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館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浣花南路251號,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四川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其前身是國立四川博物館,幾經更名,2009年改為四川博物館。
四川博物館現有文物35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7萬余件。目前有14個展廳,總面積12000平方米,包括書法和繪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有10個永久性展覽,包括漢代的陶器和石頭藝術,以及4個臨時展廳。四川博物館注重科研選題,先后出版《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等高水平學術著作。
2012年12月7日,四川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22年6月,——高山闊水長空的長江流域青銅文明專題展獲得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優秀展覽獎。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館初期
四川博物館的前身是國立四川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它可以追溯到1914年由美國學者戴創辦的華西博物館,是一所專門用于大學教學的小型博物館。后來院系調整,華西協和博物館劃歸四川大學歷史系博物館。
1941年在四川大學博物館籌備處的基礎上成立了四川博物館。當時四川省政府本來是想命名的“四川省博物館”川大不同意,經過反復討論,才“省”字去掉,稱為:四川博物館”四川博物館首任館長是四川大學特聘教授馮先生。剛開始設備簡陋,資金不足,專業人員少。
博物館籌備期間,市首東街省立圖書館用作辦公。1941年建館后,遷至皇城明遠樓作為館址。抗日戰爭時期,為避免日軍轟炸,損壞文物,重要文物從皇城移至犀浦鎮保存、展,1946年從犀浦鎮出發,再繞道皇城明遠樓。到1949年底,館內僅有近萬件。

屢次遷館
1949年底成都解放后,博物館由川西行署文化教育處接管次年4月10日,四川博物館更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其辦公室設在明園大廈(現在的地址是四川省科技館)同年12月,由于成都市人民 美國政府“皇城”市政府大樓建成了,人民 四川西部的國術博物館被移到了國術博物館和佛教協會s Park分開工作。
1951年,至少城市公園搬遷了(現在成都人 s公園)1953年,川西、川南、川東、川北的四個行政公署合并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美國政府。四川人和美國博物館正式命名為四川省博物館。1965年9月1日遷至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館址設在前蘇聯援建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館(該建筑于2007年被拆除)
新館設立
2009年,四川省博物館新館落成,更名為四川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新館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景區,毗鄰杜甫草堂,展覽面積9715.9平方米,主體建筑32026平方米,規模是搬遷前的4倍,總投資3億多元,是四川省“十一五”期間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院內各類配套建筑齊全,包括6300平方米的文物庫房、3622平方米的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國際交流中心、游客服務中心、紀念品展示中心等,功能齊全、設備完善。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四川博物館主館內部以圓形中庭為核心,主題展廳環繞,展區南側為“生態廊”是觀眾休息交流的場所,也是 展區和庫區的分隔。主樓西側是服務設施和辦公研究空間。中庭空間的有效利用。中庭以白色為主,地面鋪鋼化玻璃磚,墻面和天花板為白乳膠涂料木材鋁扣板玻璃不銹鋼。中庭的設計理念來源于,為了將各層的展覽空間作為交通紐帶連接起來,各層疊加的展廳圍繞在中庭周圍,形成博物館的平面布局和整體造型。
空間流線的劃分在四川博物館的設計中非常重要觀眾從售票處免費領取門票后,沿主干道進入四川省博物館。周圍會有一些景觀供觀賞和游玩。在這片空地上你可以看到整個博物館建筑。沿著臺階,你會看到四川省博物館的青銅大門。讓人有一種威嚴感。讓人感受到空間的完整性。這就導致了空間的中庭,中庭形式的空間以放射狀空間組合的形式出現,成為去 到各個展廳的樞紐空間。
展廳布局
四川博物館目前有14個展廳,總面積12000平方米,包括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有10個永久性展覽,包括漢代的陶器和石頭藝術,以及4個臨時展廳,用于舉辦各種臨時展覽。新館還設有可容納200多人的學術報告廳,用于各種大型會議和學術講座。
