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山歌
柳州民歌是流行于中國廣西柳州的一種民歌相傳壯族歌女劉三姐曾在此乘魚成仙。柳州民歌歷史悠久自唐朝以來,他們經歷了許多滄桑。每年的今天的假期,魚峰瀑布、小龍潭邊、論人與自然s廣場,歌手們自發地一起唱著民謠,被大批觀眾簇擁著,場面歡快熱烈。在現代城市中,依然保留著民歌這種古老的文化形式,這在中國的城市中并不多見。
在演唱形式上,柳州民歌有獨唱、對唱、二人轉有三種形式,其中二人轉最具特色。歌唱語言方面,主要有壯語和柳州方言,分為“歡”與“加”兩大類。歡”流行壯族地區,又稱“壯歡”,基本形式是“四句歡”,變體主要有“嵌句歡”勒腳歡”長短句歡”加”主要在柳州方言中,基本形式是七言四句。其題材關涉時令、耕作、時事、歷史、民俗風尚、婚戀、政治等復雜的內容,受眾遍布男女老少。
長期以來,廣西少數民族眾多,民歌藝術源遠流長柳州人工作生活在山野,通過口口相傳和即興演唱,描繪出一幅獨特的畫面,并進行思考、情感凝結其中,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其藝術特色尤為突出。2007年,柳州民歌被批準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柳州民歌始于唐代,與柳州家喻戶曉的劉三姐的傳奇故事有關。相傳,唐代壯族婦女劉三姐,為人正直,聰明伶俐,口齒伶俐,善唱民歌。她用民歌反抗地主 s老財,最后被官兵追她從玉峰山跳進小龍潭,騎著魚飛。從那時起,柳州人民就把劉三姐當作自己的歌仙來崇拜,并廣為傳唱民歌來紀念她。市中心的玉峰山上曾經有一座石雕,上面刻著劉三姐的肖像和一首民歌:唱的好就要邊唱邊彈;如果你不 不相信我,看看劉三姐你得坐在鯉魚石上唱歌。至今,玉峰山上仍有“三姐巖”對歌坪”等遺跡。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嶺外代答》年用“廣西各縣很多人可以一起欣賞音樂。城郭村落,祭祀、婚嫁、喪事,皆無歡喜,雖耕田也會彼此歡喜”錄制民歌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萬歷年間,益州官員岳在旅行日記中記錄了柳州歌圩的景象:看著遠處的松下,幾十個人聚在一起唱歌。其低俗女曲以男曲作答,父母恥于男曲必勝,女曲無敵。也是要先搞女人后搞男人,他們的答案是對等的,所以男女牽手。由此可見,民間歌會在明代是很流行的,并成為當地人 日常生活。
發展期
清朝乾隆年間,《柳州府(縣)志,風俗篇》年:少婦是春天的伴侶,在山間采香采綠,唱歌取樂;男女也是三五成群,給他們唱歌。當你們一起唱歌時,它 已經是了。《嶺外代答》清代進貢學生吳國楨再述:在仙嶺下,在榮縣的縣,很多人都可以高興,而在郊區的村莊,在祭祀和葬禮時就不需要高興了雖然你犁地,但你會很開心的”柳州民歌被收入地方志,可見其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清代和民國時期,柳州市區和郊區也有民歌,但大多是自發的,采取獨唱的形式、對唱、聯唱等。與此同時,雷三爺出現了、雷振中、吳志業、宮圖生等民間傳承人。
民國時期,著名紅學家吳世昌在柳州居住時,也記載了柳州格圍的情況:它的土地簡單而古雅。兩岸之間,男女之歌相對,響徹云霄,縈繞山谷,是本鄉人民的呼喚‘對歌’可見民歌在柳州一直是很受歡迎的、不斷延續。新中國成立之初,柳州人民自發地歌唱翻身之喜和擁黨擁政愛民用民歌表達美國的方針政策。市文化館樂見其成,組織歌手開展政策學習的歌唱業務培訓,以民歌的形式宣傳婚姻法等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文化館也在黑板上公布了這些民歌很多市民路過黑板看到了,都齊聲唱起了民歌。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停下來觀看。為了不影響交通秩序,有關部門把黑板報和聽民謠搬到了李玉峰,據說是劉三姐 ■歌而不朽(魚峰公園)去。
繁榮期
1954年,柳州文化館舉辦了第一屆中秋節民歌藝術節,歌會文化回歸民間的視野。1959年,龍洲選擇了劉三姐 的傳奇故事作為創作主題,創作了《劉三姐》這部豐富多彩的戲劇,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共同為劉三姐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同年,柳州市舉辦了李玉峰首屆中秋山歌節,乘著借東風這部引起轟動的彩劇《劉三姐》。根據CPPCC柳州市魚峰區委員會公布的《魚峰文史(十四輯)》:首屆民歌藝術節有300多名民歌愛好者參加,觀眾近萬人規模空前,歌手來自百貨批發站、商業局、柳北農民隊、東方公社、公園路小學等那一年著名的歌手是魏、周子鈞、李春華等人。從那以后,柳州幾乎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辦民歌藝術節。由于時代原因,中斷了十幾年。1979年,中秋節民謠恢復,直到90年代,每年的中秋節都如期而至。
