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館,位于福州西湖公園,始建于1933年10月,2002年由福州西湖重建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文物考古、收藏、研究、教育、展示、對外交流機構。福建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博物館、自然館、積翠園藝術館、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國家水下考古基地“六合一”的綜合性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占地6公頃,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擁有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余件,并有明德花窯何朝宗塑觀音像、五代福建青銅鎏金王獅爐、唐波斯孔雀綠釉陶瓶等鎮館之寶。設立有“福建古文明之光”福建考古成果展——”閩海蔚藍”恐龍世界”等基本陳列。
福建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2015年被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中國最具創新性的博物館”稱號,“絲綢之路范元——海上絲綢之路七省文物展”獲得“十大陳列精品獎”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福建省立科學館(1933年十月二十三日-1949年8月)
1933年3月,時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的鄭正式提出建立福建省科學館同年5月,省科技館籌備處成立,教育廳派三處處長唐守謙擔任籌備處主任。1933年10月23日,福建省科學館正式成立福建省科學館的原址是原福建省婦女科學館s師范大學(今天福州市顧平路以西)后因抗日戰爭遷至三明市沙縣,1946年春遷回福州。1949年8月,福州軍管會接管福建省科學館并更名“福建省人民政府科學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1953年1月-2002年10月1日)
1953年1月,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科學博物館”原班人員、在自然標本的基礎上,原教學大廳的辦公樓、部分老館科技館為博物館遺址,福建省博物館已經成立,設有文物科、博物館組和辦公室,承擔考古發掘工作、文物征集、展覽等工作。《福建一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 1959年在福州西湖公園展覽館展出后,福建省博物館遷入西湖公園展覽館。直到1972年,原建筑才得以修復和部分擴建1996年5月23日,福建省政府決定在原址擴建新樓面積。1998年6月12日舉行奠基儀式,2000年3月開工建設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新博物館在福州西湖公園和左海公園之間建成。
福建博物院(2002年10月1日至今)
2002年10月1日,福建省博物館新館開館,并更名為“福建博物院”新館的落成,圓了福建省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和心愿,展示了福建博物館的研究、管理經營和社會服務創造了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2008年,福建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福建博物館由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和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由主館組成、綜合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博物館前的廣場、倉庫和地下停車場合二為一。
主館
主體建筑集合了幾種具有福建文化特色的元素:具有福建民居特色的鋸齒形屋頂體現了“閩”漢字內涵的圖騰柱,中國文物精華的浮雕墻,福建土樓風格的自然博物館建筑,散水圖案的主體建筑廣場。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海洋文化特色,同時融合了閩南石文化和福建古建筑風格。
