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景區
天龍山風景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處屬于呂梁山支脈,主峰海拔1700米,面積約1.7平方千米。
天龍山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構造單元上位于晉中斷陷盆地西斷裂帶的西部,主要地貌為丘陵、溝谷,出露石炭、二疊紀地層,主要是粗中粒應時砂巖。天龍山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是佛教叢林自古以來就是晉陽城的佛教圣地。至今天龍山還有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畫等歷史文物100多處,有浮雕的石窟1500多處、藻井、畫像1144幅,是太原保存最豐富的東魏至隋唐時期的地上文物、最完整的區域之一。除此之外,“天龍八景”圣壽寺建筑群、摩崖石刻等景觀也為天龍山增添了文化底蘊。
20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掘,數百尊天龍山石窟精品造像散落在世界各地。1965年,天龍山石窟及其附屬文物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天龍山石窟及其附屬文物被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天龍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頭”回歸大陸。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文化背景
天龍山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是佛教叢林自古以來就是晉陽城的佛教圣地。北朝時,東魏大丞相高歡、北齊的文宣帝高陽在天龍山修建了一座頤和園、開鑿石窟、隨著寺院的修建,天龍山的佛教活動開始流行,揭開了天龍山人文歷史的序幕。隋朝建立后,由于隋文帝的佛教情結和當時對佛教的崇拜,在楊光為晉王期間,晉陽城內寶塔增多,唐朝大力開鑿石窟、到佛像建成時,天龍山地區的佛教活動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漢,以及北漢皇帝劉軍宗瑞時期更為興盛、已故吳穎皇帝劉繼元經常在天龍寺舉行佛教儀式。北漢十六年,北漢末代統治者劉繼元不顧災荒,仍在天龍寺建千佛,鑄百鐵佛,立碑。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天龍山形成了燦爛的文化景觀,現存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太原保存有東魏時期的壁畫等歷史文物100余件、北齊、隋唐時期,地上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最完整的區域之一,也是反映晉陽文化的重要實物載體。
發現歷程
德國建筑師恩斯特·波爾斯曼(作者恩斯特 布爾施曼,1873年至1949年年份)和美國收藏家查爾斯·弗利爾(Charles friel, 1854~1919)分別在1908年、它于1910年到達天龍山,但直到日本考古學家關才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1868~1935)1918年,他來到天龍山石窟經過對這個石窟的詳細調查,他做了最初的文字記錄和編號1921年,他在日本著名的美術雜志《國華》上發表了相關的調查報告,并附上了地形圖、洞穴平面圖和雕像照片。次年,太二郎外村制作的附有英文翻譯的圖錄出版,在藝術界引起轟動。20世紀20年代,石窟遭到嚴重破壞,窟內人頭幾乎全部被盜運出境內。
興建歷程
初創: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534550年,東魏丞相高歡在并州(今太原市西南)天龍山建了頤和園,挖了石窟。547年高歡去世前,東風2號洞、3號洞穴已經很大了。
在高歡 魏死后,其子自立為魏,封其為齊,史稱北齊。高陽以后的皇帝基本上延續了高歡 現在第一個洞穴仍然存在、10號和16號洞穴是在北齊時期挖掘的。
公元560年,北齊皇帝小昭在天龍山下表演修建天龍寺與此同時,最具代表性的第16窟完工。
高峰:隋唐時期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封次子楊光為晉王,封封地為晉陽楊光認為隋文帝、天龍山第八洞是以女王和王子的名義挖掘的的祝福,它完成于皇帝凱的第四年。第八洞是天龍山唯一一個有年代日期的洞穴。梁思成評價其:隋代最有趣的石窟是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
