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
虎刺(拉丁學名:維基物種Damnacanthus indicus C. F. Gelter.,茜草科(rubiaceae)虎刺刺灌木,又名刺虎、伏牛花、繡花針、黃腳雞、壽庭木、壽星草小黃連。喜濕潤溫暖的氣候,多生長在稀疏的山地和丘陵、在密林下和巖石灌木叢中。產于印度北部、日本和中國位于中國和江蘇、安徽、浙江等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虎刺高0.3~1米。分枝多分枝,小枝多毛,大葉柄間生刺。葉對生,革質,背面部分疏生毛,正面無毛,葉柄短,具柔毛。兩性花,有短花梗和白色花冠。果實成熟時,由綠色轉為深紅色,34月開花,910月成熟。
虎刺形狀小,莖細,常做成叢林盆景,對人體也有消炎作用、活血止痛、它在治療風濕性關節痛和其他醫學方面有很大的價值。
歷史記載 編輯本段
虎刺在三十經外的草中記載為虎刺,曰:刺虎,生睦州,…它的葉子不 冬天不會枯萎,當它們被收割時,當地人會把它們的根取走、葉、枝干…理一切腫痛風疾。《跌損妙方》,明代一位異地真人編撰的重要骨傷科古籍,給予治療“開空穴傷”方有一種藥,被楊立人證明是虎刺。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枝
虎刺通常高為0.3~1 m,分枝多屈曲,呈分叉狀小枝粗糙多毛,大葉葉柄間有針狀刺,堅硬而長.4~2厘米。
葉
葉對生,革質,圓形、橢圓形心形,大葉長1~3厘米,寬1~1.5 cm,小葉長度不大于0.4厘米,頂部尖銳,全緣。葉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背面部分疏毛,正面無毛,側脈2~3對,正面不明顯。托葉容易脫落,葉柄為0.1厘米,具柔毛。
花
花兩性,常單生或2~3朵花簇生于葉腋,有時6朵花可排列成頂端葉腋有短莖的聚傘花序,花梗1~8毫米,基部有兩片披針形或線形苞片。有鐘形花萼,長3毫米,宿存4枚萼片,長1毫米,鉆形或三角形。這些花是白色的,漏斗形的,很長.9 ~ 1cm,外部無毛,內部密被,屋檐4裂成長3 ~ 5mm的橢圓形。
果
果實為近球形核果,直徑4~6 mm,1~4分裂,成熟時由綠色轉暗紅色。
物種分布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
虎刺產于印度北部、日本和中國。
中國分布
虎刺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生長習性 編輯本段
虎刺喜酸性沙壤土,溫暖濕潤半陰環境,不怕冷,耐寒干燥,怕太陽暴曬最適生長溫度為18~25℃,多生長在山地和丘陵、在密林下和巖石灌木叢中。34月開花,910月果實成熟,結果期較長,至第二年春季。
繁殖方式 編輯本段
人工繁殖
虎刺的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是扦插和分株。
扦插繁殖
虎刺扦插在45月份進行,土壤最好是透氣的山地土壤,要翻堆消毒。剪下粗壯的枝條進行扦插,留幾片葉子在頂端,可以作為0.01%用萘乙酸水溶液浸泡基底1224小時。插條入土后,壓實澆水,放在通風陰涼處,注意保濕如果半年左右不枯萎,就能成活,但需要3~4年的時間培育植株,定型后才能裝盆造景。
分株繁殖
分株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可以整株或分株,也可以將幼株挖出來單獨種植。
栽培技術 編輯本段
苗木采集
虎刺過去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挖的時候要盡量保持幼苗的水分,然后修剪地上部分,剪掉大部分枝葉,只留下當年發芽的新枝葉最后用苔蘚包裹,塑料袋密封保濕,種植時間在清明節前后為宜,成活率高。
苗木處理
采集到的虎刺可以修剪,葉子以下的根全部浸泡在清水中24小時左右再栽培。
栽植
虎刺最好用原土,或者排水良好,pH值5.5~6.5房,堆腐發酵、曝曬、種植篩選后的土壤。種下的虎刺放在陰涼通風處,開始時在葉子上噴水,成活后放在避光處。種植初期每隔十天施一次稀液肥,等到34月份再多施肥,促進虎刺花芽分化。平時剪一些枯枝,在花盆周圍喝,保持濕度,但不適合花盆長期積水,會導致爛根。另外,虎刺怕烈日暴曬陽光太強時,要注意避蔭,春季每2~3年換一次盆。
功用價值 編輯本段
藥用價值
虎刺的全草或根可入藥,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風濕關節痛、痰飲咳嗽、跌打損傷等。另外,將豬屎豆用乙醇提取后與金錢草混合制成的藥物組合物可用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虎刺提取物可以保護肝臟、抗氧化、抑菌等虎刺提取物具有抗卵巢癌活性,促進癌細胞SKVO3凋亡,同時抑制其遷移,具有開發為治療卵巢癌藥物的潛力。
觀賞價值
虎刺,作為一種常見的觀賞植物,樹形短小,莖稈堅硬,分枝眾多它具有精致的美感和參天大樹的風格,可以作為一種裝飾品來裝點山川景觀。虎刺也可以單個或多個,種在石盆里,裝飾,做成盆栽。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