博物院一樓設有“蔣易天工藝福建民間工藝精品展”弦歌在遠方閩劇大觀”以及恐龍世界的三個展廳和四個臨時展廳;二樓設有“福建古文明之光”絲路帆遠一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尋訪福建福建考古成果展”閩海蔚藍”有三個展廳和學術報告廳,以及三個臨時展廳;三樓有文創店和智慧園,還有一個臨時展廳。
自然館
自然博物館是一座土樓風格的圓形自然博物館建筑有兩個展覽,《恐龍世界》和《閩海蔚藍》,展示了從古代到現代各種豐富多彩的復雜生物這是博物館里年輕游客最喜歡的地方。
積翠園藝術館
集翠園美術館是一個收藏、陳列、研究陳英、金蘭夫婦捐贈了歷代珍貴的書畫,其中以陳應和金蘭的捐贈最為集中、福建博物館收藏的歷代書畫精品。該館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配有現代化的展覽空間和先進的書畫展柜,可舉辦多種書畫展覽,包括《館藏書畫精品展》等基礎展覽。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福建古文明之光
福建古文明之光”展覽設在第九博物館、10號展廳以時代發展為縱線,全面展示了福建從古代到明清幾十萬年的歷程。館藏文物近500件,大部分是重要的考古發現和傳世珍品。展覽通過考古發現,輔以史書介紹,揭示歷史的奧秘、繪圖、場景復原、表等力求真實還原福建各個階段的歷史。分為六個部分《山海家園 閩之先民》《青銅輝映 禮樂初萌》《越魂不滅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閩中隆興》。
福建考古成果展——
福建考古成果展——”該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匯集了福建的精華旨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福建獨特的歷史風貌。分為四部分《絲路云帆 海國雄風》《風云際會 東西交流》《八閩溯源》《土火證史》分為四部分“蒙昧洪荒”先閩人家”七閩部落”閩越沉浮“四個單元,介紹福建人類的起源和早期歷史發展。《水下探秘》分為”窯業始興”晉唐風范”宋元氣象”明清港市”四個單元,介紹福建窯業發展的歷史。《格古知今》分為“福建水下考古概況”福州海域”漳州海域”三個單位介紹福建 中國開發水下文物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八閩溯源》來自“隊伍建設”對外交流”學術研究”本文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福建考古人員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其他努力和成就。
閩海蔚藍
展覽位于博物館的二樓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會上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標本、展品包括模型在內約300件,系統地展示了沿海省份福建海洋資源的多樣性,旨在喚起人們對海洋資源的關注熱愛自然探索和生活家園,體驗生物與人的和諧共處。幫助青少年了解海洋、感受海洋、保護海洋。
展覽分為灘涂濕地、淺灘、海洋和互動區四個部分分別向游客展示福建沿海濕地景觀抹香鯨、小鯨魚骨架和模擬海洋世界等。展覽詳細介紹了該海域的地理和地質環境,包括鳥類、魚類、哺乳類、爬行動物和其他生物在生物學中也被賦予了科學的定義和解釋。其中穿插了知識場景、多媒體互動等來增強展示效果和趣味性。
弦歌遠方,——閩劇大觀
展覽位于博物館的一樓閩劇是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起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歷史悠久、劇種繁多、劇目豐富、特色鮮明、藝術精湛等特點。這個展覽展示了文物、視聽演繹讓觀眾領略戲曲魅力,弘揚傳統戲曲文化。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土火證史》,講述閩劇的形成與發展。第二部分,《水下探秘》,展示現存的閩劇經典劇目。第三部《格古知今》介紹福建各種布袋戲,包括布偶、布袋木偶戲、鐵枝木偶戲的三個小單元。
蔣易天工——福建傳統工藝精品展