唐朝統治者進一步挖掘了天龍山石窟,尤其是第四窟、第5窟、第14窟、第15窟、第17窟、第18窟和第21窟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唐代石窟雕塑藝術的特點。唐代開鑿的洞穴多達19個,占2/3以上,被稱為天龍山挖石窟的高峰期。
延續:從五代十國到清朝
北漢天會年間(公元957~973年)漢宗瑞劉軍重建了它;天會十六年(公元972年)已故吳穎皇帝劉繼元在天龍寺修建了一千座佛樓。
金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4年)宋金太原之戰,破壞了天龍山,導致天龍寺被毀;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重建了天龍寺,又建了千佛殿和六部堂;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重修山門、鐘樓。后經元、明嘉靖年間,多次修繕重建(從1522年到1566年)更名后的圣壽寺由晉陽延慶寺和尚古潭法師住持大規模重建,寺院實力強大、佛像、脅侍塑像,雕刻技藝精湛。
唐朝以后,石窟沒有新的發展直到明朝,又挖了四個新洞,都位于千佛洞地區。
清末,西方學者到天龍山考察,發表了與石窟有關的圖片文章天龍山石窟聞名海外。
毀壞:中華民國時期
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古董商“山中商會”在此推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和劫掠,數百尊天龍山石窟精品雕像被盜,幾乎全部流散在世界各地。
1932年,太原縣政府召集全體成員在縣文廟召開太原縣古物古跡保護委員會成立大會,負責協調保護天龍山文物同年,天龍山聯合會制定了既有文物保護又有民間糾紛協調的12條暫行規則,并于1933年正式成立
解放戰爭時期,天龍寺大部分建筑毀于戰火,無人居住的天龍山石窟也遭到自然災害的破壞。
修復:新中國成立后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對天龍山石窟進行了保護和修復,同時對天龍寺進行了明代風格的重建,使其煥然一新。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太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天龍山石窟數字化修復研究”
2021年,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龍山石窟“第八窟的北壁是主要的佛像的頭”回到大陸,這個佛頭是第一個從日本回來的天龍山佛頭,已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天龍山鎮館之寶。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位置
天龍山為呂梁山脈分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處的晉源區晉祠鎮柳明苑村五坡自然村,介于北緯37°29′~37°47′,東經120°20′~112°33′之間,東抵懸甕山,西臨清徐縣白石溝,南至柳跖峪,北至風峪主峰。天龍山景區面積為3984.51公頃,包括晉祠鎮的武坡、窯頭、三泉頭三個行政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
氣候
天龍山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和降水年內、年際變幅較大。冬季干冷漫長,夏季濕熱多雨,晝夜溫差大。1951~2012年,太原市年平均降水量442.2毫米,呈現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的特點,夏季降水量約263.2毫米;冬季降水最少,約為11.2毫米。天龍山地區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為8.5℃,最高平均氣溫29.3℃,出現在7月份;最低平均氣溫-11.7℃,出現在1月份。天龍山區域全年盛行偏北風,平均風速2.6米/秒,其中春季和冬季風大風多,夏季和秋季較小,天龍山石窟區域周圍空氣流動較大,全年出現8級以上大風次數45~50天,春季出現的幾率較大,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為25米/秒,風力大小為10級,瞬間極大風速為40.5米/秒,風力大小為12級。
地質
