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位于中國湖北省恩施市屯堡鄉板橋是清江大峽谷的一段。該峽谷發現于2004年,全長108公里,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距恩施市區49公里這是一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旅游區。2010年10月,恩施大峽谷正式對外開放。
恩施大峽谷是世界上唯一的“地縫-天坑-巖柱群”復合喀斯特地貌同時并存,清江白云、絕壁峰叢、天橋洞群、暗河飛瀑、天坑地裂五大地質奇觀,被地質學家譽為“世界地質奇觀·東方科羅拉多”據中國地質大學實地研究,峽谷中的云龍地裂縫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兩岸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裂縫。七星寨景區和云龍裂谷部分景區已全部對外開放,開放面積約35.2平方公里,峰巒疊嶂,景點成群、絕壁、瀑布、象形文字等地質景觀占主導地位。峽谷是古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恩施土司點歷代都會集結兵力的地方景區既保留了土家族活動的歷史文化遺跡,又建設了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龍船調》和女兒村風情小鎮。
2014年,恩施大峽谷被列入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質名單。2015年7月,恩施大峽谷授牌“國家aaaaa旅游區”的稱號。2018年獲得“湖北省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景區”的稱號。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恩施大峽谷原名“沐撫大峽谷”據說以前有一個人叫“木貢”為了加強對當地民族的控制,清朝在離村子不遠的馬哲設立了一個縣村子被清朝征服后,建了一個新市場,并以此命名“沐撫”,即由皇帝 沐浴舒適。
2004年8月,中法聯合探險隊意外發現了世界上最長的地下河龍橋地下河的出口,還在峽谷中發現了各種奇特的地質地貌,并以此命名“恩施大峽谷”2006年,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峽谷被規劃和開發“沐撫大峽谷”正式更名為“恩施大峽谷”該景區于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自中三疊世以來,恩施大峽谷的地質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其間由于地殼運動、巖溶作用和流水侵蝕、風化等外部作用最終形成峽谷內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恩施大峽谷位于湖北省西部.三億年前,那是一片叫做長江的海洋。這一時期鄂西地區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鹽,為后來這一地區的巖溶景觀奠定了基礎。二疊紀末海水退出,鄂西上升為陸地,稱為揚子古陸。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鄂西山區傾斜,江漢盆地開始沉降并形成巨大的落差,峽谷逐漸形成。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的實地研究,在早期地殼運動中,三疊系地層和二疊系地層由于斷層作用處于斷層接觸狀態,然后被山體抬升,長期沿著軟弱斷裂帶切割、侵蝕,形成世界 這是海峽兩岸唯一一條地質年代不同的裂谷。峽谷內氣候類型多樣,地形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峽谷受到風霜雨雪和流水的侵蝕、侵蝕、在剝蝕等各種外力的作用下逐漸形成各種奇觀。
自然環境 編輯本段
位置