蔣易天工——福建傳統工藝精品展”位于博物館一樓,以文物為導向,按照展覽技術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壽山石雕,第二部分是精美的福建木雕,第三部分是東方神韻——德化瓷雕,第四部分是多彩的福州漆藝,第五部分是工藝精湛——,第五部分是福建牙雕、福州軟木畫、閩南漆線雕。展覽展示了這座雕塑、漆藝、以瓷器塑料為代表的地方工藝美術。在展示的工藝珍品中,既有中華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濃郁的福建地方特色,體現了非凡的創造力神奇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臨時展覽
華僑旗幟 國家榮耀3354百國百僑百物展
華僑旗幟 國家榮耀3354百國百僑百物展”展覽于2018年11月22日舉行- 2019年11月22日展覽以文物為龍頭,以人的故事為主線,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拓路先賢 開基立業》,講述早期出國的重要華僑;第二部《一代僑領 鑄造傳奇》介紹愛國僑領、著名教育家、實業家陳嘉庚;第三部,《志士仁人 救亡圖存》,講述了為中國革命獻出生命的海外華人;第四部分是《工商之子 投資建設》,參與祖國經濟建設的華僑;第五部分《公益明賢 造福桑梓》展示了海外華人在家鄉興辦公益事業的情況;第六部分《業界翹楚 引領風騷》介紹如何在眾多領域脫穎而出、取得巨大成就的海外華人;第七部《他鄉明月 親情綿亙》,展現了海外華人的血溶親情。
共飲一江水長江流域青銅文明專題展
福建省博物館于2022年5月12日至2022年8月12日舉辦長江流域青銅文明專題展、四川省博物館和長江流域博物館聯盟在四川廣漢合辦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12家文化藝術機構聯合舉辦。展覽以三星堆文物為代表,組織了107件具有長江流域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組)文物,包括55件(組)一級文物,展示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青銅文化遺存。展覽分為“巴蜀并輝、群雄競華、多元一體、天下歸一”四個部分系統展示了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歷史輝煌和輝煌成就。
交流展覽
路斯范元——“海上絲綢之路”七省聯合文物展
這次聯合展覽是由福建博物館組織的、規劃實施,匯聚福建、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海南、江西、上海等45家專業博物館的300余件精品文物(套)其中一級文物約50件。該展覽收集了七個沿海省份的重要海斯遺跡,分為“艱難跋涉在鯨波中 探索海洋(遠古-秦漢三國時期)港口逐漸擴大, 海里(兩晉-唐、五代時期)碧海云帆 商品連接所有國家(宋元時期)海上通道 絲路涅槃(明清時期)這四個單元不僅體現了中國的魅力歷朝歷代,還重現了壯麗的景色、跨越萬里的海上風光,在全球化的今天,進一步發掘了古代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意義。
重點文物 編輯本段
明德化窯何朝宗雕塑觀音像
明德花窯何朝宗塑觀音像高50米.00厘米,底座直徑14.50厘米,觀音 她的頭上裝飾著三寶蓮花,高髻和披肩垂在肩上她面容端莊豐腴,帶著微微的笑意她身著寬袖過肩大衣,胸前掛著鐲子,交叉在腹前,身穿長裙,赤腳站在云座上她的衣服在風中飄動,安靜善良,若有所思。通體施乳白色釉,釉色純凈明亮,如脂如玉它又厚又中空,座位底部露出輪胎輪胎潔白細膩,背面印有小印章“何朝宗”葫蘆章及“宣德”方章。
五代福建青銅鎏金王獅爐
五代時,青銅鎏金王獅爐高40米.1厘米,21口徑.00厘米。該爐出土于清代仙游市鮑付元,曾有清代陳壽祺出土(字恭弗)舊西藏,后來流傳到民間。1951年由福州市文教局移交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后移交福建省博物館收藏。銅制香爐,帶蓋、身兩部分組成。爐蓋呈盔狀,與爐口唇鎖緊,獅鈕呈蹲伏狀,獅口與裝置內部相通,便于煙向外抽。爐身平直,唇窄,外寬平邊,五瓣葵花形邊,腹直底平,腹部鉚接五只獸足作為支架,獸足上部作為獸頭。通體鍍金,沿平面寬折環刻楷書“弟子炎鐵派了一個檢查員、主福建院事、檢校尚書、禮部郎中、紫金魚丸之王韓嫣被尊為國王和國家的鑄造者的成年人(獅)一口香爐,圓形到鮑付元,將永遠裝滿食物。標題2004年9月4日”銘文。
唐伯司孔雀綠釉陶瓶