另外,六七十年代,雷霆引誘鳳凰、肖運仙、莫三妹、吳靜之、吳國湘、老一輩的歌手,如肖倫珠,過去常常唱民歌來配合政府部門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計劃生育。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吳修禮、路謀英、吳等民間歌手,利用民間民歌在鄉鎮傳唱,不斷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宣傳普法知識。21世紀以來,更喜歡雷玉群、袁艷春、羅寶龍、謝鳳枝、梁光榮等新一代優秀民謠歌手積極創新學習他們不僅長期活躍在傳統民歌演唱領域,還大膽走出去與外國歌手交流學習。
如今,柳州民歌早已轉化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每到節假日,玉峰山下的葛仙臺都會舉辦大型歌會。現場人山人海,還是朗朗上口、或詼諧幽默、或者說針鋒相對的民謠是唱不完的。數以萬計的市民,甚至許多鄰近省市的民歌愛好者,自發聚集在一起,用民歌唱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當地人把這種現象稱為“魚峰歌圩”魚峰歌圩”也成為魚峰區乃至柳州市的文化符號,先后獲得“中國民俗文化藝術村”八桂群星獎”等榮譽。2014年柳州“魚峰歌圩”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年來,魚峰區依托“魚峰歌圩”非遺項目,辦起“魚峰之聲”群眾文藝會演、立魚歡歌”廣場文化節,建成街道、鄉鎮、社區、裕豐歌圩有60個村級文化活動室,裕豐成立“小歌仙”少年兒童藝術團、柳石路小學民歌俱樂部等,來建造“網絡山歌”平臺。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柳州民歌主要分為獨唱、聯唱、二重唱,用傅碧星、夸張、重疊手法在語言上細分為壯語和地方方言,形成”歡“和”加“兩種形式。歡“大多流行于壯族地區,基本形式為五盲四句每段,第一句、第三句的押韻對第二句來說是對的、第四句的腰韻。
形式
柳州民歌常有獨唱、對唱、合唱形式,以及罕見的圓盤唱法。
獨唱
Solo就是一個人唱獨唱是最常見的唱法之一最早的村民上山砍柴割草、尋找豬菜竹筍、野外放牛勞作、在去集市的路上會唱民歌這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有一個唱歌的對象,只是把唱民謠當成了生活的樂趣,表達內心的感受。
隨著民歌的流行,歌手 音樂會上還會有獨奏、圩日子”各種節日喜事都有上演,但現在的獨唱大多是在某些特定場合演唱,比如個人舞臺表演、政府、商業部門民歌宣傳活動等,在歌廳、圩日子”還看到歌手獨唱。
相對于對唱和獨唱,平山民歌的獨唱形式不受時間的影響、空間、受地點限制,身臨其境,更有感染力這是一種自然的表達沒有樂器的裝飾,沒有伴奏,是最直接最純粹的自然聲音。節奏比較自由,拖腔由自己控制,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對唱
二人轉俗稱二人轉,是柳州傳統民歌中最常用最有特色的一種形式是歌手或歌曲團隊互相比拼才藝的一種比賽形式,所以成為了比賽歌曲、勇敢者有強烈的對抗性、爭強好勝,一般都是舉辦歌會(歌節、歌會)時進行。
正式的歌詠比賽是有規定程序的開始的時候要唱開場曲,意思是歌會的開始、正式比賽前歌手演唱的民謠。歌手們每次聚在一起唱一首歌,總會在開場前唱幾句客套的歌以示友好。
片頭曲的內容大多是以歌手 互相表達他們重逢的喜悅和對民歌的熱愛。歌曲開場后,進入了歌曲大賽的正式階段。傳統的比賽歌曲適合內容、語調等一般沒有固定格式整個歌曲比賽階段,歌曲此起彼伏,圍觀者成為現場裁判。比賽結束,雙方自動對唱“分手歌”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雙方對歌曲的輸贏各持己見幾分鐘后,雙方會告一段落內容主要是互祝好運,下次再見面,對歌曲很平靜友好。
聯唱
唱歌前會給一個主題,由著名歌手開頭,其他歌手跟著結尾的句子一起唱。這種演唱方式著重考驗山歌者的適應能力和即興作詞作曲的能力,高度展現了山歌者非凡的智慧。
語言
傳統柳州民歌主要唱壯語和柳州方言,分為兩種語言“歡”與“加”兩大類。
歡”
歡”是一首流行于壯族聚居區的民歌,俗稱“壯歡”,用壯語演唱。其基本形式是“四句歡”每首歌都是五個詞,四個句子。歌詞押韻獨特,適合“腰腳韻體”
