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英文名: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路73號-1號。它是以中國絲綢為核心的絲綢紡織品和服裝文化遺產的集合、保護、研究、展示、傳承、創新、它是一個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球第一個專業的絲綢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目前是浙江省省級副廳級機構,中國紡織鑒定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紡織文物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絲綢博物館于1986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1987年12月28日破土動工,1992年2月26日建成對外開放,2004年1月1日免費對外開放。2015年的擴建工程于2016年9月完工,并在G20杭州峰會上開通。中國絲綢博物館占地42286平方米,建筑面積22999平方米。展廳分為序言廳、歷史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制絲廳、絲織廳、印染廳、服飾廳(后來它被命名為現代成就館)移動大廳等九個部分。整個建筑群是圓形的、扇形或曲線組合。由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馬頭墻和穹頂形玻璃中庭圍成的大廳猶如一個蠶繭,象征著建筑鮮明的個性。
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69465件(套)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865件(套)展出的收藏品包括宋代的、元、明、清代出土的絲織品。2021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獲得“2021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2022年7月2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獲得“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獎。2023年6月,中國絲綢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絲綢之路數字文物共享平臺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年度文物高質量發展十大案例。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成立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進一步發展絲綢,讓全世界了解中國絲綢的發展歷史。經國務院旅游局批準,紡織工業部批準、國家文物局、中國絲綢協會、絲綢重點產區港澳絲綢圈和浙江省、杭等有關單位,成立了由吳文英部長任主席的領導小組“中國絲綢博物館籌備委員會。經過三年多的籌備,中國第一個國家絲綢博物館落成。浙江是著名的絲綢之府,所以當博物館開始建造時,它就決定落戶在杭州西湖南岸的黃愚山腳下。中國絲綢博物館隸屬原紡織工業部,委托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美國政府。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展覽、經貿、集旅游為一體的國家絲綢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當它于1992年2月26日正式開放時,江澤民、李鵬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為博物館題詞:弘揚古蠶絲綢文化,開辟新的絲綢之路”彩綢飄千里,銀絲繞五大洲”。
建設歷程
中國絲綢博物館占地五公頃,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1992年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該博物館開始了基本的展覽改造工程,這是近十年來最大的一次、投入的最大一筆錢。改造工程按計劃分兩期進行第一階段的展覽改造于2003年結束,第二階段的改造工程是博物館的重點,并獲得了省文化廳的批準、省文物局及全體工作人員的關注和支持。二期工程是改造養蠶廳和染織廳、現代成就館以科普知識為主。2004年9月12日,該館完成了第二期基本陳列和館內環境的整體改造,是浙江第七屆中國藝術節舉辦的重大展覽項目之一。2012年是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20周年,博物館再次對館內的陳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工程。2016年9月,整體擴建工程竣工,并在G20杭州峰會上啟用。
開館日期
