套為黑色或海軍藍,三件衣服敞開著,露出里面的肚子,并穿著麂皮或山羊皮衣領;穿白色或藍色的闊腿褲;腳穿布底剪口鞋;肩掛繡花掛包。
周城村白族女性服飾:繡頭手帕上端梳出密密麻麻的白色絨毛,頭上戴著彩色刺繡頭巾,用紅色羊毛包裹著編織的圓盤繡頭手帕,一側掛著白色流蘇;穿著白色緊身袖連衣裙,戴紅色或藍色衣領,在衣領的紐扣上懸掛三須或五須銀鏈,銀鏈上裝飾有吊墜;袖子上套著帶滾邊的大袖小袖,袖子上套著各種花邊;帶有腰部的刺繡短圍裙或在干凈的白色背景上帶有一圈黑邊的普通短圍裙;穿白色或藍色滾邊長褲,下擺有寬窄花邊,花邊上繡有各種花卉圖案;穿繡花尖頭鞋,又稱繡花尖頭鞋“白姐鞋”柏姐鞋”,鞋面為紅、粉、綠、黑色和其他顏色,繡有華麗的圖案。
壩區白族服飾
灞曲白族服飾一二元、劍川、鶴慶為主要代表。這一地區的白族人生活在壩區,以農耕為主,服裝顏色偏冷,衣領和長袍都是鮮紅色、藍色,袖口和褲腿有裝飾。比如劍川三和白族姑娘 衣服:穿多層布包裹辮子,并將其綁成兔子 s形耳形發箍,并在頭巾外包裹玫瑰羊毛;穿著淡藍色和紅色為主色調的衣服,里面穿著淡藍色右胯的長袖衣服,裙子前面很短,后面在臀部以下袖子上用黑布作為兩個袖口,靠近袖口處用深藍色布作為另一個袖口,袖口為淺藍色;這件外套有一個紅色的右領,前面短,后面長到臀部領口和下擺卷著黑絲絨,右手翻領上掛著三條繡花方巾;腰部系著黑色束身衣,束身衣的下擺鑲有藍色鑲邊,束身衣的兩側用淺藍色布料裝飾腰上系著兩條扁平的矛狀飄帶,一條是藍色的,另一條是黑色的腰間正面系藍色流光,背面系黑色流光最后,腰部系一條藍色絲帶,穿灰色或黑色褲子;背后穿著白色七星羊皮夾克;穿涼鞋或前面有繡球鞋的膠底繡花鞋,繡球鞋用布條編織而成。
山區白族服飾
山白服飾伊泰依、云龍、洱源是主要代表,該地區的白族人民生活在山區,他們高度依賴山區的自然條件生存。太乙白族婦女與兒童美國服裝,婦女和兒童s頭飾簡單,整個包頭用一塊黑布包裹成管狀,然后在管狀的黑色包頭前端鑲嵌一個黑色硬布制成的三角形裝飾物作為帽子,并在三角形裝飾物上釘上銀色的小氣泡,并在其頂部鑲嵌一顆紅色的琉璃珠作為裝飾物。
婦女與健康這一地區白族的服飾是藍色右圓領長翻領翻領前面短,臀部以下長領口和翻領用黑布鑲嵌成兩個弧形,袖子從頂部開始變寬、下窄兩部份構成。寬袖的上半部分由12種不同顏色的鞋帶和織物組成,窄袖的下半部分由15種不同顏色的鞋帶和織物組成。
身穿深藍色翻領,內搭白色衣領和短衣領,白色翻領上鑲嵌了許多花邊和粉色、白色和黑色的細線是滾動的裝飾。中部為梯形繡腰,腰中部為黑色素面,兩端為對稱的淺綠色布料,上面繡有花朵、石榴、桃、蝴蝶和喜鵲等圖案,藍色腰帶和綠色背景上繡有紅花的絲帶垂在腰后,背面覆蓋著白色毛氈。
云龍山地區白族姑娘的服飾是頭戴黑色菱形大包頭,右上角插一束花,系一條串珠絲帶,左邊垂下黃色串珠和洋紅色流蘇。里面穿紅色刺繡長袖衣服,外面穿黑色金色毛衣,外面是洋紅色刺繡、飾以白色線條,袖子繡有菊花,腰部為黑色,腰部下擺繡有牡丹和山茶花,兩側繡有兩只對稱的鳳凰鳥,腰部有紅色刺繡飄帶,褲子為黑色,褲腿繡有花卉圖案,還有一雙橡膠底的繡花鞋。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文化心理
白族崇尚白色,白色是最昂貴的,他們的服飾以白色為主。早在漢代,白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被稱為“白國”大白子國”它的領導人叫做白王。在白族文化中,白色具有寓意,是美麗和善良的象征,白色服裝文化也反映了白族人民“清清白白做人”道德原則和文化心理。
宗教崇拜
主要宗教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即“本境之主”,白語稱其為“武增”武增尼”老谷”等,意思是“我們的主人”是白族人民的守護神,蘊含著村社祖先的含義s村社區,負責當地區域和村莊居民的生死、福禍。在白族人民中的精神概念,自然和景觀樹、花草魚蟲、飛禽走獸、佛教道教和儒家的神或英雄可以成為崇拜的對象,因此白族服飾豐富多樣的圖案和裝飾也反映了這種宗教信仰和白族人民的圖騰崇拜。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近現代發展