既一、三句的腳韻對二、四句的腰韻。曲調是簡單段落的重復,分為兩部分,演唱時音調簡單、淳厚、高亢明亮,具有一言堂的特點,歡聲有許多變體,主要包括“嵌句歡”勒腳歡”長短句歡”幾種。在五言四句中嵌入三言兩句,形成“五三五”的格式。如“三月,天氣晴朗,山上覆蓋著美麗的森林;花兒開了,嫩了,大家都夸。其中“好天氣”嫩微微”就嵌在幾句話里。勒腳歡”絞殺就是把兩段“四句歡”的第一段分成a、b兩聯,(每聯二句)分別將其“勒”于第二段的C、d兩聯之后(即“腳”下),從而構成三段。見圖“勒腳歡”這是歌詞的獨特重復,曲調是三聲部變奏形式。長短句的歌詞格式是七字兩句加五字兩句,但旋律是七字只有兩小節(2/4拍子)旋律,五字歌詞有三小節旋律。莊環流行于該市所轄的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說壯語的農村,如原郊區的太陽村鎮。因為城里會說壯語的人不多,城里的山歌也很少和莊環一起唱。
加”
柳州民歌,流行于壯士和其他民族長期雜居的城區,稱為“加”這是民族文化交叉融合的產物。唱“加”當時習慣由歌手用柳州漢語方言回答演唱,語調接近英語口語,對隨興而知的群眾特別有吸引力。加”歌詞的基本形式是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押韻或二、四句押韻。如“高山之巔有藤蔓,藤蔓開十二層小花;我們有心往上爬,不管是什么。有時,為了加強語氣,它以三個句子開頭,如“姐姐很焦慮,我很想哥哥,哥哥病得厲害,成了肺結核;如果你不 不相信我,看看妹妹 的門這堆渣滓有三英尺高。這樣就形成了3777的結構“三言首”格式。
因為演唱情緒的不同,歌詞中加入了各種文字。唱情歌等傾向于表達情感的民謠時,有很多方法可以給歌曲加上特定的押韻(忖)詞,如以“哎”作為主角,聲音由高到低,委婉纏綿。還有歌詞中間感覺到的詞,比如《石榴青》:石(呢個)榴(哇)青(儷),問妹出嫁(嘛)是招親(儷)妹你招親就(呢個)招我(儷),人又能(哪)干(哪)又(哇)癡情。有些人在唱一些幽默的民歌時,會在每一句歌詞中加入當地的俚語,以示欣賞。比如《登登調》:天上星子(登登嗬)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窮人(漸漸地,親愛的,我的妹妹)穿破衣(嘛哈),十個手仔(登登嗬)有長短(嘛歇歇),山中樹木(真是一團糟,親愛的,我的妹妹)有高低(嘛哈)
主題
柳城民間傳統民歌的內容取材廣泛、平實親民、動態變化的特點。多姿多彩的生活為柳城民間傳統民歌提供了多種創作素材,一直占據當下,柳城人一直在田間地頭轉悠、房前屋后的歌唱活動從未停止過。日復一日,在土地上工作的簡單法則激勵著人們的興趣,積極探索山川河流,柳城有許多民族、大雜居、小聚落的分布特點為民歌藝術注入了獨特的民族特色。柳城民間傳統民歌的主題與季節有關、耕作、時事、歷史、民俗風尚、婚戀、政治等復雜的內容,受眾遍布男女老少。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比興手法
比較就是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例如:杜詩梅就像一個桃子(諾’意為‘誰’沒(沒’意為‘不’想來諾沒爭?兄弟,非要嘗一口,你就去死吧(克’意為‘去’三年還復生。男人用明喻來比較女人(即比喻的本體)把它比作一顆桃子,大方坦率地表達你的愛。例如“哥哥是月亮,姐姐是星星,星星沒有月亮亮;姐姐是池塘,哥哥是大海池塘里的水不比大海深。此處運用暗喻,“哥”妹”作為本體和載體“月亮”星星”池塘”海”同時出現,由“是”這個表示判斷的詞起到了隱喻的作用,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形式上是一致的,語言也更加簡潔明了。
Xing,就是給別的東西發信息,結束話題。例如:河水暴漲,沙浪翻滾,魚在水中搖著尾巴。哪天得魚來下酒?哪天得娘(娘’意指‘新娘’來當家?歌者借助“大浪淘沙”和“魚搖尾巴”作為民謠的開頭,引出了要表達的內容求愛,即渴望找到合適的女人喜結良緣,幫忙持家。
夸張手法
例如:那天要見姐姐,讓我魂飛魄散;我請了三個道士,喊了九天。為了表達強烈的向往和欽佩之情,演唱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夸大其夢幻狀態,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疊句雙關詞
例如:二十七塊錢放三注,九條,九條,九條(久聞)三江口蜘蛛織網,水永遠是絲(思)這里用諧音雙關,即利用詞的同音異義,有意使句子具有雙重含義。九文”表面上是指錢,但實際上“久聞”,久未聽聞;絲”它不 這不僅僅意味著蜘蛛網,它實際上意味著水在不停地奔流“思念”
地域民俗 編輯本段
當歌手演繹民歌或者為了突出情感、為了釋放情緒,或者為了讓歌詞更加醒目辛辣搞笑,會在句子中加入當地俚語,比如:嘿啊)今夜出門找歌伴(咧)一起慶祝=本月3號(啊)嘿哈)老妹準備好糯飯(咧),哥也準備打蠟了(額)諾臘’壯族當地俚語,意為‘臘肉’地方俚語為民歌增色不少,促進了民歌文化與地域民俗的微妙結合。