1992年2月,中國絲綢博物館開館,成為杭州西湖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博物館題詞“弘揚古蠶絲綢文化,開辟新的絲綢之路”的題詞。2004年1月1日,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始向公眾全年免費開放。卜哲和思博是全國首批承諾免費開放的省級和國家級博物館,不僅為浙江省全部和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提供了借鑒,也在全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開放博物館促進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方位布局 編輯本段
場館設計
最初的博物館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這座老建筑的圓形和弧形平面多年來一直受到批評。擴建工程受到西湖景區建設管理的嚴格限制,建筑師設計改造有一定難度。建筑師認為,雖然老博物館不是歷史保護建筑,但它仍然是特定時期的歷史記憶、尤其是場館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博物館改建部分的建筑布局、形態、在結構和細節的基礎上,部分修復一些特定的功能問題,比如時尚館的弧形走廊、天窗、扇形亭、岳東門等整個建筑被中央湖包圍著。此外,新樓還有許多精心設計的開口,形成了面向整個花園的取景器。
除了設計,建筑師還必須在杭州G20峰會開幕前一年完成時尚館、藏品樓、所有科研基地和辦公樓的設計建設,以及整體改造,都需要對90年代的5個老展廳和公園景觀進行改造。為了保證設計質量、工程如期完工,建筑師團隊在整個施工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確認設計。整體設計是兩個垂直軸將是圓形的、作為變化組合的空間,弧形如絲,打破了方方正正的生硬感。相對分散的布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同時具有展覽和旅游的功能。將現代建筑風格與中國園林相結合,在室內設計中,序廳采光天棚的斜梁與曲梁相交,有傳統建筑中藻井吊門的意味。
館內布局
1991年5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展覽內容論證會上,正式決定將全館展覽劃分為序廳、歷史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制絲廳、絲織廳、印染廳、服飾廳(后來它被命名為現代成就館)移動大廳等九個部分。博物館基地三面環山,北面通往西湖整體建筑采用分散式布局,由八個單體建筑組成,從入口廣場開始,通過序廳連接大廳和房間,形成流暢的游覽路線。博物館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五個區域,即博物館前部區域、展覽陳列區、陳列觀賞區、休息觀賞區和公共設備區。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序廳
序廳用于引導觀眾進入主題,起到突出博物館特色和桑蠶絲主題的作用大廳中央是一個抽象的蠶繭模型、背面繡有桑葉紋理的巨大亂針刺繡、絲筒吊頂、象征經緯交織的木格柵,左右兩邊的玻璃頁分別簡要介紹蠶、桑、絲、絲帛年表使觀眾在參觀之初就對絲綢的生產和中西絲綢的發展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解后來的展覽做了鋪墊。
在序言廳的大廳中央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宋代提花織機模型,這是已知最早的提花模型,代表了中國古代絲綢的杰出地位。展臺周圍陳列著我國最早的反映蠶桑絲綢生產過程的長卷本《宋人蠶織圖》,還有一本是草原集、綠洲、三大洋一體的絲綢之路”附圖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的風景和出土的絲綢物品。
絲綢文物廳
絲綢文物館分序、絲綢的起源和發展、多彩的中國絲綢由三部分組成,分別講述了絲綢和織染刺繡的發展歷史。絲綢的起源和發展”子單元中的展品與板塊相結合,展示了過去五千年中國絲綢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多彩中國絲綢”分為絲織品種、印染織物、絲綢繡品、絲綢圖案的四個部分,通過展示絲綢、羅、綢、緞、歷代織錦和其他精美的織繡產品、明清時期設置了官織面料和絲綢品種的組織結構模型,設置了面料觀察臺和刺繡室的場景,更直觀地回答觀眾斜紋是什么、羅、綢、緞,什么是織、染、繡。文物館按時代分為兩個館:第一館主要介紹新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的絲綢發展史;第二個展廳專門展示明清皇家珍寶絲綢和考古出土物品。
絲綢館文物館里陳列著大量古代絲綢文物和資料、模型和照片。一些新石器時代的展品是:大約4700年前的絲線、絲帶和絹片;大約5600年前染色的洛斯織物;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上經常發現絲綢遺跡。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絲綢是中國古代絲綢的典型代表戰國時期的絲織水平。
蠶桑廳
養蠶館的展覽分為栽桑、家蠶、蠶繭、柞蠶與其它蠶、絲副產品等部分,此外還有三個蠶房和一個繭房。房間配有恒溫裝置,一年四季都可以養蠶三個蠶房布置了不同的蠶具,使其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養蠶館主要介紹四季養蠶的方法,五千年前養蠶的分布歷史,蠶的馴化、野蠶利用等。展出了我國現存1000多年的部分古桑標本,以及全國各地植桑養蠶的文物。大廳里展示的內容可以讓觀眾了解到蠶吐絲結繭的過程。采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閉展示,通過神奇的變化、家蠶最愛吃桑葉、蠶體的奧秘、蠶繭、蠶絲、美麗的吐絲昆蟲、蠶農的家園、養蠶利用等八個方面,展示了從蠶到絲的過程。以桑、蠶、以蛾類標本和彩板為主要展示手段,大量運用多媒體形式,并安裝了幾個觸摸屏展示蠶選桑、蠶結繭過程、蠶鄉的蠶器與蠶俗。