恩施大峽谷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湖南板橋境內、渝、湖北省交界處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0度,東經109度。峽谷距恩施市49公里,距利川市39公里它毗鄰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騰龍洞它位于中國西南民族風情旅游帶的最東端,是中國西南民族風情旅游帶和長江三峽旅游帶的黃金交匯點。恩施大峽谷平均切割深度1500公里,全長108公里,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
氣候
恩施大峽谷位于亞熱帶季風帶上,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雨熱并舉。年均氣溫為13.4攝氏度,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1365小時,峽谷內相對濕度70%80%無霜期為228天。峽谷內降水具有連續集中的特點,雨季集中在5—8月份。雨量以6、7月份最多。峽谷山區氣候明顯,晝夜溫差大,境內常有云、雨、霧等多個小氣候。
地質
恩施大峽谷位于揚子準地臺李川臺褶皺束的東側,屬于團堡向斜的二級褶皺構造幕阜背斜和前山向斜。峽谷內地層為震旦系和三疊系,地層主要為二疊系和三疊系碳酸鹽巖,純巖層厚約3710m。廣泛分布的碳酸鹽為恩施大峽谷巖溶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峽谷內的懸崖多為三疊紀碳酸鹽巖。峽谷巖體受構造、受外力地質作用的影響,巖體中的節理裂隙極其發育和開放,為地下水的賦存提供了空間。世界上唯一的兩岸地質年代不同的云龍地裂,右岸1.8-2.三疊紀地層形成于3億年前,左岸是2.5-2.二疊紀地層形成于8億年前。峽谷內有126種礦產資源,世界上硒儲量最大,包括”世界硒都“的稱號。
地貌
恩施大峽谷位于中國云貴高原東北端,中國大陸地貌的第二級臺階。景區屬于鄂西南構造侵蝕山區,是地形侵蝕切割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峽谷起伏,整體地勢西北、西南兩翼高,中部低,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地貌在構造、喀斯特和侵蝕共同形成了喀斯特峽谷、石芽、天坑、地縫、絕壁、很多喀斯特地貌,比如地下河,都有比較完整的喀斯特地貌體系,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地縫-天坑-巖柱群”復合喀斯特地貌。景區山體總體走向為東北,向東南傾斜,坡面地形一般為折線型坡腳的云龍河岸陡峭,坡體直立中下部地形坡度相對平緩,上部坡度較陡。
水文
峽谷內無地表水系,但在景區東南約1800的坡腳發育清江一級支流云龍河、長江二級支流。景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降雨過后,陡坡濕漉漉的,裂隙里的水在滴水、噴泉式出流的特征。由于景區地形陡峭,出露較多的裂隙,有利于裂隙中的地下水向外排出,所以景區地下水相對較差。
植物
恩施大峽谷森林覆蓋率高,峽谷內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據統計,恩施大峽谷有水杉、水杉、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鐘萼木、莼菜等8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包括竹蓀、粗葉泥炭蘚、石杉、水蕨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厚樸是我國珍貴的中藥材和珍稀保護植物。
動物
恩施大峽谷的動物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峽谷內有脊椎動物350多種,哺乳動物60多種,爬行動物25多種,兩棲動物20多種,無脊椎動物130多種。有川金絲猴、穿山甲、云豹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8種,包括獼猴、大鯢、中國黑斑羚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96種。
