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廣場
八一廣場位于南昌市中心,面積7.8萬平方米,整體劃分為南部紀念區、中間的中央文化區和北部的市民休閑區是不規則和對稱的長方形。八一廣場是大型復合城市廣場,也是南昌市的標志性建筑。
八一廣場于1956年12月1日開工,12月31日竣工南昌市人民政府美國政府正式命名它為人民與的平方。1977年8月1日,為慶祝八一南昌起義50周年,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開工建設。1984年后,廣場綠化逐步加強,21世紀廣場進行了兩次大改造,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廣場。1997年,人民 s廣場改名為八一廣場。
八一廣場的功能主要是紀念性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能也發生了變化起初,它有一個程序集、游行等政治功能,并逐步增加廣場休閑、娛樂、商業等功能。每逢節假日紀念日,八一廣場都會組織或自發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始建時期
目前,八一廣場位于明清順化門外明代屬于衛所的官操場,清代屬于大學校、官兵營房主要是明清時期訓練的場所。民國初年,還是大學校1912 年,孫中山還在李烈軍檢閱了江西革命軍;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也曾在這里舉行誓師大會。
民國十四年(1925 )南昌市行政公署成立,次年制定《南昌市政計劃大綱》綱要對市政建設做了全面規劃,包括建設環路和縱橫交通要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開始拆除圍墻修建環形道路、沿長江等道路,這些建設為八一廣場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昌市城市建設研究會成立于1950 年3月,并于73356年7月重組為南昌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同時制定了《南昌市建設方案》,包括八一廣場建設方案。
1952 年,南昌市人民 美國政府開始重建舊城,并設計和規劃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
1956年,《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年,決定在八一大道旁邊建一個地方,提供大型晚會。該廣場于同年12月1日開工,12月31日竣工,共投入湖泥21825立方米。同年,南昌市人民政府美國政府正式命名它為人民與的平方從此,八一大道和人民 廣場已經成為南昌市的中心。
數次改造
第一次改造
1968年6月底,人民 s廣場由南昌9家設計單位和江西工學院的部分技術人員共同設計、規劃。333,567,開工建設,11月1日竣工,面積約5萬平方米。這個改造廣場模仿了天安門廣場的模式“萬歲館”第四條交通道路是由東向西延伸的中軸線。廣場北端將新建一座裙樓,廣場中心將建 26高.8 米水泥旗桿主席臺與旗桿一字排開,另建4個廁所。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 s廣場成了一個受歡迎的旅游景點對所有年齡的人來說,在大眾面前拍照是非常時尚的s廣場展覽館。
第二次改造
為紀念南昌起義,1977年,經中共中央批準,決定在南昌人民大會堂南端修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的平方。同年8月1日,人民 s廣場正式更名為八一廣場,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開始建設“八一精神”主題和紀念活動也已經正式確立。1979年1月8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落成,成為南昌英雄城的標志性建筑。紀念塔高 45.距離塔基5 米、塔座、塔身、塔頂四部分組成。塔頂由一根立柱組成“漢陽造”步槍和一面八一軍旗, 8高.1 米,象征著“八一”這個歷史時刻。經過改造,八一廣場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廣場(僅次于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是展示南昌形象的一個窗口。80年代,八一廣場晚上有露天電影。
第三次改造
1983年,八一廣場進行了第三次重建,人民 1984年5月1日,美國政府在廣場北面的主席臺上增建了一個老干部活動中心,并投入使用。活動中心為三層建筑,總面積4184平方米。中心有一個電影廳、閱文室、電視錄像室、保健按摩室、中西醫診室和展覽室、小賣部、餐廳等場所可同時接受數千人參與活動。1984年后,八一廣場進行了局部改造,90 維護了四塊草坪,提高了整體綠化率。
第四次改造
20世紀80年代,為了符合廣場的宗旨,“萬歲館”更名為“江西省展覽館”1992年,省展覽館、省工業展覽館、三個省級農業展覽館合并成立“江西省展覽中心”次年6月,省展覽中心加層改建,使展廳成為展覽、餐飲、購物、金融、面向娛樂的多功能建筑。改造后,南北展廳由3層改為6層;前廳四層改為五層,改造后建筑面積從25000平方米增加到38649平方米。后來在1995年,八一廣場的東西兩側又增加了綠園。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廣場管理處對廣場主席臺的涂裝進行了整修、建造了一個新的不銹鋼旗桿6月,在廣場周圍設置了97個石凳和800個休閑沙發椅。
第五次改造
2001-2004年,八一廣場再次擴建改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高85米.向西1米和6米。重建的八一廣場形成了南部紀念區、中新文化區、北部休閑區的三個區域。經過這次改造,八一南昌起義中心主題凸顯,八一廣場成為紀念性的、標志性、集大眾休閑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城市廣場。同時修建了金水河、音樂噴泉、軍史浮雕、 石刻大事記等標志性景觀。
第六次改造
