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漢畫像石館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位于滕州市傅僉東路1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唯一的漢畫像石博物館,現任館長是維利。
自清末民初以來,滕州就發現了漢代畫像石,并于20世紀50年代在縣文化中心的院子里展出。1958年,滕縣博物館成立,在漢畫像石等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充實,漢畫像石陳列于“歷史革命文物部”在此基礎上,還專門設立了漢畫像石展廳。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于1997年在滕州博物館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2007年,滕州市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在龍泉文化廣場北側規劃建設了新的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2008年3月,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正式開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東臨涇河,西臨龍泉古塔占地20畝,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主要建筑風格與漢代相似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名字是著名書法家王學仲題寫的。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是繡像的一部漢代史,其中包含了漢代的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宗教等大量信息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參考和寶貴財富,在學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共四層,一層和一層為基本展廳,由精品館組成、石槨廳、石室廳、祠堂由四個主題組成。二層由東展廳、西展廳和休閑區,三樓是修理間和辦公區,四樓是多媒體廳。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藏有漢畫像石等漢代文物2萬余件/一套包括2000多件漢畫像石,為公眾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各國專家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每年接待30多萬人。其中,2019年接待各界游客332479人次,講解966批次,其中政府接待748人次,個人接待218人次,國際友人約1406人次,青少年112萬余人次。截至2023年,石頭博物館聯合了世界各地的大學、文博等單位舉行文化交流、臨時展覽、110多場公益講座等活動。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舊館時期
據《滕縣志》《山東通志》010等地方志記載,自清末民初,滕州就發現了漢代畫像石。20世紀50年代,在縣文化館的院子里舉辦了一次專題展覽。根據1957年的普查,藤縣發現了60塊殘缺不全的漢畫像石、3座大型漢墓、4座小型漢墓。但這些墓葬并沒有被清理,零碎的石刻浮雕也沒有被集中保存。次年,藤縣博物館成立,漢畫像石在其他文物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充實,漢畫像石陳列于“歷史革命文物部”在此基礎上,專門設立了展示漢畫像石的展廳,將散落民間的漢畫像石征集到博物館收藏。
1996年,滕州市政府在龍泉塔下修建了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18平方米,收藏漢代畫像石386幅。1997年10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獲準成立,設在滕州博物館并對外開放。博物館建成后,許多學者就館藏展品發表文章,介紹滕州畫像石的風格和特點。2004年,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成立,為滕州市文化局直屬事業單位。

新館時期
2006年2月,滕州市文化局、市規劃處、建筑設計院、財政局、由旅游局組成的調查組前往徐州、洛陽、西安、南陽、鄭州考察文博單位建設,為新建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積累經驗。4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新館奠基,滕州市委書記牛、市長杜永光等出席了開工儀式。同年9月,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顧森來到滕州,視察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建設情況。次年,滕州市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新的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7月,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主體工程完工后,漢畫像石博物館完成了所有文物的搬遷,并安排了文物展。年底,隨著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遷址,其舊址的院墻被拆除進行綠化,并修建了休閑公園,塔周圍還修建了防護鐵柵欄。
