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博物館
連云港博物館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朝陽東路68號是系統展示連云港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和國家二級博物館。占地45畝,建筑面積13600平方米,總投資6000多萬元。博物館成立于1973年5月8日,其前身成立于1958年“海州帝制文物陳列室”新館于2006年7月28日竣工對外開放,2008年2月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連云港博物館文物豐富,品種齊全,共收藏舊石器時代至近代20大類10000余件文物(套),永久顯示為《文明之光照連云——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彥涵美術作品陳列》《千古之謎——凌惠平陳列》等。
連云港博物館先后獲獎“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自免費開放以來,每年接待國內外各界游客20多萬人次。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館初期
1958年,新海聯歷史文物陳列室成立,位于海州中街夫子廟西側的大慈寺。1969年,大慈寺大殿在文革中被毀,陳列室的文物被搬進了新浦公園黃海劇場后面的房子里。1971年搬到新浦公園。1972年,他移居延安一所中學,幾個月后他搬到了鐵工南巷2號。
改擴建時期
1973年5月8日,經連云港市革命委員會批準,連云港博物館成立,隸屬市文教局。博物館位于鐵工南巷2號,有考古隊、保管組、行政組和圖書館資料室。1981年,市政府撥款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博物館博物館位于南社區,由南京工程學院設計,1983年開始建設。由于城市規劃的調整,圍墻正在完成、三通一平及基礎工程后,決定搬遷再建一個。1984年,博物館一期工程開工,新址位于新浦區蒼梧路35號;1986年底,博物館建成,占地47畝,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在新年 1987年的國慶節,它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經市計劃經濟委員會批準,新建了韓嫣展覽館該博物館建于1989年,并于1989年開始建設。1990年5月,市政府命名韓嫣展覽館韓嫣美術館;韓嫣美術館的開館儀式在八月舉行。1999年3月,韓嫣美術館二期工程竣工。
建設新館
2002年,市政府計劃在新浦行政文化功能區新建一座博物館,占地40畝,建筑面積13600平方米。2003年1月8日,新館建設方案初審會召開,東南大學設計方案中標。2003年6月,舉行了新大樓的奠基儀式。2004年2月,新館正式開工建設。2006年7月,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列為連云港博物館、彥涵美術館。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形態根據場地特點,采用放射狀漸變圓弧與矩形相結合,通過模仿海螺的自然形態切割建筑形態,抽象出建筑漸變放射狀的平面和雕塑形態,既保持了用地邊界的完整性,又與周邊建筑形成良好的呼應,符合連云港新行政中心的整體格局。這座大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地下室是倉庫和設備間,底層設有臨時展廳、講演廳、貴賓接待、餐飲、公廁、辦公等,二、三樓是主展區。流線清晰,做到外來訪客和內部工作人員分開,人車分開。建筑東北側設有后勤集合的出入口,南側設有外來車輛的停放處,西側設有一個通往市民廣場的臺階,方便游客從二樓入口平臺直接進入大堂。建筑內部穿過坡道、電梯和中庭回廊的結合組織了藏品的游覽路線和運輸路線。
采光方面,中庭部分采用天頂采光,通過窗戶、墻、坡道、回廊和其他各種規模的建筑元素為公眾交流創造了明亮和裝飾性的 空間氛圍'在展廳的照明中,采用照明廓形設計來漫射天光,控制自然光;弧形屋頂上的天窗和格柵,以及部分鏤空的三層地板,是兩個、三樓的主展廳提供自然采光。從頂部透射過來的自然光,經過光柵反射后,沿著彎曲的內壁進一步向室內擴散,可以形成均勻適度的光照。此外,由于弧形屋頂墻的變化趨勢,每個天窗的形狀和比例都不同,因此光線 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入室內,這使得展覽室獲得了一種自主權、內省的特點。
展覽陳列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文明之光李安運——歷史文物精品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一樓,從不同側面再現了連云港古代文化的優秀與輝煌。陳列分為:洪荒郁洲、東夷文明、秦漢雄風、唐宋風采、明清神韻五部曲。包括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漆器、簡牘等歷代優秀文物以全新的姿態向人們展示了連云港滄桑巨變的歷史景象。
