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哲學宗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島,7世紀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伊斯蘭的經典是《古蘭經》。中國過去稱伊斯蘭教“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并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儒釋回”回即伊斯蘭教)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的中國伊斯蘭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目錄

發展溯源 編輯本段

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是:一切都不是主,只有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穆斯林舉行祈禱、進行宗教教育和傳教活動的場所是清真寺,又稱清真寺“禮拜寺”伊斯蘭教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中國主要是遜尼派,新疆信仰什葉派的穆斯林很少。

根據2012年7月24日的文件,中國有2000多萬穆斯林。據1980年統計,中國約有1300萬穆斯林)中國有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2021年12月3日4日,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12月6日,中國人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政治協商會議、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表示,伊斯蘭社會將自覺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歷史與交流唐宋時期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向中國派遣了外交代表。

公元651年8月25日,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抵達長安安,中國(首都)大約在七世紀中葉,阿拉伯穆斯林沿著海邊行走、魯來到中國,主要是為了貿易。海上航線是從波斯灣到馬納爾灣,經孟加拉灣到馬六甲海峽的中國南海,到達揚州、廣州、杭州、泉州和昌安,從陸路到達中國新疆天山南北,然后到達昌安安。來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外國人在自己家里向信徒口授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教義、條款,讀《古蘭經》,教他們過宗教生活并代代相傳。同時,佛教的建立積極適應了時代的主流文化。然而,由于缺乏信徒和語言障礙,中國主流社會對這一信仰知之甚少。唐時稱“大食法”,宋代被為“大食教度”伊斯蘭教在10世紀初的五代時期傳入新疆(中國的五代時期)維吾爾人在古代被稱為“回紇”或“回鶻”汗國建立后,接受伊斯蘭教,并以武力推行,以軍事行動擊敗于闐地區的佛教勢力,在南疆建立伊斯蘭教。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廣泛傳播。

從1219年到1259年,在41年的時間里,蒙古軍隊三次大規模西征,把糧食擺上了餐桌、波斯、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移居中國。這些身份不同、元代將不同民族的人統稱為回族。這些來自東方的穆斯林分布在全國各地,成家立業,形成了穆斯林居住區。中國的許多土著人因為婚姻和其他問題加入了穆斯林。此時,穆斯林在中國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地方政府中也有穆斯林。穆斯林學者和宗教專業人士也享有豁免、免差、免役等特殊待遇。隨著穆斯林和清真寺數量的不斷增加,形成了具有中國伊斯蘭教特色的清真寺功能管理體系——。宗教思想接近儒家思想。

此時,伊斯蘭教成為與其他宗教并行的獨立宗教信仰,其基礎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幾個民族,即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和新疆維吾爾族,以及17世紀接受伊斯蘭教的蒙古、回、漢、包 一個與藏族和其他民族混合的民族。這時唐宋時期的“化外之民”,成為了一個具有本土意識的中國穆斯林。明朝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此時的穆斯林不是唐宋時期的僑民,也不是元朝時期的外地人,而是當地的穆斯林群體。朱明王朝建立后,實行了同化政策,穆斯林開始說漢語、改漢姓、穿漢裝。而在當時的背景下(明初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外伊斯蘭文化的交流被切斷。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成為必然、唯一的選擇。清真寺是學校建筑、以儒詮經”講經方法形成了中國伊斯蘭教特色教育體系。伊斯蘭文化與中國美國的傳統文化開始融合。

它不僅滿足了穆斯林的空間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在中國的領導下獲得伊斯蘭教各界的認可傳統文化。清朝是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艱難時期。穆斯林知識分子“以儒詮經”視野和社會影響,翻譯內容“已由宗教哲學、宗教教規系統延伸到天文歷法、地理與《古蘭經》的漢譯”然而,統治階級受到壓制,因為伊斯蘭教規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意識、這次襲擊使穆斯林與清政府之間的矛盾尖銳,導致統治者與伊朗信徒之間的暴力沖突。在清朝的領土上,尤其是陜西、甘、寧、格林和其他地方爆發了“反清復明”許多反清斗爭的口號。明清時期,中國穆斯林知識分子的漢譯運動對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民國與近代民國是穆斯林愛國主義覺醒和實踐的時期。辛亥革命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分崩離析“三民主義”,“五族共和”理念得到傳播。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幾次重大革命活動,直到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中國穆斯林都參加了。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穆斯林將軍馬福祿在天津附近和北京城內頑強抗擊敵人,最終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1937—1945年抗日戰爭中,各族穆斯林奮起抗日,積極支援前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穆斯林組織和武裝力量。在馬本齋沂南(1901—1944)在五年的時間里,回族人民 在其領導下的美國支隊與敵人進行了100多次戰斗,給該地區的敵人以嚴重打擊。