2008年3月,新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正式開館,按照中共宣傳部要求免費開放。新館東臨涇河,西臨龍泉古塔占地20畝,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主要建筑風格與漢代相似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名字是著名書法家王學仲題寫的。次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在大武鎮冉山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對冉山寺進行了清理、冉山漢墓的兩處遺存。6月,滕州市文化局、大武鎮政府在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召開會議“冉山漢墓搶救發掘研討會”任,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石刻博物館楊徐州漢石刻博物館參加了研討會。次年4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帶著60幅漢畫像石精品拓片,參加了在江蘇江陰舉辦的展覽“全國畫像石巡回展”5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舉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揭牌儀式。
2014年4月,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棗莊潤龍房地產開發公司召開第一屆年會“滕州籍九老”書畫邀請展,并邀請了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專家中國民間收藏協會專家唐凱、山東漢德拍賣董事長宗佩山、北京毛澤東扮演這個角色、包括毛書法家李元明和九位老人在內的300多人參加了展覽。同月,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首次在棗莊市舉行“講解員大賽”,榮獲優秀組織獎和個人三等獎。次年,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共有1168件文物登記在冊(套),收藏1173件(套)超出登錄計劃71%2017年,漢畫像石博物館在滕州舉辦了首屆動漫文化藝術節。次年,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20年12月,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被批準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方位布局 編輯本段
場館設計
新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位于滕州文化廣場中軸線上,東臨涇河,西臨千年龍泉塔占地20畝,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主要建筑風格與漢代相似。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建筑設計理念如下“以人為本,文物為本,服務社會”
館內布局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區有:文物展陳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文物庫區、文物修復區、旅游休閑區等,并配有電子監控系統、觸摸屏、多媒體等現代設備。博物館共四層,一層和地下室為基本展廳,一層為精品館、祠堂由兩個主題組成,地下一層由石廳和石房組成,代表了滕州漢畫像石的不同風格、漢畫像石200余幅,其中石廳復原了3座西漢石墓,石室復原了2座西漢石墓,為公眾了解漢文化和各國專家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二層由東展廳、西展廳和休閑區,三樓是修理間和辦公區,四樓是多媒體廳。
陳列展示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精品廳
精品館,位于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一樓東部,展出玉器玉器、常青樹、牛耕圖、泗水升鼎、周穆王見西王母、周穆王見西王母、音樂舞蹈等畫像石及數百種劇目。大廳里還陳列著許多石雕浮雕古代有內棺外棺的埋葬制度,石棺是套在木棺外面的一種埋葬工具。這個大廳里展示的石棺大多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在滕州市莊里西村出土雕刻工藝為陰線雕刻,由兩塊側板和兩塊擋板組成畫面上雕刻著常青樹和玉石圖案,寓意深刻常青樹是柏樹,象征著永恒翡翠玉石不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在畫像石上也是上天的象征。
祠堂廳
祠堂位于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一樓西側該館展出的漢畫像石祠堂是墓地前的地上建筑,主要流行于東漢時期。它的作用是供死者的親友來墓地祭祀時,擺放供品,舉行儀式。展品有西王母、牛羊車、紡織圖、椎牛圖、斗雞圖、庖廚圖、畫像石如水官。除此之外,在這個大廳里展示的永元十周年畫像石位于大廳的西南角,上面刻有人物,中間有一個舉著水板站在左邊的人物,下面刻有一個對角的方框這是顏的畫像石它記錄了嚴文玉和趙樹理的故事s昆迪埋葬了他的母親到2023年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石槨廳