類型種類 編輯本段
柳城山歌
柳城民歌是柳州民歌的一個分支,它不僅是一種音樂和文學藝術,也是柳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柳城地域文化遺產的重要指紋。柳城民歌演唱的主要形式是二人轉,是歌手或歌隊之間的較量、才藝大賽的比賽形式競爭激烈,多在歌圩舉行(壯族的歌和節日用壯語來稱呼“坪蓬”,意為“歡快愉悅的墟場”時進行。柳城縣著名的葛平有:東泉堆河禮堂碼頭葛平、太平壯歡歌坪等。柳城民歌歷經滄桑,至今仍保留著現代都市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歷史傳承。
鹿寨平山山歌
廣西鹿寨縣平山民歌平山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山壯族鄉的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鹿寨平山民歌的表達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用生動有趣的群眾語言含蓄地傳達給聽眾,賦在歌詞中、比、興、夸張、擬人、諧音等,所有能對唱歌有幫助的技巧都是歌手用的。平山民歌嘹亮,用各種方式用簡單純粹的真聲唱出“搭頭”剛勁有力,結尾連貫平緩,運用巧妙“呼氣”沉氣”提氣”運氣”偷氣”比如呼吸技巧,帶有方言特色的發音,學習音的運用、滑音潤腔技法強調以聲表情,以聲表意,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保護傳承 編輯本段
傳承發展
柳州山歌”它屬于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基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在舊社會,由于歌手大多不識字,沒文化,只能以師徒的方式代代相傳。大多是以歌手招收徒弟的歌唱班的形式舉辦有些歌手是跟幾個歌手一起學的,所以師徒關系往往不是很清楚。后來民謠和書開始流傳,大部分是群眾自制的手稿,很多歌手學會了讀歌和書、聽完演唱后,他們自學了自己寫的民歌這些歌手成為歌手后,經常有人來拜師學歌,所以主要靠師生戀代代相傳。
保護措施
2012年以來,以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為契機,柳州市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創建歌會工作。結合2013年中國·柳州國際水上嘉年華“山歌逗唱狂歡節”撩翻“山歌王”快樂挑戰活動“魚峰歌圩”以首屆廣西民歌大賽為載體開展“豫豐許歌民歌在擂臺上的季節性演唱”活動,并作為連續的、競賽規則的規范化。魚峰區委副書記、區長何世恰說:開展山歌‘四進’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每個月確定主題,組織民謠,把歌圩文化和機關文化結合起來、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形成了 quot在歌圩 的月亮上唱歌quot‘魚峰歌圩’的創建特色。以魚峰公園葛仙廣場為中心,營造輕松的環境、民謠自由的氛圍,讓民謠天天圍著柳州轉,唱八桂。
2014年柳州“魚峰歌圩”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后,魚峰區依靠“魚峰歌圩”非遺項目,辦起“魚峰之聲”群眾文藝會演、立魚歡歌”廣場文化節,建成街道、鄉鎮、社區、裕豐歌圩有60個村級文化活動室,裕豐成立“小歌仙”少年兒童藝術團、柳石路小學民歌俱樂部等,來建造“網絡山歌”平臺,讓民歌文化走進社區、學校已經成為公民的一部分日常生活。尤其是劉墉第三小學,學校定期舉辦“三月三歌圩節”還邀請了廣西民歌專家黃小平、廣西歌王郭秀蓮等人前來傳歌、打擂臺等。學校有專項《山歌校本教材》,科研項目《關于柳州山歌進課堂對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承研究》獲廣西十二五規劃批準。
2014年,柳州市的每個壯族人“三月三”便以“魚峰歌圩”名義舉辦全國民歌邀請賽,邀請全國各地的民謠歌手參加演出。魚峰歌圩”名聲越來越大,這幾年也吸引了哈薩克斯坦、喀麥隆、古巴、俄羅斯、加拿大、來自烏克蘭和其他國家的鄉村歌手來劉表演。此外,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柳州 吸收了柳州民歌的豐富營養而創作和表演的精品劇目轟動了全國。其中民族音樂劇《白蓮》獲國家文華獎,廣西民族音樂繪畫《八桂大歌》獲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獎、觀眾 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最佳劇目、國家舞臺藝術優秀項目,2003~2004年度十大優秀劇目等多項大獎。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歷史