制絲廳
制絲館的陳列分為烘繭、繅絲、繅柞蠶絲、紡線、制絲成品等部分。有甘肅收集的石橋繅絲工具實物、新疆和田收集的手動繅絲車,種類各異,反映了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繅絲技術。大廳里主要展示古代制絲工具,還有操作表演,觀眾也可以自己動手。展出了各個歷史階段捻絲纏絲的工具,以及從民間征集的各種傳統繅絲車,介紹了歷代制絲的工藝特點。
印染廳
印染廳分為精練、染色、印花、整理、刺繡五個部分。本文主要介紹古代絲綢、染色、印花、整理等工序的開發過程。展示了各個民族的傳統織布機,比如橫臥織布機、丁橋織機、傣錦機、和田機、竹籠機和表演捐贈機等。展示了各種傳統印染工具、礦物染料、植物染色標本,展廳附近有一個染色植物園,里面種了幾十種木本和草本染色植物,大廳里恢復了打夯、染色和壓延場景。展覽分工藝流程、絲線加工、機杼原理、織機脈絡、染色系統的五個部分。還設立了“學習園地”在展區,觀眾可以制作絲綢工藝品,感受手工絲綢帶來的樂趣。同時,安裝在多媒體上“吉斯平紋織物計算機設計系統”學生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設計織物組織和圖案,以培養學生 對紡織品設計感興趣。
文物修復展示館
紡織文物修復展廳是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區域創新聯盟的示范應用基地,旨在進一步提升紡織文物的保護能力,將幕后修復工作作為博物館展覽的一部分。文物修復展廳展出了數千年的絲綢文物,這些文物受到了病菌的感染、微生物、受潮濕等因素影響,一些文物出土時大多已破碎腐爛。經修復者修復后,可呈現原有的形狀和光澤游客可以透過玻璃窗觀看文物的修復過程。修復展廳一樓,用于紡織信息提取、修復、研究等二樓向觀眾展示修復后的紡織文物。
現代成就廳
現代成就館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絲綢工業的關心和新中國絲綢工業取得的成就,突出了過去一年中國的精品絲綢和名優產品,包括白廠絲、絹絲等原料類;提花、印花織物和服裝;還有全國各地的絲綢藝術家制作的手工藝品。你可以欣賞各種用絲綢制成的手工藝品和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絲綢新產品。
民俗廳
民俗館從芙蓉花開始,然后介紹各種蠶神,比如黃帝元妃雷祖、馬頭娘、三姑、蠶花五圣、四川的青衣神、新疆的川四公主和機神,還有納西族傳說中的三姑娘等展示了農夫與蠶中祭祀蠶神的場景江南的蠶之鄉,桌上各種祭祀用的壁龕里的雷祖像,這是中國唯一能看到祭祀蠶神的地方。描述了蠶農、絲綢生產過程中織工形成的信仰崇拜、節氣時令、飲食居住、貿易游藝、行業管理、禁忌和其他習俗,兌現絲綢和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關系和絲綢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絲織廳
絲織館陳列分為準備、織造、絲織品分三部分,展出全國各地的各種傳統制造機器,如海南黎族使用的原始腰機、新疆和田的愛麗絲織機、廣西壯族使用的竹籠具。介紹了古代絲織機器和工具的演變、絲織技術和產品開發流程等。絲織館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展廳,集中展示織布機的現場操作和性能,展示目前仍在生產的民族、民間織布機和修復的古代織布機。按復原織機、江南染織、以少數民族織布機為主題,布置了13臺不同種類的織布機,動態表演展示了我國古代織布機的高超技藝。
服飾廳
服飾廳分“遵神循禮、錦衣繡服、家常13用”第三部分歷代絲綢服裝和微型服裝人物模型、圖版、結合象征性的復原場景,闡釋絲綢在古代社會的作用,展現戰國至清代流行的長袍禮服、補服、宮廷服飾,如長袍和家庭刺繡。
新猷資料館
新沂博物館主要展示現代紡織面料的樣品、珍貴的紡織人物檔案和與紡織科研有關的報刊書籍、視聽資料等,并可提供借貸服務。
專題陳列
絲路館
中國絲綢之路晉城——”展
中國絲綢之路晉城——”展覽以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漢唐織物為基礎、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方編織產品,以及旗袍向京織物等精美文物的收藏,向觀眾展示了中國絲綢五千年的歷史。
蠶桑館
天蠶靈機一動——中國蠶桑絲織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展覽重點展示了我國蠶桑絲織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了桑樹種植、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全過程的制作技巧,其中使用的各種工具和織布機,以及由此生產出的五彩絲綢、紗羅、織錦繅絲等絲綢制品,也包括由此工藝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養蠶對紡織技術有重要影響,2009年9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時裝館
中國時裝藝術展
這次展覽主要展示了不同時期中國服裝的經典款式、面料種類和藝術風格,從而展現人類對服裝的創造力和美的追求,體現中國服裝設計的獨特性,擴大中國設計的影響力,促進中國服裝的繁榮。
西方時裝館
