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生活科普   

蘆笙

蘆笙,是以竹、木材、銅片為原料,由蘆葦組成、竹管、氣斗、由四部分組成的簧片樂器,通過簧片的振動產生聲音。主要流行于貴州、四川、云南 、廣西、湖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族和其他民族地區各有特色,其中苗族蘆笙分布最廣。

蘆笙是由笙演變而來的從西漢出土的青銅葫蘆笙來看,蘆笙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古籍記載,直到明代才明確提出了蘆笙一詞;解放后,許多蘆笙表演者改進和完善了蘆笙;蘆笙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它有五個八度音域,音色豐富、圓潤、明亮。有站姿、坐姿、走路姿勢和吹跳的玩法;有獨奏、伴奏、齊奏、合奏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路聲詞、曲、舞、蘆笙文化以蘆笙社為主,其中蘆笙與蘆笙舞密不可分,是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主要樂器和舞蹈用于節日慶典和歌舞伴奏。2006年5月,云南大關和貴州雷山的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芒通蘆笙音樂也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蘆笙是西南地區的一株幼苗、侗、瑤、水等少數民族的蘆笙樂器。蘆笙起源于笙,笙樂器最早出現在殷代《卜辭》年的甲骨文是刻有“字,龢是小笙;云南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4件青銅葫蘆和云南祥云縣出土的青銅葫蘆等相關出土實物表明,蘆笙和蘆笙舞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宋代,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器》年寫了蘆笙“盧沙”,記載了“盧沙”周曲飛 s 《嶺外代答》記載了瑤族的八管蘆笙;明代倪緹于《南詔野史》年首次明確提出了蘆笙這一名稱;到了清代,蘆笙在少數民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技藝也更加成熟但流傳最廣的是六官和柳蔭蘆笙,蘆笙舞在呂慈云《峒溪纖志》中有所描述。

蘆笙分布于中國貴州、云南、廣西、湖南等省,苗族在中國西南、瑤、侗、彝、深受水等少數民族的喜愛。其中苗族蘆笙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四川等省份分布較廣。解放后,由于蘆笙射程的限制,部分蘆笙手將射程擴大了 、旋律與和聲的表現力、為了調整演奏,蘆笙被改進了。相繼出現了八管、十五管、十三管、十八管、26管及其他多管蘆笙,如貴州丹東的甘18管21調,是在新改良版蘆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美國改良的貴州26簧鍵蘆笙和孫友 改進了沈陽30春平均節奏的蘆笙,使中國的蘆笙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構造種類 編輯本段

構造

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由4部分組成。蘆笙結構嚴謹,正在選材、制作工藝上有特殊要求,選三年以上,開春前“蘆笙竹”制作簧片時,選用響銅,用古法燒制,制成密封的整塊銅片,用刀刮平,直至變黃制成簧片,檢查是否漏氣;再選用白竹、紫竹制作笙管(笙苗)竹筒頂部切開,底部封口,下端開一長方形口竹口處放一片蘆葦舌片,邊緣用蠟封好每根管子都是切開的,演奏時用聲音壓著眼睛;接著選用松木、用杉木或楓樹制作生豆(氣箱)水桶呈紡錘形,做成46 ~ 56厘米長的水桶、寬4~9cm、高3.5 ~ 8厘米的圓筒,在下端粗端鉆6個孔,將笙管和簧舌放入笙眼內,細端與另一根約15厘米長的連接、外徑1.8厘米左右的竹筒為吹口在笙管上端放一個竹制的共鳴管,放大音量;經過多次調音,蘆笙就完成了。

蘆笙蘆笙

種類

蘆笙有很多種,大小不一按少數民族中的分布,有苗族蘆笙、侗族蘆笙、水族蘆笙、瑤族蘆笙等;苗魯生可分為:高排蘆笙、大蘆笙、小蘆笙、芒筒蘆笙、多管蘆笙五種;侗族蘆笙分為:地筒(特重低音)特大蘆笙(倍低音)大蘆笙(低音)中蘆笙(中音)小蘆笙(次高音)最小蘆笙(高音)六種;

按形狀和特點可分為東蘆笙和西蘆笙兩種東部蘆笙分布在貴州東南部、湖南湘西、在桂北等地,多有銳角蘆笙,又稱莽管蘆笙蘆笙的桶與管交叉約60°,蘆笙上端配有共鳴管,粗狂,一般用于伴奏,成套出現;西部的蘆笙分布在云南、四川及貴州黔南、在黔西北等地的苗族地區,多為鈍器蘆笙,笙斗與笙管交叉在90°以上蘆笙上端無共鳴器,聲音柔和一般用于獨奏,可以邊跳邊跳。