天龍山在構造單元上處于晉中斷陷盆地的西部斷裂帶的西側,窯頭東西向斷裂帶的西部影響帶,以斷裂、褶皺、節理、裂隙等構造現象發育,地質構造復雜,以發育古生代海陸交互相沉積地層和陸相沉積地層為特征。斷層在距天龍山石窟北約480米處有一條大斷裂帶,即太原西山斷裂帶,斷層整體呈北東—南西走向,方位角約60°,東側為上盤上升,西側為下盤下降,為逆斷層,推測斷距大于100m,地層有明顯受擠壓破碎現象。該層地質節理受斷裂帶影響,構造節理發育,泥、頁巖層間不連貫,天龍山區域構造活動比較頻繁。巖體裂隙比較發育,主要走向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傾向多為南東和北東向,約80%的裂隙傾角為80°~90°,其中北西向裂隙密度較大。
天龍山保護區內出露石炭紀上統及二疊紀地層,天龍山石窟佛像就開鑿于二疊紀地層的崖壁上,巖石是一套以陸源碎屑沉積為主的沉積巖,巖性差別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化客頭組和天龍寺組,其中化客頭組以灰色和灰綠色頁巖、砂質頁巖為主,其中夾雜數層黃綠色和灰綠色中細粒硬砂質石英巖及薄層煤或煤線,天龍寺組內部自下而上分成三段:一段厚159.37~192.59米,組成物為黃綠色和灰綠色中細粒硬砂巖、粉砂巖與紫灰色泥巖、砂質泥巖互層,局部還含鐵質結核,中部普遍夾雜不穩定錳鐵礦層或透鏡體,下部局部地段夾1~2層紫紅色鋁土頁巖,二段厚48.67~55.80米,以灰黃色和黃綠色中粗粒硬砂巖為主,夾雜紫色和雜色泥巖、砂質泥巖,砂巖普遍含小礫石,三段厚188.80~244.10米,自下而上依次為暗紫紅色和雜色泥巖、砂質泥巖,夾雜黃綠色的中粒硬砂巖和長石石英砂巖。
地貌
天龍山屬呂梁山支脈,地貌類型比較簡單,主要為山丘、溝谷。天龍山的最高點位于主峰,海拔1700米,其東西兩峰為主景區,兩峰之間巖石壁立,峰底為東北—西南走向的柳子溝,溝兩岸為懸崖,遍布雜樹雜草,樹木間有山泉或潭,柳子溝南側是天龍山南峰,即香爐峰。此外,在天龍山東、西兩峰之間,是由溝谷發育的柳子溝,斷面似“V”型,在溝谷中有帶狀分布堆積物。
土壤
天龍山的主要土壤類型有褐土、山地栗鈣土、山地褐土和山地淋溶褐土。此外,受下覆巖石的影響,天龍山的土壤多以風化堆積物為主,主要為基巖的分化物,基巖為綠色泥巖。
水文
天龍山水源豐富,泉水的分布范圍廣,其中源于懸甕山的晉水最為出名,常年不斷流。天龍山柳子沙河屬黃河水系,是地下水徑流排泄區,發源于南郊區晉祠鎮牛家口柳子溝內,由西向東流入汾河,全長15千米,河床寬約10至20米,沙石河底,屬季節性洪水溝。位于天龍山白龍洞內的白龍洞泉及位于天龍山圣壽寺(古為天龍寺)的天龍寺泉都屬于天龍山地下水系統中的排泄途徑,天龍山地下水以裂隙水分布為主,同時含有少量孔隙水,其水源為可飲用的弱堿性水。總體來說,天龍山地泉水的泉源多為砂巖裂隙水,流量小但分布十分廣泛。
植物
天龍植被覆蓋率達達85%以上,還建設有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35.3%。天龍山上擁有各種植物99科318屬537種,植被類型主要有由油松林、側柏林、白皮松林組成的溫性針葉林,由油松、山楊林、油松、椴樹林等組成的溫性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由遼東櫟林、櫟類雜木林組成的落葉闊葉林,由虎榛子灌叢、牛奶子灌叢、黃刺玫灌叢等組成的落葉闊葉灌叢,以及一些灌草叢和草叢。天龍山上的主要喬木樹種有山楊、油松、白皮松、側柏、遼東櫟、檬椴、椴樹等,主要的灌木有酸棗、荊條、杠柳、三裂繡線菊、毛葉丁香、大丁草、羊胡草、沙棘、毛榛等,主要的草本植物有羊胡子草、地榆、西山委陵菜等。
動物
天龍山地區野生動物眾多。據統計,天龍山地區陸棲動物有17目42科140種,獸類有29種,如金錢豹、黃喉貂、香鼬、狍、青羊、達烏爾鼠兔;鳥類有102種,如白額燕尾、紫嘯鶇、普通樓燕、東方角鸮、鷹鵑、灰斑鳩、山斑鳩、長尾山椒鳥、紅尾伯勞、小嘴烏鴉、松鴉、寶興歌鶇、戈氏巖鴉、褐馬雞、烏雕、金雕、雀鷹、蒼鷹、紅隼、大鵟、白頭鷂、白尾鷂;兩棲類有花背蟾蜍、中國林蛙、中華大蟾蜍3種;爬行類有無蹼壁虎等7種。其中,褐馬雞、烏雕、金雕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喉貂、雀鷹、蒼鷹、紅隼、大鵟、白頭鷂、白尾鷂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方位布局 編輯本段
天龍山景區內主要分為天龍山石窟、天龍寺建筑群、人文景觀群三部分。其中天龍山石窟主體部分位于景區東北部入口處,分為西峰石窟與東峰石窟。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有山徑相通。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東西峰石窟之間分布著漫山閣、白龍洞和高歡避暑宮,分別對應“天龍八景”中的佛閣停云、龍潭靈澤和高歡暑宮。