整體布局 編輯本段
恩施大峽谷景區對外開放,面積約36平方公里,景區由七星寨景區組成、云龍地裂部分景區、《龍船調》景觀實景劇場和游客服務樞紐由四大板塊組成,以七星寨景區和云龍地裂景區為核心板塊。景區以云龍地裂為界,西接七星寨景區,樓門峰巒、一炷香、懸崖長廊等景點,東面是云龍地裂景區,由五顏六色的黃龍瀑布組成、云龍瀑布、彩虹瀑布等景點,兩個景點由峽谷客運索道連接公路。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云龍地縫
云龍地裂景區位于景區游客中心西側,面積約11.海拔600的3平方公里—800米之間,景區主要景觀類型為地裂縫、瀑布、深潭、溶洞、地下暗河、象形石等。
云龍地裂位于云龍大田坑底部,平面為“之”字形,南北展開。地裂縫上下垂直,全長3600米,平均深度75米,屬于喀斯特地貌。云龍地裂縫從上到下寬度均勻,斷面呈U型,崖壁陡峭“十里百丈絕壁”是云龍地裂景區的主要觀光區。地裂縫曾經是云龍江的暗流段它們以地下河的形式隱藏在地下經過山體抬升,地表水蝕,地下開挖,地下河頂部坍塌,出現地裂縫,成為恩施大峽谷的一大奇觀。地縫兩岸陡峭、瀑布墜落猛烈,地縫上有7個半瀑布。你可以在云龍的裂縫中看到月牙湖、云龍瀑布、云龍風雨橋、彩虹瀑布、七彩黃龍瀑布等景點。
云龍風雨橋
云龍于風橋位于恩施大峽谷景區游客中心附近,建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之后又重建了六次2009年,按照董風格改建為風雨廊橋。橋長24米,寬5米,飛檐上翹,頂部飾以葫蘆,形似一條長龍。風雨橋通常由橋、塔、亭子,木頭做的,橋兩邊有柵欄、由長凳組成的長廊。石橋墩上有一座塔亭。
石簾
石簾位于云龍地裂景區南端,是由——朵瀑布花堆積在地裂懸崖上形成的景觀。瀑布華是碳酸鈣(CaCO?)它的形成需要幾萬或幾十萬年。地裂肩部植被覆蓋率高,地下水常年從植物根部滲出,碳酸鈣沿主水道沉淀,在地裂懸崖上形成瀑布花。瀑布花垂直懸掛在地裂的懸崖上,形似門簾,故名石簾。
彩虹瀑布
彩虹瀑布位于云龍于風大橋的東北面它是云龍地裂中的五大瀑布之一,也是地裂中第一個被陽光照亮的瀑布。每當陽光普照時,通常會出現兩到三道彩虹。瀑布水直擊地裂巖壁上凸出的心形石灰華,瀑布的水源來自木府地表的溝流。瀑布懸崖上懸掛的三塊灰黑色巨石是喀斯特鐘乳石或石灰華。
五彩黃龍瀑布
七彩黃龍瀑布位于云龍風雨橋南,是云龍地裂五大瀑布之一,瀑布落差60多米。瀑布沿著類似教堂鐘的銅色鈣體流下,也被稱為”金鐘瀑布“從廊橋上看瀑布的底部,石灰華看起來像一個頭盔“金龜”在享受清瀑沐浴。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地裂彩虹,谷底的巖石是橙紅色的。
壁合橋
碧河橋,位于彩虹瀑布的北面,是一座建于2010年的索道橋,全長22.5米,寬2.5米,凈高差20米。橋是一條棧道,一座橋,一條棧道,懸掛在云龍地裂的底部,與兩邊的陡壁相連、懸崖融為一體,形成完美和諧的狀態,故橋名為墻橋。
云龍瀑布
云龍瀑布位于云龍地裂景區出口西側,瀑布落差70多米它是云龍地裂五大瀑布中的第二大瀑布。水源來自常年撫面的小溪。瀑布頂部的水流撞擊地面裂隙壁上凸出的巖石,然后直直地流下但由于長期的溶解沉淀,在突出的巖面上形成了巨大的石灰華,視覺上形成了二次水滴現象。
冰瀑
冰瀑位于云龍地裂景區出口北側是片狀水形成的小瀑布,水量小,面積廣。夏天,瀑布陽光明媚,瀑布壁上覆蓋著水生植物,形成一種“翠色珠簾”所以冰瀑也被稱為“翠簾”冬季瀑布流速較慢,容易沿水生植物形成冰垂,因此得名“冰瀑”
石狐教子
石湖交子位于云龍瀑布的北面,由兩塊崩塌在地裂縫底部的石灰巖塊風化而成、水流沖刷形成的喀斯特象形文字的構成。兩塊象形石相距約20米較小的象形石形狀像一只在水中玩耍的小狐貍,而較大的象形石則像一只大狐貍看著小狐貍在水中玩耍合在一起就像一只大狐貍教育小狐貍,故名“石狐貍教子”
禪杖云梯
魔梯位于石狐梯的北面,由二疊紀構成(2.95億一2.5億年前)由硅質帶狀石灰巖中的硅質體構成的臺階狀石頭梯子中間是鈣華柱,由于鈣的長期沉積,形狀像一把禪杖由于水量的季節性變化和鈣的不均勻沉積,在鈣華柱上形成了橫向紋理,在兩側的巖壁上也形成了鈣華幕。