1944年新疆的維吾爾人和少數民族—1949年,在伊利、塔城、阿勒泰地區建立了阿哈馬蒂河·哈斯木(1914—1949)以他們為首的革命政權和武裝集中力量打擊新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勢力,配合全國解放戰爭,在全國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促進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

1953年5月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京成立,包爾漢當選為協會會長。認為穆罕默德在世時沒有系統地論述伊斯蘭教的基本原則。但是《古蘭經》中的兩節列出了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信仰真主和使者,信仰他降示給他的使者的經典,和他以前所降示的經典。誰不信真主、天神、經典、使者、最后一天,誰的確誤入歧途”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的屬性是仁慈。

古蘭經中有一章叫做“至仁主章”列舉上帝 對人類和精靈的仁慈。伊斯蘭教強調誠實的美德。穆罕默德說:你應該堅持誠實的美德,因為誠實會引導你走向正義。這旨在強調誠實、反對虛假。中國 美國伊斯蘭教認為伊斯蘭教應該給人類帶來和平與正義,主張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對話和交流。它要求每一個穆斯林堅定地認識到主的獨特信仰、恪守中道、公正而不激進,以中國為正確,不走極端,反對一切形式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相信不同的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友好交往是人類共同發展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礎。它類似于儒家文化提倡的中庸之道和伊斯蘭教提倡的中庸之道、不分級,中道、不太多意味著適度,這體現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倡適度消費,既不揮霍也不吝嗇,中道之心敦促人們在關系中不要太自私,從而實現團結和諧。

思想內涵 編輯本段

古蘭經中的中道思想

《古蘭經》中將“中正信士”稱為“中道信者”。真主說:“有經的人啊!你們不要在你們的宗教上夸張過度。”又說:“因為他們背叛、過分。他們也不互相約束他們所犯的罪過,他們所做過的行為實在是罪惡。”又說:“真主的確不喜愛過分的人。”以上這些經訓強調每一個穆斯林都要虔誠信仰、不偏不倚、恪守中道,不斷增強團結意識、寬容意識、公正意識。

圣訓中的中道思想

“圣訓”是每個穆斯林的行為準則,穆罕穆德教導我們說:“真的,我比你們更敬畏安拉,但我齋戒也開齋,禮拜也睡覺,我也結婚。違背我的道路者,不屬于我的民族。”這段圣訓要求我們穆斯林要在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中的遵從中間道路。穆罕穆德說:“最優美的事是中正之事”;“你們應該走中間路線,后繼者追上,超前者退回”,“不要貪婪現世,安拉就喜愛你,不要貪婪別人的財務,民眾就喜愛你”,“你們不要對宗教過激,你們之前的人確因對宗教過激而毀滅了。”這些圣訓證明了伊斯蘭是寬容、和平的宗教,每一位穆斯林都要做到對任何事物,都主張平和、均衡的中道原則,不過分、不偏激、不走極端。

六大信仰

簡稱“六信”,信安拉、信使者、信經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是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也是伊斯蘭教的核心教義。

信安拉

信安拉是伊斯蘭教的信仰核心。“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一位穆斯林都必須口誦“萬物非主,唯有安拉”。古蘭經中對安拉的特性和德行有詳細的敘述,即安拉是獨一的主。《古蘭經》通篇都是在講述安拉,并且《古蘭經》的每篇開頭都寫著“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總之,在伊斯蘭教的世界里,安拉被賦予各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安拉無處不在,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永恒超然,獨一無二,是完美無缺的。

信使者

伊斯蘭教認為在真主與信教者之間,除天使之外,中間由使者接受安拉啟示向世人傳播宗教,穆斯林稱他們為“圣人”或“先知”,使者并不止1個,雖然沒有確切數字,但《古蘭經》中講到安拉在每個民族中,確已派遣一個使者。《古蘭經》中提到的名字僅28位,其中最有名的有六位,他們被稱為六大使者。伊斯蘭教認為使者是人并不是神。穆罕默德曾說:“如果你們喜愛真主,就當服從我。”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成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之一。