唐孔雀綠釉陶瓶高74米.50厘米,腹部直徑42.00厘米,底座直徑17.00厘米,直徑15.00 cm,其他腹圍131.9厘米。口閉,肩滑,長腹漸收,平底向外突出,似橄欖。四只小耳朵附在脖子和肩膀之間。肩部和腹部裝飾有四根粗大的繩狀樁。橙紅色陶胎,質量松散。全身施孔雀石綠釉,琺瑯晶瑩剔透。1965年2月,劉樺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第三位君主王的妻子的陵墓被發掘總共有三件。與這三個陶瓶一同出土的,還有三件覆蓮座石雕,都是扁圓形,中間有圓孔,邊緣刻有蓮瓣,有紅色的蓮瓣、綠、黑漆,推測是三只孔雀綠釉瓶的專用托。
廖雕刻了一尊清代黃楊木觀音像
清代廖雕刻的黃楊木觀音像出自清末莆田著名雕塑家廖之手,高37.7 cm,下垂的披肩,端莊豐滿的臉龐,長長的耳朵,安靜善良的表情。穿著齊肩大衣,長裙拖地,掛著花圈上身赤裸,雙手塞在衣袖下,赤腳站在云左。木雕造型簡約,講究神韻,穩重大方,比例恰當,呈現油光光澤,衣褶飄逸,線條圓潤柔和,自然流暢。文物最初由福建省文物商店在莆田購買,1964年由福建省博物館收藏。
明代呂紀彩梅花天鵝
明代呂紀梅花天鵝圖由陳瑩捐贈給福建博物館這幅畫有240英尺長.3厘米,長343厘米,寬151厘米.3厘米,寬184.5厘米,絲綢,彩色,豎軸,用細致厚重的色彩描繪天鵝、八哥、蝴蝶和其他生物喜歡在河邊的李子樹上玩耍、場面飽滿,畫面華麗精致。以粗筆寫樹干、堅硬的巖石,夾雜著花樹草和石頭,相當熱鬧。工筆畫一對天鵝,一只側著脖子,回頭望著古美,一只抬頭望著天上的八哥,鵝潔白如玉,眼神生動,形象逼真。顧梅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樹下襯以太湖石、月季花,雙鉤竹藏于石后,色彩鮮艷,襯托出天鵝的白身紅嘴。是明代花鳥畫的代表作。在繪畫中心的右中和下側是“呂紀”在畫軸的左邊,有邦達先生 在右邊,是啟功先生 ■題字。徐邦達題的是:陸廷珍 筆名不在梁麟名下的美筆被程虹打傷,知道的人都信以為真。在耿武的新秋天,英國公眾看到了它,這個話題就此結束。邦達是七十個中的九個。
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給妻子陳意映寫了一封遺書
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給41歲的妻子陳意映寫了一封遺書.50,寬42.50,其他外部框架73*73 cm,林覺民給老婆陳芳佩(字意映)遺書是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前的4月24日深夜寫在一塊白色細布手帕上的,描述了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為革命獻身的決心。書中感情真摯,文字慷慨激昂,表現了革命英雄主義和堅定的立場,為后人所稱道。1959年,林覺民 s的兒子林忠信捐贈。
丁松窯白釉蓮花碗
定窯白釉蓮花碗高14.30厘米,底座直徑16.60厘米,28口徑.60厘米,侈口、包紅銅邊、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狀若扁鼓、碗內心刻劃團花、內外壁雕有蓮枝。外壁下端刻六條直線,通體施黃釉釉面柔和干凈,紅木底座。淺圈足、足底露胎、胎灰白、質堅、聲音清脆悠揚,造型端莊簡約,紋飾清晰凝練,疏密適宜,線條圓潤有力。
武夷山船棺
棺材于1978年9月在武夷山白崖洞出土。船形棺造型獨特,輕薄,制作精良,面灰褐色,有底、封面由兩部分組成,都是用楠木整木鑿成,有孩子的嘴,也有母親的嘴、下套合。套合后全長4.89米,寬0.55米,高0.74米。棺底如梭,兩端鑿成船的首尾形狀。中為長方形尸柩。棺蓋的橫截面呈半圓形,形似風帆,中段與棺體鎖在一個凹槽內。棺內有骸骨、龜形四腳木托盤1件套和竹席、絲、麻、棉花殘片等遺物。經碳—據測量,該棺距今150年,相當于商代晚期至周初的3445具。
林則徐印”對章
林則徐印”對章長2.90厘米,寬2.90厘米,高7.20厘米。原藏福州回春大藥房婺源,印章為壽山老齡石所刻,黃白相間。一方白文刻篆書“林則徐印”兩行四字,邊框部分刻有隸書“齊如春蘭,曹操寒。八于敏修,三吳蓓澤。愛情是冰冷的,野心是純潔而潔白的。你的名字是不朽的,所以你可以享受這塊長生石。王治佐 ■進貢,吳江楊”四十二字。另一方面,朱文刻篆書“河東杰帥,江左眾成”三行八個字,邊框部分刻有隸書“道光三年已經10歲了,在龜茲正月他謁見了慕忠誠先生,被贈書,用產品培養感情It 很難報告他屬于陽山人,并致力于石頭,這是他啟發王與他的野心”五十七字。
棕色羅印花百褶裙