西方時尚起源于北非、南歐和西亞在歐洲發展了兩千年左右。發現新大陸后,移民把歐洲的衣服帶到了美國。雖然有當時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元素,但其主體還是西方。在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轉向“國際”單詞 quot取代西方時尚 quot表明西方時尚已經成為國際時尚。展廳展示了這400年來的西方時尚。前三百年主要是歐洲時裝,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尤其是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和日本時裝也出現在人物 的視野。
臨時展覽
衣飾祥瑞:中國的吉祥圖案傳統服飾
展覽于2023年4月1日至6月1日在文物修復博物館二樓舉行本次展覽主要展示了絲綢服裝中的織造和刺繡印染技術,并將其融入到絲綢服裝中,與人們 it良好的祝愿。從早期虛無縹緲的珍禽異獸,到唐宋以后的花鳥蟲蝶,再到明清時期,服飾的吉祥圖案歷經千年,完成了從神秘自然到世俗世界的蛻變。
童心繪絲路:青年絲綢之路主題創作展
這個展覽在兒童和青少年博物館舉行2023年7月13日8月10日s館本次展覽旨在提高新生代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樹立年輕人從小的愛、倡導傳統文化的信仰和自覺,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在繼承和創新中建設中國文化,用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林爽小華旗提花絲織機
1988年7月,在林爽鎮西鄉朱楊灣村發現了一臺小提花絲織機其模型與明代宋所記載的非常一致現收藏于中國絲綢博物館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到咸豐年間(1821-1851)這種織布機是另一種流行的提花織布機,在歷代有過幾次改進其功能完善,品種適應性強,可織造多種絲織品。在明清時期,林爽絲綢大多是用這種機器織成的。織花少的時候有200根花基緯紗,花基緯紗均勻分布在四根耙子上;花斜紋的地組織是5經緞,花組織是5緯緞。一個熟練的織布工通常可以從早上6點到午夜12點織出3塊以上的絲綢。
明代絲車
1984年5月,浙江絲綢職業技術學院絲綢史研究生趙峰大師到李記湖著名的絲綢產地南潯,在董倩鄉方張崗村發現了一輛保存完好的舊絲綢車(現陳列于中國絲綢博物館制絲館)南潯絲綢車在明代基本定型,并在湖州地區廣泛使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姜曉龍正在評論清代王日臻《天工開物》“繅絲”第一節,有一張湖州南潯絲綢車圖。這與董凱榮在周青云《湖蠶述》第31卷中提到的相同“徐有珂繅車圖說”基本相符。清代的日志中記載,絲車有肥絲、細牙螺紋分為兩部分粗牙螺紋車有兩個螺紋,兩塊板作為一輛車使用;細絲車有絲眼三.以三板為一車。車是檀香木做的,方床,前面有滑輪、灶列后。這種先進的繅絲車在湖州地區被廣泛使用,所以湖絲的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
樹葉錦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部地區出土了葉錦,也出土了許多類似的織錦墓志銘和衣服放在一起可以證明是北朝的遺物。葉錦由一一對應的平紋和雙紋織成,一般為紅色、白、藍、綠等色相間換色。它的圖案有一片葉子,葉柄上有一條絲帶,形似桑葚,中心有一個方形點陣,起裝飾作用,現藏中國絲綢博物館。
長葆子孫”錦緣絹衣褲
這些收藏品在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長葆子孫”金元綢本來就是一套衣服,金元綢的衣身就是用這種顏料絲做的,袖口、下擺和裙子用紅色底“長葆子孫”錦鑲縫作緣;錦邊絲褲的前襟也是這種顏料絲,褲身縫有藍底“長葆子孫”金座元,形制比較完整。從所用的錦邊來看,其組織結構采用了典型的漢代經平結構,云獸銘文等圖案也具有典型的漢代風格。
雜寶花羅群褲
福建福州南宋端平二年出土雜寶華羅群褲(1235年)墓中。褲料為黃褐色三經捻羅,即羅地上養斜紋花,杭州樣為雜寶(金鈴、珊瑚、犀角、法輪、菱格、折枝花)等等,都是宋代非常流行的圖案。褲里是黃褐色絹。褲子的造型很特別,長79厘米,腰寬39厘米它們一邊開叉,一邊打結,腿很寬,類似于現代的裙褲它們現在在中國絲綢博物館。
素羅單衣
這些收藏品在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出土于周的衫德南宋墓安,江西人。面料為棕色四經加捻,雙排扣和袖邊用6cm淺顏料加寬,領邊用1cm寬窄邊裝飾。羅衫的制作采用“一剪法”裁剪,就是用一整塊長方形的布把袍子的前后兩片對折,豎縫,然后袖、貼邊等。在宋代,婦女和s的服裝非常講究衣服的邊緣和衣領、袖口、接袖、下擺、在衣服的左右兩邊,甚至在后背的中縫處,都有精致的下擺。
絞纈絹衣
這些收藏品在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絞絲衣出土于北朝,長72厘米,寬192厘米。這件連衣裙是棕色的,有交叉的領子和喇叭形的袖子。面料是素絲,通過捻線工藝染有小黃點。絞纈草,又稱扎染,在北朝開始流行,很少見到如此完整的北方婦女 s連衣裙。這件北朝的絞綢衣服是深棕色的基本款式是短款,有一對翻領,兩個翻領略微相交袖子為喇叭形寬袖,袖寬44.5cm,屬于當時流行的顏,裙上帶紅色、褐兩根系帶。所有的織物都用捻絲染色,以給出棕黃色的點。絲綢衣服地面上的點狀圖案直徑不到1厘米,密度極高一個一個綁起來,繁瑣費時,在當時應該是有價值的。
短袖長袍的碎片,纏繞著樹枝和花朵
