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英文名:James shoal),曾母暗沙(英文名:James shoal),中國南沙群島的一個淺灘礁,是中國領土的最南端,在雷州半島以北1800公里,面積為2.12平方千米。
曾母暗沙位于南海匯聚的南部大陸邊緣,南沙微板塊被拖至婆羅洲微板塊“俯沖”而產生。曾母暗沙由珊瑚礁組成,其主體是丘陵珊瑚礁,有許多附礁生物,珊瑚、藻類和礁石生物非常豐富。曾母暗沙季風氣候特征明顯,終年夏長冬無,雨量充沛,是典型的赤道海洋性氣候。
自西漢以來,中國人在航行和開發南海時就發現并認識了曾母暗沙,稱為沙排。從那以后,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曾母暗沙,處于03°57'44"N—03°59'00"N,112°16'25"E—112°17'10"E,位于中國領土的最南端。與中國領土最北端——漠河相距5500公里,南北跨緯度50°左右,跨越了三個氣候帶,距赤道約370千米,距中國大陸約1800千米。曾母暗沙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中國最靠近馬六甲海峽的海區,與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新加坡等國距離均較近,是一個戰略要地。在該礁體的南方處有一個面積0.31 平方公里,最淺點為 235 米的珊暗礁(八仙暗沙礁丘):在它的西南 14 海里處也存在另一個珊瑚暗礁(立地暗沙礁丘),這些礁丘與外圍陸架沉積物有明顯界線。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曾母暗沙靠近赤道,可屬赤道氣候區,終年長夏無冬,陽光充足,熱量充裕,高溫、高濕,雨量豐富,無臺風和較強熱帶低壓,是典型的赤道海洋性氣候。它的年平均氣溫在26—30℃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450毫米以上,海水表層水溫在29.5℃至30℃,底層水溫也在27℃以上。
曾母暗沙季風氣候特征明顯。按盛行風向劃分,曾母暗沙可分為冬半年和夏半年,4至5月和10月份是過渡季節。冬半年主要受東北季風影響,夏半年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秋末冬初和春末,東北氣流較弱,對曾母暗沙的影響時間短,間斷過程多;12月中旬至2月上旬,正是北半球的隆冬季節,東北氣流對這一海區影響明顯,間斷過程較少,持續過程較長。
地質
曾母暗沙坐落在南海南部大陸架上,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匯處。它在地質構造區劃上,位于曾母拗陷帶,由礁核和礁翼兩部分組成,主體是礁核,形如紡錘,通過陸翼向陸架海床過渡,礁丘脊部呈北西走向。曾母暗沙的中心地層為生物暗礁巖與碎屑巖所組成,具有良好的生、儲、蓋層結合,有利于油氣的生成、聚集與保存。
地貌
曾母暗沙是中國南沙群島南部的珊瑚暗礁,周圍海底地貌屬南海南側大陸架,主體是一座丘狀水下珊瑚礁,由造礁石珊瑚為主的造礁生物組成,似梅花參,大致呈南北走向,長2385米,寬1380米,面積2.12平方千米。
礁體伏臥于約50米水深處,分礁核、礁翼兩部分,從礁具向大陸架海床過渡。礁體比高約29米,最高點距海面為17.5米。東坡較陡,南坡較緩。礁體上有許多高2—5米小丘突起;還有深數米的坑穴和呈不規則放射狀分布的槽溝。表面沙層厚0.2米,下為固結的礁體,設有燈浮標。曾母暗沙實為發育在南海南部大陸架上的點礁石(Patchreef),其所在部位在大陸架50米等深線以內,點礁的最淺點為21米(無礙航行),即點礁高出所處陸架29米。曾母暗沙這一較典型的點礁,平面輪廓呈紡錘狀,長軸NNW—SSE長達2385米,平均寬1115米,最寬處1380米,面積有2.12平方千米,其中30米以淺的面積為0.33平方千米。點礁表面崎嶇不平,具比高3—5米的小丘狀突起,在地貌聲納圖上呈斑點狀,它們是由不同屬種的造礁珊瑚群體差異生長所造成。曾母喑沙點礁礁翼的東坡較陡,坡降110‰,南坡較緩,坡降為20‰。曾母暗沙圍區大陸架由南向北平緩傾斜,水深從45米逐漸加深到54米。
在曾母暗沙的南方和西南方,還有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它們與曾母暗沙相似,也是屹立在南海南部水深50米以淺大陸架上的點礁,只是規模不及曾母暗沙大。
水文