信經典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曾降示了許多經典,如易卜拉欣的《蘇候福》、達烏德的《栽布爾》、穆薩的《討拉特》、爾撒的《因吉勒》、穆罕默德的《古蘭經》等,共約114部。但是《古蘭經》之前的經典,其原文已全部遺失。只有《古蘭經》是保留完善的經典,所以信經典,實際上是信仰《古蘭經》。古蘭經是每個穆斯林有時間就要誦念得經典,時刻按經典去做,去理解世界。

信天使

天使又稱天仙或天神。伊斯蘭教認為天使是光創造出來的,不分性別,不分老幼,沒有肉體,不吃不喝,也不睡覺,是妙體。他們對安拉唯命是聽,安拉讓每個天使擁有雙翼或三翼,或是四翼。每一個都有特定的地位。例如伊斯蘭教的四位大天使,傳達安拉啟示的吉布利勒,《古蘭經》就是通過它傳授給穆罕默德的。觀察宇宙萬物的米卡伊來。世界末日來臨時吹號的伊斯拉飛來。專門掌管死亡的阿茲拉伊來。等等很多,沒有一個確切的數目,而絕大多數也叫不出來名字。伊斯蘭教還認為天使是有“排班”的,夜班天使與晝班天使輪流,他們會在晨禮和脯禮時相會。在真主與人之間,有一半是神一半是人的橋梁,伊斯蘭教認為這是神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信仰天使便是伊斯蘭教的信仰之一。

信末日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能創造世界,也可以毀滅世界。對于人類來說,末日是從死亡中復活,接受真主的審判,因此也有人稱這一信仰為“信復生”“信末日審判”。伊斯蘭教將信末日作為六大信仰之一,便是讓人們知道,今世的善惡,都將得到真主的判決。行善者進樂園,作惡者墮入火獄。警告世人做的事會得到報應,多行善事,維護社會穩定。關于伊斯蘭教的世界末日,《古蘭經》中這樣記載。天神吹響號角,告知人們世界末日來了,召集世界上所有人。然后發生大地震,人們會驚恐萬狀,大地變的光禿,宇宙將還原到被創造之前。所有人都會到真主那里聽候判決,根據善惡進入樂園或火獄。而人類會被劃分三等,一、行善者最先進入樂園,里面有寶石床榻,長生不老的童侍服侍,飲不醉人的美酒,豐盛的水果鳥肉,珍珠一樣漂亮的妻子,在樂園里他們聽不到惡言和謊話。二、幸福者,古蘭經中并沒說這種人是否可以進入樂園,但是他們享受無刺的酸棗樹,香蕉樹,漫漫樹蔭,泛泛河水,豐盛水果,與被升起的床榻。三、薄命者,他們生活在毒風和沸水中,在黑煙的陰影下,既不涼快,也不美觀,伊斯蘭教認為這種人是不信教者,不信末日者,他們雖然今世曾富貴豪華,但是由于不行善,在末日會得到報應。

信前定

伊斯蘭教認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安拉創造和安排的。《古蘭經》的第54章49節提到“我(真主)確已依定量而創造萬物”。在《古蘭經》中,人們可以找到關于世界的起源、人類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和道德、家庭生活、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論述,所以伊斯蘭教認為真主為人和世界所確定的一切都記在天經中。每個人的生死、禍福、善惡、美丑、勝敗都是安拉提前預先規定的。如《古蘭經》中提到“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壽限了”。

五大功修

伊斯蘭教的修行方法即五大功修,分別是念、禮拜、齋戒、天課,朝覲


五項基本功中的念,即是念“清真言”,“念”從口中發出,直達內心;心的記主是最高等級的記主。而記主就是記念真主,是五功修中的第一門功課,用阿拉伯語念證詞“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奴仆和使者”。其中有高念,低念,默念。但念作證詞時不應默念,應發出聲念。念作詞就是贊頌真主,贊頌使者。

禮拜

禮拜是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之一。阿拉伯語音譯為“索拉特”, “禱告”、“贊頌”之意。禮拜是穆斯林的“天命”功課,是“五功”中的第二綱領。《古蘭經》和《圣訓》中多次提到禮拜的問題,對禮拜功課做了嚴格的規定。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每天禮拜五次,分五個時辰,分別是晨、響、脯、昏、宵、稱五時拜。每周五稱聚禮日,這一天有主麻拜,又稱聚拜。開齋節拜和宰牲節時有會禮,在這兩個節日上有特有禮拜的禮數。在為亡人舉行祈禱儀式時也會按照儀式進行禮拜。