唐代出土有枝花纏繞的短袖袍件,數量為1件、絲質、呈褐色、長180厘米、寬38厘米。這種織物是一塊纏結的絲綢。斜紋是一種有深色花朵的斜紋織物。遼國的團花代表了盛唐時期的奢華與榮華,一般以小花紋為圖案。這個碎片推斷出它的原型是一件短袖長袍。
黃花真絲印花躺金動物圖案雙排扣大衣
黃土地上的雙排扣花卉絲綢印花和黃金大衣是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元代。數量1件、絲質、呈黃色、長55厘米、寬154厘米。該上衣對襟、袖口窄的長袖,里面是長袖,外面是短袖。以碎花絲綢為面料印金,印金圖案主體為水波地上的麒麟圖案(又似鹿紋)領口印有方形條紋,非常華麗,極為罕見。
劉蕓蝙蝠圖案化妝龍袍在黃土地
行云妝花袍出土于清代,長135厘米、袖長152 cm、絲質。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時穿的禮服。繡龍形圖案,又稱龍紋的肚子,特點是衣領、右衽、黃色、紫色。清朝的時候基本都是圓領、黃色為主。這件文物是清代黃土地上的一件帶有流動蝙蝠圖案的龍袍一般是九條龍,前后三條,左右肩各一條,前面一條,后面五條,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下擺繡有江海流水的圖案,象征著山河合一。同時這件龍袍使用了化妝,這是清代普遍使用的、緙絲等手法。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機構設置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批準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為依托,建立國家文物局紡織文物保護重點研究基地研究方向為紡織文物保護,研究內容包括紡織相關文物的分析測試鑒定、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傳統工藝和價值挖掘等。科研基地按照國家文物局的部署,圍繞紡織文化遺產保護和技術開發,推動紡織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絲綢之路沿線紡織文物保護的發展、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發揮輻射效應,科研基地一直在新疆(2011年)甘肅(2015年)內蒙古(2017年)俄羅斯北高加索(2018)河南鄭州(2019年)陜西(2020年)在西藏設立工作站(2014年)成立聯合工作站,以工作站為平臺,加強與科研基地的合作,不斷為地方紡織文物保護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
學術成果
新華社杭州電(秦鈺陽、馮源)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出版機構,中國絲綢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絲綢博物館。兩家博物館于2022年8月24日在杭州簽約,雙方圍繞絲綢博物館絲綢之路主題展、絲路考古研究、中國 絲綢文化海外傳播從三個方面策劃圖書選題,并以適當方式協辦絲綢之路文化國際研討會,結合國內外學術資源,推動中國絲綢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中國絲綢博物館長期為國內外多家單位提供紡織文物鑒定和保護的技術服務,已與25個省合作、與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近90個文化藝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共有鑒定報告30份,文物保護修復方案70個,重大保護項目近60個。中國絲綢博物館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贏得了委托單位的一致好評。通過項目合作,為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紡織品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持,以多語種形式發布研究成果,如流散在英國、法、俄羅斯等國敦煌藏經洞帛書全面整理,多語種出版。
2023年,國際絲綢之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還與浙江大學藝術考古學院發布了2022絲綢之路展“十大榜單”和學術成果“十大榜單”,以及Xi 同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一個國際保護中心發布了與絲綢之路遺產有關的文化活動“十大榜單”年報顯示,2022年,全球舉辦了84場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展覽;全球學術界已經出版了200多部絲綢之路研究專著、論文集、報告或目錄,以及700多篇論文;世界各地還舉辦了57場與絲綢之路遺產相關的文化活動,使學術界和公眾重新認識了遺產價值,并促進了更多年輕人參與遺產保護。
學術交流