歷史與筆墨3354東海銀灣漢墓竹簡特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展廳,面積約300平方米。本文以東海銀灣漢墓竹簡展示為中心,分析了銀灣漢墓竹簡的內容、研究成果、從多方面展示了漢代書法藝術和竹簡的制作過程,充分展示了殷灣漢墓竹簡的精彩內容和意義。展示形式主要是文物展示,以臨摹展品為主、高清圖片、補充文字介紹,根據竹簡相關內容制作小場景、動畫制作,以及利用燈光和色彩來營造展示氛圍。展覽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春秋竹木,包括文獻和檔案、術數歷譜、私人文書、漢賦佚篇;第二部分是文明的起源,包括文字的載體、簡牘的制作;第三部分是墨香竹簡,包括書法的演變、秦漢書法欣賞、尹灣簡牘書法、漢代碑刻拓片。
千古之謎——凌惠萍展
2002年7月7日,連云港市西南約7公里的海州區雙龍村花園路基施工現場發現一座古墓。該墓為西漢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該墓還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漢族女性濕尸。這是中國繼湖南馬王堆之后的女尸、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濕尸體被發現的尸體在湖北荊州是首次發現在長江以北。女尸身長1.60米,尸體皮膚基本完好,肌肉有彈性有韌性,神經和內臟基本完好。與發現的尸體一起出土的龜鈕銅印清楚地表明墓主人是“凌氏惠平”2002年12月,曾成功修復馬王堆女尸頭顱的中國刑警學院趙教授修復了古尸凌惠萍的頭顱。想必凌惠平生活在一個富貴顯赫的家庭,一生安逸舒適,所以保留了豐滿的頭骨形狀,方便了修復工作。這個特別展覽展示了“凌惠平”一具千年不腐的尸體,以及隨墓葬出土的珍貴文物。
西游記文化陳列
西游記文化展是中國第一個全面展示西游記文化及其相關研究的精品展覽展覽的內容分為:千年源流歸大海”吳澄 恩 ■對海州的感情”孫悟空從石頭里跳了出來”《汗青遺墨——東海尹灣漢墓簡牘藝術陳列》藝術展覽”四大部分。展覽通過對“玄奘西行”吳承恩的家世”《西游記》圖書背景”吳承恩與連云港”《西游記》和花果山”和其他相關資料,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盡地描述和展示了西游記文化的淵源和影響,展示了吳承恩的形象恩和連云港、《西游記》與花果山的歷史淵源及密切關系。
韓嫣藝術作品展
韓嫣是當代著名版畫藝術家,中國當代木刻藝術家“杰出貢獻”著名的版畫家之一。在半個多世紀的版畫生涯中,他始終是一名軍人,也是一名藝術家,站在時代變遷的潮頭,塑造了許多鮮活的形象、豪情奔放、撼人心魄的作品。這些作品忠實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重要歷程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革命斗爭。韓嫣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為家鄉做貢獻,先后捐贈了300多件連云港市博物館的作品韓嫣美術館是為了展示韓嫣捐贈的一些作品而建造的。
碑林景觀陳列
碑林景觀廣場是連云港地區浮雕石的系統展示、碑刻等石質文物的重要場所。廣場占地約3000平方米,位于連云港博物館東廣場。展出石碑、278套石刻浮雕等石質文物。分為碑廊區、民俗區和景觀藝術區。碑廊區主要以碑廊的形式展示博物館多年來收藏的漢代畫像石和碑刻。漢代畫像石是漢代特有的藝術形式它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以石頭為材料繪制天地,裝飾神道、宗祠、地下宮殿已經形成了一個時代藝術形式的代表。古代碑刻是研究傳統書法藝術和歷史資料的珍貴實物資料;民俗區用民俗石構件還原了一個仿古庭院場景,主要展示額頭、磨盤、供桌、碾子等民間石質文物;景觀藝術區充分利用博物館收藏的石質文物和構件進行裝飾,并展示石質翁仲、牌坊、鐘亭、石梁、門闕等。
臨時展覽
無錫博物館藏梁溪秀色——女畫家書畫展
本次展覽位于博物館三樓精品展廳2023年4月21日上線,特別挑選了活躍在20世紀藝術界的楊令茀、錢子云 兩位女畫家有50多幅杰作,顯示了她們對自然的理解、對生活、對時代的感受。她們既接受了傳統的閨閣教育,也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在藝術的影響下,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觀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覺形象。這些作品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無錫畫壇。
易分——連云港二百年名家書法展
這個展覽位于博物館一樓的韓嫣展廳于2023年3月25日舉行展出連云港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80余件書法作品,多為渤海地區近200年來的名人僅限于1911年出生的年份,從民國初年到民國末年,如陳洪綬、包世臣、師采亮、沈云沛、武同舉、蔣恒元等人,或生于斯,或仕于斯,或游歷于斯,至今健在。這些書法作品不僅是作者的真實表達的藝術感知力,也充滿了豐富的魅力。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西漢勾連玉劍