四川博物館的展區是一棟三層建筑這棟樓的地下室是車庫和設備間,底層是文物倉庫、修理房。展覽分為三層在一樓,有三個臨時展廳和兩個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館。二樓有張大千美術館、書畫館、遠古四川-史前時期、遠古四川-先秦時期的四大展覽館。三樓是四川國家文物博物館、工藝美術館、藏傳佛教文物館、兩個臨時展廳和一個籌備中的古四川—魏晉唐五代展廳。
常設展廳 編輯本段
張大千書畫館
張大千書畫博物館位于四川博物館二樓西北側。張大千,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市人他的外號叫大千,他的外號叫大千、齋名大風堂。主修渭北,并以學生身份就讀、草、篆、李等人早期研究古代書畫,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畫方面成就斐然。張大千創立了具有自己繪畫特色的大風堂畫派。
四川博物館收藏了一些張大千和主要有張大千和張大千張大千臨摹了200多幅敦煌壁畫,四川博物館收藏了183幅畫。兼有山水、人物、中國畫有花鳥等。紀念張大千先生在風廳,張大千 的展區入口處懸掛著題詞美國書畫博物館“大風堂”牌匾兩側是對張大千先生的詳細介紹。
工藝美術館
工藝美術博物館位于四川博物館三樓西側。這個博物館收藏了從商朝到清末民初中國特有的工藝美術。這個博物館的收藏品豐富多彩,有來自勞動人民的各種顏色、雕刻和裝飾華麗的手工藝品,主要是玉、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刺繡、布等,還展出了勞動人民制作手工藝品的各種工具,如紡車、織布機等。在展品中,有一個綠色的翡翠和少師太師動物耳朵的三足爐、宋代芙蓉花金盞、帶鉤的玉龍等。
四川書畫精品展
四川書畫展位于四川博物館二樓西南側。四川巴蜀地區的書畫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隋唐時期就聞名全國蘇軾、巴基斯坦著名書畫家都是巴蜀人。四川書畫對民族文化影響深遠,引領民族繪畫時尚。這個展廳收藏的書畫作品來自四川著名藝術家,包括費米、黃輝,破山和尚、蘇軾、文是巴蜀地區著名的書畫家。展品包括魯前山水圖的扇面、破山僧草書卷軸等。
古四川主題展
古四川主題展區位于四川博物館二樓東側它有兩個以先秦和四川古代為主題的展廳。古四川主題展集中展示了巴蜀地區出土的先秦時期的文物,為參觀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巴蜀文化。成都平原作為長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文物古跡眾多,古蜀展區已經開放。
遠古時期展廳
在古代,展覽館主要展示四川的史前文化,展出從舊石器時代到巴蜀文明保存的文物。展廳分為三個不同主題的單元,即“舊石器時代的野外——”文明火花——新石器時代”——年古蜀文明在平原筑城的開端”展廳內有許多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藏品,如刻有奇怪圖案的陶器,展示了長江中上游古代文明的精髓。
先秦時期展廳
先秦時期的展廳主要展示四川巴蜀地區文明在完全融入中國之前所保存的文物。展示了先秦時期巴蜀地區的發展歷史,再現了兩千多年前巴蜀文明的盛況。展廳分為三個不同主題的單元,即“神秘王國”巴蜀輝映”融入華夏”主要展現巴蜀地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以及精彩的巴蜀文化本身。
四川民族文化館
四川民族文化中心位于四川博物館三樓西北側。這個展廳里有來自四川巴蜀地區的彝族人、藏族、羌族、苗族等14個不同文化的少數民族文化收藏。這個博物館的收藏品包括精美的民族工藝品、神秘的宗教工具、精美的民族服飾在各種文化藏品中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四川民族文化。該系列包括鍍金青銅面具、現代銀扣彩繪鷹爪足漆杯等。
重點文物 編輯本段
四川博物館建于1941年,現在有35萬多件文物(套)其中,有7萬多件珍貴文物。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博物館收藏有國家文物和其他文物。一流的四川博物館、二級文物很多,下面會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
大象頭和耳朵上有動物臉圖案的青銅琺瑯(西周)
1980年四川省彭縣竹瓦街出土象頭耳卷夔文青銅甕。通高69.4厘米,21口徑. 8 cm,因為造型大方,鑄造精美,歷史非常高、藝術價值,堪稱四川省博物館之寶。這頭大象 的頭部從青銅壓機的主體上伸出來、布局對稱,形成宏偉的格局。因器身肩部、腹部之間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和耳朵裝飾(把手),因在兩耳之間腹部一側下方鑄造了一個立體的象頭而得名。
從頸部到圓形底部,四個高聳的邊緣將青銅編鐘分成四個相等的部分,其中分別鑄造了四組相同的裝飾圖案。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中間有龍,兩邊有夔文;腹部有濃眉大眼的龍、張開嘴,蜷曲起來,用一只腳和四個腳趾;腹下飾牛紋一周。這三個科都設在云雷紋。壺蓋部分頂端裝飾有與壺身對應的四個鳥形葉緣,葉緣之間裝飾有龍,葉緣為鼻,云雷紋為地。
罍是盛酒器。彭縣出土的坑往往大小成對、形制、裝飾圖案大體相似,可視為一列。列丁應該和中原的列丁制度一樣,是地位的象征。
宋代青釉彩陶的注水
一級文物。1971年,邛崍縣瓊瑤遺址出土。瓊瑤是在南北朝時期創建和燒毀的、盛于晚唐五代、宋末衰落,燒制歷史長達800多年是中國彩瓷之鄉,古代西南最大、分布范圍最廣、最杰出的青瓷窯。
宋代,青釉畫和陶器注水的時間是宋代。高12.5,口徑3.6,底徑12.2厘米。 灰陶胎,小口寬肩,直腹淺圈足。腹部用青釉繪有六組鑲嵌圖案,由四條豎弦隔開,圖案四周以褐色為背景,圖案以色彩對比突出。