石國廳位于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一樓東側,陳列著鳳鳥和星星、雙龍、對鳳等畫像石。在大殿的中間,還有兩座修復后的石墓,即雙室石墓(2016年解放橋施工時出土)單室石槨墓(1995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在滕州市姜屯鎮莊里西村進行發掘)該石槨是山東、皖北早期畫像石墓的建筑形式包括地板、左右側板、前后擋板和蓋板組成,以單個爐排為主,中間用隔板將少數分成左右兩個房間。我國出土了大量早期石質墓葬,大多以常青樹和玉璧紋為代表,對研究漢代畫像石的起源和漢代墓葬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石室廳
石室館位于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負一層的中西部,陳列著方和李的地圖、四面立柱像、僧人乘象圖、狩獵圖等畫像石。廳內還陳列著兩座墓葬,分別是北宋壁畫墓(滕州市官橋張厚村東北出土)元康九年墓(滕州市張旺鎮下樓村出土)石墓是東漢時期的一種新的墓葬形式,它模仿地面別墅的建筑布局,一般從前廳到后室、左右耳室組成前廳是主人會見客人的地方,后室是主人休息的臥室,耳房是廚房和衛生間的位置該墓地的發掘為滕州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北宋時期壁畫石墓的發掘在山東并不多見,對研究宋代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臨時展覽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截至2023年,聯合大學、文博等單位舉行文化交流、臨時展覽、110多場公益講座等活動。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參加第五屆滕州書展
2021年9月29日,2021山東文化旅游消費季暨第五屆滕州書展在工商聯南館開幕文化宮。本屆書展以“頌百年輝煌,享書香盛世”為主題,精心設計安排了三大場館、42個展區,舉辦“云端逛書展”書香滕州閱讀推廣人的選拔”惠民文藝展演”舉辦30余場主題活動,歷時5天至10月3日,在國慶期間為來騰廣大市民和游客奉獻了一場大型文化盛宴。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亮相本次文創產品展區,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觀展。
周恩來、鄧夫婦圖片展
2022年6月15日-10月31日,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在本次展覽中展出了38件周恩來、鄧夫婦的照片就是以這種形式展示周恩來的、鄧鷹巢和他的妻子從相識到相識、談戀愛再談戀愛的過程,對于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家規,引領社會風氣,為廣大干部群眾立下家規,具有重要意義、正家風提供教材的同時,也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青少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新時代、愛情觀、價值觀的教材。
垂髫知漢·魯南漢代畫像石兒童和兒童s版畫展覽
2023年1月23日,這次展覽是由棗莊兒童與健康中心組織的300多名小學生在滕州畫像石博物館寫生通過學習,學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熏陶,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
巡回展覽
大漢風聚石”滕州漢代畫像石精美拓片展
大漢風3356聚石”2017年滕州漢代畫像石精美拓片展-2019年在桐廬、馬鞍山、泰安、大理和其他城市的博物館,以及上海魯迅紀念館相繼展出展覽期間,圖片的內容主要是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幻想、原始圖騰、儒家教義等。
紙墨漢風”滕州漢代畫像石精美拓片展
2021年起,“紙墨漢風”青州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滕州漢畫像石精品拓片展、襄陽、宿州、泰州、上海博物館安等市進行了展覽,以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精美拓片為展覽對象,其中包括石棺、石室、祠堂畫像石的類別都是業內人士從相對專業的審美角度精心挑選的,既有完整的漢畫像石圖像,也有某一幅漢畫像石生動可愛的局部圖像,以展現漢畫像石的神韻。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館藏資源主要是漢代出土的文物,分為漢畫像石、玉石器、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鐵器、石器石刻磚瓦、書畫、印章、錢幣、骨器、碑帖、雕塑雕像14大類,共計21216件/套。其中漢畫像石2000余幅,代表性的是滕州市濱湖鎮西固村出土的《樂舞百戲圖》、袁宏道出土的《牛耕圖》《冶鐵圖》和龍陽店出土的《紡織圖》是研究漢代冶鐵的、紡織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樂舞百戲圖》石浮雕