西漢時期s鉤針藍寶石劍長7厘米,寬2厘米.7厘米,通高1.2厘米,發掘戴勝 連云港海州南門大隊墓。玉劍呈長方形,由新疆藍寶石制成,玉質細膩溫潤,帶有地方秦色。表面布滿勾線,線條凸起,很有立體感。作為漢代劍鞘穿線的玉器配件,裝飾精美,切割細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漢瑪瑙劍璏
漢瑪瑙劍,長7厘米、寬2.5厘米、厚2.6 cm,2002年連云港市海州區雙龍漢墓出土。玉劍是鑲嵌在劍上的玉石的總稱一把完整的玉劍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玉劍飾品不僅用來裝飾美化寶劍,也是統治階級用來炫耀的“尊卑有度”一種具有實用功能的禮器。這把玉劍鑲嵌在劍鞘里,作為佩劍飾品佩戴和佩帶。瑪瑙質地,保存完好,底部略殘缺。劍魚子半透明,利用瑪瑙表面的天然紅色紋理雕刻成突起的山峰做工精致,色澤鮮艷,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自周朝以來,貴族劍成為時尚和制作精良、佩劍成為身份的象征,玉劍在漢代被納入制度化的禮儀體系。
明白玉石佛造像
了解玉佛造像,高48米.5厘米、寬25厘米,重34公斤1970年移交連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宮。這座白玉佛像據說是明代三元宮的一個和尚從緬甸帶回來的原來是三元宮“鎮廟之寶”根據史料記載:道光年間,三元宮在正殿西側修建了一座玉佛樓,用以隱藏玉佛。
白玉佛像由整塊白玉雕刻而成,通體光潔無瑕。佛陀發髻高,鼻堅目秀,雙目有神,額頰寬,唇柔,肩闊、頸部輪廓優美,表情自然,臉型豐滿平和。身著袈裟,半露,衣袂飄飄,無畏印,跌跌撞撞。古拙 s雕刻技法簡單,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明顯受犍陀羅風格影響,具有異域風情。玉佛不僅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是中緬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青干龍黃釉金銀花紋瓷盤
盤口小,弧壁,腹淺底平,圓足短。圈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該盤以黃釉制作,色澤均勻細膩,盤外壁呈黃色,數條青藤畫得整齊對稱。是清代景德鎮官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青干龍爐琉璃燈籠瓷雕像
瓷器口小直,唇微卷尖,頸短,有肩,肩下兩側對稱細脊,壁直,小腹微收,足短圓。琺瑯較厚,釉面呈現兩種藍色氣泡狀斑點,發色均勻柔和。形制完整,胎質堅細,釉色晶瑩。是清代景德鎮官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清代錢清綠色景觀圖軸
青景王軸線,縱209.8厘米、橫118.5厘米、畫心縱182.5厘米、橫99.5厘米,由市財政局于1967年撥付。畫面的軸系是絲綢,色彩和綠色的山川畫面上方是連綿不斷的山峰,山坡上幾棟房屋若隱若現,四周綠樹成蔭,云霧繚繞整個畫面充滿了神秘奇幻的色彩,構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境界。王千,字東高子,江蘇高郵人。工山水、花多與方盈合作,說“二妙”畫墨荷花挺好的,存世的作品挺少的。
清乾隆四十三年5615-2
此畫縱273.3厘米、橫110.5厘米、畫心縱158.6厘米、92厘米寬,舊系列。這張圖顯示了軸系紙和墨水筆。畫面內容是墨竹,作者用簡單的筆墨表現了竹子由近及遠的層次感看似靜止的畫面,卻孕育著運動,讓竹子變得柔韌、搖曳、苗條的身材被描繪得惟妙惟肖。落款“乾隆四十三年寫于王春明, ,諸仁城南草堂”整幅作品構思巧妙,布局嚴謹,工筆細膩。作者王春明,信息不詳。
北宋克里斯蒂娜寺阿育王塔音精舍
北宋時,克里斯蒂娜寺的阿育王塔高6米.5厘米、長10厘米、連云港市海清寺阿育王塔的核心柱于1974年出土,寬6厘米。銀精屋是用銀片錘打而成,前有兩扇門,后有一扇門門兩邊有達摩托塔天王像,飾以波浪紋精致的房子兩邊,有三個長方形的窗扇,用樹枝裝飾.靜音屋精細的工藝和精美的裝飾對研究北宋佛教喪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明JIU迭龍文牛童音
明代九疊龍扣銅印,高5.5厘米、邊長7.7 cm,1992年連云港市公安局劃撥。此印為明代三元宮官印,材質為銅印花面大,接近方形,印花按鈕嬌小、身體光滑、首尾相盼、卷曲成環狀的龍,龍的造型飽滿生動,四足立起支撐身體。底用九疊文篆刻“大明三官寶印”六字。九折篆書又稱九折篆書,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篆書,創制于宋代,流行于宋代'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于篆刻,其筆畫折疊彎曲,均勻對稱,沿用明代官印。每個字折疊多少取決于筆畫的復雜程度,五折、六疊、七疊、八疊、九疊、所謂的十折'九疊',則是因'九為號尾,字多'
西漢火鶴墓漆六子銀扣