沐撫飛瀑
幕阜瀑布位于云龍地裂景區的最北部,是云龍地裂景區最大的瀑布。由于三疊系灰巖中的裂隙水在下滲過程中被二疊系煤系地層封堵,裂隙水沿懸崖溢出,最終形成瀑布。瀑布水源豐富,匯水面積大。
七星寨景區
七星寨景區位于恩施大峽谷西部的千山,海拔1500—1900米之間。這個景點的景觀被三疊紀石灰巖風化、剝蝕、溶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有懸崖類型、巖柱林、孤峰、石芽(林)峰林洼地、溶洞等。景區內有小樓門峰、天樓筍、大樓門群峰、懸崖等喀斯特地貌景點,面積約23.9平方千米。
山字嶺
山子嶺,位于七星寨景區入口處,為喀斯特峰林地貌。山子嶺是在巖溶作用下風化剝蝕的三疊紀石灰巖、溶蝕、由崩塌形成的柱狀山。因為這座山的整體形狀就像一個巨大的立體“山”字,所以得名。
小樓門群峰
小樓門群峰是七星寨景區的南大門,喀斯特地貌。這組山峰由幾根單個的巖柱和三疊紀石灰巖風化剝蝕溶解崩塌形成的孤立山峰組成。小樓門峰以峰林地貌為主,其間有石芽(林)群、峰叢洼地深宮谷等地形,峰群植被覆蓋率高。
在小樓門群峰附近,有一個名為樓門施瑯的喀斯特石芽(林)地貌景觀,由于石芽(林)整體以一卷石書命名石芽是巖溶地區緩坡巖石上常見的巖溶地貌,是地表水沿碳酸鹽巖表面裂隙溶蝕形成的凸于溝槽之間的山脊或脊狀巖體。在樓門石浪石芽(林)還有一層由水中鈣質沉淀而成的中三疊世嘉陵江組薄層巖石,記錄了地球的歷史演化,也可能記錄了巴人 美國文獻歷史圖書館,也可能在里面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石崖迷宮
石崖迷宮位于七星寨景區旅游步道的岔口,索道站附近。石芽迷宮是三疊紀石灰巖的風化剝蝕、溶蝕形成的石芽群是喀斯特石芽林地貌。迷宮中的石芽平均高度約為2米,石芽形狀各異,分布無序,故名如入迷宮。在迷宮中,有以一只展翅飛翔的百靈鳥命名的喀斯特象形文字,也有因形似小狗而命名為王采的喀斯特象形文字。石芽迷宮里有一處喀斯特石林景觀,這里三疊紀石灰巖斷裂、風化和雨水侵蝕溶蝕形成石林和溝槽,石林將溝槽分為兩部分,供雨水通過。
一線天
一線天位于石芽迷宮東北部,是由三疊紀石灰巖發育而成,經風化剝蝕的垂直斷裂構造、溶蝕、崩塌形成的巨大裂縫。裂縫寬60厘米,高6米,長40米它因在裂縫中抬頭只能看到一片藍天而得名“一線天”
絕壁長廊
絕壁長廊又名“絕壁棧道”,位于天空的北方。棧道建在海拔1700多米的地方、山東側垂直懸崖的陡峭山腰,凈高差300多米。棧道七彎八拐,全長488米,118級臺階2007年10月建成,歷時一年多。
祥云火炬
祥云火炬位于懸崖走廊北部,為喀斯特非高峰景觀,被三疊紀石灰巖風化、剝蝕、溶解形成的整體柱。這個巖柱本來和大山是一體的,但是石灰巖層很薄、質地不純,缺乏荷載裂縫發育,導致部分巖石自然脫落,并逐漸分離獨立。因為這里的單個巖柱就像“火炬”,故名祥云火炬。
大樓門群峰
樓門群峰位于祥云火炬北面,挺立在陡坡上它是由三疊紀石灰巖風化侵蝕和雨水沖刷形成的一組巨型陡直柱狀巖體,是由數十座石灰巖山峰組成的石柱峰林。柱身垂直筆直,巖層厚實平緩,各巖層沿平面滑動不易,所以高達百米的石柱在頂部不會傾斜或滑動。巖層中的南北向和東西向節理相互交錯成網格狀,大部分石柱呈四邊形。在群峰之中,有一根長800米寬150米高200米的巨大巖柱它的頂部是一個兩端高中間低的弧形平面,頂部中央有一個小集水池塘形成的洼地。
一炷香
位于大鹿門峰群的北部,是一處喀斯特非高峰景觀,也是恩施大峽谷的標志性景觀。一炷香是單根三疊紀石灰巖柱,高約150米,底徑6米,最小直徑僅4米巖石的抗壓強度是每立方厘米800公斤。由于三疊紀石灰巖的風化、剝蝕、溶蝕作用以及長江水系清江水系和雨水的長期沖刷侵蝕,使巖柱與主體巖體分離(周邊山體)最后形成Oedolgae圓柱體。09年《走進科學》欄目組報道了一炷香之謎。2012年,美國探險家迪恩·波特在“一炷香”旁邊創下41米無保護高空軟繩記錄。2013年,美國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把“一炷香”作為中國最美的40個景點之一。
雙子塔
雙塔位于向異北部,是喀斯特象形巖石,是恩施大峽谷的奇觀之一。一對裸露的巖柱,形狀幾乎一樣,像一對雙胞胎孩子,因此被命名為雙塔。這兩根柱子被三疊紀石灰巖風化剝蝕、溶解和重力塌陷形成。在巖柱形成之前,巖體中就出現了垂直裂縫后來由于風化和重力崩塌,垂直裂縫不斷擴大,暴雨沿著垂直裂縫沖刷,最終導致完整的巖體分離成兩個對稱的巖柱。