封齋

封齋是伊斯蘭教的五項基本功之一,封齋又稱“把齋”,其阿拉伯語為“索姆”,有“戒除、堅忍、克制”之意。齋月的齋戒期為29天或30天,每天從黎明到日落,從黎明時吃完封齋飯開始便不能飲食,禁止性欲行為,日落后在馬上吃開齋飯。這樣一天的齋戒就完成了。齋戒之人必須做到眼不視邪、口不言邪、耳不聽邪、腦不思邪,并不許有惡意中傷、造謠污蔑、說謊吵架、偷盜兇殺、賭博嫖娼等違法行為。齋月在伊斯蘭教歷中是固定不變的,于伊斯蘭教歷九月,此月被稱為“萊麥丹”,其中有“磨練”的意思。關于封齋的正式規定是在《古蘭經》中,“有信仰的人們啊!齋戒已成你們的定制,猶如它曾為前人的定制一樣,以便你們敬畏。”和“萊麥丹月中,開始降示古蘭,指導世人,昭示明證,以便遵循正道,分別真偽,故在此月中,你們應當齋戒。”穆罕穆德依據古蘭經規定于伊斯蘭教二年八月宣布伊斯蘭歷的每年九月為齋月。

天課

天課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是伊斯蘭信仰的第四基柱,是每一個有能力的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宗教義務。天課是阿拉伯語“則卡提”的音譯,意為“潔凈、廉潔”等。天課有兩層含義,一是凈化心靈,二是凈化財產,就是說使完納天課者的思想、精神不斷得到升華,擺脫吝嗇的控制。這是安拉對那些豐衣足食的穆斯林的主命,讓他們把每年盈余財富的一部分用作幫助貧困和有需要的人。

朝覲

朝覲是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真主安拉在的《古蘭經》中說:“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為真主而朝覲天房的義務。”凡具有朝覲條件的穆斯林一生都要朝覲圣地一次。朝覲是伊斯蘭教多種族穆斯林的國際性宗教活動,是緬懷先知易卜拉欣的國際紀念活動。

教派類別 編輯本段

遜尼派

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伊斯蘭教的正統派——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都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祐之)的合法繼承人,中國伊斯蘭教派的理論分歧不大。無論是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還是伊禪教派或門宦教派,都是遜尼派,都承認四大哈里發為正統,而且大都遵守大伊瑪目阿布·哈尼法的教法。他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既不是根本信仰的互異,也不是政治主張的不同,而主要是在宗教修持或具體宗教儀式上存在一些差別。

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派由東鄉族大阿訇馬萬福創立,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語,意為“兄弟”,又稱“哎亥里遜乃”,意為“遵經”,一般被稱為“新教”。在1888年,馬萬福在麥加朝覲留學期間,深受當時阿拉伯半島瓦哈比派提倡的“回到《古蘭經》中去”和“遵經革俗”的思想影響,1892年歸國后,提出“憑經立教”“遵經革俗”的主張,在河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創始伊赫瓦尼派。在宗教思想上伊赫瓦尼也信守遜尼派的教義和思想。

格底目

格底目派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派,“格底目”原意為“遵古”,,是伊斯蘭教中比較保守的教派,自16世紀依禪卡蘭將蘇非派傳入中國后,部分人參加了蘇非派,部分人參加了伊赫瓦尼派,20世紀80年代,這一派人數大為減少,即便如此在人數上它仍然還是一個多數派,他們長期受漢族文化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最深。格底目派一直奉行著遜尼派的教義思想,以古蘭經為基礎,嚴格遵守“六大信仰”“教門原根八件”和傳統的禮制。

西道堂

西道堂的創始人用劉介廉的《天方性禮》《天方典禮》《天方至圣實錄》等宣傳伊斯蘭教教義,故有“漢學派”之稱。

四大蘇非及其門宦

門宦是伊斯蘭教蘇非主義派別及所屬各支派在中國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稱,新疆的蘇非主義各支派通稱為“依禪”。

虎夫耶學派及其門宦

“虎夫耶”,系原意為“隱藏”“低念”。它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蘇非學派之一,派教上屬于遜尼派。

嘎德林耶學派及其門宦

“嘎德林”原意為為“大能者”,中國伊斯蘭教四大蘇非學派之一,派教屬遜尼派,12世紀為伊朗人艾卜杜·卡迪爾·吉拉尼于公元1078年~1166年所創,盛行于巴格達,是蘇非派中比較大的一個教團,后分兩支,一派主張結婚修道,一派不婚配,出家修道。