天龍寺建筑群則位于景區中心,主體為天龍寺,自南向北分布著天龍寺、文殊殿、普賢殿和大雄寶殿,天龍寺區北面有千佛樓,東面分布著觀音殿、碑廊和藏經樓,南面是牌樓與蟠龍松。天龍寺區東南部是包括七松坪、關帝廟、松風閣、春秋閣、八角亭在內的人文景觀群。在景區南部的柳跖溝東部,還分布著觀音塔和觀景樓,天龍山石窟的千佛洞部分、觀景亭和瀑布則在其西部。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天龍山之中,海拔約1500米。石窟包括東、西峰石窟、漫山閣,可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山腰的主洞窟,第二部分是山腳的千佛洞區,現存石窟共有二十五個洞窟(其中的九窟與十三窟為摩崖造像)。洞窟沿山崖自東向西排布,現存大小石佛造像超過500尊,另有浮雕、藻井、飛天1144尊(幅)。在窟外崖面上還有多處雕有造像的小龕,窟內留存的彩繪、線刻和浮雕集中于第二、三窟中,其余窟大多沒有這類題材內容或已經模糊辨認不清。
天龍山石窟開鑿時間長、建筑形制和裝飾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保有本土化的特點。天龍山石窟體現了中國石窟寺的基本面貌和形制,匯集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多種樣式,適應并促進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其保存了東魏至唐的眾多佛像、浮雕、藻井、飛天等藝術作品,體現了每個時期石窟造像的風格。
北魏至北齊時期石窟群
北魏孝莊、孝武帝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528~546年),組織開鑿東峰第二窟、第三窟,為天龍山最早開鑿的兩個洞窟,其窟形非常特別,為雙窟,平面呈正方形,覆斗頂,都采用的是天幕式蓮花藻井頂,三壁三龕。窟面刻有淺型浮雕,呈圓拱龕式,門側雕有八角門柱,柱頭上雕有鳳鳥。窟中佛像五官清秀、身材瘦長,服飾紋路講究,造像組合三壁三佛,單鋪一佛二脅侍菩薩。第2、3窟窟頂均為天幕式蓮花藻井,四披原各雕一身飛天,飛天發髻是雙結,上身挺直,下身為緊身褲,身下有祥云烘托。其中刻畫的世俗男性供養人,戴筒狀紗質高籠冠,著交領博袖大袍,足穿云頭履。這一時期造像具有清秀飄逸的風格,注重神態刻畫,表現手法以線條刻畫為主,強調衣紋的動感和韻律感。
北齊天保二年至皇建二年(551~561年)之間,組織開鑿了天龍山第一窟、第十窟以及第十六窟,受北齊禮佛文化影響,這一時期,三壁三佛、造型健碩的釋迦多寶、交腳彌勒和倚坐佛成為天龍山洞窟最常見的題材。這一時期的窟形為前后室,前室作三間仿木構前廊,雕有兩根八角柱,柱下有寶裝覆蓮柱礎柱頭,上有一道闌額,闌額上柱頭鋪作一斗三升拱,斗拱之間有人字形叉手,窟門兩側各立有一力士像;主室(后室)承襲一期,出現平頂。低壇前側面浮雕二蹲獅奉博山爐、神王或伎樂,圓拱形龕。造像組合為三壁三佛(第一窟為倚坐佛,第十窟以釋迦多寶為主尊,第十六窟為三坐佛),單鋪一佛二立菩薩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均面相渾圓,身體碩壯。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著褒衣博帶式或袒右式袈裟腿部出現雙陰線衣紋。菩薩頭戴花冠,披巾沿身側下垂臉龐豐滿,上身袒露,有的雙肩垂掛瓔珞,下身著短裙立于蓮座之上。天王、力士均著菩薩裝。北齊時期的佛像造型徹底改變了北魏、東魏時期以來注重飄逸的風格,代之以注重人物肌體結構的寫實性。
隋代石窟
隋開皇四年(584年),組織開鑿東峰第8窟,這是天龍山唯一的隋代洞窟,也是天龍山規模最大、唯一一個中心塔柱窟。形為前后室中心柱窟,前室承襲北齊時期風格,作仿木構式前廊,廊下雕有四根圓形立柱,柱頭上置櫨斗直接承托替木及撩檐枋闌額插入柱中補間,闌額上各施一人字形叉手。門兩側雕有金剛力士。主室東峰第3窟窟頂東披飛天(后室)平面方形,覆斗頂。三壁三龕,中心柱四壁四龕,窟內龕形分圓拱形、帳形兩種。造像組合為三壁三佛和四壁四佛,單鋪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脅侍立于龕外低壇上)。佛、菩薩、弟子皆面相方圓造像風格繼承了北齊風格。第八窟因四面墻壁有泉水滲出,地面的低洼處可被填滿而被當地人叫作“水簾洞”,全窟三壁三龕,窟門兩側分別雕刻有金剛力士。窟中佛、菩薩、力士、弟子的面相傳承了北齊風格,因而體現出渾圓豐滿的特點。
唐代石窟群