隨著現代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白族服飾也趨于多樣化、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白族服飾越來越中國化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改變,白族服飾也在朝著更適合大眾的方向發展美國美學與現代生活年輕人不再熱衷于穿傳統服飾,仍保持傳統服飾的中老年人也有一定程度的中國化傾向。第二是日常服裝的簡化例如,婦女和兒童美國的頭飾和發型開始簡化,男性不再穿包頭和三分領上衣,而是改為雙排扣上衣或普通上衣。隨著白族服飾的工業化生產,其款式和圖案得到了簡化,更適合日常生產和生活。三是新潮化。近年來,白族刺繡、扎染技術和民族服飾很受歡迎,白族服飾的圖案、圖案、裝飾、色彩與現代服飾的結合使白族服飾趨于時尚。
傳承危機
隨著白族當地居民的漢化服飾,白族人只有過節才有、白族傳統服飾只會在重要聚會和旅游宣傳時穿著傳統白族服飾已經脫離了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為追求形式的舞臺服裝。此外,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傳播和商業旅游的發展,白族服飾中蘊含著對自然的崇拜、祖先崇拜、農耕文明崇拜的文化意義逐漸消解,原始白族服飾中的圖案意蘊逐漸淡化。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白族服飾制作的人越來越少,白族服飾的傳承人也逐漸減少。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2017年6月,白族服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負責保護的單位是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據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數據庫顯示,近年來,為傳承和保護白族傳統服飾文化,大理博物館完成了白族服飾的收集和歸檔工作,舉辦了白族傳統服飾主題展;在鶴慶縣和大理市分別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白族服飾工坊,鼓勵傳承人帶徒授藝。
建立白族服裝作坊
2018年,云南省大理市上觀鎮趙一村成立,負責人是大理州白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理刺繡協會會長劉茂飛。工坊不僅免費教學生學習白族服飾制作技術,還通過縫制白族傳統服飾,充分開發和幫助可用勞動力“指尖脫貧”計劃。
白族服飾主題展
2019年12月18日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聯合舉辦“蝴蝶泉邊號衣——白族服飾文化展”,在鄂州博物館,展覽持續兩個月。
2019年6月8日至8月8日,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主辦,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協辦“蝴蝶泉邊號服飾——白族服飾精品展”在福建省福州博物館舉辦。
2019年1月10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麗江市博物館聯合舉辦“蝴蝶泉邊號服飾——白族服飾精品展”它將在麗江博物館舉辦兩個月。
2023年2月4日晚,大理白族文化研究院、由大理市文化旅游局主辦。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