此藏品位于一樓精品館,出土于滕州市濱湖鎮西古村因其保存完整,雕刻工藝精湛,被評為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珍品。藏品橫向130 cm,縱向90 cm它最初是一個祠堂的后墻,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雕刻工藝為弧形淺浮雕,主題為音樂舞蹈和各種戲劇(雜技),輔以神樹、神鳥、神獸、羽人等圖案。樂舞指的是漢代非常流行的一種舞蹈鑒寶鑒寶是把鼓放在柱子上,用羽毛包和華麗的絲帶裝飾兩邊兩個鼓手穿著華麗的服裝 ,一邊站在鼓的兩邊一邊跳舞寬大的袖袍與上面的長羽寶相呼應,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這種舞蹈不僅可以在家庭聚會上表演,還可以激勵士兵軍隊的士氣。浮雕石的右上角描繪了“鳳鳥銜丹”圖案,一只大鳳凰鳥站在樹上因為樹上的鳳凰鳥突破了邊界,所以圖中沒有顯示高大的圣樹(破天),而驟然高大。作者在整個畫面之外突出了羽人喂鳳鳥的形象,這種不拘一格的創作手法尤為特別。滕州“樂舞百戲”畫像石從右向左(這也符合古人的書寫習慣)由下至上(天地)它展示了一個人的整個過程從死前的享受到死后升天。
《牛耕圖》石浮雕
此藏品位于精品館東墻,年代為東漢末年,長182厘米、寬85厘米、厚20厘米、重約1.5噸。1997年7月在山亭東城出土雕刻工藝為弧面浮雕,雕刻內容為石墓壁(殘)畫面左側雕一神獸吃草,一人臥獸背,右側雕彝馬拉犁,一人扶犁,一人牽牛馬在前,一人鋤后、一手拿著錘子,右邊是野獸,對嗎、下面的雙框用斜線填充。全圖為動物耕田,平整土地、播種、耕田的勞動過程體現了漢代滕州農業生產技術的先進性。
《冶鐵圖》石浮雕
該畫像石收藏于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1930年出土于山東滕縣袁宏道,長146.2厘米、寬48厘米、厚32厘米,原是東漢時期石質墓葬中的墓墻,也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唯一一座至2023年的冶鐵石雕。這個《冶鐵圖》石浮雕的左邊是冶煉的場面,上面有一個叫扇子的圓皮皮膚上的三條直線代表一個木框。口袋上方的四條黑線表示吊桿,它使鼓風機在工作時保持水平狀態。有人在左右操作,推拉,就像今天拉手風琴一樣。《冶鐵圖》畫像石中間是鍛打的場面,漢代的鐵有鍛鐵和鑄鐵兩種(俗稱熟鐵和生鐵)兩種,前者多用于生活用品,后者多用于制作工具和武器,韌性較強、硬度高。石雕是鍛鐵的場景,四個人在操作:鐵砧左側一人持鐵鉗夾住待鍛鐵,右側三人中一人做與左側鐵匠相同的操作,另外兩人舉錘敲擊,與今日一模一樣 的鐵匠鋪,除了今天 s鐵匠鋪規模不大,一個人拿著火鉗操作,一個人舉著錘子敲打。右圖有兩個場景:靠近中間的一個人正在注水容器中對鍛造的鐵進行淬火,以增加硬度,最右邊的三個人正在礦井中開采鐵礦石。這幅《冶鐵圖》畫像石讓中國意識到漢代冶鐵作坊的規模、開采、它的發現掌握了鍛造工藝和鼓風機結構及原理的第一手資料,在中國冶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紡織圖》石浮雕
這幅漢畫像石位于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一樓西側的祠堂內東漢滕州造紙廠出土。圖為漢族紡織現場圖中二樓右側,有一輛紡織用的卷揚車、緯紗車和織布機,幾個女人正忙著搖動緯紗、絡線、織布,墻上掛著一些織好的布料。可見東漢的滕州不僅有養蠶和絲織,而且在規模和織布機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僅兩個紡織工序就有四個人,這個手工作坊已經相當大了;然后是斜織機,操作時可以看到開口后的經紗表面是否平整、因此,無論經紗是否斷裂,都比歐洲立式織機更方便更先進。這張紡織圖的發現,彌補了歷史文獻的不足,提供了直觀的信息。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學術成果
截至2023年,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已編輯出版《漢人之魂—滕州漢畫像石精品》《滕州祠堂漢畫像石》010《滕州漢畫像石精粹集》等專業書籍,在《染山漢墓發掘報告》《滕州歷代石刻》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文章數十篇。2020年,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確定入選第一批“山東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建設海外華人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歸僑僑眷的需要、海外華人傳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需求,組織歸僑僑眷在僑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關于僑鄉的故事增強了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學術交流
2018年6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邀請山東考古研究所李振光教授在館內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講座。李教授的講座,我們可以知道考古圖紙的分類、考古繪圖儀器和繪圖技術、傳統繪圖工具及野外考古繪圖應注意的問題。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館藏漢畫像石保護修復工程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是繡像的一部漢代史,其中包含了漢代的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宗教等大量信息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參考和寶貴財富,在學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博物館里的漢畫像石是用漢代人的肖像雕刻的墓碑,風格獨特,雕刻技術從淺浮雕到浮雕不等、鄞縣雕刻的高浮雕反映了漢代雕刻的大氣和精美畫面內容涉及漢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江蘇、河南、四川、在陜西五大漢畫像石中,它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具有文學和藝術價值。