1946年,張大千 美國的女士們拿著一個畫軸
1946年,張大千 一個拿著被子的女人的形象是軸,紙,垂直117,水平47.3;裱243.5×59.8 cm,紙質書,彩色,畫有一位女士抱著被子沉思。是四川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圖軸上有作者寫的一首詩:長眉畫后猶困,紅豆江南酒濃。唐 不要責怪周舫的悠閑,也不要責怪他不要偷拍春光。丙戌秋孟并題。天逸吾兄博笑。大千張爰”鈐白文方印“爰鈢”,朱文方印“大千”二印。丙戌—1946年。
吳琴智 s竹雕歌 道教筆筒
一級文物。年代為清。高:15.2cm,筒徑:7.4cm。圓形中空平底的木制筆筒。外壁采用“薄田陽文”技法雕刻。筆筒外壁上的畫是松樹環繞,一個人肩上扛著藥鋤,藥鋤的一端有一個葫蘆和一個裝滿靈芝等藥材的藥筐。道教后陰五言絕句的運行腳本:散在松樹下,筐藍半入肩,童話不定,奶酪天天還在”,署:松庵道人”,下陰刻“吳之璠制”款
張大千臨摹初唐敦煌壁畫《南無觀世音菩薩》
這幅觀音畫是張大千畫觀音的代表作之一畫的底色是黃色,顏色很重,很鮮艷觀音頭戴佛冠,身著藍色、紅色連衣裙,戴著衣領、臂章,身穿紅裙,手持銀荷,雙腳站在紅色中、藍兩色蓮花上。
這幅畫難得的是有大千先生題寫縱觀四川博物館藏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很少見到有張大千 的題詞,這使得這個《觀音圖》更加珍貴。張大千 他畫的觀音有很深的宗教感情。年輕時,張大千在松江禪林寺出家雖然他被世俗化了,但他獲得了合法的名字“大千”一直沿用。他畫觀音,重點在“莊嚴”二字上去下功夫。他自己也常說,畫佛像要彰顯自己的尊嚴和莊嚴、慈祥可親來。這一藝術理念一直貫穿于他的一生,這部作品是他佛禪題材的典型體現。
東漢陶說唱俑
一級文物,66高.5厘米。1963年,四川郫縣宋嘉林磚墓出土。在頭頂做一個椎髻,眼睛微閉,歪著嘴吐著舌頭,胳膊駝著,左臂戴著戒指。左手持鼓,右手持槌擊打。赤裸上身,乳房垂至腰部。鼓腹,臀部后翹。又寬又胖的褲子一直垂到臀部,好像要繼續往下掉。
這個收藏在宋嘉林出土時已經殘破不堪這是1963年12月在郫縣發現的漢代磚墓,經過考古學家的修復,現已恢復原貌。80年代,這個說唱小雕像去了日本廣島和美國舊金山、紐約、華盛頓、底特律等地的巡展,將巴蜀民間說唱藝術的風格傳播到海外,成為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展覽活動
四川博物館有四個臨時展廳,展覽一般在臨時展廳舉辦,用于專題展覽。下表是四川博物館從2020年至今開展的展覽活動。
社教活動
2010年,四川博物館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大篷車移動博物館”,把展覽送到“三區”在扶貧工作中,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簡稱)每年行程數萬公里,為當地民眾帶來豐富的文化盛宴。四川博物院“大篷車”從成立到2017年,移動博物館已巡展80站,途經37個縣市,行程超過18萬公里,接待游客超過130萬人次。大篷車”移動博物館在國內是第一個,而且是第一個用移動汽車游覽文物的。
由四川博物館開發“小小講解員”活動,為青少年開放“第二課堂”在娛樂中向青少年教授歷史、文化知識。如今“小小講解員”它已成為四川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一大亮點,贏得了公眾的好評s愛。
文創設計
四川博物館以館內各種精美藏品為基礎,如西周大象頭上的青銅琺瑯、以戰國時期雙王銅印收藏為基礎,設計了一款書簽、手工皂、茶刀、夜燈、項鏈等不同的文化創意產品。
其文化創意產品具有濃郁的四川文化特色,如“象首耳小夜燈”它是基于四川博物館市政廳的寶藏“西周象頭耳紋青銅墩”轉化、設計、一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出來。38個組件通過榫卯組裝成創意小夜燈,以獨特的方式展示了四川博物館的文物“西周象頭耳紋青銅墩”的獨特魅力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文化研究
目前,四川博物館有30多名專職工作人員、兼職研究員。先后研究出版《四川博物院藏〈格薩爾〉唐卡研究》《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等高水平學術著作。它對四川文化的學術研究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為中國和文博之間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此外,四川博物館制作的《博物館學刊》在文化研究的學術圈里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物修復
2011年,“四川博物館的恢復能力提高了”項目,被國家文物局確立為全國兩個試點項目之一。2013年3月順利完工,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該項目的建成,不僅可以滿足四川省博物館文物研究和修復的需要,還將通過搭建文物保護修復平臺,為省內外文化藝術機構館藏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四川博物館的文化修復工作為文物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策展人全偉曾經帶領一個團隊,花了11年的時間,將66匹涂有木胎的馬從毀滅的邊緣恢復成一匹充滿活力的黑色涂有木胎的馬、一匹畫著木胎的馬,別人也看得見。
獲獎情況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