音色音域 編輯本段

蘆笙是流行于苗、侗、水、瑤、壯、彝、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用竹子制成的一種簧樂器,音色明亮豐富,高音清脆,中音醇厚柔和,低音深沉蘆笙是一種可以演奏八度音階的和聲樂器、六度、五度、四度、二次諧波和三和弦的音響效果。其中整套苗族六管蘆笙有五個大小,排列成五個音,每個音有一個八度,音域為A1-A3,一共五個八度;傳統蘆笙有三個音,十二個音,而董蘆笙能達到兩個八度五度。

演奏技巧 編輯本段

演奏時,姿勢可以如下:站式、坐式、走式、跳式四種。站立時,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分開,直視前方,水桶60-75度角;坐式表演取決于具體的表演場景,在保證給觀眾美感的同時,保持自然、舒適的狀態即可;行走表演要看具體的表演活動,比如苗族婚禮、葬儀式、踩街等;一般來說,邊吹邊舞是樂舞結合,隊形和動作是根據蘆笙音樂的變化而變化的。

演奏時,是通過指法、舌的運動和呼吸是由氣來協調的。演奏時,按規定的指法將手指按在相應的音孔上,口含吹口,身體放松,臉頰不凹不鼓,用腹部控制氣息,使用正確的呼吸方法,結合口腔技巧進行演奏。口內技巧包括:單吐、雙吐、三吐、軟吐、花舌音(大花舌、暴花舌、雙花舌)喉顫音、由于蘆笙的進氣管較長,所以演奏時多采用單吐法;指法技巧分為基礎和包括:打音、倚音、顫音、磨音四種。

演奏特色 編輯本段

蘆笙音色明亮渾厚,民族特色突出改革后,蘆笙可以在有獨奏的民族樂隊中使用、合奏或合奏等表演形式。蘆笙與舞蹈關系密切,蘆笙表演的最大特點是蘆笙演奏者邊演奏邊跳舞這種舞蹈叫做“蘆笙舞”,又稱“踩堂”蘆笙已經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祭祀活動、舉行婚禮、喪葬儀式、新屋落成、年節、歡慶豐收、青年男女在傳統社交活動中演奏蘆笙、在大廳里跳舞在任何地方都是禁忌比如侗族在農忙的時候,除了有重要節日或者有客人的時候可以演奏蘆笙,其他時間禁止演奏蘆笙婚喪嫁娶禁止演奏蘆笙,女性不能演奏蘆笙;苗族只能在收獲后和播種前演奏蘆笙其他時間不玩蘆笙。在貴州苗族地區,傳統節日會以樂隊的形式舉行蘆笙表演、唱歌等比賽;還有蘆笙節,在農歷正月,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舉行、在二月或三月,家庭會祭祖,女孩和男孩會打扮起來、帶蘆笙去蘆笙場玩蘆笙舞3天-4天時間。

傳統曲目 編輯本段

蘆笙的劇目豐富多彩,也具有民族性。常見的solo是《諾德仲之歌》《偌排和蒙蘭彩谷翠》、系綜有《豐收的喜悅》《歡樂的苗寨》《清水江畔豐收樂》等等;還有很多民間音樂如《合調》《集合曲》《圓圈曲》《結束曲》《比賽曲》,用于節日儀式;同時還有包括董丹甘在內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余富文、金歐、楊昌樹等。

傳承困境 編輯本段

蘆笙是苗族的文化特色,蘆笙文化的發展與苗族文化密切相關。蘆笙文化傳承發展了幾千年,形成了蘆笙、蘆笙詞、蘆笙曲、蘆笙舞蹈等相關的蘆笙文化,蘆笙文化也已經滲透到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其表演形式多樣,敘事性強、蘆笙歌、蘆笙舞、體育等等,蘆笙文化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1982年,蘆笙進入貴州高校教授蘆笙,培養了大批蘆笙專業人才,保證了傳統蘆笙文化的傳承。20世紀50年代,楊等苗族演員赴俄國參加中蘇聯歡晚會,使蘆笙文化走向國際舞臺。

貴州省雷山縣和云南省大關縣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云南省大關縣王杰峰貴州省雷山縣莫累作為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08年,苗族牤管蘆笙音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貴州省凱里市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3月,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由于苗族在古代沒有文字,專門記載蘆笙技藝的書籍也很少、內容不完善、缺乏理論;蘆笙的結構嚴謹、制作時間長,除了成本,所剩無幾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如何制作蘆笙;蘆笙工匠年齡較大,蘆笙傳承人互不聯系;為了改善生活,年輕人離開村子,外出打工,蘆笙文化逐漸被遺忘;這些原因使得蘆笙文化逐漸遠離民族生活,所以蘆笙文化應該得到重視,使其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朱興萍    下一篇 古典吉他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