紀念八一南昌起義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昌市政府再次升級八一廣場。項目于2017年3月底開工,7月底竣工,面積8.6萬平方米。這次改造主要是提升廣場景觀、建筑立面、夜景燈光等。同時也體驗了八一廣場周邊的地標建筑群“退商還文”經過洗禮,改造后的八一廣場成為南昌的新地標、英雄城的“文化之魂”
第七次改造
2022年,江西公共資源交易網發布《南昌八一廣場周邊區域提升及風貌環境城市設計項目》招標公告,總面積約83公頃,預算150萬元。這次改造主要是優化提升廣場及其周邊的文化歷史景點和紅色文化資源、建筑風格與建筑色彩、景觀布局等。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八一廣場(舊名人民廣場)位于南昌市東湖區和西湖區交界處,屬于東湖區,位于八一大道、中山路、孺子路、北京西路等城市主干道路口,是彰顯八一歷史文化的城市廣場。八一廣場周邊商業建筑眾多,江西會展中心等重要公共建筑圍繞其而建。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八一廣場整體分為三大功能區:南部紀念區、中間的中央文化區和北部的市民休閑區是不規則和對稱的長方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場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場主要是起聚集作用、游行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政治功能。改革開放后,廣場的功能不僅僅是紀念功能,還增加了廣場休閑、娛樂、文化功能,商業化、經濟性功能。
八一廣場通常在國慶節、在一些特殊的節日如建軍節,紀念氣氛濃郁在其他時候,廣場主要扮演休息和市民的角色休閑。八一廣場的紀念塔、玻璃棧道、噴泉區是人們的主要聚集地,而北部休閑區、東邊的公共服務區沒那么擁擠。
南部紀念區
八一紀念塔是南部紀念區的主體建筑,高45米.5 米。碑座四面分別鑲嵌“八一南昌起義簡述”花崗石碑以及“宣布起義”攻打敵營”歡呼勝利”三個大型花崗巖浮雕以年代種植和景觀元素的方式排列。八一紀念塔的層層臺階可供大家休息。南部紀念區以紀念塔為中心向外延伸紀念塔前是金水河,有音樂噴泉。河上有兩座橋,叫做金水橋。
中心文化區
中心文化區作為下沉式廣場,將紀念區與文化區區分開來,主要是為了表達紅色文化和記憶。文化區北面有一個升旗臺,圍繞文化區設置了8個立體雕塑。其中,八幅浮雕是關于中國人民的軍事題材中國解放軍—八一軍史浮雕”浮雕背面以種植的方式展示江西省現有的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毛澤東 中央文化區升旗臺南側的漢白玉上鐫刻著的書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北面的白色大理石上刻著江澤民 的親筆題字“軍旗升起的地方”
北部休閑區
休閑區位于北部,主要用于公眾集會、交流、娛樂、納涼。以噴泉和水幕膜國旗臺為界,北界以立交橋與外部商場相連。在休閑區的中間是中國人 解放軍歷史大事記玻璃路,包括玻璃路和升旗臺、八一起義紀念塔都位于廣場的中軸線上。休閑區毗鄰商場等商業活動中心,平時經常有商業活動在休閑區進行宣傳。由于地鐵站和商業交易所位于休閑區的北部,休閑區相對密集,通勤者和購物者較多。
主要建筑 編輯本段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
1977年7月1日奠基,1979年1月竣工。由江西省建筑設計院的沃祖權先生和江西省輕化工設計院的陳興文先生擔任總設計師。紀念塔頂部是一支漢陽步槍和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象征著八一精神。其中軍旗為四川石棉縣大渡河沿岸的紫紅色花崗巖,漢陽制步槍為山東泰安制“泰山玉”白色花崗巖,塔身以福建為主“泉州白”花崗石為。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的底座有27級臺階,比喻192733563愚人節556;塔高45.5 米,主要分為臺基、臺座、塔身和塔頂。紀念塔的北面刻有“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九個青銅輪胎上鎦金漢字,由葉劍英元帥題寫;下面食“八一南昌起義簡述”花崗石碑。紀念塔的另外三面是“宣布起義”攻打敵營”歡呼勝利”三幅大型花崗巖浮雕。
八一升旗臺
升旗臺位于八一廣場中心北向,升旗臺旗桿高27米.81米,主要是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國旗的臺南面有毛澤東手寫的字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要突出了八一起義對中國革命勝利的重大意義。國旗的臺北一面是江澤民的題詞“軍旗升起的地方”它突出了南昌 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史上的特殊歷史地位。
八一軍史石刻大事記
八一廣場北面鋪著一條透明玻璃制成的軍史步道,主要是由32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軍旅大事記。軍史小道主要記述了1927年8月至2012年11月15日期間軍隊的一些重要事件全文約八千字步道內部是內部照明的,晚上內部會發光。
八一金水河
金水河在八一紀念塔前面這條河長120米,寬14米,象征著軍民魚水情。河上豎立著兩座5米長的金水橋,風格與紀念塔很協調。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八一廣場屬于城市紀念廣場每逢節假日紀念日,在八一廣場紀念區集體或自發組織各種紀念活動。2017年7月30日,來了很多市民“八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0周年中國解放軍。同年10月28日,江西省重陽節慶祝大會在南昌八一廣場舉行,于根華等10人被授予江西省“孝親敬老”星稱號,王小洋等10人被授予江西省“老有所為”之星稱號。2018年8月1日建軍節當晚,八一廣場舉行紀念活動,當時游客超過10萬人。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鄭國渠 下一篇 賀雪琴:創新和營商環境推動深圳創新民企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