南宋褐羅印花百褶裙,長78厘米,寬158厘米它出土于福州福村七中操場的黃生墓裙子用兩根經線絞在一起,通透輕盈,優雅大方;裙身上窄下寬,下擺呈弧形,似折扇,有21條縱向褶裥,褶裥疏密相間;上半部分水平連接到腰部,兩頭打結裙子的下部印有小金花。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福建博物院注重學術研究,出版了許多福建文化研究的書籍,如《壽山石回故鄉》010010《曇石山遺址》010《文脈流芳》3《武夷山古窯》3010。福建博物館也進行了許多學術研究,如“蒿里父老”相關問題分析、福建博物館藏明代齋圖探析、德化林煒窯白瓷釉的成分分析及相關問題、清光緒年間福建閩侯《郵票上的華僑華人》解析等學術研究為福建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為了促進博物館的學術研究,福建省博物館聯合有關部門建立了文物《源遠流長》、考古、博物館學學術期刊,主要是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研究、古代建筑、文物保護、文博論壇等內容及時快捷地反映文物考古和研究成果,有利于人們 了解福建文博的最新成就。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福建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文物資源開展社會教育活動,設立“呵呵共生 ——3356海上絲綢之路印章”慢聲細語 心弦 33543356福建省古代音樂文物展”弦歌遠方,——閩劇大觀”蔣易天工——福建傳統工藝精品展”福建古文明之光”自然博物館基本展示了——個恐龍世界”六個在線虛擬展廳,并錄制“向聚素嚴蓉《漳平奇和洞遺址圖鑒》”節選“王莆仙戲《畬族祖圖》節選”閩劇陳瓊《福建文博》節選”梨園戲選段曾靜萍《竇娥冤》”節選自高甲戲吳靜靜《葉李娘》”比如戲劇教育資源供人學習。
福建博物館開展了很多教育活動,都是精心打造的“文物由我身邊——福建文博走進校園、進社區雙百活動”紙上、網上、空中、空港、地鐵博物館——五館服務項目”文博名家說”閩博沙龍”黨史故事大家講”優質服務品牌,積極推出民博星夜沙龍系列活動,并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和嘉賓親臨現場,打造受眾、專家與館藏文物的交流平臺。博物院還開展了“文博名家說”,邀請專家授課,分享文物知識。從2020年起,在每年的博物館日,博物館還將開展“千年絲綢之路——尋求交流互鑒的印記”線上活動,傳承絲路文化。
文創設計
福建博物館圍繞博物館外觀和館藏文物開展了大量的文化創意設計活動。為提升文化創意發展質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傳播博物館文化,講好福建歷史文化故事,2022年8月5日,福建省博物館等部門成立福建省博物館文化創意聯盟。為了讓更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題材展現在大眾面前,福建博物院還推出了多項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如“博物館文創”比賽和2022年福建省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如東海之福,有助于集思廣益,動員大眾進行文化創意設計。
捐獻活動
2023年10月12日,福建博物館舉行“卓孝復廷試策對”文物捐獻儀式。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啟生與卓 她的曾孫女、來自美國的卓一穎分別致辭,捐贈儀式由福建博物院副院長張煥新主持。卓一穎 的女兒卓娜女士,來自美國,卓符曉 來自中國香港的曾孫卓怡君、吳音夫婦等參加了活動。卓一穎女士簡要描述了“廷試卷”經過曲折的追回和聯系捐贈過程,并代表卓所有后人無償捐贈給福建博物院“巴原老人石婷測量隊”福建博物院傅啟生院長接受捐贈并頒發收藏證書。
獲獎情況 編輯本段
2008年5月18日,福建博物館成為首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4年5月,”絲綢之路范元——海上絲綢之路七省文物展”榮獲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優秀展覽獎。
2015年5月18日,福建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中國最具創新性的博物館”稱號。
2019年5月18日,《王蓮蓮拜香》獲得第十六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獎。
2023年1月,福建博物館入選2022年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