2019年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研討會”在杭州召開。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博物館、米蘭昂布羅休藝術博物館、意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法國浙江大學巴黎高等研究與實踐學院、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博物館和研究機構的60多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絲綢的傳播和貿易強化了歷史“絲綢之路”許多沿線國家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的維護和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希望通過聚集和引進國內外中國絲綢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者,為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學術支持。
中國絲綢博物館、國際絲綢之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負責實施“2021絲綢之路周”該活動于2021年6月18日至24日舉行。該活動的主會場是中國絲綢博物館,它也將在Xi 陜西安、甘肅蘭州和福建福州設立分會場,在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地舉辦各種宣傳推廣活動,實現海內外聯動。各種活動精彩紛呈,有主題展覽,也有網絡直播、視頻分享、豐富多彩的游戲,線下學術論壇、研討會、講座等。
中國絲綢博物館承擔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敦煌絲綢藝術全集》,是中國學者在文化遺產領域發起的第一個、由多個國家牽頭和共同實施的重大學術項目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勵“絲綢之路項目”大力支持并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吸引了14家歐洲公司、亞洲12家、美洲2家、來自兩個非洲國家30個機構的學者參與了世界絲綢起源的探索。2021年12月14日下午,國家絲綢博物館在新沂圖書館舉辦了本年度第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陳列保管部、國際交流部、科技部和社會教育部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夏丹河副館長及辦公室同志列席了會議。其中,12名記者分別為“策展與數字化”藏品研究與保護”社教與傳播”三位課題分享了各自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
2022年9月2日上午,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服裝與設計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的學術研討會在第九屆鄭州舉行“博博會”期間成功舉辦。本屆研討會以“分享服裝魅力,設計美好生活”作為主題,從對服裝的認知、從發展與傳承等方面深入解讀服飾文化,探討博物館設計的發展方向。上海歷史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裝博物館、何 南工學院紡織服裝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包括中央民族大學在內的5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鄭州當地高校的多名師生也參加了聽證會。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首批認定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甲級設計資質、一級修理資質單位。2021年4月29日上午,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敦煌絲綢展”,介紹了敦煌絲綢的發現、收藏、種類、用途、敦煌賈峪的研究修復和發掘、經帙、傘蓋、經幡、刺繡等絲綢文物傳統生產工藝恢復研究。
1995年10月26日,中日尼雅探險隊對新疆尼雅古墓群8號墓進行發掘,出土一件織錦文胸,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國的物品(境)文物展覽是中國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2017年1月,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羅群劉健等技術人員前往新疆“五星出東方”brocade護手對織物信息的采集分析和檢測。2017年2月,羅群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復制了“五星錦”
2019年12月3日,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組建的中國絲綢源頭研究鄭州工作站正式落戶滎陽清泰遺址。2000年,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中港紡織鑒定保護中心,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評估批準建立國家文物局紡織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推動紡織文物保護事業發展。