唐朝共開鑿十九個石窟,分別為東峰的第四至第七窟和在上層使用獨立編號的4個窟,西峰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窟。其中,除第九窟為摩崖大龕,其余石窟為三壁三龕,造像組合為三壁龕三佛,左壁龕一般為呈倚坐姿態的佛像,個別為三坐佛,單鋪以一鋪三尊、發髻以旋渦狀的邊紋加以修飾,雙肩寬厚、腰肢纖細,內著僧襖,外面穿著袒右式的偏衫或者是雙領下垂式裂裝,個別佛像穿著通肩式裂裝,裙擺覆蓋在法座之前呈現倒“山”字形,衣服上有類似于泥條的凸起。力士裸露上半身,下半身穿著短袍。后段出現邊弧形尖拱龕,造像的頭部與身體比例較和諧,菩薩披巾,衣角尾端呈魚尾狀,身段作“S”形的扭曲。在第九窟還出現了十一面觀音像和文殊、普賢騎獅象的新題材。天龍山唐代石窟以西峰第九窟的摩崖大佛龕最具代表性。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彌勒大佛,下層以十一面觀音居中,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分駕獅象。下層的三尊菩薩西峰第十六窟為前后室窟形。前室是三間仿木構前廊,雕有二根八角柱,柱下是寶裝覆蓮柱礎,柱頭上設置了一道闌額,闌額上柱頭鋪作一斗三升拱,斗拱間有人字形叉手。天龍山的唐代菩薩形象富有活力,衣褶寫實,刻劃流暢,證明了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已經脫離了隋代造像拙味的風格,表現了唐代婦人豐腴富態、雍榮華貴的形象,這也成為后來中國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天龍寺建筑群
圣壽寺,古稱“天龍寺”,是天龍山的主體建筑,寺院規模宏大,坐北朝南,為重院建筑,另有禪堂、千佛樓、普賢殿、大雄寶殿、文殊殿、藥師殿等附屬建筑。
北漢天會年間(公元957~973年),北漢睿宗劉鈞重修天龍寺。宋代重建,改名圣壽寺,但在金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4年)宋金的太原之戰殃及天龍山,天龍寺被毀。直到金皇統八年(1148年)重修,并新建了千佛大殿和六師堂。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在晉陽延慶寺高僧古潭法師的主持下,更名后的圣壽寺大規模重建,建5間正殿、5間法堂,前殿5間,東西配殿、廂房各5間,迦藍殿、祖師殿各一間,鐘樓一座,山門一間,全寺殿堂百余間,自此奠定此后寺院總布局。但在民國36年(1947年)毀于戰火,僅存東側禪院,鐘樓、山門以及部分文物。
如今所見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仿照明代風格而重建的。1964年,劉開渠、傅天仇對圣壽寺中殘存的藥師相和金剛力士像進行評價,稱其為國內僅存的具有唐代風格的精品之一。現存的圣壽寺寺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次第升高,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門、天王殿、藥師殿、大雄寶殿、千佛樓,兩側建有文殊殿、普賢殿、鐘鼓樓。寺廟東側為禪堂院、九連洞、藏經樓。整個建筑群具有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古樸莊重的特點,是天龍山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寺內有多個朝代的泥塑雕像。圣壽寺的唐代泥塑天王像位于山門西側。天王頭部殘破,但整體形象生動。兩座天王像均為弓步揚拳式,肌肉飽滿,富于變化,為珍貴的唐代泥塑標本。宋代的泥塑菩薩位于大殿后側,其體態勻稱,面相恬靜,富有寫實的神韻。
圣壽寺大殿西側的斷崖前,有一塊兩三平米的石砌水池,臨崖篆書刻石“龍池”二字,極富古趣。.細流從斷崖下的石隙間溢出,積成潭水,景物倒映其間,這就是有名的“龍池靈澤”,為“天龍八景”之一。
人文景觀 編輯本段
七松坪
七松坪是天龍山景區核心景觀之一,位于天龍寺區東南部。七松坪主體是七株按北斗七星的次序排列的油松,為明代天龍寺第四代住持徹證和尚所種。相傳七株松是佛教傳說中極樂國土的寶樹,因行列七重,故名“七重行樹”,七松坪現已成為天龍山景區的核心景觀之一。
關帝廟
關帝廟創建年代不詳,于清代重修,現僅存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檐設廊,為懸山式建筑。殿內設神壇神帳,內有關羽坐像1尊和侍者2尊,神壇下僅存關平像1尊。殿內三壁繪有關羽故事的水墨壁畫,故事取材主要為“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歷史故事,榜題皆為本地捐奉者題名。
時令景觀
深冬初春時期,由于天龍山柳跖溝年平均溫度比市區低5至7攝氏度,溪流會結成冰河,巨大的冰柱垂直落下形成罕見的“冰瀑”。冰瀑從柳跖溝盡頭的山頂向下傾瀉,瀑布流水的形態完整地定格于十幾米高的山體上,冰河蜿蜒,可以貫穿整個景區。
其他看點
漫山閣“漫山閣”是為了保護天龍山西峰第九窟建設木構閣樓。被稱為天龍八景之一“佛閣停云”,現已成為天龍山的標志。閣內佛龕分上下兩層。上層正中雕大型倚坐彌勒佛像,通高7.55米,下層雕三身菩薩像,正中為十一面觀音立像,通高5.5米。左為騎象普賢菩薩,通高3.95米。右為騎獅文殊菩薩,通高4.3米。中間的十一面觀音像端莊典雅、姿態優美、服飾華麗,呈現出“曹衣出水”的塑畫風格,是珍貴的藝術精品,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書法家楊二酉(1705~1780年)曾寫《仙閣梯云》一詩以作留念:“白云遍山起,樹杪見仙扉。來從云起處,層折凌翠微。遙聞下界鐘,呼向斜陽歸。回望即蓬萊,猶疑心夢飛。”