歷史記載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不同朝代記載的史料、文物考古發掘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歷史。單從與文字相關的記載來看,與《史記》《漢書》等史書的形式不同,柳州民歌自然是寫唱歷史這種松散的記錄方式,不僅五花八門,而且生動形象。歷代史書描述嚴謹、嚴肅的特點,記錄主要是直截了當,力求客觀、真實再現歷史事件和場景。而柳州民歌則表現出強烈的地域色彩,更能體現當地的壯族、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過程繁衍生息,為歷史考證和探索注入了寶貴的信息。壯族古老的創作歌曲《世間萬物哪里來》通過民歌講述民間神話,就像一部生動的歷史百科全書,聽到歌曲就像是歷史的全景。
社會
柳州民歌是一種歌唱生活和勞動的藝術形式、柴米油鹽,講究即興發揮、張嘴就來。比起需要服裝、燈光、舞臺劇采用道具等藝術形式,民歌則簡單易行,無論是在田間、村口、在樹下,雙方的對唱可以傳播開來,“見什么唱什么”背后是歌手 ■對生活的長期細致觀察。正是這種貼近生活的浪漫色彩,使得唱山歌這種古老的文化形式依然留存在現代都市中每逢節假日,在玉峰山下,、小龍潭邊、論人與自然s廣場,歌手們自發地一起唱著民謠,被大批觀眾簇擁著,場面歡快熱烈。
教育
柳州民歌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語文課程資源它不僅是語文學習指導的重要來源,也是語文學習模仿的重要內容;它的歷史悠久、廣泛的群眾歌會活動是語文研究性學習資料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三維”目標要求,并本著合理的原則,分別進行柳州民歌文化課堂教學、和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設想。積極開發和利用柳州民歌文化的語文課程資源,不僅在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藝術
柳州民歌藝術風格獨特,歌詞內涵豐富、優美的旋律,生動的對抗性表達,無疑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累增色不少。隨著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增強柳州民歌的藝術生命力,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文化
雖然柳州民歌是在山野的田野里誕生和傳播的,充滿了濃郁的自然氣息,但民間藝術作品也承載著教育、審美、娛樂和其他功能是人們的結晶的智慧和情感。因此,柳州民歌不僅文字優美旋律優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使柳州民歌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
廣西民歌歷史悠久、它有著深刻的內涵,世界上所有生活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三月三”這是廣西最盛大的歌會。白天 的民歌邀請賽繼承了歌會的傳統,來自韓國、印度、130多位優秀的日中民謠歌手前往歌圩,表演了50多首風格各異的民謠。魚峰歌圩”中國民歌邀請賽規模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提高,已經發展成為一項大型賽事、規格高、專業性強、參與廣泛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柳州 的形象、彰顯民族特色、擴大開放合作的一張閃亮名片。為了更積極地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2019年“三月三”期間,柳州市還參觀了廣州商會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些機構、大型企業、媒體邀請他們組團去廣西融水參觀、三江等地,以及柳州 美國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