哲赫忍耶學派及其門宦

“哲赫忍耶”原意為“公開”,是中國伊斯蘭教各門宦中人數最多、傳播地區較廣、教權比較集中和鞏固且流傳時期最長的門宦之一。哲赫忍耶原為波斯人艾卜·玉素甫·哈木丹首創于波斯,后經阿布都·嘎德爾·吉拉尼的充實在波斯得到發展。后傳入中亞,約于16世紀傳入中國新疆的莎車、喀什等地,又稱黑山派。哲赫忍耶在派教上屬遜尼派。

庫布忍耶學派及其門宦

“庫布忍耶”原意為“至大者”,源于中亞人納吉姆丁·庫布拉的庫布拉維教團。傳入中國時間尚不明確。

什葉派

什葉又稱十葉,原意為“追隨者、宗派、同黨”由第四任哈里發阿里的信徒組成,所以稱什葉派或阿里派。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產生了繼承人問題,該派認為只有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及其后代才有資格成為繼承人。什葉派因在伊瑪目數目及誰是最后一位“隱遁的伊瑪目”問題上的分歧分成不同支派,主要有十二伊瑪目派、栽德派和伊斯瑪儀派,主流派別是十二伊瑪目派。

主要場所 編輯本段

清真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課、進行宣教、傳播伊斯蘭文化知識和舉辦經堂教育的場所。截止2012年7月23日中國各地有清真寺30000余座,遍布穆斯林居住的各個地方。

中國清真寺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

唐宋時期在穆斯林居住的東南沿海一些地方已出現了清真寺。中國穆斯林先民在大約唐宋年間遺留下來的四座古老清真寺,分別是廣州懷圣寺、泉州清凈寺、揚州仙寺以及杭州鳳凰寺。四座清真寺都曾發掘整理出大量歷史文物,是早期阿拉伯穆斯林來華經商和傳教的佐證。四座古寺建筑風格都同時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筑和阿拉伯建筑的特點,寺內保存至今的石碑石刻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陸上“絲綢之路”

伊斯蘭教東傳,宋代以后中國的內陸城市西安、北京、開封、濟南等地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經商需要,穆斯林也逐漸從沿海向內陸聚集。北京牛街禮拜寺約建于996年,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古寺之一。在這座禮拜寺南講堂的東邊,院中有兩座古老的墳墓,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作出貢獻的兩位來自中亞的篩海長眠于此。清真古寺在中國的河北、山東、河南、甘肅等地也有多座,如河北泊頭清真寺、山東青州真教寺、濟南清真東大寺、山西太原古寺、北京東四清真寺、甘肅蘭州西關清真寺、青海西寧東關大寺和寧夏同心大寺等。

古代清真寺

仙鶴寺

仙鶴寺位于揚州市區汶河南路南門街111號,由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孫普哈丁于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創建,近800年歷史,是中國東南沿海四大清真寺之一,仙鶴寺內建筑保持宋、元、明、清的古典風貌,古建筑群按仙鶴的體型布局:大門對面照壁墻為鶴嘴;大門堂為鶴頭;向北甬道為鶴頸;禮拜殿為鶴身;南北兩廳為鶴翅;南北兩棵柏樹為鶴腿;南北兩口水井為鶴眼;竹林為鶴尾。從空中俯瞰,酷似仙鶴,故以此著稱。

鳳凰寺

凰寺又稱真教寺。據清康熙九年(1670)《真教寺碑》稱,該寺始建于唐朝。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山中路上,占地面積約2600平方公尺,建筑面積約1370平方米、禮拜殿面積約570平方米,寺內有水房及殯葬房等附屬設施,是伊斯蘭宗教節慶活動的主要場所。2001年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圣寺

懷圣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在唐代繁盛一時的“蕃坊”。唐、宋以來,廣州為中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當時廣州的阿拉伯等富商多數聚居于此,他們為廣州帶來經商的機會,也帶來了不一樣的伊斯蘭教文化。除了用作宗教用途以外,光塔還兼具了導航、氣象觀測、海上瞭望等功能。