白龍洞
白龍洞創建于北齊年間(550~577年),是古人祈求風調雨順的場所。白龍洞現存正殿三間,為巨石砌成的明代窯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樸,為北齊時期遺物。殿內供有明代木雕龍王及侍者像,堪稱木雕珍品。白龍洞西側有巨石鑿成的池沼,歷經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質純凈,富含鍶等微量元素。該地泉水因天旱不涸,雨澇不溢,被當地民眾視為神泉。傳說池內隱蟄一白龍,故稱白龍洞。在這里有被譽為天龍八景之一“龍潭靈澤”。
蟠龍松
蟠龍松屬油松,樹齡超過千年。蟠龍松主干高約2米,斑駁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輻射,形似蟠龍,冠如華蓋,綠蔭面積300多平米。因其形態之奇特舉世罕見,被稱為“中華第一奇松”。“虬柏蟠空”位于天龍寺前。蟠龍松樹高僅3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樹下置石桌石凳,與寺周的商業攤點和新建的天龍山莊,構成一組兼具休閑食宿的生活場所。
千佛樓碑
圣壽寺的碑廊內存有北漢的皇家記事刻碑千佛樓碑。石碑高2.04米,寬1.03米,厚0.31米,上窄下寬,全碑字跡豎25行,字跡大小超過一寸,全碑約1500字,其中有部分已經殘損或模糊不清。其碑文記載了晉陽城及天龍山的歷史淵源、山地環境、具體建筑的位置、建千佛樓的時間、地點、規模以及北漢官制、稱謂、軍制、重大事件等信息。碑文不僅匡正了正史中有關北漢年號記載的勘誤,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了敘述,而且解決了正史中北漢年號記載之誤,也是北漢皇帝崇佛的佐證,更是人們觀摹古代書法藝術和研究天龍山石窟藝術歷史的寶貴資料。
觀音塔
天龍山觀音塔位于天龍山圣壽寺東約1500米山腰處。觀音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4平方米,為喇嘛式佛塔。塔體高大,以白石為基,塔身磨磚對縫砌筑。初建年代不詳,現為清代磚塔。
觀音塔塔身為甕形,上大下小,上實下空,內部塔室為圓形,左右兩側塑羅漢像居中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中心牌位鐫書“豐山岳塔”字,頂部施疊澀式藻井,上邊覆蓋有木板。其基座平面呈正方形,占地154平方米,其上施八角形束腰須彌座,束腰處鐫刻蓮花圖案。基座的蓮瓣平臺平面呈正圓形,券門外有可供人出入塔室的臺階。塔肚上置圓形仰覆蓮瓣基座一層,鐫刻七重蓮瓣,塔的頂部設置相輪十三重,并且有木制傘蓋置于“井”字形梁架上。梁頭懸掛銅鈴,其上也覆蓋著木板,板上鋪設了孔雀藍琉璃,頂部以黃色琉璃寶珠收剎。
摩崖石刻
天龍山有多處摩崖刻石。其中一處位于白龍洞西的石壁上,崖間劃石為方形,高約2米,寬1.5米,中題有“覽勝留題”四字,字大70厘米,是山西按察使提督學校副使賀邦泰于明神宗萬歷八年(1580年)夏題寫的。另一處為馮玉祥于民國19年冬在山上暫住時所題:“窮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為革命,根基在知識,吾生惟此二事。”字體為隸書,大小如拳,共6行,每行4字,沒有標點。西面有馮玉祥的部下朱天光留題的行書“猛進”二字,字大4寸,也是于民國19年11月題刻。南向崖下,兩層巖石上也有刻石,上書“十九年十一月,一腔熱血在救黨國”,下書“天下為公”,這是馮玉祥參謀鄧長耀所題寫的。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2021年7月24日,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儀式在山西太原舉行,該佛首為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發現日本一拍賣行擬于東京拍賣一尊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為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流失文物。經國家文物局鑒定,判斷其確屬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年代為隋代,于1924年前后被盜鑿并非法盜運出境。
2020年10月15日,國家文物局致函拍賣行,要求其終止與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同年10月16日,拍賣行做出撤拍決定。經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旅日華僑張榮的努力,佛首于同年11月17日被移交給中國駐日使館保管。