本項目主要是針對石質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對石質浮雕的現狀進行調查、基于材料病害修復材料的前期科學分析結果以及保護修復材料技術的研究,針對不同的病害采用不同的材料、保護和修復文物的技術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收集文物基本信息、使用物理方法清潔表面污染和結皮、采用紙漿包裹法去除可溶性鹽和其他成分。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共修復漢畫像石571幅,主要完成表面清理、脫鹽、加固、修復、虛擬修復、改善環境等目標。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
本項目是在博物館內建設離線檢測分析系統,全面檢測分析各種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適當配置一些珍貴文物進行特殊使用、安全展示,提高陳展和文物的保護水平,并根據環境檢測結果制定環境控制計劃根據二樓展廳將要展示的珍貴文物的展柜配置,“恒濕—凈化一體機”對展柜內微環境(濕度、甲醛等)實施實時主動調控,優化文物保存,展示微環境品質“穩定、潔凈”狀態。為庫房內的文物配備專門的存放柜和無酸紙箱,為珍貴文物配備恒溫恒濕存放柜和文物減震運輸車,提高珍貴文物的保存質量,避免保存過程中的意外損壞。
館藏陶瓷文物保護修復工程
該項目保護和修復了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收藏的209件陶瓷文物(其中陶器198件,瓷器11件)文物來源主要是山東滕州真愛商城工地、山東滕州冉山漢墓、山東滕州西城國際等地出土文物,大部分收藏于漢代。該工程涉及的209件陶瓷經考古發掘后臨時粘結或清洗,后運往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保存和收藏,文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破損、沖口、點腐蝕、表面硬結物、脫落等病害,并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許多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此外,保存文物的庫房條件差,不僅會加劇病害的發展,還可能引發新的病害,嚴重影響青銅文物的穩定性。一些陶瓷工藝品已經瀕臨滅絕針對工程中涉及的陶瓷文物,按照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根據文物的病害特點,采取相應的保護修復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的原貌,延長其壽命,發掘其價值。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文創設計
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開設了網上文化創意店,設計開發了《考古》《文物》等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2017年7月發布《中國漢畫研究》一個月后明信片選擇了十幾個最具特色的石雕形象,涵蓋了政治和經濟(像牛耕、紡織、冶鐵圖像等)歷史故事(如孔子見老子、泗水升鼎圖像)天文現象(如日月同輝圖像)建筑(如水榭圖像)人文(建鼓樂舞圖像)等。圖像,整體或局部,力求從不同角度展現滕州地區畫像石的特點。
社教活動
2022年10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舉行“百米卷軸畫童心構建多彩中國夢”主題公益教育活動,帶領孩子們了解國慶節的由來及相關知識。
次年一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舉行“兔’幻想 充滿樂趣”手工創意在線教育活動邀請網民在慶祝節日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體驗民俗古習。次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邀請了30組家庭進行“巧手手工燈籠 玉兔元宵”主題文化體驗活動。同月,滕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在闕下學堂舉行“純白的心 我和玩具”在主題教育活動中,15個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了漢畫像石博物館在參觀漢畫像石時,他們聽了解說員的講解的生活故事,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對游戲的理解。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9年5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2018年9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三批國家二類、三級博物館名單,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被列為第三批國家三級博物館。
2020年12月,滕州漢畫像石博物館被評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