受季風影響,表層海流夏季流向東北,冬季流向西南。流速大致夏季為0.5—1.0節,冬季0.8—1.5節。冬季海水聚集于南海西南部淺海大陸架,難于全部宣泄,因而出現逆流,自南沙群島西側流向東北,中國漁民稱為“北風南流”的“中流”。一統暗沙至東沙島一帶冬季又有向東偏北流的南海暖流。太平洋黑潮暖流則終年影響東沙島一帶,冬季更可影響至海南島附近,局部海區如中沙大環礁東側有上升流。
高溫高鹽的西太平洋水從巴士海峽流人南海,表層海水鹽度自南海東北向西南遞減,冬季31.5—34.0%,夏季31—33%。深海區有與西太平洋類似的水團,自上而下有:表層水(0—75米)、亞熱帶上層水(75—300米),中層水(300—900米)、深層水(900—2500米)和底層海盆水(2500米以下)。底層水溫僅2—3℃,與表層水相較,溫差達20℃以上。潮汐為不規則的全日潮,潮差小,約1.5米。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曾母暗沙的自然資源豐富,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最好的地區之一,有“第二波斯灣”之稱。位于中國南海傳統疆界內的油氣沉積盆地16個,共計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油氣資源量估計450多億噸。僅曾母沙附近盆地,地質儲量就有 137—177 億噸,可開采量為20—40 億噸。
植物
曾母暗沙生物資源豐富,海底長著各種珊瑚和海藻等,有150多種浮游植物。據水下觀察,在水下25米以內,濱珊瑚、蜂房珊瑚、厚從珊瑚和薔薇珊瑚等較普遍,以中華薔薇珊瑚為優勢種類,礁棲生物也較豐富。此外,在25米以下的礁丘表面,活珊瑚生長較好,濱珊瑚、蜂房珊瑚、厚叢珊瑚和薔薇珊瑚等較普遍,尤以中華薔薇珊瑚成為礁丘上部表面的優勢種。然而在25米深的礁體表面,活珊瑚很少,礁石屹立,一些附礁生物稀疏地生長在礁石上。
動物
曾母暗沙水產豐富,盛產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有130多種浮游動物,50多種魚類。此外,在礁石之間的凹坑內,聚集著鈣質生物碎屑,其中軟體動物殼屑較多,次為苔蘚蟲和有孔蟲,有些許鈣藻、棘皮類和八射珊瑚骨針,未見陸源碎屑,但在曾母暗沙礁丘外圍陸架沉積物中都有陸源碎屑成分。
鄰近海區 編輯本段
八仙暗沙
八仙暗沙,英文名稱為“Parsons shoal”,地理位置在北緯 3°54',東經112°16',水深約 23.8 米。
八仙礁丘特點是有兩個丘頂,一高一低,高丘頂水深 25 米,低丘頂水深 30 多米,水深最淺處34.7米,其間有—40 米水深洼地分隔著。表示珊瑚礁生長兩個強盛區發展的結果。故礁丘即由兩個礁頂東西并列,而礁丘也呈東西延長地形。由于東側高礁頂發育快,故礁坡南北面均陡急 (南坡 5°,北坡10°),而頂部卻呈平臺狀。東西礁坡和緩 (少于5°)可見礁前(海海坡)和礁后(向陸坡)分化并不顯明。
立地暗沙
立地礁丘地理位置在北緯 3°51'40”,東經112°3',南北長2公里,寬550米,最淺處為34 米水深。但據南海海洋所 (1987 年) 資料,水深為31米。
立地礁丘由突起礁巖組成,表面長有活珊瑚體,主要種類為濱珊瑚和薔薇珊瑚等常見主要造礁石珊瑚類。礁面凸凹不平,裂隙和溝谷中填充白色碎屑物。在附近海底淺地層剖面中,還可以看到在 6—7 米沉積物下,有埋藏礁丘地形的反影,礁寬 40—60 米,厚在5—6 米,可見這里礁體發育年代較老,且不是每處礁體,都能生長上來,形成礁丘地形。因為在水深到 30 米以下,陽光難照入,不利于珊瑚礁的生長。
環境保護 編輯本段
曾母暗沙周圍多為發展中國家,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養殖業污水大多未經過處理即排入海,沿岸海域出現過赤潮現象。盡管曾母暗沙遠離內陸,游輪泄露以及人類海上開采活動引起的污染也對環境產生了影響。曾母暗沙由珊瑚礁組成,隱沒在海面下20多米,據 Burns K.A.等報道,大量溢油會使石油進入珊瑚的組織中去,改變了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引起珊礁的破壞。由于曾母暗沙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暗沙,并非露出海平面的島礁,不適合人員駐守。1990年國際會議規定了油污控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溢油和海上開采活動引起的油污染所應采取的應急措施。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