2020年12月12日,佛首被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2021年7月24日,佛首回歸儀式后,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正式入藏天龍山石窟博物館。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旅游開發
1987年,天龍山景區被確定為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3年,天龍山成為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同年7月,天龍山莊建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
2009年,太原市旅游局將天龍山旅游景區的開發列入太原市中長期旅游發展規劃內容。
2017年,山西省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又將旅游發展提入到新的進程中,并為景區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2022年,山西省旅游改革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實施9+13梯次打造計劃,首批打造晉祠天龍山等9家龍頭景區。
2023年,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山西通寶育杰學校、太原市實驗小學等7所學校簽訂“館校共建”合作協議,共同引導青少年走進博物館學習探究,推動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和育人功能。
同年,博物館新建成“美成天龍”數字展廳,供游客沉浸體驗、動態觀賞天龍山石窟的精美造像,近距離觀察3D打印展示的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佛像,互動搜索并隨意縮放、旋轉欣賞各具特色的珍貴文物。
2023年6月,《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劃定總面積40.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面積11.49平方公里。
保護修復
1965年,天龍山石窟及其附屬文物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劉開渠、傅天仇對天龍山第九窟下層十一面觀音、文殊和普賢菩薩頭像進行了保護性修復。
20世紀80年代,治理第9、10號石窟山體,按照明代風格復建第9窟摩崖大佛外的保護性窟檐,對保護第9窟內摩崖造像、延緩造像風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01年,天龍山石窟及其附屬文物被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2007年,天龍山石窟研究所成立。
2008年~2009年,太原市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在山西云岡石窟研究院協助和技術指導下,完成“天龍山巖體對石窟的影響研究”科技計劃項目。
2011年6月,國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1]99號)正式批復《天龍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
2014年,在天龍寺發現佛教造像埋藏坑遺址。經過搶救性發掘,共出土唐代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石刻造像30余尊,包括數件特點鮮明的胡人造像。
2015年,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太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研究”。
2015年~2017年,太原市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全面實施了天龍山石窟搶險加固保護工程,有效地排除險情,加固了石窟賦存巖體,為天龍山石窟的長期保存、修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永定河 下一篇 男孩、鼴鼠、狐貍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