2020年8月7日“后宮遺珍:清陵慈禧太后和容公主修復成果展”拉開帷幕。這批絲織品共20件,主要出土于慈禧丁咚陵地宮和榮飛園林地宮,2014年分批運往中國絲綢博物館。8年來,博物館一直在保護和修復這些文物。2023年7月12日,“2023絲綢之路周”該活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包括許多國寶,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在浙江展出。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2020年2月13日,中國絲綢博物館陸續推出國粹“五個一”線上知識:一物、一技、一文、一例、一問。國絲館宣傳平臺活動,如微信、微博、網站、抖音、B站等推出。202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國際影響力品牌活動“絲綢之路周”借助主流媒體,與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和文化機構建立聯系、行業媒體、社交媒體等傳播平臺采用線上線下融合、國內外同步傳播的方式。經過主流媒體等重點報道,絲路周話題國內社交媒體閱讀量達到3.42億次、討論3.6萬次,海外社交平臺閱讀量突破200萬次,直播平臺達到1449個.7萬次。
2022年3月,為了更好地將小學課程與傳統蠶桑文化相銜接,中國絲綢博物館啟動了一項以知識為基礎的計劃、趣味性、娛樂為一體的活動——我們飼養蠶寶寶。博物館向所有參加活動的在校學生免費發放蠶寶寶科普包,里面有20只蠶寶寶、2個蠶寶寶喂養箱、飼養手冊、全程所需的新鮮桑葉。在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如果同學們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向中國絲綢博物館養蠶基地的專業老師尋求幫助。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會組織當地學生去蠶桑基地“小云龍蠶桑樂園”就地采集新鮮桑葉,親近綠色自然。
2022年5月,中國絲綢博物館響應省文物局關于鄉村博物館建設的部署,采取多項措施助力鄉村博物館建設。牽頭成立鄉村博物館建設工作專班和專家指導組,明確工作職責和目標任務。根據博物館的基本條件,全方位幫扶農村特色博物館建設、主題關聯度、資源特點等。以結對指導、策展指導、借展服務、技術服務、項目指導、送展覽、送活動等七項措施精準服務鄉村博物館建設。為鄉村博物館提供博物館運營管理、講解導覽、志愿服務、技術保護等方面的人員培訓,為相關人員提供在國家絲綢博物館的在職培訓機會。
文創設計
中國絲綢博物館還設計制作了很多文化創意周邊,比如有經緯標志的絲巾、方巾系列(紫氣東來、沙鳴花開、百年旗袍)錦上胡風絲巾、玫瑰花語絲巾、廣東李思集團絲巾及其他絲綢產品。此外,還有印有花卉圖案的沙發套和枕頭、花盤鳥圖案文化衫、清智葉莉系列鼠標墊、清逸立業系列筆記本、人物切杯墊等周邊產品結合日常生活用品。2018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利用“微軟小冰”人工智能設計和生產“宋之雅韻”融合了多種宋代絲綢圖案的產品,成為人工智能設計在繼承和發展絲綢文化領域的新嘗試。
2023年3月29日,“一曲新詞”宋韻邀請展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出了來自60位國內藝術家的120多件作品、服裝設計師之手,涉及服裝、刺繡、染織、瓷器等類別,按四季循環分為“春日游”芙蓉醉”深閨院”長歌行”4個單元。每個單元對應兩首宋詞,出自歐陽修、蘇軾、周邦彥、李清照、黃升、陸游等六位詩人的名字作為創作元素。展覽還舉行了“松韻數碼時裝系列”在發布會上,邀請了六位設計師來激活該系列中宋代圖案的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李偉設計了五套“宋韻”數碼時裝作品,作為中國絲綢博物館首批數碼藏品永久收藏。
?獲獎情況 編輯本段
2004年獲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2年獲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6年獲第十四屆(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6年11月獲“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
2019年獲5月18日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2020年獲第十八屆(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21年獲“2021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
2021年10月獲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2021年11月15日獲“典贊 2021科普中國”十大科普展覽
2022年1月獲第一批國際人文交流基地
2022年7月22日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獎
2022年9月獲弘博獎.最佳綠色環保獎
2023年1月獲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2023年6月6日獲2023年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
2023年6月獲《絲綢之路數字文物共享平臺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