清凈寺

清凈寺位于泉州市涂門街中段,歷史上泉州修建的伊斯蘭教寺多達六七座,而泉州清凈寺是其中最早的一座。“此地人們的第一座禮拜寺,就是這座最古老的禮拜寺,名稱‘艾蘇哈卜寺’,建于回歷400年(公元1009—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邁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設拉子著名的魯克伯哈只,修復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懸的穹頂、加闊了甬道,重修了高貴的寺門并翻新了窗戶,于回歷710年(公元1310年—1311年)竣工。”在泉州清凈寺門樓北墻上方的兩行阿拉伯碑文,是這座伊斯蘭教寺院悠久歷史的力證。

三大圣寺

麥加大清真寺

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第一大圣寺又稱“禁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境內麥加城中心,是全世界穆斯林禮拜朝向的克爾白天房所在地。在穆罕默德時代,為了保護麥加天房,遵照《古蘭經》啟示,特將克爾白天房四周劃為禁地,規定非穆斯林不準進入,禁地內不準狩獵殺生、斗毆和一切邪惡異端行為,因此圣寺有了“禁寺”之稱,麥加大清真寺構造極為簡單,起初只不過是個長方形露天場地,而周圍也沒有其他建筑。先知圣寺

先知寺是伊斯蘭教第二大圣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麥地那城。622年9月穆罕默德帶領他的皈依者和妻室遷徙此地后所建。開始,清真寺建筑相當簡單,建筑用泥巴、草和樹枝建成,寺長約52.5米,寬45米,院墻不過一人高。由于當時麥地那是伊斯蘭教初期首府,圣寺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因此在以后年代里這座先知圣寺在不斷擴大。阿克薩清真寺

阿克薩清真寺又稱“遠寺”,位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古都斯)城內。按伊斯蘭教廣義習慣說法,阿克薩清真寺是一塊崇潔的圣地,是伊斯蘭教初期的穆斯林禮拜朝向。公元636年,哈里發歐麥爾來到耶路撒冷,與當地居民簽訂了著名的“歐麥爾信約”,信約肯定了古都斯城歸屬伊斯蘭教管轄。后來在伍曼葉王朝時期重修了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寺。

教律教規 編輯本段

伊斯蘭教的教律一般都來自于《古蘭經》與《圣訓》,伊斯蘭教中的禁令非常多,如禁飲酒、賭博、崇拜偶像、求簽、奸淫、吸毒販毒等等。其主要目的是讓教民品行與信仰端正,身心健康。

關于伊斯蘭教關于飲食的禁忌,伊斯蘭教認為若想保持心靈純樸、思想健康理智,精神熱誠,身體健康就應該對飲食注意。《古蘭經》中明確規定準許人們吃一些佳美的食物,禁止吃污穢的食物。如不可以食用自死物,即使是牛、羊、雞、鴨的自死,如病死、凍死、砸死以及壓死等非宰殺而死均不可食用。

關于禁食豬肉,不吃豬肉源于阿拉伯半島,阿拉伯半島面積大,卻多為沙漠,地域中豬很少,而養牛馬駱駝很多。其《天方典禮》中也提到“豕,畜類中污濁之尤者也,其性貪,其氣濁,其心迷,其食穢,其肉無補而多害。樂人卑污,有鋸牙,好所以攫。嚙生肉,愈壯愈惰,老者能附魅為祟,仍最不可食物也。”,伊斯蘭教從宗教、審美、倫理、衛生的角度講,豬是不干凈的,所以禁食。

關于禁“酒”,阿拉伯人素有濫飲的通病和惡習,飲酒在傳教初期并未禁止。圣門弟子在禮拜時念錯經文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后又針對酗酒、賭博等惡習頒布了最嚴禁令,自此飲酒被伊斯蘭教斷為違法,違者必懲。處禁酒外,伊斯蘭教的某些教派還不許吸煙,但沒有明文規定。

文化藝術 編輯本段

中國伊斯蘭教因民族、地域等原因服飾、風俗習慣均有不同,在中國是多元化的宗教。

安保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安保族,因古代與蒙古相鄰所以服飾與蒙古族相似。又受土族、藏族影響有所變化,男女在春、夏、秋穿長衫、戴禮帽,有些男子穿高領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腳穿繡花鞋,服飾色彩較鮮艷。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時戴白色或黑色號帽,身穿白襯衣,黑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時多穿中山服、軍便服或夾克。女子穿色彩艷麗的右衽上衣、長褲,外套坎肩,并嵌有花邊,一般戴蓋頭。