天樓筍
天樓筍位于小樓門群山峰附近,為三疊系石灰巖風化、一座由溶解形成的巨大山峰。這座孤峰的形狀像竹筍。從不同的角度看,孤峰的形狀是不同的從索道觀光艙看,它像一根直立的玉米棒子。從側面看,天樓里的竹筍略斜,所以又叫斜塔峰。
大地山川
山川位于雙塔北面,是喀斯特地貌中的象形巖石。地球 在早期地殼運動之后,美國的山川和河流受到了破壞和風化、剝蝕、溶解和重力崩塌,最后一座方形的山和兩根細長的石灰巖柱子從主山脈中分離出來。因為它的整體形狀像一個“川”字,故而取名“大地山川”其中,方山長800米,寬150米,高200多米,兩頭高中間低,已形成洼地,積水成泉。兩根石灰石柱子一大一小大根直徑約60米,高210米底厚頂薄,形似寶塔;最小根直徑為20—25米之間,整體直徑10米左右,高度200米。
母子情深
母子關系位于山河之北這是一個喀斯特象形文字,以一個土家族婦女親吻懷里的嬰兒的形狀命名。被三疊紀石灰巖風化剝蝕、谷峰巖體的溶解與形成。由于巖石層理薄,容易風化坍塌,谷峰巖體頂部開裂,形成兩個小巖塊,一個形似人頭,一個形似嬰兒。
石門天坑
石門天坑為巖溶漏斗地貌,受三疊紀石灰巖風化侵蝕、溶蝕、水流沖走,形成碗狀或漏斗狀凹陷。其平面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十米,深度數百米底部堆積著碎石和殘留的紅土。
其他看點 編輯本段
云龍地裂垂直觀光電梯
云龍地裂垂直觀光電梯位于七星寨景區出口附近,是湖北省首家大型戶外“小蠻腰”型觀光電梯。2014年5月25日開始建設電梯,歷時兩年,2016年5月竣工。電梯依山而建,建筑為純鋼結構,高度130.1米,占地481.63平米,提升高度125米,載重1600公斤,運行速度2.5米每秒,單程運行時間為50秒。
大樓門扶梯
樓門口的扶梯位于七星寨景區的景區路段,在七星寨景區出口附近,起點在樓門口,終點在甘巖堂。自動扶梯的高度是1110—1500米之間,中間有一個觀光平臺。該自動扶梯長800米,是亞洲最長的戶外自動扶梯。結合當地土家吊腳樓的特點,扶梯依山而建,整體外觀為“之”之字形由九個觀光自動扶梯組成。自動扶梯的運行速度為0.每秒3米,垂直落差400米,可以緩解游客下山的問題。
《龍船調》劇院
《龍船調》劇場位于恩施大峽谷邊緣,是湖北省首個大型景觀演出項目《龍船調》。劇院占地20264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面積9萬平方米,跨度近1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實景劇場。劇場由服務中心、觀演樓、土司樓、平民樓、停車場組成。劇場內復原了土家吊腳樓舊址,修建了明清時期帶有土家吊腳樓的廊橋土司樓。
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堡位于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土司路138號它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屬于民俗名勝古跡和建筑景觀景區。恩施土司城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休閑為主要內容、一個以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可以分為三個功能區,即民族文化展示區、宗教展覽區和休閑娛樂區。恩施土司城是中國唯一一個最大的土家族文化公園,城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民族的傳統建筑。2005年以后,土司城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民間藝人表演。土司城是蘇州園林設計院和民間藝人共同建造的仿古建筑聚落它是中國第一個充分展示土家族文化的民俗景區。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非遺文化旅游節