西漢霍和墓彩繪銀扣為圓形,有六個彩繪胎(高11.7、直徑19.6厘米)橢圓形(高4.7、長6.9、寬3.8厘米) 圓形(高6.4、直徑7.5厘米)圓形(高5.6、直徑7.5厘米)馬蹄形(高6.6、長8.9、寬6.4厘米)馬蹄形(高5.5、長8、寬6厘米)圓形(高3.9、直徑4.5厘米)1973年,連云港市海州區出土了西漢霍和墓。
古代婦女用梳子、脂粉的梳妝盒。這套色漿由一個圓形母盒和七個子盒組成。大盒蓋中央鑲嵌著一片銀色的柿子,通體飾以鳥獸云朵。整個盒子的繪畫線條圓潤流暢,裝飾精致奢華。小盒子形狀各異,制作精美,呈馬蹄形、橢圓形、圓形等。不同的形狀有不同的功能馬蹄形的盒子里裝著梳子,長方形的盒子里裝著耳環,圓形的盒子里裝著粉末。七個漆盒都是夾胎,端莊而不笨拙是漢代不可多得的漆器珍品。
西漢初年四年軍械庫木簡
《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簡稱《兵車器集簿》,1993年在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銀灣漢墓6號墓出土。寫在一張簡牘的正反面,正面寫六欄,背面寫五欄字體是隸書,長23厘米、寬7厘米,一級文物。標題為原牘所有。內容記載了西漢在東海縣設立的一個大型武器倉庫的存放情況,逐項列出了士兵車輛武器等各種軍用物資的名稱和數量。永慶四年是公元前13年,是韓稱帝的時候。《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是中國最早的記錄漢代的兵工廠建設至今、最完整的統計報告。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連云港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已在《考古》《文物》《中國文物報》等國家、在省級學術報刊上發表文章200余篇。同時出版了多部學術文集,如《東南文化》《連云港市博物館建館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孔望山造像研究》《尹灣漢墓簡牘》《彥涵研究》《神烏賦》等。
《連島境界刻石二種》由連云港市博物館主辦的市級文化交流刊物,創刊于2008年9月,主要以連云港文化為主、旅游、文物、廣電、介紹地方史研究等領域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展示連云港旅游景點、名勝古跡、地方風土人情和當地生活情趣,及時反映連云港文化旅游的發展動態和活動信息,突出“大圣 西游記的故鄉”神奇浪漫的城市城市形象。
2023年3月底,連云港博物館邀請中國遺產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保護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簡牘研究所長沙簡牘博物館等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聯博,舉辦“尹灣簡牘”專家研討會。對于即將到來的11月“簡牘與秦漢文明354紀念殷灣簡牘問世30周年”為全國學術研討會做準備。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2022年8月,連云港博物館與省文化和旅游廳 合并“博物知旅”主題活動季,開啟首屆夏季文博會“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依托基礎展示和收藏資源,結合文藝演出、展覽展示、休閑娛樂、文創服務等元素,輔以多種舞美設計,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活動現場,500多名觀眾前來打卡,吸引了2.兩萬人在線觀看Tik Tok直播。2023年春節期間,連云港博物館策劃并提供了包括專題在內的展覽、打卡互動、非遺舊俗等文化活動,“遇”兔子程響——多彩手工活動迎接春節、西游鬧新春”謎語嘉年華、連博書齋”翰墨飄香送萬福·書法家送春聯”諸如此類的活動深受觀眾喜愛六天假期,共接待12950人次。
文創產品
連云港博物館與江蘇海洋大學藝術學院董家智創工作室聯合打造“《連云港市古代書法藝術集萃》繪本與文創產品設計”榮獲“2019年第六屆‘紫金獎’文創產品設計賽”銅獎和“第五屆‘創意連云港’文創大賽”銅獎;猴寶系列”榮獲“第五屆‘創意連云港’文創大賽”銅獎。這是連云港市博物館文創部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首次全省參與、市級文化創意大賽,并刪減獎項。《連云港文旅》繪本與文創產品設計”材質為《神烏賦》,連云港市東海縣銀灣漢墓出土它是連云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8年,連云港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2020年1月,連云港博物館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
2022年3月,連云港博物館被授予2022年江蘇省博物館稱號“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間”。
2022年5月,連云港博物館入選江蘇省“紅色記憶 時代紀念碑”紅色旅游精品路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