東鄉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東鄉族用東鄉語演唱吟誦的民間敘事長詩,如《米拉尕黑》《戰黑那姆》《詩司尼比》《和哲阿姑》《葡萄蛾兒》等。東鄉族民間的傳說和故事,據調查,已基本定型的傳說和故事多達1600多種。

信奉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服飾非常有民族特色。有冬季名為“吐馬克”的男子帽,帶有兩個耳扇,后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貍皮制成,面子用綢緞。冬季名為“波爾克”的圓頂帽,由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制成。

回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其頭飾是最為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還有習武之俗。而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昆侖派”,是中國四大武術派別之一。回族的傳統體育還有踏腳、打木球和摜牛等。

撒拉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撒拉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最有特點的是“說”“唱”。其中說有神話《阿騰其根?麻僧保》,有故事《阿姑尕拉吉》、《阿娜云紅姬》、《桃花姑娘》、《采賽爾》、《鴿子姑娘》、《青蛙給農夫當獅子》、《公道縣長》等等。唱有作品《阿里瑪》、《巴西古溜溜》、《撒拉賽西已尕》等。

塔吉克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塔吉克族的文學豐富多彩,有傳說、故事、詩歌、舞蹈。演唱詩歌有《雄鷹》《白鷹》《聰明的寶石》《利克斯爾》《各式各樣的》和《利可司爾水鳥》總稱“瑪卡木”。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

塔吉克族特有的樂器有“納依”(用鷹翅骨做的短笛)、巴郎孜闊木(彈撥的七弦琴)、熱樸甫(彈撥的六弦琴)。舞蹈有鷹舞、習俗舞、模擬舞、傀儡舞和歌舞戲等。

塔塔爾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塔塔爾族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成立了塔塔爾劇團,先后將《巴西瑪哈木》《可愛的人》《哈麗亞巴諾》《遜干尤里吐孜》《打短工的艾合買提》《塔伯里迪克》《為了他人》等劇目搬上舞臺。塔塔爾族樂器種類很多,有“庫涅”(二孔直吹的木簫)、“科比斯(置于唇間吹奏的口琴)、二弦小提琴等。

維吾爾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有民間故事《桑樹蔭影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古典文學有《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真理的入門》和《五部長詩集》等。維吾爾族民族樂器也多種多樣,有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等數十種之多。醫學著作有《醫學寶鑒》、《傷寒解義》,《論自然界》、《論人體學》、《論神經學》、《器官的功能》、《論自然物的熱性、寒性,濕性、干性》,《回回藥方》《維吾爾醫百科全書》等。

烏孜別克族的文化與藝術

信奉伊斯蘭的烏孜別克族現存大量孜別克文字的文學作品,敘事長詩、寓言、諺語、格言、傳說、故事、民歌等。如《阿勒帕米什》《墳墓中出生的孩子》《母駝和羔羊》《猴子和木匠》《烏龜和蝎子》等。

伊斯蘭教三大圣地

伊斯蘭教圣地——麥加

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的出生地,是伊斯蘭教的第一大圣地,位于紅海東岸,是沙特阿拉伯漢志省的首府,是全世界穆斯林祈禱的朝向和朝覲的地方,商業發達,為沙特阿拉伯的貿易和政治中心之一,每年接待全世界朝覲者約250萬人左右。歷史上,麥加有一座神廟,名稱為克爾白。克爾白神廟是古代阿拉伯多神教的中心。公元440年穆罕默德祖先古萊什部落在克爾白旁修建“議事堂”,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開始傳伊斯蘭教。623年穆罕默德將克爾白神廟定為伊斯蘭教徒的禮拜朝向。628年宣布朝覲麥加是伊斯蘭教的天命。630年穆罕默德率軍征服麥加,將克爾白神廟的多神教神像全部清除。631年穆罕默德將克爾白改為清真寺,并將周圍化為禁地,并規定非穆斯林不得到麥加朝覲。由此麥加正式成為伊斯蘭教圣地。

伊斯蘭教圣地——麥地那

麥地那是伊斯蘭教第二大圣地。位于沙特阿拉伯漢志省北部,距麥加400公里。穆斯林曾以“和平之城”“勝利之城”“城邑之首”“堅固的樂園”等90多個美名加以贊揚。是沙特阿拉伯的貿易中心之一。公元622年穆罕默德面對麥加多神教徒,為保存實力,尋求轉機,分批將穆斯林遷徒至雅思里布并改名為麥地那,意為“先知的城”,該名稱一直延續至今。穆罕默德到達麥地那不久就頒布了《麥地那憲章》,規定麥地那應被穆斯林和猶太人視為圣地。雙方均有義務抵御外敵。麥地那作為伊斯蘭教的圣地是由該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規定下來的。