恩施大峽谷景區每年9月舉辦非物質文化旅游節—10月份舉辦的非遺節目展演,是激活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活動,也是提升景區服務提升游客體驗的一種方式。活動期間,所有景點均開放,部分景點有儺戲山歌二人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
2020年9月29日,恩施大峽谷景區舉行首屆“非遺”文化旅游節。
《龍船調》
《龍船調》由恩施大峽谷景區打造、梅原帥 的大型景觀音樂劇于2014年7月在恩施大峽谷首演。該劇吸收了恩施土家族的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將恩施土家族的歷史文化與大峽谷的景區特色相結合講述了恩施土司時期,一對土家族孩子掙脫封建枷鎖的故事、世俗眼光、自由而忠貞的愛情故事,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特效和絢麗的燈光,劇院位于喀斯特地貌的峽谷旁。
《龍船調》在2016年復演后從原來的90分鐘縮減到75分鐘,演職人員超過500人。演出由四幕組成,即《選瓜·定情》《情殤·毒誓》《重逢·犯神》。
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這是一個傳統的土家族節日,情人節s節,土家族的相親節通常在每年農歷7月7日至7月12日舉行。女兒會”事實上,年輕的單身男女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相親。恩施大峽谷風情村將通過各種資源舉辦各種游戲,提高女兒的興趣s party,同時還將為青年男女開設專門的約會祝福區,互相傾訴心聲。
地質科普研究活動
2014年以來,恩施大峽谷景區先后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奕譞藝術學校合作、湖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恩施州(市)攝影協會、湖北民族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和科普旅游示范區。2021年6月27日,利川市百余名小學生進入恩施大峽谷進行地質考察活動。結合恩施大峽谷景區的地域特點,本次活動進行了地質勘探、人類和天然植物標本制作、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小實驗等多種特色課程活動。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2004年恩施大峽谷被發現后,由恩施自治州政府提出“旅游興州”在戰略上,它已成為泉州 美國的旅游發展,并開始開發和保護它。2006年,恩施大峽谷景區正式規劃開發,成立恩施大峽谷景區管理處,負責景區的開發管理。
2008年,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體東側懸崖腰部修建了一條懸崖棧道,完成了景區的一期開發工程,即七星寨景區該景區于2008年4月開始試運行。從2008年4月試營業到2010年9月,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0多萬人次。
2012年后,恩施大峽谷景區陸續建成客運索道、七星寨景區檔案升級、云龍地裂風景區的開發、六大工程建設女兒村風情小鎮和大景觀現場《龍船調》。這六大工程的建成開放,使景區游客數量逐年增加。2015年,恩施大峽谷景區被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21年4月27日,恩施大峽谷地面觀光纜車建成并投入使用此纜車是進入地裂景區和七星寨景區的主要交通工具,位于女兒湖游客中心和客運索道下一站之間。
熱門事件 編輯本段
2015年5月26日,一名游客在游覽恩施大峽谷景區時,不慎翻越欄桿撿起雨傘,最終不幸身亡。
2018年5月5日,恩施大峽谷七星寨景區懸崖棧道出口處,一名游客被落石擊中身亡。
2019年10月2日,在恩施大峽谷景區,“一炷香”4名游客在站臺處山體突然滑落受傷,3人經搶救無效死亡,1人受輕傷。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