伊斯蘭教圣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世界聞名的古城和宗教圣地之一,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地,位于巴勒斯坦中部。它既是猶太教圣地,也是基督教圣地,還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城內有阿薩克清真寺、薩赫萊清真寺及“飛馬”石墻、圣石等圣跡。據傳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方,所以被伊斯蘭教尊為地三大圣地。623年以前耶路撒冷一直是穆斯林祈禱的朝向。

主要節日 編輯本段

圣紀日

伊斯蘭教節日之一,相傳穆罕默德誕生于伊斯蘭教歷紀元前51年3月12日(公元632年),逝世于伊斯蘭教歷11年3月12日,因此圣紀又稱“圣忌”,國外伊斯蘭教一般是紀念他的誕辰。中國格底目和回族伊斯蘭教的其他幾個教派的圣紀在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初和三月底一整個月中的不同日子舉行,且紀念的是圣穆逝世。活動內容為念經做善事,宰牛宰羊,設宴聚集或不設聚餐,分發牛羊肉,每戶一份。

登霄節

登霄節音意為“米爾拉吉”,原意為“階梯”或“上升”,相傳伊斯蘭教歷7月27日夜晚穆罕默德乘仙馬從麥加禁寺夜行至耶路撒冷的遠寺,在那里身體和靈魂一并升高到第7層天上,親眼見到真主的跡象和奧秘,見到了阿丹、伊德里斯、穆薩、爾薩、易卜拉欣等圣人,同時參觀了天堂和地獄。穆罕默德與當日平安返回麥加住所。在這天夜晚,穆斯林要舉行禮拜、祈禱以示紀念。

白拉臺夜

白拉臺夜又稱“拜拉特夜”“白拉提夜”或“換文卷夜”,原意為“清白”,“懺悔”或“豁免”,總結一年的功過是非,具體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八月舍爾巴乃等十五個夜晚。白拉臺夜大致內容為禮拜,請阿訇誦白拉臺經,布施,以博得安拉的好感從而獲得保佑和恩賜,還要為死者誦經。

大赦之夜

大赦之夜又稱“蓋德爾夜”或“平安之夜”“高貴之夜”,原意為“奪定”和“前定”。時間為教歷9月萊麥丹第27日之夜。據說安拉將古蘭經于這一夜一次性降到接近大地的第一層天上。在這一夜,穆斯林有“坐夜”的習俗,念經祈禱、徹夜不眠。有些家庭制作美食,饋贈親友,整夜不眠。

開齋節

開齋節音譯為“爾德-非圖爾”,新疆地域稱為“肉孜節”是波斯語“齋戒”的音譯。齋戒規定穆斯林必須完成三件功課,即從黎明到黃昏不飲,不食,不吸煙不交合,任何物體不進入體內,也不能故意嘔吐。伊斯蘭教規定小孩、不健全的人、殘疾人、太老的人、太弱的人可以不封齋。封齋不是只挨餓,而是要戒心、戒口。每年伊斯蘭歷的9月,成年穆斯林要封齋一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開齋,即過開齋節。是一個規模盛大的節日

宰牲節

宰牲節又名“古爾邦節”,在天方典禮中成為“祀節”,定于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為紀念易卜拉欣父子為安拉犧牲的精神,在此日宰牲。在中國古爾邦節已成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十個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伊斯蘭教宰牲只用駱駝、牛、羊三種畜生,除會禮、宰牲外,慶祝活動形式多種多樣。

阿述拉節

阿述拉是阿拉伯語,意為“第十”,指伊斯蘭教歷1月10日。中國伊斯蘭教派格底目也把阿述拉作為自己的節日。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無為    下一篇 笏板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明溪县| 凉城县| 普陀区| 都兰县| 大悟县| 池州市| 新绛县| 通辽市| 宜君县| 阜平县| 离岛区| 扬中市| 黔西县| 栾川县| 印江| 邵东县| 元氏县| 鹰潭市| 上犹县| 鱼台县| 府谷县| 手游| 依兰县| 乐亭县| 香河县| 鄯善县| 大同市| 榆社县| 郧西县| 盐津县| 巴中市| 嘉兴市| 娄烦县| 蒲城县| 马边| 宁国市| 札达县| 米泉市| 沐川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